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英雄無計復神州

22.順昌大捷:劉琦大破兀朮

敢戰者方可言和

完顏兀朮之所以要找借口撕毀宋金盟約,對宋開戰,實際上是為了金國的生存。

完顏兀朮在評價宋朝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宋若敗盟,推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感中原人心,復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金國不打宋朝的話,他們有朝一日壯大了,國力增強了,國君如果任賢用眾,大舉北伐,必定撼動中原人心。

完顏兀朮這話說得有道理,因為在宋朝人留下的詩詞裡,像「南望王師又一年」「中原父老望旌旗」這樣的詩句比比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百姓的一種願望。完顏兀朮認為,如果真到那個時候,宋朝收復北方的國土是很容易的事,那大金就完了。

所以,完顏兀朮說,我們不能給宋朝喘息的機會,必須狠狠地打,打得他們跪地求饒,這樣才能一仗定千古功業,所謂「敢戰者方可言和」,我們只有把宋朝徹底打敗,才能使兩國相安無事。從這裡不難看出,完顏兀朮確實有他的高明之處。

金國大軍一路南下,僅僅一兩個月的時間,就把還給宋朝的河南、陝西又重新佔領了。因為宋朝這時還沒來得及在這些地方設防,金軍一來,那些守城的宋將基本上都大開城門,根本不敢抵抗。

金軍很快開始南下,一旦渡過淮河,飲馬長江,就要準備決戰了。完顏兀朮得意揚揚,心想,這一仗要給趙構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這樣兩國就可以真正議和了。

打退金軍,才有活路

完顏兀朮這次本來志在必得,沒想到卻在順昌這個地方栽了一個大跟頭。順昌城就在今天的安徽阜陽,而讓完顏兀朮栽跟頭的人,是一個叫劉錡的禁軍統領。當時,金軍勢如破竹,逼近東京,而宋朝的韓家軍、岳家軍等各路軍馬,都在各自的駐地防守,宋朝無兵可調。於是,高宗皇帝趕緊任命劉錡為東京副留守,又招來當年太行山的八字軍餘部三萬多人,再加上殿前司三千人,命劉錡帶著這些人從杭州出發,長途跋涉上千里,趕赴東京佈防。

我們知道,宋軍以步兵為主,行軍速度很慢,還沒等趕到,東京就已經失守了。劉錡只能在順昌駐守屯軍。

劉錡此番帶著八字軍北上東京,是打算長期駐守的。因此宋軍士兵的老毛病又犯了,行軍時爹媽、老婆、孩子全帶著,軍隊原本只有三四萬人,可是算上家屬就有十多萬人了,這也是行軍速度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到了順昌,馬上就要跟金軍打仗了,大家卻還沒做好思想準備。雖然當年八字軍在太行山抗金赫赫有名,但時過境遷,此時的八字軍已經不比當年。有的將領就對劉錡說,皇上讓咱們駐守東京,既然東京已經被金軍佔領,這個任務也就無法完成了,咱應該回去跟皇上交令。

劉錡一聽這話,非常生氣,沒等他發作,一員大將就站起來反對,說這可不行,不經一戰就撤,咱們八字軍的臉往哪兒擱?聽說金賊來了就跑,這像話嗎?再說,咱們是跑得了,這些老弱婦孺怎麼跑?金國人都是騎兵,要是追上咱們的話,即使拚死一戰,也都得玩兒完。咱們絕對不能跑,應該堅守順昌,打退金軍,這樣大家才能有活路。

劉錡一聽,非常高興,說我也是這麼想的,我們本來是應該去東京的,現在東京既然丟了,咱們就要鎮守順昌這個地方,與敵人誓死一戰,城亡與亡。他又說,我意已決,再言退者,定斬不饒。

一聽這話,八字軍將士的血性又被激發出來了,心想咱們當年跟著王大帥的時候,跟金軍大小數百戰,什麼時候怕過他們?那個時候的金軍咱都不怕,這個時候的金軍算什麼?跟他們拼了!

於是,劉錡帶領八字軍將士開始做戰守之準備,在城牆上擱置了各種守城的器具;把老百姓家的門板拆下來,擋在城牆上,以防敵人射箭;把城外的民房全部燒燬,把老百姓遷進城裡來,以免敵人用民房做掩護進攻城池。

門板借箭,車輪大戰

金國大軍很快就來了,葛王完顏雍 帶領三萬多人的先頭部隊包圍了順昌城。完顏雍向劉錡勸降,劉錡大義凜然地拒絕了,寧死不降。

完顏雍看勸降不成,就下令攻城。遊牧民族弓馬嫻熟,金軍的第一輪進攻就是放箭,一排排的金軍武士衝到城底下開始射箭。劉錡早有防備,城牆上都豎著門板,箭一射全射到門板上了,把門板抬下去,箭拔下來還能接著用。當年,諸葛亮是草船借箭,如今劉錡則是門板借箭。

幾輪箭雨過後,問題就出來了,金國的箭用完了。金國的士兵,每個人身上最多帶兩斛箭,一斛大概是三十支。也就是說,每個金兵身上最多也就背六十支箭,三射兩射就射完了。而且完顏雍的部隊是先頭部隊,跟主力還有一段距離,軍需供應、後期給養都跟不上,只好就地紮營。

劉錡一看敵人紮營了,到了八字軍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這時正值盛夏,天氣酷熱,他挑選出五千精銳,編成五隊,一千人一隊,輪流出城跟敵人廝殺。一隊出城廝殺的時候,其餘四隊在城牆上支起大鍋,一邊煮肉一邊熬避暑藥。

宋軍都吃得飽飽的,解暑湯灌得足足的,天兒再熱也沒關係。鎧甲曬得發燙的時候就鳴金收兵,這一隊撤回來吃肉,喝解暑湯,再派一隊出去。宋軍就用這種車輪戰術,一撥出去,一撥回來,與金軍從容作戰。

宋軍的鎧甲發燙,金軍的鎧甲當然也發燙,可金軍卻沒人給他們燉肉吃,熬解暑湯喝。所以,金軍殺得是人困馬乏,暈頭轉向。

盛夏季節身披重鎧,那種滋味可想而知。一天下來,金軍疲憊不堪,好不容易到晚上天涼快了,準備紮營休息,宋軍卻派武士來劫營。武士劫營是很有技巧的,不會去很多人,因為在漆黑的夜裡,什麼也看不見,那會兒也沒有什麼夜視器材,行動全憑經驗,殺敵是其次,擾敵是最主要的。

金軍打了一天仗,人也沒吃飯,馬也沒喂草,即使一個人也不殺,光敲一晚上鼓,甚至放一晚上炮仗,攪得金軍一宿不睡,那麼第二天他們上下眼皮都粘在一塊兒了,還有勁兒打仗嗎?幾次劫營下來,金軍苦不堪言,只好退兵了。

金軍往回一退,正好遇到了完顏兀朮率領的主力軍。完顏兀朮非常生氣,說你們怎麼搞的,連小小的一座順昌城都打不下來?然後,就給了領隊大將兩鞭子。

大將不服,說現在的宋軍可跟當年不一樣了,元帥您要是不信,可以親自率兵去看看。完顏兀朮不信宋軍能有多厲害,親率十萬大軍前來攻打順昌城。

劉琦的圈套特別多

劉錡深知完顏兀朮身經百戰,是金國赫赫有名的大將,而且完顏兀朮手下的主力部隊更是勇猛善戰,如果宋軍和完顏兀朮正面開戰,肯定會吃大虧的。於是,劉錡設下一個絕妙的圈套。

劉錡派出兩個膽大心細的小校,囑咐他們說,你倆見金軍來了,就撥馬往回跑,然後假裝從馬上掉下來,被金軍生擒。金軍審你們的時候,你們就按我教你們的說,咱們就大功告成了。這倆人回答說,沒問題,大帥您就放心吧!然後騎著馬就出去了。

半路上,倆人果然被完顏兀朮生擒。完顏兀朮就審問他們說,你們的統帥劉錡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啊?這倆人就說,劉錡是將門之子,「喜聲伎」,就喜歡聲色犬馬,浪蕩公子一個。完顏兀朮心想,真是太好了,這次來對了,我就愛打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好打。

完顏兀朮走到半路時,又遇到了劉錡派來的使臣。完顏兀朮對使臣說,你小小的順昌城,我一腳就能給踹倒了,你們還不趕緊投降?使臣說,我們劉太尉說了,絕對不會投降,而且他知道您膽小,不敢過淮河,特意在淮河上給您搭了五座浮橋,您過河之後,咱們再決戰。

順昌之戰

完顏兀朮給氣樂了,心想,我還不知道你們那統帥是什麼貨色?高幹子弟一個,只好聲色犬馬,全無作戰經驗,我正好拿他開刀。他還給我建五座浮橋,他以為自己是諸葛亮啊,還跟我擺空城計,順昌壓根兒就是一座空城嘛。要是岳飛或者韓世忠這麼說,我得掂量掂量,一個小小的劉錡都敢這麼說,那我一定要過去。

完顏兀朮說,那好,你跟劉錡說好了,我馬上就到,讓他等著我。

於是,金軍就開始過浮橋。當時正值盛夏季節,金軍人渴馬也渴,難免會去喝河裡的水。沒想到喝完水後,人口吐白沫,馬伏地不起。原來,劉錡在河裡灑了毒藥。

完顏兀朮有點兒太輕敵了,不知就裡,還以為是暑熱天氣使得士兵大面積中暑,下令就地紮營。

金軍大營一駐紮下來,劉錡又使出了趁夜劫營的拿手好戲。這一次,劉錡只派出五百人的敢死隊,這些人個個都武藝高強,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古人劫營是有講究的,通常要「人銜枚,馬摘鈴」。也就是說,人嘴裡要含一根木棍,免得說話。這是軍令,要是吐出來就是違反了軍令;馬脖子上掛著的鑾鈴也要摘下來,甚至馬蹄也要用布包裹起來,因為馬蹄上有馬蹄鐵。這樣一來,行軍的聲響降到了最低,劫營才能成功。

