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獨立颶風捲北美(美國獨立戰爭)

1.北美人民要獨立

茶葉全給你倒海裡

到1770年前後,北美殖民地跟英國基本上快要分道揚鑣了。很多北美人認為英國陰謀反對殖民地獲得自由,為了粉碎這種陰謀,北美人有權採取任何必要的措施展開抵抗。

1773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茶葉法案》,這項法案徹底摧毀了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促使北美人民跨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發現自己在對華貿易當中生意做虧了,囤積了大量中國茶葉,而這些茶葉已經沒法銷往英格蘭,因為英格蘭市場已經飽和,此時東印度公司瀕臨破產的邊緣。

因此,當時英國政府做出了一項決定:將這批茶葉轉售到北美洲殖民地去,不徵收任何關稅,以此來拯救即將破產的東印度公司。

當時北美洲殖民地的廣大群眾已經養成了跟英國人一樣喝下午茶的習慣,對茶葉有很大需求。

英國本以為自己的這項決定會受到殖民地人民的歡迎,因為這批茶葉不收關稅,很便宜。但殖民地的商人對此非常憤怒,因為他們從中國進口茶葉是要交稅的,而且路途遙遠,運費也很高,如今英國送來的茶葉這麼便宜,明擺著就是要讓他們破產。

於是,由波士頓商人帶頭,北美各殖民地立即發起了抵制英國茶葉的運動。

1773年9月—10月,東印度公司七艘商船駛向北美,船上一共裝載著2000箱中國武夷紅茶。這七艘船中,四艘駛往波士頓,另外三艘分別去往紐約、費城和查爾斯頓。

抵制英國茶葉的運動,就此在這些港口爆發。

在紐約和費城,殖民地政府態度很堅決:不允許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卸載茶葉。

茶葉沒法卸載,那兩艘商船隻好另謀出路,改道前往英國。

在查爾斯頓,茶葉被強制性封存在貨棧裡,不能辦理上岸手續。

在波士頓,由於當地沒能阻止四艘東印度公司商船進港,所以只能分別給它們規定了最後的離港期限。

1773年12月16日傍晚,也就是商船離港時間截止之時,「自由之子」協會的130名成員喬裝打扮成印第安人,登上了那四艘東印度公司商船。

他們將船上342箱上等品質的中國武夷紅茶一股腦全部倒進了海裡,很快其他殖民地也紛紛開始效仿。

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大陸會議先出招

英國政府對這些無法無天的波士頓商人忍無可忍,決定採取強硬行動予以反擊。

當時的英國首相諾斯勳爵發表講話說,無論後果如何,我們必須得採取行動,否則我們將徹底失去顏面,失去一切。

儘管以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是今天100美元上印的那位爺)為首的北美溫和派,答應賠償東印度公司的全部損失,但英國政府還是在1774年通過了一系列被殖民地人民稱作「強製法案」(也稱「不可容忍的法案」)的法令和《魁北克條例》,殖民地把這些法案看作英國向北美宣戰的標誌。

為了回應英國議會通過的這些「強製法案」,協調各殖民地採取統一行動,1774年9月5日,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北美13個殖民地中的12個派出了一共55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只有佐治亞沒派代表。

大陸會議就當前北美的形勢簡短地交換了意見,做出了一些決策。

第一屆大陸會議產生了兩個成果:第一個是所有與會的北美殖民地代表共同簽署了一項條約——《殖民地權利宣言》(即《權利宣言》)。

「自由之子」協會的130名成員喬裝打扮成印第安人,登上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將船上342箱上等品質的中國武夷紅茶一股腦全部倒進了海裡

這項條約規定:各殖民地需共同抵制從英國進口的貨物。

1775年,北美殖民地從英國進口的商品量比上一年下降了97%。

第二個是確定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

第一屆大陸會議呼籲,一旦他們要求英國國王終止實施「強製法案」失敗,他們就將舉行另一屆大陸會議。

不自由,毋寧死

第一屆大陸會議召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775年,在弗吉尼亞議會上,議員帕特裡克·亨利自稱不以一個弗吉尼亞人的身份,而以一個美國人的身份,發表了一場演講。

