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炎帝神農

在古史傳說中,炎帝也被稱為神農。他是繼伏羲、女媧之後,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始祖之一。那麼,被神化的炎帝,都做了哪些值得炎黃子孫崇敬的偉大創舉呢?從他的功績中,又折射出了先祖們怎樣的生存狀況與生活智慧呢?

神龍還是神農,傻傻分不清楚

伏羲和女媧相繼去世後,因為他們的部落實力強大,因此聯盟首領的位置還是由他們的後人接任。

那這個人是誰呢?他肯定有名字,但卻不夠有名,大家還是習慣性地用「女媧」來稱呼他。

等於「女媧」就變成了聯盟首領的頭銜了。這就跟「皇帝」似的,秦始皇是皇帝,漢武帝是皇帝,唐太宗是皇帝,宣統也是皇帝。一問封建時代統治中國的人是誰呀?兩個字:皇帝。

都說風水輪流轉,聯盟首領的位置也不能總讓一個部落佔著。經過幾千年的興衰更迭,女媧部落漸漸衰落了。他們一不行,就立馬有別的部落要出來取代,這就是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他們的興起還得從黃河說起。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然後穿過黃土高原,最後衝出了肥沃的華北大平原,孕育了中國最早的文化。

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這條大支流也有自己的小支流,其中有一條叫作姜水。炎帝就誕生在姜水之畔。

在姜水流域,活動著一個叫作少典的部落。當時擔任少典部落首領的,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帥小伙。

這個帥小伙偶然地與相鄰部落的一位姑娘擦肩而過,結果倆人一見鍾情。於是小伙子依照伏羲、女媧定下的規矩,隆重地將姑娘娶了過來。沒過多久,姑娘就誕下了倆人的愛情結晶——炎帝。

炎帝和伏羲一樣,都是了不起的上古風雲人物。依照慣例,這類人物的出現一定得和天上的神仙扯上點關係,不然怎麼體現他的與眾不同呢?

關於炎帝的出生,有個神奇的版本。故事說,年輕的部落首領和妻子完婚後,有一天,妻子去一座高山遊玩,爬到山頂後,突然看見天空霞煙繚繞,金光燦爛,一條巨龍騰空而下,直向她撲來。妻子被撲倒後就昏過去了,甦醒之後沒多久就發現懷孕了,十個月後生下了個怪小孩。

這個小孩脖子以下都很正常,有手有腳,但他脖子以上就有點嚇人了——頭上一對角,臉上一對大鼻孔,這分明是一張牛臉。

一看娃長成這副模樣,年輕的部落首領立馬明白自己被戴了綠帽子,但是這頂帽子他也只能戴著。娃的親爹太牛,是神仙,自己不僅惹不起,還只能將他落入凡間的娃捧在手心裡,當親生兒子對待。為了幫助孩子認祖歸宗,部落首領還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神龍。

神龍是個天才。據說,他出生後第三天就會說話,第五天能走路,第七天牙都長齊了,一看就不是一般人。

神龍出生後,跟隨他爹居住在秦嶺腳下的一個小村子裡。他虛心跟前輩學習各種生存技能,很快就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神獵手。

據說,他曾多次爬上秦嶺的主峰——海拔將近四千米的太白山。那裡不僅地勢險峻,豺狼虎豹還頻繁出沒,但神龍毫不畏懼,每次都滿載而歸。干打獵這行,神龍有天然的優勢,他那人身牛臉的造型擺得酷一些,表情再凶一些,就能把獅子、老虎給嚇蒙,把羚羊、野兔給嚇暈了。

神龍二十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他回到母親的部落處理後事。這說明當時原始的葬禮就已經產生了。考古發現,一萬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地區的山頂洞人,就已經有了原始的葬禮。

母親入土為安後,神龍憑借自己響亮的名氣,被推選為部落首領。後來,他的名字被人叫著叫著叫串了,變成了神農。神龍還是神農,傻傻分不清楚。總之,他為大家干了很多實事兒,故被尊為「炎帝」。

跳大神算是大招了

炎帝生活的年代還沒有農業,能吃的五穀和不能吃的雜草混長在一起,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得嘗過後才知道;能治病的草藥和能吃死人的毒草也混長在一起,哪些可以治病,哪些吃了要命,也沒有人弄得清楚。

隨著人類的繁衍速度越來越快,大自然的饋贈也顯得越來越有限。

以前一個部落三十個人,兩天吃一頭鹿,外加三十個野果。現在一個部落三千人,兩天要吃一百頭鹿,三千個野果。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就算把樹皮啃光了,也不夠吃的。

食物一少,大家就吃不飽,吃不飽老餓著,體質就會下降,體質一下降,什麼禽流感、結核病就全來了。那時候連個赤腳醫生都沒有,一生病能找個巫婆來跳大神就算是大招了。那管什麼用啊?充其量也就是提供點兒心理支持,說白了就是硬扛。

