七十九、姜維十一次北伐

曹髦死了,還得再選個新皇帝。

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只有15歲的曹璜,他是燕王曹宇的兒子、曹操的孫子,論起來與魏明帝曹叡是平輩,對郭太后應該叫聲嫂子,但郭太后這一次沒有阻攔。

曹宇被封親王,他還在世,他的兒子只能降格封為公爵,曹璜的爵位是常道鄉公,常道鄉位於幽州刺史部渤海郡的安次縣,今屬河北省廊坊市,在當時是較為偏遠的地方,之所以封得這麼偏遠,是因為曹璜出生於少帝曹芳正始七年(246),離高平陵之變沒有幾年,曹氏已經衰微,能有個爵位也就不錯了。

曹璜的父親曹宇的封地也在幽州刺史部,之前說過,魏明帝曹叡臨終前曾考慮拜曹宇為大將軍,要托孤給他,後來臨時改變主意才托孤給了曹爽和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曹氏宗親集中在鄴縣居住,曹宇、曹璜父子都到了鄴縣。

甘露五年(260)5月8日,司馬昭派兒子司馬炎去鄴縣迎接曹璜,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司馬師雖然有過5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所以司馬炎其實也是司馬懿的長孫,他目前已經24歲了,司馬望卸任中護軍後他繼任該職。

六月初一,曹璜被接到洛陽城外,郭太后下詔將他的名字改為曹奐。關於改名的原因,史書沒做進一步說明,有人認為這是郭太后給曹璜的一個下馬威,為的是讓他知道連自己的名字他其實都不能做主,所以得始終記得自己是誰,還有人說「璜」與「皇」同音,郭太后內心裡並不想承認曹璜是皇帝,而「奐」與「換」同音,預示著將來有一天還要把曹璜的這個皇位換掉。

這樣的說法實在過於牽強了,郭太后是以詔書的形式為曹璜改名的,要公諸天下,即使她的心裡真有那麼一些「小九九」,也不好直接說出來吧,為曹璜更名一定有更充分的理由。

推測起來可能還是與避諱有關,古人很講究避諱,第一類是避國諱,範圍涉及全國,避的是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第二類是避家諱,範圍主要在本家族之內,避的是父祖的名諱;第三類是避內諱,範圍在本家庭內,避的是母祖的名諱。曹璜的名字似乎與第一、第二類都沒有關係,但第三類就不一定了。

如果曹璜一直是曹宇的兒子,問題當然不會出現,因為在給他起名字的時候肯定已經考慮了以上種種情況,但如果曹璜在法律上的繼承關係發生了變化,比如他成為其他人的子嗣,那就得考慮第三類避諱了。

與曹髦一樣,曹璜也是一個小宗,他要繼承大位,必須事先過繼給大宗,至於是誰,這一點史書沒有記載,有人說過繼給了魏明帝曹叡,但他們是平輩,於倫理不符,只能過繼給魏文帝曹丕。但無論過繼給誰都要重新考慮內諱的問題,郭太后下詔為曹璜更名,應當是這個原因。

六月初二,曹奐進入洛陽,首先拜見了郭太后,之後前往太極殿,就在那裡繼了帝位,由於他和他的前兩任一樣最後都沒有得到廟號,所以史書稱其為少帝或常道鄉公。

少帝曹奐繼位後即宣佈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景元。當月,少帝曹髦下詔增兩個郡為晉公司馬昭的食邑,連同之前的八個郡,司馬昭的封地已增至十個郡,成為曹魏的「國中之國」。少帝曹奐還下詔,加司馬昭九錫,賜錢千萬,帛萬匹,所有司馬氏子弟中還沒有封爵的一律封為亭侯。

