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軒轅黃帝

黃帝以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被載入史冊,並與炎帝並稱為中華始祖。黃帝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歷史地位,是因為他贏得了涿鹿之戰的勝利。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黃帝為什麼會捲入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對於華夏族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呢?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炎帝去世後,他的後人繼承了他的事業。炎帝、神農氏這兩個稱號,就跟伏羲、女媧一樣,它們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政權的代稱。這就和唐朝、漢朝一樣,唐朝肯定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政權的代稱。

黃帝生活的時代,比起第一代炎帝來,要晚上好幾百年。那時候炎帝的部落,已經傳到了第一代炎帝以後的第七或者第八任了。

據說黃帝是一位國君的兒子,他們家族和炎帝家還是親戚。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她結婚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沒有孩子。因為求子心切,她經常求神問卦。

這一天,附寶隻身外出,正在向蒼天祈求兒子時,突然間電閃雷鳴,她感覺全身麻木,天旋地轉,兩眼一黑就昏過去了——不用說,醒來之後就懷上了,還是這個經典套路。

當時部落裡的巫婆、神漢們聽說這一離奇的懷孕過程後,到處奔走相告,說這裡必有聖人降生。

小黃帝一直在他媽肚子裡待了整整兩年,生生比別人多出十四個月來。據說他在這段時間裡,一直受到神靈的暗中保佑。當地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天空中還不時出現五彩祥雲和百鳥朝鳳的場景,奇幻無比。

直到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黃帝才一聲啼哭,在姬水河畔呱呱墜地。中國人的農曆有這麼一個講究,叫「二月二,龍抬頭」,就是從黃帝的生日來的。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黃帝一生下來就很不一般,五六個月就會說話,七八歲就有大人風度,十二三歲就具備了超凡的大智慧。

和巫婆、神漢們預言的一樣,黃帝既聰明又有才幹,待人和善,處理事情也很公平,還特別能夠團結大家。所以,在黃帝二十二歲的時候,百姓推選他當了部落首領。從此,黃帝帶領大家修建房屋、打魚、狩獵,過著安定的日子,部落也慢慢變得強大起來。

不打仗才能謀發展

炎帝部落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漸漸衰落,已經不復當初的強盛了。其他逐漸強盛起來的部族,就企圖挑戰炎帝部落的權威,這其中勢力最大的是九黎族。

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蚩尤這個名稱,也是他們首領的通稱,就跟羅馬皇帝都叫愷撒一樣,並不專指一個人。

九黎族的文化在當時算先進的。據說有一次山上發大洪水,金屬礦隨水流出。蚩尤得到後,首次將金屬製成了兵器。九黎族本身就強悍好鬥,現在又有了銳利的兵器,他們對其他部族的騷擾便可想而知了。

炎帝部落一開始對蚩尤部落採取和好政策,重用他們,讓他們監臨四方。沒承想他們強大起來後,開始侵略、兼併四方。炎帝為了牽制他們,命他們住到東方伏羲後代的地盤,以便坐山觀虎鬥。

蚩尤可不傻,他當然不願意和強大的伏羲部落衝突。看到炎帝勢力微弱,蚩尤就有了吞併炎帝部落,取而代之,成為天下共主的想法。

炎帝部落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於是雙方進行了一場大戰,結果蚩尤部把炎帝部打得落花流水,把他們的地盤全給佔了。

第八任炎帝沒有辦法,只好帶著族人尋找新的根據地。他們看中了黃帝的地盤,開始頻繁地向黃帝部發起挑釁。

起初,黃帝一再退讓,多次想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但這反而給炎帝部造成了一種黃帝軟弱可欺的錯覺。於是炎帝部得寸進尺,一再侵擾。

黃帝始終不願用武力解決問題,他也知道炎帝部落是被九黎族逼到這兒來的,所以他就暫時讓出了地盤,帶領部落子民向北方遷移,開始了遷徙無常的遊牧生活。

黃帝每到一個地方,都虛心地向當地人民學習。他發現別的部落發明了臼,可以把谷子舂成米,於是他也教自己的子民使用臼。不僅如此,黃帝還學會了使用陶器來蒸米飯、熬粥。大家都覺得糧食這樣做特別好吃,而且又健康、衛生,於是更加愛戴和擁護黃帝。

黃帝不僅勤奮好學,還特別重視人才。有一次他在海邊打魚,發現了一個叫風後的漁民。黃帝通過交談發現,風後知道很多伏羲時代教民、養民的道理,有安邦治國的才能,所以就決定把風後留在身邊,作為參臣。