這場演講很成功,甚至都打動了喬治·華盛頓(美國第一任總統),就連後來的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也被感動得一塌糊塗。

代表們都覺得請願鬥爭已經無效了,如果要跟英國國王講話,必須通過武裝鬥爭的方式來爭取獨立。

帕特裡克發表的這場不朽演講,主題就是「不自由,毋寧死」。

他說:「它們是英國政府用來囚禁我們的鎖鏈,英國政府很早就已經鍛造好了,我們拿什麼來反抗?還用爭辯嗎?我們已經爭辯十年了,我們必須戰鬥……我再說一遍,先生們,我們必須戰鬥!求助於武力和上帝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先生們,他們說我們太弱小,無力與他們這麼強大的對手抗衡。但是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變得強大呢……猶豫不決和怠於行動能增加我們的力量嗎……先生們,如果我們恰當地運用造物主上帝賦予我們的力量,我們並不弱小。300萬人民,在我們擁有的這塊土地上,在這個神聖自由的事業裡,武裝起來就是不可戰勝的,無論敵人派來什麼樣的軍隊……對於我,請給我自由,否則就給我死亡。」

「不自由,毋寧死」,這句口號一經喊出,就激勵著千百萬北美人民為自由而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後來的美國人。

「不自由,毋寧死」,這句口號一經喊出,就激勵著千百萬北美人民為自由而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後來的美國人

他們堅信自由是跟他們的生命一樣寶貴,甚至比他們的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因為有些東西一旦缺失,生命就會變得無比慘淡。

這也是美國公民教育的一個基礎。

帕特裡克喚醒了北美人民心中沉睡的理性和戰鬥的意志。

在「美國國慶節」後的第一天,他就當選了弗吉尼亞的首任州長,之後完成了三年的法定任期。1799年去世,享年63歲。

就在同一年,美國「國父」華盛頓也去世了。

帕特裡克發表的這場「不自由,毋寧死」演講,奏響了北美人民爭取自由和獨立的華麗樂章。

別拿獨立不當常識

帕特裡克是以嘴皮子奏響北美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樂章的,也有人是以筆桿子為北美人民抗爭英國吶喊的。

有一個著名的北美人托馬斯·潘恩,1776年寫了一本名叫《常識》的小冊子,吹響了獨立戰爭強勁的衝鋒號。

這本50多頁的小冊子一經出版,立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六個月內,在只有300萬人口的13塊殖民地,賣出了50萬冊,相當於在現在的美國賣出5000萬冊。據說《常識》是18世紀北美殖民地除了《聖經》之外銷量最大的書,可謂超級暢銷書。

這本書號召人們為爭取獨立自由而戰鬥,以透徹的說理、平實的語言、強烈的感染力和極富預見性的判斷,讓殖民地廣大人民深受震撼。

潘恩在《常識》中揭露了當時英國政府對北美殖民地的壓迫,並駁斥了在北美流行的很多妥協觀點。

他說,是分離的時候了,甚至連上帝在英國和北美之間設置這麼遠的距離也是一個讓我們和他們分離的強大而自然的證據。英國對北美的統治從來不是上帝的設計,一個大陸被一個小島永遠統治,是非常荒謬的。

潘恩對還在猶疑不決的北美人高呼,以上帝之名,讓我們做最後的分離吧,以免我們的後代被割喉。熱愛人類的人們,你們不但要敢於反抗暴政,而且要敢於反抗暴君,勇敢地站出來吧!請接納被暴君壓迫的逃亡者(指自由),為人類準備一個避難所吧!

潘恩的《常識》以一傳十十傳百的速度在北美大陸迅速傳播,一個舊時代很快就將告別。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