但是,劉錡這次卻反其道而行之,人不用銜枚,還每人發一個竹哨。他告訴士兵,進入金營之後,伏地不動,只要一見打閃電,照見金軍士兵,上去就砍。那麼,怎樣區分是不是金兵呢?就是專砍留辮子的。因為女真人是編發留辮的,而宋軍不留辮子,所以只揀有辮子的砍,肯定錯不了。砍完後,馬上伏地不動,等到打下一個閃時,再瞄準一個砍。

這些劫營的戰士各自為戰,那麼,部隊要怎麼集合呢?這就用到了士兵嘴裡的竹哨。一吹哨,士兵就知道組織在哪兒了,就奔著哨聲去了。而且,大家都吹哨,哨聲響成一片,金軍士兵就暈了,根本不知道宋軍主力在哪兒。只要一打閃,就出來一幫亡命徒拿刀砍他們,閃一過去,漆黑一片,就再也找不著人了。

這一晚上給金軍折騰得是七葷八素,死了多少人是沒法兒統計了。反正天一亮,滿營的屍體都是留辮子的,最起碼宋軍沒有人陣亡,或者有個別陣亡的也被抬走了。

金軍還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大的虧,而且完顏兀朮的大話都已經吹出去了,順昌小城一腳就能踹倒,可是還沒等他踹呢,幾百個大辮子金兵的腦袋就先沒了。

兀朮使出了看家本領

完顏兀朮非常生氣,急於報復,不等攻城戰具運到,天一亮就親率主力軍出動了。十萬大軍包圍了順昌城,發起了猛烈的攻擊,金軍靠著人的肉體往上墊,去跟宋軍拚命。

這次攻打順昌城,完顏兀朮派出了自己最精銳的部隊,就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三千鐵浮圖。「浮圖」就是塔,「鐵浮圖」就是鐵塔,有的評書演義或小說裡,把鐵浮圖說成是鐵炮,實際上,鐵浮圖指的是重甲騎兵。

史籍記載,這種重甲騎兵「戴鐵兜鍪,周匝綴長簷,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用拒馬擁之,人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這幫人戴著鐵頭盔,脖子上都有鐵片用來護頸。而且,這些重甲騎兵是三匹馬為一隊,用繩索連在一起,鐵浮圖每進一步,後面的拒馬也跟著前進。拒馬就是木頭做的尖木樁,對敵的那頭削尖了,如果對方的騎兵衝過來,正好刺破馬的肚子,所以叫拒馬。因為後面有拒馬,鐵浮圖只能往前進,不能後退。鐵浮圖就是敢死隊,有進無退,死裡求生。

除鐵浮圖外,金軍還有一萬五千拐子馬。所謂拐子馬,就是輕騎兵,人馬不披甲,精於騎射。打仗的時候,鐵浮圖居中往前推進,拐子馬兩翼包抄進行射殺。光這一樣,就能把宋軍的陣型打亂。古代打仗特別強調陣型,陣型一亂,基本上就敗局已定。我們現在看很多歷史劇,一打仗就是雙方的兵衝到一塊兒,亂成一鍋,那是打架,不是打仗。

拐子馬一射箭,就能把宋軍的陣型打亂了,鐵浮圖再一踩踏,那就不是戰爭了,那就是屠殺了,砍瓜切菜一般就能把宋軍報銷了。

這一次,完顏兀朮把自己的看家本領全使了出來,準備跟劉錡決一死戰。

擒賊先擒王

看到金軍的佈陣後,有部將就跟劉錡說,常言道,雷公專打軟豆腐,柿子要揀軟的捏,咱們先打韓常一軍。在金兀朮的部將裡,只有韓常不是女真人,而且他在跟宋軍作戰時瞎了一隻眼,咱們把他打敗了,兀朮喪膽,事情就好辦了。

劉錡聽後,搖了搖頭,說絕不能這麼幹。因為即使擊敗了韓常一軍,兀朮精兵仍舊勢不可擋。我們應該擒賊先擒王,要打就先打最硬的,應該集中力量猛攻完顏兀朮的中軍,只要中軍一動,其餘各路軍馬不在話下。手下軍士一聽,都說太尉說得對,應先揀完顏兀朮打。

劉錡招募了一千多名敢死隊員,對他們做戰前動員,說大家不要跟敵人說話,因為一張嘴士氣就洩了,我們心裡要想著,是金國人逼得我們無家可歸,我們的祖居、祖墳全在金國的佔領區,這是何等的血海深仇。將士們想著想著,眼淚都掉下來了,對金國人的仇恨也燃起來了。

於是,劉錡趕緊交代作戰計劃:三隊人馬分工合作,第一隊用盾牌遮住身體,手持長刀大斧,只管砍馬蹄子。鐵浮圖不是身披重甲嗎?但是馬蹄子沒披甲啊,那就對著馬蹄子砍。鐵浮圖不是三匹馬連成一體嗎?只要砍斷一個馬蹄,那不就全倒下了?重甲騎兵一身重甲,人一倒下去就別想站起來。他們不是罩著鐵盔,沒法兒直接砍他們腦袋嗎?現在人掉下來了,第二隊人就手持鉤鐮槍,挑去金軍的鐵盔,鐵盔一挑掉,第三隊刀斧手上去就剁腦袋。

宋軍將士熱血沸騰,滿腔憤怒,城門一開,就殺奔出來,二話不說,見馬就砍。金國人沒見過這樣打仗的,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古時候兩軍開戰之前,一般先要互通姓名,進行言語上的攻擊,然後才開始打。這可倒好,這一幫亡命徒,上來掄刀就砍,後邊還跟著鉤鐮槍,接著刀斧手就上來砍腦袋。

金軍一下大敗,退下陣來。據說,這一仗金軍被殺掉了將近三萬人,「棄屍斃馬,血肉枕藉,車旗、器甲積若山阜……兀朮平日恃以為強者,什損七八」。說金軍死人死馬遍地可見,丟棄的武器、軍旗堆得像小山似的。完顏兀朮的主力部隊十損七八。用老百姓的話講,他這次可是丟臉丟大了,本來牛皮已經吹出去了,要一腳踹倒順昌城,結果順昌沒倒,自己的人馬倒了一地。

無奈之下,完顏兀朮只好下令撤軍,退到宋朝的故都汴京去了。

以戰迫和

到順昌大戰之時,金軍的戰鬥力其實已經談不上有多厲害了。

我們不說別的,就只說完顏兀朮這次盡起全國之兵南下滅宋的陣容,竟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地步。這個時候,金國當年滅遼、滅北宋的那些百戰名將,包括完顏昌、完顏宗望、完顏宗幹等,都已經不在了。

這次,完顏兀朮揮師南下,連先鋒官都沒法兒提。我們看,金軍這時的幾員大將,一個是南宋降將孔彥舟,原來曾在南宋治水軍;一個是岳飛的手下敗將李成;還有一個,就是淮西軍變的時候,投降金國的酈瓊。合著完顏兀朮的幾員大將,全是從宋朝投降過去的漢將。好不容易找來一個葛王完顏雍做先鋒,可是完顏雍並沒有多少作戰經驗,以前金軍平遼滅宋的時候,他還年幼,估計都沒怎麼上過戰場,與劉錡一交戰,就被打敗了。

從完顏兀朮用的這些將領,我們就能看出,金國這時的戰鬥力已經極大地下降了。

金國唯一能打仗的就剩下完顏兀朮一人,連他也打了個大敗仗。金國人開始認識到,跟宋朝是沒法兒交手了,他們不但準備放棄中原,甚至準備放棄燕雲十六州。

這個時候,劉錡如果趁勢北上的話,是很有可能收復東京汴梁的,但是朝廷下旨讓他退守太平州,讓他的副手楊沂中守鎮江府。順昌在淮河邊上,鎮江在長江邊上,宋軍不但沒有趁勢進攻,反而由淮河退到了長江,失去了收復東京汴梁的大好機會。

事實上,宋金這個時候都已經明白了,雙方誰也吃不掉誰,打仗的目的其實都一樣,都是以戰迫和,通過戰爭的手段,迫使對方坐到談判桌上來。談判也是實力的比拚,就像我們常說的「弱國無外交」一樣,沒有實力連談判的資格都沒有。當年,金軍打到汴梁城下時,宋朝是人家要什麼就得給什麼,人家說什麼就得同意什麼,因為城下之盟是沒得談的。

宋高宗之所以不讓劉錡繼續進軍,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這就是我們後面會提到的,完顏兀朮手上掌握的一個撒手鑭。如果宋朝把完顏兀朮逼急了,完顏兀朮使出這個撒手鑭,那對於南宋、對於趙構本人的打擊都是致命的。

23.功虧一簣:十二道金牌召岳飛

兀朮與岳飛對決

完顏兀朮對付宋朝的秘密武器,究竟是什麼呢?這還要從完顏兀朮與岳飛的對決說起。

事實上,劉錡在順昌與金軍激戰的時候,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他上表告急,請求朝廷派援軍。於是朝廷派岳飛率岳家軍前去增援。出發之前,高宗皇帝加岳飛少保銜,後來又加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節制諸軍,凡是北上的兵馬,都歸岳飛統一指揮。岳飛意氣風發,分遣諸軍,勇猛作戰,連戰連捷。