命大的扛兩天就過去了,點兒背的就只好到閻王那裡喝茶去了。這些部落當中的疾苦,炎帝看在眼裡,疼在心頭,愁得整宿整宿睡不著覺。

有一天,炎帝閒來無事,隨意在山坡上溜躂。他無意中看到了一叢嫩綠的小苗。這種小苗,他過去見過很多次,但都沒在意,可是今天,他左看右看,突然覺得這個小苗有些與眾不同。

炎帝彎下身子,輕輕扒開小苗周圍的泥土,發現每棵苗的根部都有一個沒有腐爛的果實皮。他覺得這東西有文章,就沿著山坡找到了幾叢新的植物。他發現,小苗根部果實樣的東西,就在這些植物的頂上掛著。

炎帝就開始琢磨:「這些小苗肯定是果實變成的,不然它的根部怎麼會有沒腐爛的果皮呢?既然是果實變成的,就可以找到那些可以食用的果實,然後將它們埋入地下,讓它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不就有吃的東西了嗎?」

炎帝悟出這事兒後很激動。他立即帶領族人開始尋找可以食用的果實。

此時不搏何時搏

傳說炎帝帶著一批子民從家鄉出發,向西北大山進發。不知道走了多遠,反正大家的腿也腫了,腳也起繭子了,還在繼續走。

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他們來到一個地方。這裡山連著山,谷連著谷,山上長滿了奇花異草,老遠就能聞到香氣,大家都很高興。

一群人正樂著呢,突然,峽谷之中躥出來一群豺狼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炎帝馬上組織大家揮舞著石頭和木棒進行抵抗。可是,野獸被打走一批,又湧上來一批,沒完沒了。一連奮戰了七天七夜,他們才把野獸徹底趕跑。

野獸雖然跑了,可是大家心有餘悸,覺得這地方雖然好,但是太險惡,還是別在這兒待著了,小命丟了可不值當。

炎帝不為所動,他對大家說:「回去不是餓死就是病死,人生難得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他說完頭也不回地就進了大峽谷。其他人見狀,也只好跟著。

走了沒多遠,一行人來到一座大山的腳下。山峰高聳入雲,半截兒都插在雲彩裡;壁立千仞,上面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的。

這陣勢擺明了不讓人爬,於是又有人打退堂鼓了。炎帝不為所動,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一動不動地看了很久。

這時候,有幾隻金絲猴從山崖的對面,順著高懸的古籐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了過來。炎帝靈光一閃,想出主意來了。

他組織大傢伙砍木桿,削籐條,靠著山崖搭成梯子。他們一天搭一層,從春到夏,從秋到冬,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不停工。

就這樣,他們整整搭了一年,搭了整整三百六十層,梯子才通到了山頂。

炎帝一行人爬上山頂後,驚呆了——這地方簡直是仙境啊!滿地的奇花異草,視野也十分開闊,樹林間有幾頭野鹿,溪邊趴著幾隻大龜。

炎帝高興得不行,立即讓他的子民在山崖栽了幾排樹,當作城牆防禦野獸,又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建立起一座簡易的村落。後來,這個地方被人們稱為「木城」。

嘗百草是個拚命的活兒

基本安頓好之後,炎帝白天帶著子民在山上尋找百草,晚上讓他們升起篝火,自己就著火光記錄下這些草的性狀:哪些草是苦的,哪些是熱的,哪些是涼的,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記得清清楚楚。

可是,這些草是苦是甜,是涼是熱,炎帝怎麼知道呢?當時又沒有化學儀器檢測,所以炎帝用了最原始的方法—— 一棵一棵挨個兒嘗,成功變身小白鼠。

有一次,炎帝拿起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放到嘴裡一嘗,還沒嚼兩口就感覺天旋地轉,身子一歪就栽倒了。身旁的助手嚇得趕緊把他扶起來,又是拍胸脯,又是掐人中,手忙腳亂地搗鼓了半天。

炎帝當時已經說不出話來了,他只好用盡最後一點兒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草,又指指自己。助手一下明白了,趕緊把那草餵進他的嘴裡。

這草還真靈,一口吃下去,炎帝立馬頭不昏眼不花了。後來炎帝覺得這草既然這麼靈,那就乾脆叫它靈芝草吧。

這靈芝草在《白蛇傳》中也出現過。那一年端午節,白娘子誤飲了雄黃酒,現了原形——好傢伙,一條五丈長的大蛇!她老公許仙膽小,被嚇死了。白娘子變回人身後懊悔不已,只好去仙山盜草。她盜的就是靈芝草,因為它可以讓人起死回生。

托靈芝草的福,炎帝撿回了一條命,但這可把旁邊的人嚇得不輕,趕緊勸他:「好傢伙,甭管什麼玩意兒,您都敢往嘴裡招呼。今天是恰好有棵靈芝草,您沒事兒。一次可以,兩次還行,再來個三四次,您還有命嗎?」

