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1] 源自成語“頑父嚚母”,“頑父嚚母”出自《尚書·堯典》,原文是“父頑,母嚚,像傲”,該成語常用來形容愚頑暴虐的家長。

[2] 信史時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記載的時代,與之相反的是傳疑時代。

[3] 《墨子》《孟子》和《尚書序》等歷史文獻均說湯居亳,但古地名亳者有好幾處。晉人皇甫謐認為有三地:蒙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據《括地誌》,南亳在宋州谷熟縣西南35里(今河南商丘東南),為湯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50里大蒙城(今商丘北),為湯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師(今河南洛陽偃師西),為帝嚳及湯所都。因此,學者多主張湯先居南亳,後遷西亳,但也有專主北亳說的。

[4] 古族名,中國古代一個民族,即獫狁,也稱西戎,活動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在甘肅靜寧縣威戎(今靜寧威戎鎮)立都。

[5] 史前時代(約170萬~4000年前),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6] 史學界以三家分晉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7] 田氏代齊,指戰國初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之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封田和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絕祀,姜姓齊國完全被田氏齊國取代。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8]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紛紛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9] 在秦國統一中原之前,各國的文字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秦國統一後,秦始皇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

[10] 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朝廷面臨的嚴重問題。文帝時,賈誼鑒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漢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並採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了很大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驕奢淫逸,阻眾抗命,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因此,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推行推恩令。

[11] 中國古代官府對人民所課時力役,始於秦代,漢初仍襲用此法,規定22歲到56歲的男子,都要服更賦。更賦包括“更卒”、“正卒”、“戍卒”三種力役或兵役。農民每年要為地方服一個月的勞役,稱更卒。農民親自服役,叫“踐更”。如果不願意親自去服役,可交錢由官府僱人代為服役,此種出錢僱人服役的辦法,叫“過更”。有時地方用不了多少更卒,也要農民照樣出錢,成為一種賦役負擔,就稱為“更賦”。正卒為正式服兵役。漢景帝時規定,男子年齡在20~56歲,必須為國家服兵役一年,服役完後便可回家。但遇有戰事,還要臨時被徵調。戍卒是指每個男子一生中要到邊境為國家屯戍一年,或到京城做衛士。如果不願親自去,也可每月出錢僱人代替,一般農民無法承受,只得親自服役。以後歷代都有類似強拉民役的辦法,只是名稱不一。而由更卒之役產生的代役錢就轉化成了一種賦稅。

[12] 醇駟,四匹馬毛色一樣。

[13] 公元前2世紀以前居住在中國西北部、後遷徙到中亞地區的遊牧部族。

[14] 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鑿空。《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

[15]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崇敬。

[16] 指奴隸。

[17] 貝葉經源於古印度,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用“齋雜”和“瓦都”兩種文字寫的,有的是用針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語言文字、佛教、宗教藝術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資料。

[18] 黃腸題湊,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漢代。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框形結構,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屬帝王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勳臣貴戚也可使用。

[19] 漢殤帝劉隆(105年—106年9月21日),漢和帝次子,養於民間,東漢第五位皇帝(106年在位),登基時出生剛滿百天,是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不久即夭折,謚號孝殤皇帝。

[20] 晉惠帝司馬衷(259年—307),字正度,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子,西晉第二代皇帝,公元290年—307年在位。司馬衷於公元267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為人癡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後皇后賈南風殺害楊駿,掌握大權。在“八王之亂”中,惠帝的叔祖趙王司馬倫篡奪了惠帝的帝位,並以惠帝為太上皇,囚禁於金墉城(古城名,三國魏明帝時築,為當時洛陽城西北角上一小城)。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司馬倫,群臣共謀殺司馬倫黨羽,迎晉惠帝復位,誅司馬倫及其子。又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公元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公元307年,惠帝去世,相傳被司馬越毒死。

[21] 晉懷帝司馬熾(284年—313),字丰度,西晉第三代皇帝,公元307年—313年在位,司馬炎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間被立為皇太弟。司馬越毒死惠帝后,司馬熾被扶植為帝,改年號為“永嘉”。