此時,完顏兀朮已經在順昌打了一場敗仗,自覺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幾乎都沒法兒跟國人交代,現在岳飛又這樣不給面子,怎麼辦呢?他看到岳飛孤軍深入,不待其他部隊配合,一路冒進,認為這是個消滅岳家軍的好機會,於是立刻集結重兵,準備合圍岳家軍,把岳飛一口吃掉。

岳飛自然也看明白了完顏兀朮的用意。按常理猜度,岳飛身陷包圍圈,應該採取守勢,想辦法突圍,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先求得自保,然後再跟金軍決戰。

但岳飛看到金軍合圍向他撲來,卻哈哈大笑,說金國人黔驢技窮,找我玩命來了,正好我也想跟他玩命,那就決一死戰吧。岳飛不但不退,反而迎著敵人的主力揮師猛進,向包圍圈衝了過去。

岳飛派出的第一員大將,就是自己的兒子岳雲。岳飛告訴岳云:「不勝,先斬汝。」岳雲極其驍勇,一場仗下來,「體被百餘創,甲裳皆赤」,殺得金軍屍橫遍野,完顏兀朮的女婿也被他殺了。

哭著離開了戰場

完顏兀朮一看,岳雲的部隊太厲害了,怎麼辦呢?只有再一次使出他的看家本領來了。

完顏兀朮的看家本領,就是前面說過的鐵圖屠和拐子馬,其實對此時的宋軍來講,已經沒有任何神秘感和恐懼感可言了。一開始可能讓人感到害怕,轟隆轟隆地衝過來,就像現在的坦克一樣,但是只要克服了恐懼心理,就一點兒都不可怕了。

完顏兀朮此時已經打紅眼了,都來不及思考了,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記吃不記打了。他的鐵浮圖和拐子馬在順昌之戰中就已經被劉錡破了,他也不想想,連劉錡都能給破了,現在不加改進又原樣搬出,這對百戰百勝的岳家軍來說,肯定更不在話下,實際上就是來送死,等著變成岳家軍的刀下鬼、盤中餐。

岳飛看到鐵浮圖、拐子馬一衝出來,就揮動令旗,命令岳雲的騎兵撤回,讓步兵出陣。步兵用盾牌護住自己的身體,上陣之後,二話不說,掄起大刀就砍馬蹄。這一次鐵浮圖、拐子馬一敗塗地,幾乎被殺得乾乾淨淨。

完顏兀朮簡直就是哭著離開了戰場的,女真漢子其實也很容易哭,而且完顏兀朮已經不是第一次哭了。他說我們從東北起兵以來,一路上全靠他們衝鋒陷陣,這下全完了。悲怒交集之中,完顏兀朮豁出去了,既然騎兵完了,我率步兵上。

岳飛一看,完顏兀朮親自率領步兵打過來了,於是決定用騎兵迎擊。宋軍陣營一開,岳飛親率四十餘騎兵率先衝入金軍陣營,金兵看到岳家軍的大旗上寫著「精忠岳飛」四個大字,知道是岳飛本人親自上陣了,無不膽寒,一萬多金軍不戰而退,潰敗撤離。

完顏兀朮驚魂未定,稍作喘息之後,會合殘兵,湊了十二三萬人,整軍準備與岳飛再戰。

楊再興大戰小商河

這個時候,岳飛也想一鼓作氣,痛打落水狗,把完顏兀朮徹底擊敗,就派了一個叫楊再興的部下,率領三百餘名騎兵,去追剿金兵的殘兵敗將。

楊再興一路圍追堵截,殺得正起勁的時候,與金軍主力十餘萬人在小商河相遇。楊再興面無懼色,渡過小商河,挺槍衝入敵陣。最後,三百多名宋軍,包括楊再興將軍本人,全部壯烈殉國。但是,在他們屍體的邊上,是兩千多具金兵的屍體,宋金等於是一比六的傷亡比例。

後來金軍退去,宋軍來收殮楊再興將軍的遺體,火化之後,收集的箭頭足有兩升之多,可見他中了多少箭才殉國而死的,這更加彰顯了他的赫赫英名。

楊再興將軍原本是偽齊曹成的部下,英勇異常,最早是跟岳飛打對手仗的,他把岳飛手下的一員大將和岳飛的弟弟岳翻都給殺了,岳飛跟他有殺弟之仇。曹成兵敗之後,楊再興逃跑,掉入懸崖溝澗當中,被張憲捕獲。張憲準備殺了楊再興為岳翻報仇,楊再興卻提出要見岳飛。於是張憲就帶著楊再興去見岳飛。

岳飛一看楊再興儀表堂堂,有過人的英武之氣,馬上就給他鬆綁,說我今天不殺你,希望你以後能夠忠義報國。楊再興從此死心塌地地跟隨岳飛,無役不與,每戰必衝在最前邊。這證明了岳飛確實是胸懷大志,氣量恢宏,不記私仇。

其實岳飛這個弟弟,跟岳飛還真不像是一母同胞,他曾強搶民女,違反軍紀,而且是在軍營當中歌舞娛樂的時候,讓人打了個措手不及,才丟掉性命的。岳飛可能也知道自己的弟弟很不爭氣,覺得楊再興殺了他,等於是為岳家軍除了一害。

有一次,岳飛的親舅舅搶劫民間財物,遭岳飛杖責,懷恨在心,竟然準備殺害岳飛。岳飛毫不猶豫就把親舅舅給殺了。

表面看來,岳飛這樣做很冷血,很無情,但是岳飛一心為國,從來沒有私念。在他看來,維護岳家軍的聲譽、保境安民,是他最重要的任務,別的他根本就不考慮。

岳飛的正直無私,在中國古代的名將當中是非常突出的,正是因為如此,岳家軍才會把金軍打得喪魂落魄,連戰連敗。

中原父老望旌旗

我們知道,清朝曾經因為剃頭的問題,引起過漢人的激烈反抗。其實,在金國剛剛佔領中原的時候,這樣的問題就開始出現了。

女真人剃頭編髮梳辮,而漢族人不剃頭不結辮;宋金的衣服都是Y字領,女真的衣服是左衽,而漢族的衣服是右衽。在我們今天看來,到底留什麼髮型,衣服哪個襟壓哪個襟,都是無所謂的。現在是頭髮怎麼酷怎麼理,衣服怎麼方便怎麼穿,但是在中國古代,衣冠髮型是政權和民族的象徵。

當時,金朝強迫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剃髮左衽,聲稱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為了不剃頭,漢人就起來反抗,還組成了很多義軍,一時間,中原義軍風起。

岳飛大獲全勝之後,把黃河兩岸的抗金義軍全部組織起來,據說有七十萬眾。各路義軍,不管岳飛派沒派人聯絡過,都大張岳字旗,說自己是岳家軍的一部分。黃河兩岸,太行山下,滿眼望去,岳字大旗迎風飄揚。岳飛也不在乎,對他來說,打岳字旗的人越多越好。

史籍記載:「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意思是說,老百姓牽著牛,拉著車,載著糧食送給岳家軍,頂著盆,焚著香,用這種最高的禮遇來迎接岳家軍,以示對岳家軍的愛戴。岳家軍行軍的路上,到處都是歡迎的人群。從燕京往南,金國號令就不管用了,老百姓根本不理會。

完顏兀朮手下有一員文武雙全的大將,叫烏陵思謀,這個人是純正的女真人,是跟著太祖、太宗龍興東北的元老,曾幾次出使宋朝。烏陵思謀的部隊要嘩變,他控制不了部隊,居然跟手下的士兵說,我的心跟你們是往一塊兒想的,咱們不打仗了,先忍幾天,只要岳家軍一來,咱們就投降。咱們要是沒看見岳家軍就跑,那是叛國。岳家軍一來,咱們打不過才投降,就可以說是天意如此。你想,連烏陵思謀這樣的女真貴族都已經做好了投降的準備,當時的形勢也就可見一斑了。

還有曾經幾次跟隨完顏兀朮下江南搜山檢海捉趙構的大將韓常,也生出變故。他當年跟完顏兀朮說,過江不叛變的就我一個人了。據說韓常也給岳家軍送密信,準備投降。

這個時候的岳飛真是春風得意,因此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意思是說,等咱們打到金國老巢後再痛飲一番。他把捷報報給朝廷,並給高宗皇帝上疏,請求讓劉錡、韓世忠、張俊來支援配合,以期最後這一擊可以徹底打敗金軍。

這個時候,岳飛已經打到了離開封不到四十里的朱仙鎮,再往前一步,就可以克復故都了。

秦檜的三枚炸彈

這天夜裡,皇宮的垂拱殿燈火通明,高宗皇帝便衣帕頭,斜靠在龍床上,宰相秦檜則穿得一本正經,坐在一旁陪皇上聊天。

高宗看到岳飛捷報頻傳,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就跟秦檜談起這事兒,說你看看,岳飛多厲害,打了這麼多勝仗。咱們受了這麼多年的窩囊氣,這下終於可以出口氣了。當年朕讓金軍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從河南跑到杭州,又從杭州跑到福建,還好幾次下海,現在終於可以復仇了。如果岳飛徹底打敗了金軍,收回了幽雲十六州,太祖、太宗沒能完成的遺願,朕就可以完成了,那朕就是響噹噹的大宋中興之主了。皇帝說得興致勃勃,神采飛揚。

而此時,秦檜卻一言不發,只是低頭看岳飛的奏報。過了一會兒,秦檜抬起頭來,輕輕地問了皇上一句話,陛下,您真的相信岳家軍能夠消滅金軍嗎?皇上聽了秦檜的話,一下就愣了。

秦檜又敲著皇上的龍書案,說這才不過僅僅十幾年啊。秦檜這話是什麼意思?高宗皇帝就開始琢磨了,十幾年前的宋軍是什麼樣子,他可是親眼看見了。靖康之變的時候,高宗奉命出使金營,看見那些宋朝騎兵,費了半天勁都爬不上馬,上了馬之後抱著馬脖子不敢鬆開,一鬆開手,馬一跑人就掉下來了。再看宋軍守黃河時,金軍用羊腿敲了一宿鼓,十幾萬宋軍立刻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僅僅過了十幾年,難道宋軍真的有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嗎?皇上並沒有親臨戰場,他看到的只是岳飛的奏報。

進軍中原

要不說秦檜這個人手段厲害,他並沒說岳飛謊報軍情、虛報戰功,只是表示出自己的懷疑,而且還不把話說透。可就是這樣一句看似平淡的話,卻引起了高宗的疑慮。皇上暗自琢磨,就是有三頭六臂也很難短短十幾年就把部隊給訓練到這種程度,莫非岳飛在說謊嗎?

