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雨季的囚徒

1510年6~8月

在敵人的箭雨中,他們順流而下。背後傳來阿迪爾沙阿的軍號聲,那是在慶祝收復城市,其中也混雜有穆斯林發現自己男性親屬被當街屠殺、妻子女兒被擄走的哀號。葡萄牙艦隊在曼杜比河河口附近下錨。在戰略要地帕納吉要塞的俯視下,曼杜比河河面逐漸變寬。

他們撤退得太晚了。此時已是6月初,雨季大張旗鼓地駕臨了。暴雨敲打著船隻,勁風透過彎腰的棕櫚樹猛吹。河水猛漲,船頭和船尾都必須束縛好,才能防止它們在激流中扭曲變形。船上,高級指揮官們激烈地爭論,下一步能否脫離河口並航海到安賈迪普島。船長們的情緒非常乖戾。他們責怪阿爾布開克本人釀成了大禍,他們應當早點撤退。他們要求逃出這陷阱。領航員們同樣固執地說,現在已經辦不到了。阿爾布開克最終同意拿一艘船(船長是費爾南·佩雷斯)冒險,嘗試通過河口的沙坑。然而,激流將他的船沖刷到了淺灘上。在驚濤駭浪拍擊下,這艘船沉沒了,不過水手們得以逃生,而且從殘骸上回收了火炮。另一位船長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嘗試衝出河口,但遭到攔截,被革職。葡萄牙人被大河困住了,可能要一直被困到8月。這是一個獨特而嚴峻的艱難形勢。

他們就這樣停泊在河流正中的時候,一艘小艇打著白旗駛來。阿迪爾沙阿又派若昂·馬沙多來談判,表面上是來提出議和條件,實際上沙阿是在爭取時間。他擔心入侵者會猛攻並佔領帕納吉要塞,於是希望將他們牽制住足夠長的時間,等他自己來控制帕納吉要塞。然而,阿爾布開克的答覆簡練而嚴厲:「果阿屬於他的主公,葡萄牙國王。除非沙阿改變主意,將果阿及其領土全部奉還,否則沒有什麼和平可談。」[1]

阿爾布開克的狂妄無禮讓沙阿大感震驚。阿爾布開克四面受敵,動彈不得,吃了敗仗,面臨饑荒,居然還敢專橫跋扈地提條件。沙阿口中說出的最文明的咒罵是:「魔鬼的兒子!」[2]他又試了一次,讓馬沙多和兩名城市顯要人物一同返回,並提出新的建議:他不能放棄果阿,但可以把達布爾和整個霍爾木茲馬匹貿易的稅收贈給阿爾布開克。阿爾布開克粗暴地命令使者離去:在歸還果阿之前,沒什麼好講的。這是一場新較量的開端,既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在假裝談判期間,阿迪爾已經向帕納吉要塞派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並在木製堡壘裡部署了火炮。另外一個炮兵陣地被部署在對面的大陸上。在中游那岌岌可危的位置上,葡萄牙人被兩個炮兵陣地夾在中間,能看得到兩個陣地上旌旗招展,也能聽到敵人的呼喊和他們戰鼓與軍號的奏樂。葡萄牙人落入了陷阱,兩邊各有一張血盆大口。

葡萄牙人受到了五花八門的磨難。首先是炮擊:他們的船隻遭到兩岸炮火的夾擊。不過,由於艦船船體非常堅固,而沙阿的火炮口徑較小,未給葡萄牙船隻造成很大損傷,但不分晝夜、持續不斷的炮火讓葡萄牙人感到一種恐怖的不安全感,飽受折磨。阿爾布開克的旗艦「海洋之花」號因為懸掛司令旗而容易識別,是最顯眼的目標,有時一天能中彈五十發。登上艦橋或桅桿瞭望台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為了減輕敵人炮火的威脅,他們不得不經常改變船隻的位置,這也是困難和危險的工作。他們沒有嘗試還擊。最好是節約火藥,準備以後的戰鬥。水手們被困在甲板之下,大雨持續不斷地敲擊他們頭頂的木板,他們開始生病了。