[22] 晉愍帝司馬鄴(300年—公元318),又名司馬業,字彥旗,西晉第四代皇帝,公元313—317年在位。武帝司馬炎之孫,吳孝王司馬晏之子。初為秦王,駐守長安。公元311年,懷帝被劉漢軍擄走後,群臣擁立他為太子。公元313年,懷帝被毒死的消息傳來,尚書、左僕射鞠允,衛將軍索琳、梁芬等人於長安扶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建興”。

[23]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的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它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確立,其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24] 鮮卑族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遊牧民族,其族源屬東胡部落,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中國古代遊牧民族。

[25] 宗主督護制是指北魏初年,面對各地豪強聚眾結塢自保的情況,北魏只得承認既定事實,實行任命宗主為宗主督護,讓他們行使基層職權職能的一種制度。

[26] 馮太后(442—490),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屬北燕皇族,漢人。14歲時被選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後被冊封為皇后。拓跋濬死後,馮氏操縱政權。北魏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后。在馮氏的指導和輔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27]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幼年家貧,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他還研製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

[28] 劉徽(約225—295),漢族,山東臨淄人,魏晉時期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者之一,著有《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

[29] 裴秀(224—271),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西晉大臣、學者,所著《禹貢地域圖》開創了我國古代地圖繪製學。

[30] 葛洪(284年—343或364年),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

[31] 王薄,齊郡鄒平人,隋煬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十月,因兵役繁重與同郡孟讓首先起兵反隋。

[32] 太平公主(約665—公元713),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則天。先下嫁薛紹,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後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

[33]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隋煬帝時期科舉制正式誕生,到明朝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34]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35] 三足烏又名三足金烏,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也稱金烏、陽烏,或稱三足。據傳古代人看見太陽黑子,認為是會飛的黑色的鳥——烏鴉,又因為不同於自然中的烏鴉,加一腳以辨別,又因與太陽有關,為金色,故為三足金烏。三足烏是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

[36] 秦及漢初銅幣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輕重不同的貨幣,實行幣制統一,改幣制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供巨額支付,如供帝王賞賜、貴族間饋贈等用;圓形方孔的銅幣為下幣,承統一前秦的幣制,文曰“半兩”(重十二銖),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鑄。

[37] 中國古代貨幣,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比較徹底的解決。

[38] 瀚海都督府,唐朝管理回紇諸族的都督府。公元646年,唐朝聯合回紇等,擊滅薛延陀。唐太宗於回紇地設六府七州,瀚海都督府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回紇本部(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公元686年被後突厥攻擊,移治漠南。回紇汗國建立後,瀚海都督府廢除。

[39] 金城公主(約698—740),唐朝和親公主之一,生父為嗣雍王李守禮,養父為中宗皇帝,步曾祖姑文成公主之後塵,出嫁吐蕃尺帶珠丹贊普(松贊干布玄孫)。

[40] 李舜臣(公元1545—1598),朝鮮海軍將領,抗日民族英雄。字汝諧,號德水,能騎善射,32歲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爆發後,日軍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迅速攻陷王京、開城、平壤等地,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他指揮朝鮮水師奮起抗擊,屢挫日本海軍,牢牢地控制著制海權,遲滯了日本陸軍的進攻速度。1598年12月在露梁海戰中,與陳璘等指揮聯合艦隊大敗敵船隊,但在追擊逃敵時中彈犧牲。

[41] 階伯,公元7世紀前葉至中葉時百濟將領。公元660年,唐、新羅聯軍進攻百濟,百濟國家危在旦夕。階伯組織了5000名士兵保衛百濟國。為了激勵士兵的勇氣,他宣稱寧死不做敵人的俘虜。隨後殺死妻子家屬,以免他們被俘受辱。最初階伯打勝了四場小規模戰鬥,但後來新羅將領金庾信攻打百濟首都泗沘城,他被迫前來阻擊。兩軍交戰於黃山(今忠清南道論山市),階伯因寡不敵眾,英勇戰死,所屬5000餘人也全部陣亡。