高宗皇帝一邊琢磨,一邊反覆看岳飛的奏報,他轉念又想,如果岳飛是謊報戰功的話,那麼金國大軍早應該打過來了,可我們這兒現在一片歌舞昇平,說明前線離我們還遠著呢。這個時候,皇上還沒有順著秦檜的意思往下想。

此時,秦檜又拋出一枚炸彈——陛下,您還記得前兩年的淮西軍變嗎?您還記得杜充這個人嗎?

皇上一聽這個,心就提起來了,怎麼可能不記得?整整四萬正規軍,占當時宋軍將近五分之一的武裝力量,一夜之間,過了江就變成偽軍了。高宗又想,我待杜充多好,賜他宰相高位、東京留守,可金軍一來,他第一個開城投降。接著,皇帝想起了當年的苗劉兵變,苗劉二賊把他關到破廟裡,當時可以說是慘到家了。

所有這些,讓高宗更加堅信之前的結論:武將太不可信了。這一枚炸彈,果然擊中了。雖然話語不多,但秦檜的這兩句話,開始讓高宗的立場有所動搖了。

高宗皇帝還是猶豫不決,說不管岳飛是不是能打勝仗,能不能滅得了女真金國,我都相信岳飛不會造反,他的的確確是個忠臣。

皇上說完這話,秦檜的第三枚炸彈就扔了出來,這枚炸彈是致命的,一下就把宋高宗給炸暈了。

秦檜說,太祖皇帝龍興之前,也是個忠臣吧?這句話簡直振聾發聵,宋高宗當場就被震蒙了。

太祖皇帝就是趙匡胤,趙匡胤在後周是掌握軍權的大將,任殿前都點檢,相當於正規軍總司令。我們想,趙匡胤如果不是忠臣,後周世宗柴榮能那麼相信他,把權力都交給他嗎?

十二道金牌

宋高宗沉思片刻,抬手把岳飛的奏折放在銀盤子裡燒了。

秦檜見此,趕緊跪下,說陛下聖明,咱們千萬不能再跟金國打下去了,如果打到雙方兩敗俱傷、臉皮徹底撕破,再想談和都沒法兒談了。陛下從登基到現在,操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才三十多歲,就頭髮花白了。現在咱們終於站穩腳跟了,最起碼不至於是城下之盟了,乾脆見好就收,趕緊和談吧,這樣陛下往後也可以頤養天年,享受人倫之樂了。

於是高宗皇帝降下詔書,說中興之機正是議和之機,我們不能再打了。岳飛一看皇帝的詔書,心想,我一路順風,正打得過癮呢,本想跟您要援軍,您卻給我來這麼一道詔書,不讓我打了,這是什麼意思?所以,岳飛趕緊給皇帝上奏:

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意思是說,金國人銳氣盡失,把行李都扔了,一路狂奔渡過黃河往回跑。兩河豪傑都歸向我們大宋,將士們也正打得起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一定要趁勢收復故土才行。

高宗讓岳飛撤兵,但岳飛不願撤兵,於是就發生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的事件。這裡說的金牌不是金質的,而是一尺見方的朱漆塗抹的木牌,上面寫著八個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鋪」。「鋪」指的是驛鋪,相當於驛站。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這道金牌不能進入驛站,每到一個地方,換馬不換人,每天快馬奔馳五百里往前送,這是宋朝傳達旨意的最高規格。

高宗為了制止岳飛繼續進兵,不是發了一道金牌,而是一連發了十二道一模一樣的金牌催岳飛撤軍,可見朝廷有多麼心急。撤軍的理由是:岳飛孤軍深入,不可久留。

宋高宗連用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岳飛沒有辦法,只好撤軍。可是老百姓「攀衣攔馬哭聲慘」,都拽著岳家軍的衣服,拉著馬鞍不讓走,「刺腹催肝血淚言」,老百姓哭著喊著,說我們給您提供糧草,殺牛羊、備酒漿支持您,您這一撤,我們就慘了,金賊會把我們殺得雞犬不留的。此地也是少保的家鄉啊,您就忍心輕棄中原父老嗎?

岳飛當然不忍心走,他拿出聖上的十二道金牌,說上諭煌煌,不能不撤,只能對不起家鄉父老了,但是我可以在這兒等幾天,中原父老有願意隨我南下的,可以收拾家什物件,隨軍一道南下。

於是,大量的中原百姓扶老攜幼,舉族南遷了。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有意思的是,就在岳家軍準備撤軍的時候,完顏兀朮也正在捆行李準備撤呢。完顏兀朮想,中原這地方是待不下去了,我們還是回故土去吧。岳家軍不是想要開封嗎?那就給他們吧。於是,金軍也從開封撤了出來。

完顏兀朮走到半路上,被一個宋朝的書生攔住了。這個書生拉住完顏兀朮的馬頭說,大王,您要去哪兒?完顏兀朮說,我要撤軍回國。我的十萬大兵,打不過岳飛的幾百名騎兵,這仗沒法兒打了,我要回去。

書生聽後哈哈大笑,說大王不必撤。完顏兀朮問,為什麼?不撤在這兒等死嗎?

書生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岳少保自身性命尚且不能保,何況其成功乎!這個書生說,岳飛能保住自己的命就不錯了,您還真相信他能北伐中原嗎?您可千萬別離開開封。

完顏兀朮覺得這人說得有理,當即勒住馬頭,馬上下令卸下行李,趕緊重新佈防,回駐開封。我們看,一介書生都能把南宋朝廷的形勢看得一清二楚。

果然,岳家軍一撤,金軍就趁勢掩殺。據說,這次岳家軍損失很大。因為岳家軍已經無心戀戰,還要掩護老百姓後撤,肯定招架不住金軍的進攻。原來被岳家軍收復的州縣又重新被金軍奪了回去。

岳少保壯懷激烈,仰天長歎: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我秣馬厲兵了十多年,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北伐中原,收復故土。皇上這十二道金牌一下,好不容易收回的地方全都丟棄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重振江山社稷的機會再也沒有了!

岳飛心裡該是何等悲憤,所以才作下了那首《滿江紅》。一首詞寫得字字皆血淚,句句憤而慨,字裡行間,將作者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

24.死裡逃生:迫不及待收兵權

抓住時機扳回面子

史書記載,岳飛班師之後,一氣之下辭職不幹,回廬山給母親守孝去了。

岳家軍一撤,金軍又開始大舉南下,宋軍所得州郡又全部被金軍佔領。而且,完顏兀朮這次心裡憋著一股火,心想,我無論如何得打一場勝仗,不能讓我一世英名付諸流水。於是,完顏兀朮率十萬大軍南下,打到了濠州。

這一戰,完顏兀朮是志在必得,一定要打一場勝仗,扳回面子。但問題是,完顏兀朮手下的十萬大軍,此時已是百戰之餘,可以說都是殘兵敗將、驚弓之鳥,尤其是那些漢族將士。因此開始時,宋軍方面還是連連得分,取得了大捷,這讓完顏兀朮非常鬱悶。

放到我們今天來說,完顏兀朮本想靠終場一腳扳回比分,結果又被人家踢進一個球。他心有不甘,想抓住時機,再幹一場。

就在這時,時機真的出現了。高宗皇帝看宋軍在前線取得了勝利,就給前線將士下了一道旨意,先是表揚將士們為國為民不怕流血犧牲,揚我大宋國威,朕心甚慰,然後話鋒一轉,說「尚思困獸之鬥,務保全功」。意思是說,我們要留神,狗急了跳牆,兔子急了咬人,我們能保住目前的局面,就已經不錯了,不要貪功。

前線的將士們看到這個聖旨,本來高漲的士氣,一下就降下來了,作戰的勁頭大減。而此時,岳家軍還在千里馳援之中,還沒有趕到淮西戰場。據說,岳家軍增援的速度很慢。速度慢的原因也許不在岳飛,但是,作為部隊的最高統帥,這個責任是要由岳飛來負的。馳援淮西不利,後來成了岳飛的一大罪狀。

這麼一來,完顏兀朮就獲得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

終場哨前,進了一個球

完顏兀朮有了可乘之機,心想,當年順昌之敗,我不就是上了劉錡那小子的當嗎?他說他是花花公子,我就信了,被他打了個一塌糊塗,這次我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完顏兀朮事先就把話放出去,說岳飛要來了,我非常害怕,濠州這個地方,我不打算要了,準備撤軍。

完顏兀朮一面把大軍埋伏好,一面讓人打開濠州城門,地上扔些破爛的鎧甲、生銹的刀槍、折斷的弓箭和幾面金國軍旗,然後把當地的老百姓往南面趕,讓他們去給宋軍報信。老百姓見到宋軍就說,完顏兀朮要撤軍了。

張俊一聽完顏兀朮要撤軍,覺得立功的機會來了。他心想,進攻的完顏兀朮我打不過,撤退的完顏兀朮我還打不過?人們說我的軍隊是花腿軍,這次讓你們看看我們花腿軍的厲害。於是,張俊趕緊佈置人馬,要趕在岳飛到來之前,搶到這個功勞。張俊特別安排自己的副手楊沂中去打濠州,以為這下給了楊沂中一個好差事、一個立功的好機會。

楊沂中就領了一隊步兵,興沖沖地往濠州去了。這隊兵一路瘋跑到了濠州城,一看,果然城門洞開,城牆上金國的軍旗歪七扭八,刀槍棍棒扔了一地。楊沂中大喜,就命令宋軍去撿便宜。就在這時,金國伏兵突然從四處殺了出來,這下楊沂中的部隊傻眼了。你想,這幾十里的路程,宋軍都是兩條腿跑過來的,來到濠州城,士兵們氣還沒喘勻,刀拔不出,弓拉不開,怎麼跟金軍打仗啊?