後來,在6月的某個時間,大雨停了。天氣一連晴朗了十五天,於是出現了另一個問題:缺乏飲用水。現在沒有雨水可供收集,曼杜比河河水太鹹,無法入口。酷熱搾乾了人的體力,大家開始氣喘吁吁。阿迪爾守衛著河流周圍的所有水源,靜靜等候。他相信自己只要圍困住敵人足夠長的時間,就能粉碎入侵者。對葡萄牙艦隊來說唯一的安慰是,狄摩吉不斷援助他們。他熟悉地形,還能提供情報。在此人的幫助下,葡萄牙人發動一次突襲,去叢林中的一處山泉取水。為了小小的回報,他們經歷了激烈戰鬥:「我們吃盡苦頭,終於給六十或七十個木桶裝滿水,但我們的大桶都沒有辦法裝水,因為我們有很多人負傷。」[3]根據另一份記述,「一滴水要用三滴血來換」。[4]

出乎意料的好天氣使得部分葡萄牙人又一次大聲鼓噪,要求嘗試強行突圍。船長們不斷糾纏阿爾布開克,要求他起錨並再次嘗試。阿爾布開克和領航員們以佩雷斯的船所遭噩運為例,固執己見。和在霍爾木茲的時候一樣,總司令的頑固引發了人們緩緩燃燒的怨恨怒火。人們普遍相信,是一個偏執狂的瘋子把他們強留在這裡,他為了自己的驕傲,不惜讓大家都丟掉性命:「出於頑固,他自己要死,還要大家都跟著陪葬。」[5]

大雨再次降臨,海況又變得糟糕,這證明之前若是強行突圍,可能會以災難告終。雨水也讓大家的乾渴消失了。他們可以用船上的木桶貯存雨水,而順流而下的河水現在也足夠淡,可以飲用了,只要他們先把河水放置一兩日,讓泥沙沉澱。但飢餓又開始打擊大家的士氣和體力。給養所剩無幾,阿爾布開克施行了嚴格的口糧配給制度。他把儲藏室嚴密封鎖,只有他本人簽字,才能打開。每人每天領到四盎司餅乾。從河裡能捕到少量魚,但僅供病人食用。與此同時,狄摩吉盡其所能地搜尋食物,並派他的人乘坐小船偷偷上岸。在大船上,水手們獵殺老鼠。那些擁有儲物箱的人剝掉箱子外層的皮革,將其煮熟吃掉。「普通水手忍受不住飢餓,倍感絕望,就如此果腹。」[6]科雷亞這麼說是暗示貴族不會受到這樣的苦難,但沒有記載說貴族是否和普通水手吃同樣的東西。有人到總督面前哀求一點食物,而倉庫管理員尤其遭斥責。船長們指責阿爾布開克讓他們遭受這樣的折磨:「如果沒有在此地過冬——他們也曾勸他不要這樣做——他們一定能避免這樣的苦難……他發了瘋,把他們都留在那裡。」[7]人們因為恐懼而面色陰沉。淫雨綿綿,炮火晝夜不停,熱帶的酷暑有如地獄,人們渾身濕透,衣衫破爛,大汗淋漓,越來越被病態的恐懼控制:他們全都要死無葬身之地。

開始有人開小差了。三人從船上跳海,游到岸邊。阿迪爾張開雙臂歡迎他們,給他們好吃好喝,並盤問他們關於葡萄牙普通水手心懷不滿與急缺口糧的情況。船長們不得不一邊警惕被難對付的敵人佔據的河岸,一邊監視自己的部下。