後來,在一次狩獵中,黃帝又發現了一個叫力牧的人。此人箭法很準,百發百中。跟力牧一聊天,黃帝就發現他很懂兵法,於是就讓他統領部落的兵馬。黃帝有了一文一武兩個人才,實力和信心都更強了。

在傳說中,還有另一個說法,認為風後是東方近海的一個大部族的首領,而力牧是草澤當中強有力的遊牧部落首領。他們的實力雖然都很強大,但都願意追隨黃帝。

就這樣,黃帝部落的人口一天一天地增加,勢力一天一天地壯大,其他部落再也不敢來侵犯了。

請尊稱我為「黃地」

遊牧部落一年四季都得逐水草而居。在搬家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笨重的東西都得人擔肩扛,麻煩透了。要是再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就更令人叫苦連天了。對此,黃帝也經常唉聲歎氣。

有一次,黃帝帶領部族子民遷到了北方的黃土高原。當時這裡森林茂密,地形平坦,很適合長期生存。

他們剛住下沒多久,有一天狂風大作,黃帝立刻讓百姓人人抱樹,各自藏身。他正忙著指揮呢,突然一陣狂風來襲,將他頭上戴的遮陽的大帽圈給吹跑了。

黃帝趕緊抓住一棵小樹,就地蹲下,眼睛卻緊盯著被吹跑的大帽圈。他發現這帽圈被狂風一吹,居然能自己往前滾。

大風平息之後,黃帝趕緊開始做實驗。他砍了一根樹枝,紮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只見木圈滾了不到一丈遠,倒下了。

絕頂聰明的黃帝看到這一幕,沉思良久後,又紮了兩個圓圈,並且還在兩個圓圈中間各紮了一個十字架固定。然後,他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分別紮在它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

這次雖然沒倒,但滾了沒多遠就又停了下來。這時候,黃帝手下的參臣一起走了過來。黃帝把剛才發生的事兒跟他們一說,足智多謀的風後一聽,就有了主意。他趕緊剝了一條樹皮,把它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樹枝上,然後用一隻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就一直往前滾動,再也沒有倒地。

黃帝一看,哈哈大笑,一下就醒悟了過來。他叫人再扎兩個同樣的圓圈,用樹枝將四個圓圈連在一起,前面有人拉著,這樣就能穩穩當當地向前滾,再也不怕倒地了。

風後一看,又派人去採石場弄來了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安上一根木棍,木棍中間綁根草繩,拉著草繩就能滾走了。黃帝一看非常高興,給這新玩意兒起了個名字叫「車」,然後安排人依照統一規格,批量生產。中華民族第一個陸上運載工具——車輪,就這樣誕生了。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車輪由石質的改為木質的,成為了遷徙遊牧生活中最重要的運載工具,大大減輕了人力的付出。

後來,黃帝又在這個基礎上改裝了戰車,並命名為軒轅。因為黃帝當時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所以軒轅就成了他的正式名字。後來,他手下的人還馴化了馬當坐騎,所以黃帝部落裡就有了中國最早的戰馬和騎兵。

黃帝自從被子民們擁戴為部落首領後,一直沒有正式的職稱。大傢伙先後給黃帝起了很多尊稱,他都不同意。最後,黃帝自己說:「土是黃色的,能生萬物,又是咱們生存的唯一靠山,大傢伙又都是黃皮膚,所以就請尊稱我為黃地吧。」從此以後,「軒轅黃地」就這麼定下來了。

到了殷商時代,一些大臣們覺得祖先稱黃色的土地不太雅,而「地」又跟「帝」諧音,所以就把黃土地的「地」,改為了黃帝的「帝」,「軒轅黃帝」從此才沿用下來。

前面講過,蚩尤因為野心侵佔了炎帝的地盤,炎帝才去騷擾黃帝部落。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黃帝部落強大了起來,他們與炎帝部落聯手,一起對抗共同的敵人蚩尤,戰爭一觸即發。

抓住戰機定乾坤

黃帝和蚩尤的決戰,發生在涿鹿。

這場戰爭非常慘烈。有的說他們一連打了七十一場都是平手;有的說,黃帝一連跟蚩尤打了三年,進行了九次大戰役,依舊沒分出個高下。

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八十一個支族,在力量上佔據優勢。他們依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主動向黃帝部發起攻擊。黃帝部派出幾個氏族迎戰,並且利用位處上流的有利條件,在河流上築壩蓄水,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長時間的戰爭讓雙方都很疲憊,也逐漸將戰爭推向了白熱化,迎來了最終的決戰。