宋軍一看金國的騎兵衝出來了,乾脆集體向後轉,後隊變前隊,哪兒來的還回哪兒去,又回頭瘋跑。但是,這次瘋跑和來的時候可就大不一樣了。宋軍來的時候,瘋跑是為了搶功,隊伍起碼還有個組織紀律性;而此時是為了逃命,是潰退,所以宋兵是四散而逃。

問題是,宋兵的兩條腿哪兒能跑得過金國戰馬的四個蹄子啊?最後的結果是楊沂中的部隊大部分被殲,兩萬多宋軍士兵幾乎全軍覆沒。

濠州一戰,金軍大勝。對於完顏兀朮來說,這場勝仗意義不小,相當於金軍終於在終場哨聲響起之前,踢進了一個球。完顏兀朮非常高興,心想,我老人家終於可以對金國朝廷有個交代了。濠州大捷,完顏兀朮扳回面子的願望達到了,就不想再打了。

於是,完顏兀朮就派人給宋高宗寫信,首先倒打一耙,責問宋朝為什麼要收復中原,挑起戰亂,然後就說,雙方還是應該以和為貴。

宋高宗一看,仗打到這個份兒上,金滅不了宋,宋也滅不了金,還是見好就收吧。

宋金的仗不打了,這個時候,高宗皇帝腦子裡蹦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武將沒有用了,應該處理他們了。

帝王最擔心的事兒

於是,高宗召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員大將入朝。

韓世忠和張俊離都城比較近,先到了,七天之後,岳飛也到了。三員大將入朝,皇帝馬上降聖旨,韓世忠、張俊授樞密使,岳飛授樞密副使,同時,撤銷了三大帥的宣撫司。岳飛、韓世忠和張俊原來都是宣撫使,是宰執一級的人物,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大軍區司令員。這道聖旨一出,宣撫司這個機構就撤銷了,他們三員大將都晉陞為總參謀長、副總參謀長,但實際上是明升暗降,三員大將的兵權就被奪了。

關於這一過程,當時一本叫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書有記錄。這本書的作者叫李心傳,父親任宗正寺主簿,因此他有機會閱讀官藏的當代史書,引起研究當代史的興趣。三十歲考進士不第,從此他絕意於科舉,專心從事史學研究。經多年努力,編成《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書,記述了建炎元年(1127年)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共三十六年的史事。後賜進士出身。高宗一代曾有大量的時事記載,由於這些記載的見聞、詳略、政見不同,對人物的評論也有所不同,故事多有出入,甚至矛盾,眾說紛紜。李心傳以《高宗日曆》《中興會要》等官書為基礎,參考其他官書,以及一百多種私家記載如文集、傳記、行狀、碑銘等,進行了細緻的考訂,採用了他認為可信的材料,辨別了他認為不可信的材料,並一一註明。對重要事件,原文不能全載的,也另加註明。

我們知道,作為史官,最應該做的事,就是秉筆直書,不隱惡,不揚善。不能說某人幹了一件很大的壞事,就給他抹掉;也不能說某人干了很小的一件好事,就給他誇張得特別大。

但因作者撰寫該書適在秦檜、秦熹父子恣意篡改官史之後,《要錄》便不免因襲舊章,承其謬誤。《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這本書中,凡是對秦檜不利的東西,統統都抹掉了。今天的學者研究宋史,最頭疼的事就是看這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你說,他寫的你到底信不信吧,你肯定不敢全信,但你如果全不信,那信什麼呢?這好歹也是宋朝的官方正史,很多事情別的史籍裡都沒有記錄。

但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裡對於解除三員大將兵權這件事的記錄,應該是可信的。書上寫:

主上聖明,察見兵柄之分,無所統一……乃密與檜謀削尾大之勢,以革積歲倒持之患……有識之士方懼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輩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測者。

這個記錄,就解釋了高宗皇帝奪三員大將兵權的原因。因為金人已經被打敗了,而且這些統兵將帥跋扈恣肆,皇帝怕這些將帥懷叵測不臣之心,所以要奪了他們的兵權。中國古代,常用「太阿倒持」這個詞,來指代臣子的權力凌駕於皇帝之上,皇帝的權力被臣子篡奪。「太阿」是上古名劍,是專門用來對付臣子的。有句話叫「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皇帝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就要保證這把劍永遠攥在自己手裡,而不能交到臣子手中,以防臣子拿劍來對付自己。太阿倒持,是所有帝王最擔心的事兒。所以宋高宗才要召三大將入朝,奪了他們的兵權。至此,宋朝的第二次杯酒釋兵權完成了。

高宗皇帝奪了三員大將的兵權,仍然覺得不放心,怕三員大將不服。按我們今天的話講,岳飛手下有十個師,韓世忠有五個師,張俊有五個師,皇帝把師長全部調到中央來了,然後讓御營的部將去擔任師長。

但問題是,師長下面還有團長,團長下面還有營長,他們都是跟隨這三員大將一起出生入死,由三員大將一手提拔起來的,皇帝可以換掉師長、團長,但總不能營長、連長一路換下去,一直換到班長吧?這些部將不換,中央派去的新師長就有可能調動不了三路大軍,因為底下的部將不買賬啊。他們會認為,你是哪兒來的,天上掉下來一個就是師長啊?你們憑什麼把我們的大帥弄到京城?萬一這三員大將懷有反意,他們登高一呼,率領部下作亂怎麼辦?

於是,高宗皇帝思來想去,覺得肉體清除是最好的辦法,乾脆把三員大將幹掉,讓他們的部下斷了念想,這事兒就徹底解決了。

張俊順利過關

宋高宗決定對三員大將下手,但他一開始想殺的,並不是岳飛。

此時,岳飛已經辭官了,在廬山給母親守墳,每天跟文人雅士往來,詩酒流連,不問政事。高宗皇帝最早想殺的是張俊,他雖然寵信張俊,但是知道這個人最沒有氣節,愛財如命。

對張俊這一點,高宗皇帝其實是既放心又擔心。以前,高宗皇帝靠重賞的辦法安撫張俊。如今,他奪了張俊的兵權,他怕張俊會想,皇上以前重賞我,是因為我手裡有兵,現在我手裡沒了兵權,皇上就不待見我了,皇上不給我錢不要緊,金國人會給我錢,如果金軍再南下,我只要領著我的人投靠金國,照樣財源不斷。

當然,張俊不見得有這樣的想法,這是高宗皇帝自己想像出來的。宋高宗認為,如果金軍再次南下,最靠不住的就是張俊,應該先把他幹掉。

於是,宋高宗派原來的樞密副使王庶去對付張俊。王庶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堅決反對跟金國議和,後來被秦檜排擠的那個大臣。王庶來到張俊的軍中,就著手越級提拔張俊手下的軍官,把這些部將都提升為各方面大員。王庶的想法是,把張俊的部下都提升為跟他一樣品級的官員,好讓張俊控制不了這些人。王庶覺得自己手段高明,把張俊部隊的人心搞散了,非常得意。

但是,張俊一點兒都不傻,他一看,情況不對啊,皇上這第一刀怎麼衝我砍來了?皇上殺誰也輪不著殺我啊!於是他馬上做出了反應。

張俊手下有一個錢糧官,跟王庶是同鄉,張俊就讓這個錢糧官去給王庶傳話,說你替我轉告姓王的,他提拔我手下的部將,別以為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你問問他,他要是這樣對付我,還能活幾天。

這個錢糧官就趕緊去告訴王庶,說張大帥急了,他問你還想不想活了。王庶聽了也很生氣,一拍桌子就站起來了,說張俊還敢威脅我,他也不看看我背後站著誰?我背後站的可是皇上,你回去告訴姓張的,別管我在朝廷上能待幾天,我即使待一天,也要把他整倒。

王庶奉皇上的命令去整張俊,但最終結果卻出人意料——王庶罷官,張俊加太傅。太傅雖然是虛職,但在宋朝的文臣官職裡,已經頂了尖了。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張俊這個人八面玲瓏,他一想,皇上不是不放心我嗎?好,那我馬上把手裡的權力全部交出去,只要我抽身跳出來,不就沒事兒了?