對阿爾布開克來說,生死存亡在此一戰。葡萄牙在印度殖民政府的所有主要人物,都被困在曼杜比河上的大雨中,敵人的炮彈不時墜落,水手和船長們越來越凶地咒罵他,斥責他造成了糧食匱乏、他的頑固不化、他的執迷不悟和虛榮。他擁有的,只剩下對明確的戰略視野的信念、鼓舞士兵的言辭和嚴酷的紀律。這或許是他一生中最嚴峻的危急時刻。在霍爾木茲,他沒能讓部下追隨他。在科欽,他遭到了大家的不信任投票。他自己制訂的果阿計劃也面臨災難。在他最黑暗的時刻,他「躲在艙房閉門不出,舉頭望天,不斷祈禱」。[8]只有一小群人完全支持總督。阿爾布開克的外甥安東尼奧·德·諾羅尼亞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狂暴的總督和越來越焦躁不安的船長們之間扮演一個安撫、軟化的緩衝性角色。

在果阿的王宮,阿迪爾沙阿仔細地傾聽葡萄牙叛徒描述的敵軍窘境。這些人或許過於熱忱地在新主子面前表現,淨撿新主人想聽的說,因此他打算驗證一下這些人的話。他設計了一種新策略來戰勝冥頑不靈的敵人。6月的某個時間(具體日期不詳),一艘滿載食物(成袋大米、雞肉、無花果和蔬菜)的船打著白旗,接近「海洋之花」號。葡萄牙人派了一艘小艇去探明來意,並得知沙阿希望以光榮的方式贏得戰爭,而不是用飢餓迫使敵人屈服。阿爾布開克讓使者在河當中等待,安排了自己的策略,以回應敵人的心理戰。他命令將一隻木桶鋸成兩截,盛滿葡萄酒;日漸減少的餅乾也被從倉庫中取出,放在桶裡展示。一群水手奉命在甲板上嬉戲,載歌載舞。使者最終被允許登船,目睹了這豐饒而歡樂的景象,阿爾布開克已經準備好了強硬的言辭:把你們的食物拿走,我們有的是吃的;若不歸還果阿,就沒有和平可談。阿迪爾沙阿或許因此認為葡萄牙叛徒的話是假的,或許他看穿了阿爾布開克在這場考驗雙方神經的較量中的把戲。阿爾布開克的部下看到敵人把給養運走時,可能偷偷發出了最惡毒的咒罵。炮火繼續嘲弄他們,擾亂他們的神經。

阿爾布開克知道,阿迪爾沙阿不會在果阿久留。在他國內,他還有其他的威脅要應對,其他的職責要履行。阿爾布開克寄希望於沙阿先放棄。在此期間,為了鼓舞士氣,他提議發動一次襲擊,摧毀敵人的岸炮。葡萄牙貴族們的情緒非常低沉,不肯同意。惱怒之下,他決定不管不顧,直接進攻:「我是你們的總督。上帝保佑,我要舉著王旗在帕納吉岸邊登陸……上船之後,我會命令奏響狄摩吉的軍號。你們來不來,隨便你們。」[9]他們全都選擇了加入。

要發動一次兩棲登陸作戰,狄摩吉的淺水內河船隻是至關重要的。黎明前,葡萄牙人襲擊了帕納吉城堡外的炮兵陣地,擊潰猝不及防的守軍,擄走了大炮和一些食物。河對岸的大炮也被消滅了。直到晚上,阿迪爾才派援兵來反擊,但此時他的敵人早已安全地回到船上了。