炎帝微微一笑,也不答話,繼續往前走。

炎帝嘗遍這座山的花草,又去嘗另一座山的,嘗完一山又一山,一連嘗了七七四十九天。

在這七七四十九天裡,炎帝踏遍山山嶺嶺,嘗出了稻、黍、稷、麥、豆這五種可以作為食物的植物,也就是後來的「五穀」。

炎帝讓助手將五穀的種子帶回去,教大家耕種,後來還發明了耕地用的農具,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

當然,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這些東西不太可能都是炎帝一個人發現的,但它至少說明在炎帝時代,五穀的種植就已經出現了,甚至很有可能在炎帝之前就出現了。炎帝所做的,是總結前人的經驗,對農業技術進行了改進。

種植究竟是誰發明的,這事兒無從考證。在傳說中,這個功勞被記到了炎帝身上,他也成為了傳說中「嘗百草」的神農氏。

炎帝的業績也是槓槓的

炎帝神農氏是「三皇」之一。既然被封為「皇」,那他幹的事兒肯定不止發明農業和找到草藥這兩件。

女媧和伏羲時代,人們身上穿的大都是些樹皮、樹葉什麼的。後來打獵水平提高了,「獸皮服」開始流行起來。部落首領能圍條虎皮裙,土豪能披件熊皮大襖,普通老百姓也會弄兩塊兔子皮掛身上了。

「獸皮服」雖然看著挺威風,但穿在身上的感覺還真沒多舒服。那會兒人們的製衣技術也很初級,把獸皮上的血腥、油脂一去,曬乾了就敢往身上披,想想都噁心。而且獸皮的形狀是基本固定的,一塊獸皮遮得了前胸就肯定擋不住後背,有些穿在身上就跟比基尼似的。

穿得這麼少,有礙風化倒在其次,因為原始人也不在乎,關鍵是這麼穿,夏不遮陽,冬不擋風。冷風一吹,小身板兒瑟瑟發抖,不得風寒才怪呢。

炎帝覺得這麼下去不行,必須想辦法。經過探索,他發現麻、桑可以織成布。布不僅輕巧,還很舒服,比獸皮強多了。所以,炎帝教會人們織布,並把布做成衣服,這又是他的一大貢獻。

炎帝雖然找到了糧食,可這糧食跟水果不一樣。水果可以生吃,吃西瓜摔爛了就行,吃蘋果可以直接上嘴啃,可是生的玉米棒子,誰嚼一個試試?那會兒又沒有水果玉米。

而且,糧食跟肉類也不一樣。血淋淋的肉拿火一烤就能吃,烤好了還挺香,但是高粱、大米、小麥既不能生吃,也不能生烤——烤熟了就全是炭了。

於是,炎帝嘗試著先拿黃土捏個碗、罐什麼的,然後將糧食放在裡面蒸煮。沒想到,一烤火,原本軟塌塌的泥碗居然變質了,成了硬陶。

就這樣,陶器也被炎帝發明出來了。它不僅可以用來蒸煮食物,還可以用來貯存物品、釀酒等。

陶器的使用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在出土的破陶罐子,你別看它古老,實際上也不值錢,但是在當時,這東西可不得了。

農作物這個東西,不是說你發現它,把它往土裡一撒就完事兒了。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收穫都有固定時間。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必須按順序來。

炎帝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還設立了曆法,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中國古代天文學非常發達,歷朝歷代都很重視曆法,就是要指導農業生產。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自己家的食物吃不完了。吃不完不能浪費啊,所以炎帝就教導人們成立農貿市場,把自己吃不完的東西拿到市場上去交換,換回自己缺少的東西。

比較有意思的是,炎帝給大家規定的自由貿易時間是大晌午。也不知道這老爺子是怎麼想的,挑一天最曬的時候讓大家來交易。估計是為了節省時間——天這麼曬,就別你一言我一語地討價還價了,趕緊完事兒走人吧。

日頭正中的時候來交易,日頭一過就散市,以物易物,互通有無,這成了中國原始商業的開端。

與此同時,炎帝對之前的婚姻制度進行了改革。他規定,本部落男子只能迎娶異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只能嫁給異部落男子,部落內不允許通婚;家庭以男人為主,男主外,女主內。

由此可見,炎帝在治理部落方面非常有才能。為了部落的興旺,他做了很多好事兒,不圖回報,而且作為部落的領導,他也不貪集體財產,很有德義,所以百姓無不敬戴。

有一年夏天,炎帝再一次前往秦嶺,登天台山採藥。這一次,他誤食了劇毒的斷腸草,手邊又沒有救命的靈芝,不幸身亡。

炎帝為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歷代的人們都非常敬仰他。炎帝之後的華夏大地上,又出現了另外一位英雄——黃帝。那麼,關於黃帝又有哪些故事呢?

《袁騰飛講先秦·上古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