起初,天氣很不好,狂風暴雨,濃霧瀰漫,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而對善於在晴朗天氣環境下作戰的黃帝族非常不利。九次交鋒,黃帝族全部戰敗,他們只好一退再退,尋找反擊的機會。

終於,雨季過去,天空開始放晴。黃帝抓住戰機,在鄰族的支持下,趁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這一天,狂風大作,大風將塵沙吹得滿天都是,黃帝命人擊鼓鳴號。

蚩尤族的人從沒見過這陣勢,風沙漫天,根本看不清對面,他們一下都傻了,在戰場上亂跑一氣,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

黃帝一方卻無此憂慮。他們用指南車指示方向,在狂風黃沙中向蚩尤族進攻,一舉將其擊敗,並在冀州之野擒殺了蚩尤。涿鹿之戰最終以黃帝的勝利宣告結束。

大勝之後,黃帝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到泰山附近,在那裡舉行了封泰山的儀式後,才凱旋西歸。

隨後,黃帝從蚩尤集團中挑選了一位能服眾的氏族首領,繼續統領原部族,並強迫他們跟自己的華夏集團結為同盟。

涿鹿之戰為中華民族早期的大融合奠定了根基,為中華文明的大統一走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而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此後,各部落一致推舉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下共主。因為炎帝、黃帝同為華夏部落,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咱們就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但是還有一些人,並沒有歸順臣服。這個問題就比較棘手了,全靠打太費勁,得智取。

黃帝很快就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他把蚩尤的圖騰插在自己的軒轅車上,給那些遠方的部族看。這個用意太明顯了——你們都知道蚩尤吧,他那麼厲害,沒少欺負你們吧?現在我征服了蚩尤,又得到了他的兵甲,你們自個兒掂量掂量,想好是跟我和平共處呢,還是要擺開架子練兩下。

這下所有的事兒頭都不敢輕舉妄動了,如果妄動,蚩尤就是前車之鑒。黃帝這招,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光嚇唬不行,該打還得打。黃帝整頓武力,討伐叛亂。遠方部族都不堪一擊,通通被平定了。北方的一個氏族趁著南方多事,向南侵佔,也被黃帝趕了回去。

遠古時代的文化代表

至此,黃帝的地盤相當大了,主要集中在今天的中原地區。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之後,開始潛心處理內政。

傳說黃帝身邊的賢臣非常多,他以這些人為師友,請求他們教導。古人理想中的政治領袖,就是要禮賢下士,遵奉年高有德之人,聽他們的忠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的經驗和知識尤為先民所看中。

黃帝特別重視農業,為此還專門安排官員指導四季農事。從遊牧轉變為定居農業,是先民的一大華麗轉身。這一轉,各部落紛紛開始從事耕種,土地的價值開始飆升,所以各部落疆界的劃定成為了黃帝的當務之急。

黃帝是天下共主,怎麼平均分配,怎麼劃分清晰,都需要他仔細籌劃。他給各部落劃分好地盤後,大家便相安無事,開始踏踏實實過日子了。

黃帝發明了舟車,平治道路。交通便利後,部族間往來增多,黃帝處理內政事務也變得更容易了。一時間,天下大治。

在傳說中,天文曆法是黃帝手下的人發明的,鼓、指南車是他發明的,養蠶織絲是他妻子嫘祖發明的,連文字都是黃帝的手下倉頡發明的。

其實,這些東西到底是誰發明的,很難弄明白。這就像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他改良的一樣。遠古時代的情況就更說不清了,那會兒又沒有專利申請,也不可能是一個人在實驗室裡苦心研發的,那時的發明往往是無數人累積的結果,只是最後派個代表來代表一下罷了。

比如造字的倉頡,他不一定是文字的發明者。雖然他喜歡研究文字,但研究文字的肯定不止他一個人,最後因為他有顯著的成績,所以他的名字就傳了下來,成為了當時的文化代表。

黃帝戰勝蚩尤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兒。隨之而來的,是各部族糅雜劇烈,社會變動頻繁。新的局勢需要新的工具,所以黃帝就集合各部族先民已有的發明創造,將它們改良、推廣。因此,在傳說中,黃帝和各種發明製作都有關係,這種情形的出現,一方面是後人的推崇,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因為他做出了貢獻。

黃帝去世後,他的孫子繼承了他的位置,成為天下共主。在這之後,華夏大地上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袁騰飛講先秦·上古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