阿迪爾原以為能用飢餓迫使葡萄牙人屈服,但葡萄牙人對帕納吉的攻擊挫傷了他的傲氣。現在他必須發動進攻了。在果阿港,他命令秘密地準備一大批木筏,以便向敵人的艦隊發動火攻。但這個秘密是不可能保守的。居功至偉的狄摩吉總是能夠派遣間諜上岸去搜尋情報。阿爾布開克決定運用自己小船上的輕型火炮,展開先發制人的打擊。雖然遇到抵抗,但他的奇襲基本上是成功的。阿迪爾的木筏被葡萄牙炮火炸得粉碎。安東尼奧·德·諾羅尼亞殺得興起,看到敵人的一艘槳帆船停在岸邊,抵禦不住這種誘惑,企圖將其俘獲並拖走。他的膝蓋不幸中箭,不得不撤退。在這片海域的戰鬥中,腿傷是葡萄牙人的大難題,而且常常是致命傷,要麼是因為箭射中了靜脈或動脈,要麼是因為感染和缺乏醫藥。諾羅尼亞負傷後臥床不起,三天後便死去了。外甥的死對阿爾布開克影響很深。諾羅尼亞曾是總督與心懷不滿的船長們之間的調解人;總督還曾安排,假如他自己死亡,由諾羅尼亞接替他。他努力封鎖消息,不讓阿迪爾沙阿知道諾羅尼亞的死,但敵人還是知道了。

在曼杜比河的浮動囚牢內,艱苦無聊的日子在繼續:無休止的雨,食物匱乏,以及身體越來越虛弱的人們。對阿爾布開克來說唯一的亮點是,消息傳來,阿迪爾與毗奢耶那伽羅的停戰結束了。沙阿需要到別處去。這給了阿爾布開克很大的鼓舞,以去繼續堅守,但仍然不斷有水手逃亡。果阿的戰鬥八天之後,一個叫若昂·羅芒的人游到岸邊,帶來了葡萄牙船上困境的最新消息:諾羅尼亞死了,水手們疾病纏身,快要餓死,在戰鬥中負傷的人得不到任何醫治。接著有更多人叛逃。五人、十人,然後是十五人,趁夜色從船舷逃跑,游到岸上。船上的士氣在動搖,但阿迪爾沙阿急需和平。這演化成了一場意志的對決。

沙阿又一次嘗試奪回主動權。他派來了更多的和談使者。阿爾布開克對這些訪客的來來去去厭煩了。他懷疑他們的動機,因為他們的到訪磨損葡萄牙人的鬥志、拖垮他們的抵抗力。另外,沙阿還給叛徒羅芒配了一匹馬。他身穿阿拉伯服裝出現在岸上,顯然吃飽喝足,用他皈依伊斯蘭教之後更好的命運來嘲弄葡萄牙水手。阿爾布開克又一次拒絕講和,但這一次葡萄牙貴族要求他至少聽一聽對方的提議。他同意了,但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逃兵問題。

雙方同意於次日交換俘虜。阿迪爾沙阿派他的攝政者(城內地位最顯要的貴族)來談判。使者帶來了一大群騎兵,刻意搞得很隆重,以炫耀自己的實力。岸邊搭起一座黑色緞子的帳篷,攝政者帶著必備的譯員、騎兵和步兵在那裡等候葡萄牙的談判代表。阿爾布開克派去了他的審計員佩羅·德·愛爾博伊姆,後者在葡萄牙駐印度殖民當局中是一位重要人物。德·愛爾博伊姆負責把阿迪爾的攝政者帶到他的船上,同時狄摩吉的一艘船載著一名神射手若昂·德·奧埃拉斯,後者帶著一張弩弓。在鼓聲中,他們乘小船接近了岸邊,看到那些衣著光鮮的叛徒在人群中,騎著馬。其中就有羅芒,他穿著絲綢長袍,手執長槍和盾牌,嘲弄著葡萄牙人。奧埃拉斯在小船船頭的槳手前方蹲伏,小船接近了沙灘。現在他們可以聽得清羅芒的話了。他在辱罵總督和其他所有人,讓他們去吃屎。德·愛爾博伊姆一聲令下,弩手站直身子,瞄準射擊。這支箭正中羅芒,擊穿了他的身體,將他擊倒在地,當場死亡。沙灘上的人驚得目瞪口呆,然後發出怒吼,指責葡萄牙人破壞停戰。葡萄牙人解釋說,叛徒在辱罵總督,這是他不能允許的,所以不要再讓叛徒出現了。