相較於曹芳和曹髦時期,司馬氏的政治基礎此時更加牢固,無論朝堂之上還是各州郡,「親曹派」的勢力都基本被清除,四處遍佈著司馬氏的心腹,曹奐這個皇帝更加傀儡化。

近一段時間,孫吳忙於內鬥,曹魏忙於皇位更替和奪權,它們的主要精力都被本國的內部事務所吸引。

蜀漢方面,姜維則始終牢記諸葛亮的遺志,一直矢志於北伐。姜維前後主持的北伐,次數比諸葛亮還要多:第一次,蜀漢後主延熙元年(238)姜維和蔣琬兵出隴右,在南安郡與魏軍相持不下;第二次,延熙七年(244)曹爽征漢中,姜維和費禕出兵興勢,與王平一起大敗曹爽,這個之前已經講過;第三次,延熙十年(247)姜維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於洮西;第四次,延熙十二年(249)姜維再出隴西,以廖化為先鋒,與曹魏多名將領在隴西展開會戰,雙方互有勝負;第五次,延熙十三年(250)姜維以羌人和胡人為輔助,與魏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打成平手;第六次,延熙十六年(253)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第七次,延熙十七年(254)姜維出兵隴西的狄道,斬魏將徐質;第八次,延熙十八年(255)姜維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將王經,後魏將陳泰派兵前來解圍;第九次,延熙十九年(256)姜維再次出兵隴西,蜀將胡濟進兵遲緩,蜀軍被魏將鄧艾擊破於段谷;第十次,延熙二十年(257)曹魏發生諸葛誕之叛,姜維趁機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至次年蜀兵撤退;第十一次,蜀漢後主景耀五年(262)姜維出兵與魏將鄧艾戰於侯和,蜀軍為鄧艾所破,撤往沓中。

一直到曹魏少帝曹奐繼位之初,姜維先後主持過的北伐就有十一次之多,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拒不克四次,小敗一次,大敗一次。

僅從戰績看似乎勝多敗少,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因為曹魏在西線戰場向來堅持防禦作戰的原則,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更看中大局,這個辦法雖然使魏軍打了更多的敗仗,但卻以較小的代價維持住了西線戰場的總體格局,盤點下來,蜀漢在西線戰場並沒有太多的實質性進展。

魏軍兩次打敗姜維,負責具體指揮的都是鄧艾,曹魏征西將軍司馬望後來調回洛陽,改任衛將軍,鄧艾便升任為征西將軍,成為曹魏西線戰場的負責人。

蜀漢頻繁用兵,極大地消耗了財力和國力,最後到了兵困民疲的程度,各種反對用兵的聲音也多了起來,姜維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

蜀漢內部的情況更讓姜維煩心,費禕、董允先後去世,陳祗以侍中的身份兼任朝廷尚書令,成為處理內政的主要負責人,他對姜維北伐還是比較支持的,但相對於蔣琬、費禕和董允,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結交宦官。

蜀漢後期宦官逐漸得勢,代表人物是黃皓,他善於阿諛獻媚,處心積慮地一心往上爬,被後主劉禪所寵信。董允生前擔任朝廷尚書令,還能約束黃皓,董允經常勸諫劉禪遠離黃皓,對黃皓也常常加以責備,黃皓畏懼董允,尚不敢過分胡來,到董允死時黃皓也擔任黃門丞,算是宦官中的中級職務。

董允死後黃皓失去了約束,陳祗作為董允的繼任者,不僅不能抑制黃皓,還有意跟他結交,黃皓很快升至中常侍,又兼任奉車都尉,成為宦官的首領。

黃皓的手越伸越長,開始干預朝政。後主景耀元年(258)陳祗病逝,黃皓進一步把持了朝政,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打擊那些不肯順從自己的人。後主的弟弟劉永一向看不慣黃皓,黃皓不斷在後主面前詆毀劉永,後主對劉永逐漸疏遠,以至於劉永竟有十多年不能見到劉禪,劉永尚且如此,其他不順從黃皓的人會落個什麼結果,可想而知。黃皓還插手軍隊,永安都督閻宇巴結討好黃皓,黃皓提拔他當上了右將軍,用以牽制姜維。

景耀五年(262),姜維奏請後主劉禪,要將黃皓處死,但劉禪不同意,對姜維說黃皓只不過是個小人物,不必太在意。劉禪還讓黃皓去向姜維謝罪,當然這只是裝裝樣子罷了。

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上面又有後主的庇護,不僅感到憂慮,甚至有些恐懼,他奏請後主,自己願常駐沓中,該地是位於岷山、迭山中的一處小型盆地,在今甘肅省舟曲縣境內,在隴西郡、天水郡的正南方,距成都十分遙遠。

不用兵時姜維就在沓中屯田種麥,很長時間都不敢再回成都。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