於是,張俊馬上向朝廷交權,斬斷舊日袍澤之情,把這支部隊徹底還給國家,皇上您愛怎麼扒拉這支部隊都行,您把團長、營長、連長全換了也跟我沒關係,我不管了。而且,他還主動向高宗和秦檜表示,您只要不整我,您想整誰,我幫著您一塊兒去整。

高宗皇帝一看,張俊這個人很識趣,他只要交出了兵權,就對我構不成威脅了,我對他可以放心了。

張俊的表現很好,順利過了這一關。下一個,就該輪到韓世忠了。

向韓世忠開刀

接下來,高宗皇帝準備向韓世忠開刀了,要遣散韓世忠的部隊。

皇帝想,這次不能隨便派個文官去了,像王庶這樣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得找一個跟韓世忠輩分一樣大的人,去壓住韓世忠的部將。於是,高宗決定讓張俊和岳飛,去把韓世忠的部隊收編遣散。

張俊接到命令,興沖沖地就來找岳飛。張俊是岳飛的老上級,曾經提拔重用岳飛,而韓世忠跟岳飛沒有過隸屬關係,一直是並肩作戰而已。張俊跟岳飛說,好事兒落到咱倆頭上了,皇上現在懷疑韓世忠,讓咱倆把韓世忠的部隊給瓜分了。這樣一來,全國的兵權就在你我手中了。天上掉下這麼大一個餡餅,咱倆得趕緊接著。

但是,張俊沒想到,岳飛並不領情。岳飛為人忠厚耿直,聽張俊這麼說,他非常傷心,心想,人性怎麼這麼醜惡呢?張俊跟韓世忠可是兒女親家啊,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兒女親家,張俊的兒子娶了韓世忠的閨女,張俊的閨女嫁給了韓世忠的兒子,是雙重兒女親家關係啊。對自己的親家,居然都能下這種毒手,於心何忍啊?這種缺德事,岳飛堅決不幹。

於是,岳飛當面就跟張俊講,瓜分韓世忠的部隊,切切不可行,國家能打仗的,就咱們這麼三四個人,如果現在把他的部隊瓜分了,萬一有一日金軍南下,皇上再起用韓太尉,咱倆有什麼臉面去見韓太尉啊?咱們同僚的關係就徹底完了,這事絕不能幹。

張俊一聽,非常惱火,心想,你這一高尚,不就襯出我的渺小了嗎?這事兒是我樂意干的嗎?不是皇上讓干的嗎?你這麼一弄,不等於把我擱進去了嗎?

另外,張俊這個時候準備修楚州城,就問岳飛的意見。岳飛冷冷地看了張俊一眼,說:「當戮力以圖恢復,豈可為退保計?」岳飛的潛台詞是,你張俊作為國家的方面大員,不思北伐收復故土,只想保命,是什麼道理?一句話就把張俊頂回去了。

張俊一聽,心說,好你個岳飛,當年我在淮西打敗仗,你不增援我;我要跟你吞併韓世忠的部隊,你充高尚;現在我說修城,你又來這一套,當著這麼多人讓我下不了台。你等著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你的好下場!張俊這時恨岳飛恨得簡直牙根癢癢,決絕而去。

岳飛宅心仁厚,趕緊派人給韓世忠送密信,說皇上要對他下手了,將前因後果跟他訴說了一番。韓世忠一看密信就急了,趕緊想應對之策。

要點兒房子要點兒地

最初,韓世忠也跟岳飛一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博得自己的功名;只要皇帝有賞賜,馬上千金散盡;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建立衙署,都自己動手搭茅屋,與士卒同甘共苦。

但是,韓世忠後來卻變了,一再向高宗皇帝要地、要宅子,說最好國家能給分配,即便買的話,也給價格低些。高宗皇帝非常高興,就把當年負責運輸花石綱的大奸賊朱勉的宅子賜給韓世忠,還給他的宅子御筆題名「旌忠莊」。

韓世忠後來又說,我想把家安在西湖邊上,離皇上您近點兒,能隨時聽到您的教導。高宗皇帝聽了更高興了,說好,朕命人給你蓋。

這個時候,韓世忠手下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問韓世忠,說大帥怎麼突然變成這樣了啊?您不是這種人啊!

韓世忠一笑,說一看你們就沒學過歷史,我給你們講講秦始皇滅楚的故事吧。

當年,秦王嬴政要滅楚,一開始準備讓老將王翦去。秦王問王翦,你看滅楚需要多少人?王翦說,我要帶六十萬人去。秦王想,秦國軍隊不過才一百萬人,你要帶走六十萬人,全國的兵就被你帶走大半了,這不行。

秦王又問年輕將領李信,你認為多少人合適?李信說,二十萬就夠了。於是,秦王就讓李信去攻楚,結果李信打了敗仗。

秦王沒轍了,又來找王翦,說寡人悔不聽王卿之言,還是得老將軍出馬,你要六十萬人就六十萬人吧。

王翦出發之時,秦王就問王翦,老將軍你有什麼要求沒有啊?王翦說,當然有啊,於是又要房子又要地,還要給兒孫封官,條件提了一大堆。秦王乍一聽,還挺不高興的,心想你仗還沒打怎麼就想著報酬啊?他就對王翦說,老將軍,你不是這種人啊!

王翦說,趁著大王您現在還重用我,我要點兒是點兒,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秦王一聽,哈哈大笑,說你出發吧。

於是,六十萬大軍向楚地進發。一路上,王翦還不停地給秦王嬴政寫信,要麼說我要的地大王您想著點兒啊,要麼就是我兒子的官位您該安排了。一撥撥的使者往咸陽宮廷送信,卻沒有一封是奏報軍情的。

周圍的將領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王翦說,老將軍您至於嗎?這樣也太掉價了。王翦解釋說,秦王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現在全國的兵基本都給了我,我不這麼幹,秦王能放心嗎?他一看我不停地要房、要地、要官位,知道我就這麼點兒追求,不會造反,他才能放心,咱們才能平楚。

韓世忠保命

韓世忠講完秦始皇滅楚的故事,就對部下說,你們現在明白了吧,我跟王翦的想法是一樣的,我要房子、要地,皇帝才能夠安心。部將恍然大悟,說大帥真是高明啊。與岳飛相比,這就是韓世忠的聰明和世故之處。

自古英雄都如夢

眼下,韓世忠一看岳飛送來的密信,心想,看來這樣皇上對我還不放心,那我想別的招兒吧。於是,韓世忠舉著自己四個手指頭的手,就進宮了。

見到宋高宗,韓世忠把衣裳一脫,跪在皇帝面前就哇哇大哭,說皇上您看,我身上多少道傷口,我的手曾中了金軍的毒箭,只能斷指以保全胳膊,現在就剩四個指頭了。我立下這麼多汗馬功勞,聽說您還想要我的命,皇上您可憐可憐我吧。說著,就在地上狠命地磕頭。

高宗皇帝一看這情形,就動了惻隱之心。高宗想,當初苗劉兵變的時候,要不是韓世忠及時救駕,我就被那倆叛將擠對死了。韓世忠這麼多年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從來沒有變節過。再說,他也沒有什麼高尚的追求,不就想要點兒房子要點兒地嗎?他都把家搬到西湖邊上挨著我住了,這人對我還有什麼威脅啊?

於是高宗皇帝連忙說,那都是風言風語,誰說朕要害你啊?朕對愛卿是非常信任的,這樣吧,朕再給你點兒田宅,作為對你的撫慰吧。韓世忠這才叩頭出宮,心想,我這條命算是保下來了。

韓世忠在朝堂上大哭一場,雖然躲過了被殺的厄運,但也嘗夠了仕途的險惡。韓世忠的夫人梁氏,當年曾經擂鼓戰金山,那樣的女中豪傑,這時也只能一聲長歎,說咱們還是明哲保身吧,只要不死,夾著尾巴做人也是人,保命最重要啊。

於是,韓世忠夫婦二人回到家中,閉門謝客,絕不和老部下往來,任何老部下登門求見,一概閉門不納,而且絕口不談政事。就這樣,韓世忠居家數十年,淡泊自如,就好像從來沒有過權位一樣。

韓世忠原本是個粗人,以前經常嘲笑讀書人是呆瓜、傻帽兒。現在,他也不說讀書人是傻帽兒了,還自號「清涼居士」,整天跟讀書人往來,修習儒道之學,喜好佛老,居然能夠填詩作詞,而且還填得像模像樣的。

每到雪寂天晴的時候,在西湖邊上,人們經常能看見,韓世忠騎著一頭小毛驢,帶著幾個隨從,踏雪尋梅,悠然自得。

韓世忠填過一首《南鄉子》,詞裡說:

人有幾何般,富貴榮華總是閒。自古英雄都如夢,為官。寶玉妻男宿業纏。年邁衰殘。鬢髮蒼浪骨髓干。不道山林有好處,貪歡。只恐癡迷誤了賢。

這首詞,不管格律還是韻味,都很耐人尋味,從這首意境悠長的詞中,我們不難體會出韓世忠當時的心境。

25.岳飛之死:千古奇冤風波亭

將相之間矛盾深

宋金兩國停戰之後,高宗皇帝為穩固自己的皇位,密謀要除掉三員大將,屠刀所指,三軍膽寒。但是,張俊和韓世忠都猜透了皇帝的心思,巧妙地逃過了一劫。而岳飛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最終沒能逃過被殺的厄運。

岳飛被害,一方面是因為高宗皇帝要殺武將、除心病,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岳飛與宰相秦檜之間的矛盾。

岳飛是武將,他的本事是在戰場上體現出來的,而秦檜是文臣,他的價值只有在談判桌上才能體現。秦檜作為宰相,要如何樹立威信,使滿朝信服呢?就是在社稷垂危的時候,挺身而出,去跟金國人議和,這樣才能把半壁江山得保的功勞納入囊中。這就造成了兩個人之間的根本對立。只要岳飛在,主戰派的旗幟就在,可宋金打起仗來,秦檜這個宰相的作用,就看不出來了。

在小說演義中,秦檜一直被說成是賣國賊。我們不談論他是不是賣國賊,但對於秦檜賣國求榮這個說法,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秦檜賣國求榮,他求的是什麼榮呢?他求的不是要爬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你想,他在宋朝已經是宰相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道他想到金國去做宰相嗎?兩邊都給宰相,沒有區別。難道他能夠在宋朝或者金國做皇帝嗎?這更是不可能的。實際上,秦檜所求的榮,是要牢牢保住自己的權位。他認為,跟金國人談和,是保全宋室江山最好的方法,也只有這樣,他自己的權位才能保全。