攝政者終於上船,他也對談判的簡短感到吃驚。他按照東方外交的風格,以溢美之詞向對方問候,提議把果阿城外的一個擁有良港、適合建造要塞的地點送給葡萄牙人,還附上5萬克魯扎多金幣的現金,而且只有一個條件。他要求葡萄牙人交出狄摩吉。阿爾布開克歎了口氣,給出了簡練而嚴厲的回答:阿迪爾必須交出果阿,否則免談;阿爾布開克絕不會交出狄摩吉。他粗暴無禮地將目瞪口呆的攝政者趕下船,臨別時還說,除非送來果阿的城門鑰匙,否則不要再派使者來了。

阿迪爾沙阿知道嘗試與這樣一個藐視所有規則的人談判是毫無意義的,於是放棄了。弩手因為這一次的精彩表現而得到10克魯扎多的賞金,但這未能震懾逃兵。夜間仍然有人逃走。雙方陷入僵局。艦隊停留在河上。葡萄牙貴族的心懷不滿驟然爆發成公開的反叛,具體的情形非常怪異。

之前果阿城被穆斯林佔領的時候,狄摩吉把一些穆斯林婦女和女童,其中一些人來自後宮,偷偷擄走了。現在有人提議,用這些俘虜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阿爾布開克震驚了。他已經忘了這些俘虜的存在。他詢問狄摩吉,她們現在何處,為什麼沒有報告他。狄摩吉支支吾吾:她們已經被交給了船長們,分給大家,並且「其中很多人已經皈依基督教」。[10]總督看到部下互相勾結、隱瞞此事,並且讓女人留在船上會多麼嚴重地影響紀律,更不要說不道德的行為了,於是不禁大怒。他要求狄摩吉把這些女人交出來。他繼續深挖此事,得知其中一些女人已經「嫁給」了艦隊的水手,不肯與她們的情人分離。他做了務實的選擇,而且害怕水手製造麻煩,於是簡單地將這些「婚姻」合法化,儘管並沒有舉行正式的儀式。這讓他的隨軍神父非常不滿,神父宣稱這種做法不符合教會法。「那麼就遵守阿方索·德·阿爾布開克的法律吧。」[11]阿爾布開克專橫地答道。

還有一些來自穆斯林後宮的婦女和女童並沒有皈依基督教,其中包括比較美麗的那些人。她們不肯與普通水手發生關係,而是受到了一些年輕葡萄牙貴族的注意。阿爾布開克將這些女人轉移到「海洋之花」號上,將其鎖在船尾的一個艙室,由一名太監看押。這讓一些葡萄牙貴族非常惱火,因為他們的玩樂就這樣被強行打斷了。太監很快向總督報告了一些可疑的動靜。他確信有人在夜間想方設法進入艙室,不過他說不准具體是誰。阿爾布開克派了一艘小艇監視。隨後幾夜,小艇上的哨兵觀察到,有時是一人,有時是三人,從附近的「玫瑰」號游過來。一個人偷偷爬上船舵,有一個艙門不知何故已打開,借此他溜進了「後宮」。哨兵認出他是一個叫作魯伊·迪亞士的年輕貴族。

阿爾布開克找來他的兩名最親近的謀士。他暴跳如雷,因為就在整個艦隊遭到攻打的困難時期,竟有人背著他,偷偷摸摸、不服從紀律、不遵守道德,在他的旗艦上搞這些桃色勾當。他們同意,「因為在這樣的時期,在這樣的地方,如此放肆地與穆斯林女人同寢,是罪大惡極」,[12]而這只能有一個懲罰:迪亞士應當被處以絞刑。

魯伊·迪亞士正與「玫瑰」號的船長若熱·福加薩下棋,這時有人用力抓住了他的肩膀:「以國王的名義,跟我們來!」[13]一群士兵將迪亞士押到艉樓甲板,在他脖子上套了絞索,準備把他吊起來。嘩變就在這時爆發了。福加薩大步向前,割斷絞索,並大喊起來,有人要絞死魯伊·迪亞士。貴族船長們的所有不滿情緒一下子沸騰了。消息不脛而走:總督在沒有恰當解釋的情況下,就要處死高貴的魯伊·迪亞士。艦隊騷亂起來。一群葡萄牙貴族登上小艇,升起旗幟,沿著艦隊的戰線航行,煽動叛亂。整個艦隊開始處於大規模嘩變的邊緣。在岸上觀察的穆斯林歡呼起來,對著越來越嚴重的騷亂大呼小叫。

與此同時,押解迪亞士的士兵的長官向「海洋之花」號呼喊,他的犯人被劫走了。阿爾布開克暴跳如雷,登上一艘小艇,親自去直面嘩變者。叛亂是對總司令至高無上權力的挑戰。他們抱怨他以「專橫跋扈的權力,在沒有與船長們商議的情況下」[14],就要絞死迪亞士。而且更糟糕的是,處決貴族的方法照例應當是斬首,而絞刑是對待平民犯人的;他要絞死迪亞士,這是對貴族禮節的嚴重藐視。阿爾布開克對他們的話一概充耳不聞,將叛亂的頭目逮捕並銬起來,然後將迪亞士吊死在「玫瑰」號桅桿上,殺一儆百。

這次叛亂是幾個月以來的緊張與困難釀成的惡果,魯伊·迪亞士的處決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是阿爾布開克名譽的一個污點。在極端的情況下,他固執己見,專斷跋扈,不肯聽別人的意見。安東尼奧·德·諾羅尼亞曾對他那粗暴的領導風格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但諾羅尼亞已經不在人世。此事是霍爾木茲事件的重演。他不能夠理智地領導部下,這已經讓他臭名昭著。阿爾布開克雖然暴躁易怒,但也很快就能悔改。他努力與四名被囚禁的叛亂頭目修復關係,因為在艦隊的生存鬥爭中,這四個人是至關重要的。就像在霍爾木茲一樣,他們拒絕與他合作。迪亞士之死將始終困擾阿爾布開克,直到他去世為止。

阿爾布開克知道阿迪爾沙阿急需離開,因為他有別的戰爭要打。角力在繼續。8月到了,天氣開始好轉,雨停了。從曼杜比河那討厭的囚牢逃脫的可能性在增加。阿爾布開克命令狄摩吉去搜尋給養然後回來,繼續堅持,等待阿迪爾沙阿的耐心耗盡。但他的部下再也忍受不了,他們哀求起航離去。他不情願地讓步了。「於是,8月15日,即聖母蒙召升天日[15],趁著吉利的風,總督率領整個艦隊從河流出發,前往安賈迪普島。」[16]他們在曼杜比河被困了七十七天,始終忍受著暴雨、飢餓和火炮轟擊。忍耐這些困難並生存下來,已經差不多可以算一次勝利了。然而,對阿爾布開克來說,果阿的事情還不算完。就像霍爾木茲事件之後一樣,他發誓要重返果阿並定要得勝。他這個願望實現的速度令人瞠目結舌。


[1]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98.

[2]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98.

[3]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00.

[4] Rodrigues,Vitor Luis Gaspar,and Joao Paulo Oliviera e Costa. Conquista de Goa,1510-1512. Lisbon,2008,p.43.

[5]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00.

[6]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00.

[7]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555.

[8]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556.

[9]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03.

[10]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14.

[11]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15.

[12]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16.

[13]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16.

[14]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563.

[15] 根據天主教教義,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結束今世生活之後,靈魂和肉身一同被上升到天堂。天主教、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和部分聖公會團體承認這個神學觀點,天主教將其作為正式教義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新教教派則強烈反對這個神學觀點。

[16] Correia(or Correa),Gaspar. Lendas da India. 2 vols. Lisbon,1860,p.120.

《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