在秦檜看來,岳飛等人總是吵著跟金國人打仗,但是這仗打到哪兒算一站?我們的底線在哪兒?根本看不到嘛。秦檜認為,只有談和才能使社稷江山得以保全,岳飛不顧國力,非要打仗,只會把國家拖垮,這才是誤國。

而岳飛的脾氣也很沖,皇帝還沒說兩句太難聽的,他就敢撂挑子,他自然也不會把秦檜放在眼裡。岳飛認為必須要收復失地,誰不這麼幹,誰就是漢奸;而秦檜則認為必須議和,誰要不這麼幹,誰就是他的絆腳石,他就必須搬開誰。

我們看,這對將相之間是沒法兒溝通的,兩個人是針尖對麥芒,和解不了的。秦檜心想,你岳飛既然非要主戰,那我就要把你除掉。正好宋高宗又擔心武將篡權,現在又找到了盟友張俊,這君、相、將三人,都要置岳飛於死地,除了死,岳飛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王貴出頭誣告

我們前面提到過,張俊對岳飛是恨之入骨的,他得知秦檜要除掉岳飛,就主動出來請命了。

秦檜問張俊,你打算怎麼整岳飛呢?張俊說,我去說動岳飛的部將王貴,讓王貴去告岳飛謀反,這頂帽子一扣,就不怕岳飛不死了。

王貴曾經是岳飛的副將,官至御前司都統制,相當於岳家軍的二把手,岳飛交出兵權後,岳家軍就是由王貴來帶的。那麼,張俊為什麼要找王貴來誣告岳飛呢?

史學家的一種觀點認為,張俊找王貴陷害岳飛,是因為王貴挨過岳飛的打,還差一點兒被岳飛斬首,所以他對岳飛懷恨在心。這一點其實並不成立,王貴追隨岳飛多年,兩人一起出生入死,情同兄弟。王貴被打,是因為他的部下犯了搶劫罪,受牽連挨了一百軍棍。而岳飛說要殺王貴,是因為有一次大戰在即,王貴兵少,面露怯意,岳飛生氣,斥責王貴身為統帥,竟然喪宋軍志氣,才說要殺王貴。但是,岳飛只不過是說說而已,王貴是他的左膀右臂,他不可能真的殺王貴。而且,岳飛領軍向來嚴明公正,連他的兒子岳雲犯了一點兒小錯,都被打了一百軍棍,三天不能起床。王貴作為部將,挨打是很正常的,不可能因為這事兒就記恨岳飛。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張俊是因為找到了一條足以置王貴於死地的罪證,抓住了王貴的一個把柄,足夠要挾王貴陷害岳飛。但是,這個把柄究竟是什麼,史學家們到今天也沒有研究出來。不過,最後的結果是,王貴真的背叛了自己的老上級,出頭誣告了岳飛。

另外,張俊還找了一個對岳飛懷恨在心的部將王俊,讓王貴、王俊聯名誣告岳飛謀反。這樣一來,岳飛就真的在劫難逃了。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光有人告岳飛謀反還不行,還要有人出面彈劾岳飛。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頭了,這人就是萬俟契,是今天岳王墳前跪著的那四尊鐵像裡的一個。那麼,萬俟契為什麼要出面彈劾岳飛呢?我們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萬俟契是個典型的小人,他與岳飛結怨,是因為一件非常不足為道的事兒。

當年,岳飛宣撫荊湖,在鄂州祝捷的時候,萬俟契正在當地做提刑官。據說,他每次去見岳飛的時候,都沒有得到岳飛的好臉色。我們不知道岳飛是正趕上忙,還是心情不好。但是,萬俟契就覺得是岳飛看不起他、輕蔑他,就對岳飛懷恨在心。這一次,他終於找到報復岳飛的機會了,主動站出來誣陷岳飛。不但如此,他還找了一個爪牙,一塊兒上表彈劾岳飛。

有人得知這個消息,就來告訴岳飛,說現在有人上表彈劾你。岳飛一聽,知道大勢已去,只好以退為進,學韓世忠去官保命,馬上上奏朝廷,願辭去一切職務。朝廷下旨,岳飛充萬壽觀使,提舉萬壽觀。在宋朝,官員退休致仕以後,皇上一般會讓他們提舉一座道觀,去做道觀的名譽住持,就算是給官員退休金了,因此宋朝經常有官員成為道觀的名譽住持。

其實岳飛此時已經感覺到自己的處境不妙了,他當年削職閒住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首詞的氣韻,跟「怒髮衝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完全是一種英雄末路的感覺。

羅織三條罪狀

岳飛雖然已經辭官退隱,但秦檜一幫人要置岳飛於死地的主意已定,是不會輕易放棄的。於是,秦檜等人給岳飛羅織了三條罪狀,這三條罪狀,每一條都可以置岳飛於死地。

第一條是說岳飛在朱仙鎮班師之後,心中憤懣,在軍營當中公開放話,說皇上不修德,國家沒救了。言下之意是說,我本來能夠收復失地,直搗黃龍,但皇帝十二道金牌催我班師,致使功虧一簣。這種話是指斥乘輿(乘輿是對皇上的尊稱),直接誹謗當今天子,公開說國家沒救了,這肯定是死罪。當然,這是秦檜列舉出來的證據,至於到底是不是岳飛說的,在什麼時候說的,都無從考證。

第二條是說從朱仙鎮班師之後,岳飛跟幾個心腹借酒澆愁,傾訴胸中的苦悶。喝酒的時候,岳飛就問張憲,這天下的事兒應該怎麼辦啊?張憲回答,您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且不說岳飛接下來說了什麼,這兩句話就夠「意味深長」了。你想,岳飛是手握重兵的統帥,他問自己的下屬天下事兒怎麼辦,下屬回答您想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什麼意思?

第三條就更要命了,是說岳飛對部下張憲說,我跟太祖爺一樣,都是32歲當節度使。其實就算岳飛說過這話,那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32歲當了節度使,與太祖皇帝當年年紀相當,理解為他是崇拜太祖、敬仰前賢也說得過去,最多是有些得意而已。可這三句話連起來聽,就讓高宗毛骨悚然了。

秦檜給岳飛羅織的這三條罪狀,是一環套一環的。首先,岳飛指責皇上不修德,國家沒救了;然後,岳飛又問天下事兒應該怎麼辦,部將說您想怎麼辦就怎麼辦;最後,岳飛再來一句,我跟太祖爺一樣,32歲當了節度使。這三句話連起來一聽,岳飛可不就在劫難逃了?

依照岳飛的脾氣個性,這三句話他真有可能都說過。但問題是,岳飛是在什麼語境下說的,這三句話是不是以這個順序說的?到了秦檜這兒,這些都無關緊要,經他一拼一粘,這三條大罪就出來了。我們想,高宗皇帝念茲在茲,他最害怕的事情莫過於武將謀反,這樣的罪狀一呈上去,岳飛就非死不可了。

於是,高宗皇帝下旨,先拘捕張憲和岳雲。在岳家軍裡,張憲和王貴是岳飛的左膀右臂,王貴已經站到秦檜一邊了,只拘捕了張憲。當時,張憲和岳雲都還在軍中,而岳飛已經辭去軍職了,他們被捕,岳飛並不知道。

張憲和岳雲被捕之後,朝廷就以相府、中書省的名義下發省牒,派殿前司都統制楊沂中去抓捕岳飛。

岳飛隻身入臨安

宋朝的武將有結拜的傳統,楊沂中跟岳飛也有八拜之交,楊沂中排行第十,岳飛叫他十哥。楊沂中是殿前司都統制,就是禁衛軍統帥,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衛戍區司令,是守衛在皇帝身邊的人。

楊沂中一來,岳飛感覺非常驚愕,心想,楊沂中來幹什麼?這個時候,岳飛也預感到大事不好,就問楊沂中,十哥你來有什麼事兒?楊沂中就把省牒拿出來給岳飛看。

這份省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話:把活的岳飛帶回京城。楊沂中為了穩住岳飛,就說,你別擔心,這裡邊可能有點兒誤會,見了皇上把事兒說清楚就完了,張憲、岳雲也就都能放出來了。

岳飛看了省牒之後,心情十分沉重,讓家人置酒款待楊沂中,說十哥你等等,我回去收拾一下,這麼遠的路,一去不知道多長時間,我在臨安又沒有家,我去拿幾件換洗的衣服。

看著岳飛轉身離去,楊沂中非常擔心,他想,岳飛不會去上吊吧?宰相的意思是把活的岳飛帶回去,岳飛要是自盡了,我可沒法兒交差。再一看,岳飛的家人端出酒來,請他飲酒,楊沂中不敢喝,怕酒裡下了藥,萬一自己喝下去岳飛趁機跑了怎麼辦?

楊沂中端著酒杯猶疑不決,就問岳飛的僕人,岳少保現在幹嗎呢?僕人說,我家主人正在後面收拾呢。楊沂中又問,岳少保神色如何?僕人回答說面色如常。楊沂中這才放下心,一仰脖就把酒喝了。

這時,岳飛從後面出來了,說十哥我信你,你敢喝我這杯酒,不擔心酒裡有毒,就證明你心地磊落,我跟你走。

楊沂中聽了這話,驚得一腦門子汗,心想,好險,我要是不喝這杯酒,岳飛說不定就跟我翻臉了。這樣一來,楊沂中就帶著岳飛上路了。

楊沂中帶著岳飛往京城走,一路上都讓人暗中看管岳飛。因為岳飛不論功勞、地位,還是聲譽,都遠在楊沂中之上,楊沂中不敢公開跟岳飛翻臉,只好命人暗中監視。

去京城途中,要經過岳家軍的駐地。張憲和岳雲都已經被捕,岳家軍都明白岳飛為何進京,也想到岳大帥這一去,絕沒有好結果。這一天晚上,得知岳飛投宿在附近的古寺裡,岳家軍的將領就一撥一撥地去探望岳飛。這些將領見了岳飛,都聲淚俱下,勸說岳飛不要去京城。

最後,岳飛一拍桌子,把他們都轟出去了。岳飛說,我對大宋忠心耿耿,皇天后土,可表此心,我絕不負朝廷,你們不要跟我說了。

岳家軍沒能勸住岳飛,最終,岳飛還是來到了杭州城。

讀史讀到傷心處

岳飛一進杭州城,就被打入了大理寺監獄。

一開始,秦檜讓御史中丞何鑄主審岳飛謀反的案子。岳飛被帶到堂上,見了四座的官員,就問,我堂堂岳少保,樞密副使,你們為什麼把我抓進監獄?何鑄說,有人告你謀反。

岳飛二話不說,把衣服一脫,露出了背上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有的評書演義裡說,岳飛背上的字是「精忠報國」,這可能是從皇帝欽題的「精忠岳飛」上演繹出來的。

何鑄一看,心想,說這樣的人謀反,打死我也不相信啊。但是上命難違,案子還得接著審。

於是,何鑄就說,王貴和王俊兩個人告你謀反。岳飛說,那好,你讓王貴出來跟我對質。王貴做了這種昧良心的事兒,他愧對岳飛,根本不敢來。

岳飛又說,你說王俊告我謀反,那你讓王俊來見我。這個時候,王俊已經死了。

岳飛說,王貴不來,王俊死了,你有什麼證據證明我謀反呢?何鑄說,有人說王俊和張憲之間寫過信,那信上有謀反之意。岳飛說,好啊,你把信拿來給我看看。何鑄說,信讓張憲燒了。

岳飛大笑說,你說我謀反,問你有沒有人證,你說人證死了,問你有沒有物證,你說物證燒了,那你憑什麼告我謀反?這個時候,何鑄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何鑄心想,這案子沒法兒審,原本就是冤枉人家,岳飛頂天立地大丈夫一個,我不能幹這缺德事兒。

於是,何鑄就去找秦檜,說丞相您換人吧,這案子我審不了。

秦檜見何鑄不想幹,就把實情說出來了,他說審岳飛是「上意也」。這案子不是我要你審的,是皇上要你審的,你不審,你這御史中丞還幹不幹了?

何鑄說:「我豈為區區一岳飛請命?」從這句話,我們又能看出,宋朝的文臣武將在地位上的差距。何鑄並不是很看得起岳飛,說區區一岳飛,我並不是為他請命,只不過「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意思是說,我們還有強敵在,現在無緣無故殺一員大將,將來社稷有難,誰去定國安邦?

秦檜一聽,心想,這個何鑄是榆木疙瘩腦袋,怎麼勸都沒用。於是說,你不審就下去吧,這官也別幹了。

接著,秦檜把大奸賊萬俟契推到了前台,讓他來審岳飛。萬俟契這下總算找到出氣的機會了,心想你岳飛當初輕慢我,看我今天怎麼收拾你。

萬俟契對岳飛毒刑拷打,一代名將在公堂上被打得遍體鱗傷,血肉模糊。遍施酷刑之後,岳飛有些站不住了,剛想鬆口氣,身後的獄卒馬上大喊:「岳飛叉手立!」岳飛只有悚然聽命。

古人云,讀史讀到傷心處。岳飛這樣統率千軍萬馬、身經百戰的一代名將,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如今竟然被一個小小的獄卒當面呵斥,而且還要委屈聽命,讀史讀到這樣的地方,怎能不讓人傷心不已?

萬俟契雖然對岳飛用盡酷刑,但是這個案子還是審不出結果來。宋高宗最後也沒辦法了,就下旨,說不管案子審得有沒有結果,都將岳飛賜死。

關於這道聖旨,史學家們認為肯定是有的,如果沒有宋高宗的首肯,秦檜等人是不敢殺害岳飛的。但這道聖旨永遠找不到了,可就是因為它,才有了後面的風波亭上送忠良。

風波亭上送忠良

岳飛當時被關在臨安的大理寺獄中,這裡是南宋的最高法治機關之一,而風波亭,正是獄中一座亭子的名字。相傳,一代名將岳飛,就慘死在那裡。

據說,岳飛在監獄的時候,大年三十那天,他的老部下置酒來探望他,為岳飛敬上屠蘇酒。

岳飛看到屠蘇酒,不覺想起了往事,潸然淚下。就像京劇《滿江紅》戲詞裡唱的那樣:「見屠蘇想起了黃龍痛飲,滿江紅班師詔歷歷前塵。」岳飛當年的酒量很大,有一次因為酒後打了人,高宗皇帝讓他以後別喝酒了,於是岳飛立誓,等到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的時候再破酒戒。

而今,岳飛身陷牢獄,本來應該是慶功時喝的酒,現在卻是在「除夕夜冷獄森森」的境況下喝,而且,這可能就是他人生的最後一頓酒了。我們想想,岳飛此時此刻的心境,會是何等淒涼。

關於岳飛是如何被害死的,人們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秦檜派人謊稱讓岳飛沐浴,趁機害死了岳飛。古人的衣服非常寬大,力士趁岳飛脫衣服的時候湧入,猛擊岳飛兩肋,把岳飛害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高宗賜岳飛毒酒,岳飛飲了毒酒以後,含恨而終。

岳飛遇害

岳飛死時,年僅39歲。大英雄被害死了,秦檜本來心存愧疚,給岳雲、張憲定的刑是流放,但高宗皇帝下旨,將兩人判了死刑。張憲、岳雲兩員虎將,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最後竟換來這樣的結局。岳雲死時,還不滿23歲。

中國古代殺官之前,一般先要抄家。官兵來抄岳飛的家,發現了什麼呢?《宋稗類抄》裡記載:

岳少保既死獄中,籍其家,僅金玉犀帶數條,及鎖鎧兜鍪南蠻銅弩鑌刀弓劍鞍轡等物,布絹三千餘匹,粟麥五千餘斛,錢十餘萬,書數千卷而已。

岳飛為國盡忠一輩子,死後家裡抄出來的,多是兵器鎧甲,再有就是三千多匹布帛、五千多斛糧食、十餘萬錢和一些薄田,這與同時期的幾位大將是沒法兒比的。張俊就不用說了,韓世忠一年的地租收成就是五萬石,岳飛只有幾千石而已。

這樣的忠義之士,最後含恨而死,千古以來令仁人志士扼腕歎息。

「莫須有」的正確解讀

根據史籍上的記載,岳飛在大理寺蒙冤的時候,韓世忠曾經站出來為岳飛鳴不平。

韓世忠本來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但是看到岳飛蒙此大冤,就豁出去了。韓世忠闖進相府,質問秦檜,岳飛到底有什麼罪,你要害他?秦檜回答:「其事體莫須有。」

後來,「莫須有」就成了一個典故。不少人一直把「莫須有」理解為可能有,實際上這是不對的。「莫須有」的意思應該是,難道沒有嗎?也就是說,秦檜對韓世忠用的是反問的語氣:岳飛難道沒有罪嗎?

秦檜這麼一句話,就把韓世忠打發了。秦檜有恃無恐,他背後有皇帝撐腰,根本都懶得跟韓世忠廢話。秦檜這個時候,勢力比韓世忠大得多,並不是說韓世忠拍著桌子質問秦檜,秦檜就嚇得哆哆嗦嗦,囁嚅地說了一句,可能有吧。

從秦檜這句難道沒有的反問中,我們可以看出岳飛悲劇的癥結所在,是高宗皇帝要岳飛死,所以秦檜才有恃無恐。

岳飛在宋高宗一朝都沒有翻案,直到宋孝宗即位,朝廷又要北伐的時候,才給岳飛平反,追封為鄂王。

我們知道,《宋史》是元朝人寫的,元朝人寫到岳飛之死的時候,也不禁大發感慨:

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西漢以來,像韓信、彭越、周勃、灌嬰這樣的名將,每朝每代都有。然而像岳飛這樣文武雙全的名將,並不多見。史書說關雲長通《春秋左氏》之學,後人卻沒有見過關老爺的文章。但是岳飛在朱仙鎮班師時,親自答詔上奏,他的奏折寫得有諸葛孔明《出師表》之風。這樣的一個忠義之人卻不幸遇害,就像當年南北朝時劉宋因懷疑謀反殺大將檀道濟一樣。檀道濟怒說,你們這是在壞自己的萬里長城,宋高宗殺岳飛也是自毀長城。所以,元人感慨,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不但後人對岳飛的評價很高,就連當時的人也是一樣。當時,出使金國的南宋使臣洪皓,聽說岳飛被害死之後痛哭流涕。他給南宋朝廷寫密信,把密信藏在蠟丸裡,馳疏奏報宋高宗,說「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意思是,金軍害怕的就只有岳飛,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以致把岳飛叫作岳大爺,現在聽說岳飛死了,金國的將領都在擺酒相賀。

岳飛沒有死在與金作戰的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裡,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岳飛無論在人品、戰功上,還是學識、修養上,在中國古代的名將中,都堪稱數一數二。岳飛曾經寫過一首名為《題驟馬岡》的詩,詩中最後兩句說:

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

岳飛本來要將七尺之軀捐報明君聖主,沒想到「明君聖主」回報他的卻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冤獄。

《袁騰飛講兩宋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