[42] 崔致遠,字孤雲,新羅末期人,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他在中國一共待了16年,前面七八年在長安、洛陽求學,後半期則先後在溧水、淮南為官。28歲回新羅,在新羅王朝繼續擔任要職。一生文學創作不斷,曾將自己的作品彙編入《桂苑筆耕集》。由於在文學上的極高成就,被韓國後世尊為“百世之師”。

[43] 金澤榮(公元1850—1927),朝鮮李氏王朝開城人,他的直系先祖在高麗高宗時任兵部尚書。日韓合併後,他不願為日本殖民統治效力,1905年後流亡中國,投奔張謇,與嚴復、鄭孝胥有過交往。他在南通著述期間,為保留韓國文脈作出巨大貢獻,詩歌成就尤高。1927年客死南通,韓國已出版《金澤榮全集》。

[44] 義淨(635—713),中國唐代僧人,旅行家,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他曾從海路到印度求取佛法,帶回佛經400餘部。義淨是繼法顯、玄奘之後最有貢獻的代表人物。

[45] 折衝府是唐代府兵制基層組織的名稱,其所屬的兵士通稱衛士。每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這是府一級的組織。府以下,300人為團,團有校尉及旅帥;50人為隊,有隊正、副;10人為火,有火長。

[46] 高懷德(926—982),北宋初年著名將領,字藏用,五代時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太祖妹夫,以擁戴有功,宋初為殿前副都點檢,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後與石守信等秉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太宗時,官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死後追封渤海郡王,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

[47] 狄青(1008—1057),字漢臣,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面有刺字,善騎射。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有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纍纍戰功,以功升樞密副使。卒於嘉祐二年(1057年),嘉祐四年(1059年)歸葬於北宋西河縣(今山西省汾陽市)劉村。嘉祐七年,追贈為狄武襄公。

[48] 耶律阿保機(872—926),姓耶律,名億,字阿保機,遼開國君主,勇武,善射騎,明達世務,廟號太祖。

[49] 耶律德光(902—947),遼太宗,耶律阿保機次子。20歲時已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在阿保機各處征戰時,耶律德光都跟隨出征,立功甚多。

[50] 燕雲十六州,是指中國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位於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個州,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51]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達斡爾”意即“開拓者”。

[52] 元昊,黨項族人,少年時身型魁梧,勤奮好學,手不釋卷,尤好法律與兵書。1038年自立為帝,脫離宋朝,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建國後多次與宋、遼交戰,於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戰中擊敗北宋,並於遼夏第一次賀蘭山之戰中大勝遼國,奠定了西夏在遼、宋兩國間的地位。晚年沉湎於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所弒,死後葬於泰陵。

[53] 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和約內容主要有:(1)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2)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割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與金。(3)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54] 花剌子模,是一個位於今日中亞西部地區的古代國家,位於阿姆河下游、鹹海南岸,在今日烏茲別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兩國的土地上。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葉,其領土廣闊時包括今日伊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伊拉克東部及以色列等地。1231年,被蒙古所滅。

[55]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元朝時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週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

[56] 藍玉,安徽定遠人,常遇春妻弟,明朝開國元勳,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曾因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後遭疑謀反,被明太祖處決,株連一萬五千人。

[57] 朱允炆(公元1377—?),明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建文”,在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

[58] 內帑,皇室內府的庫金。帑(tǎnɡ),指庫金。

[59] 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在位一個月。明神宗萬曆帝長子。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曆皇帝並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39年後,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就在他即位的第30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葬於慶陵。《謚法》云:“能紹前業曰光。”

[60] 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社會的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明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

[61] 猛安謀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會末期的部落組織,是以血緣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其組織按什伍進位編製,因有伍長(擊柝)、什長(執旗)、謀克(百夫長)、猛安(千夫長)而得名。最初是單純的出獵組織,後來變成平時出獵、戰時作戰的組織。

[62] 鰲拜,清初權臣,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用計,於武英殿擒拿了鰲拜。鰲拜被擒後,老死於囚牢中。

[63] 查嗣庭,清朝大臣。字潤木,號橫浦,浙江海寧袁花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得隆科多賞識,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出為江西鄉試主考官。雍正帝為剷除隆科多一派勢力,借口他所出的試題“諷刺時事,心懷怨望”,抄家查出的日記中“語多悖逆”,大興文字獄,將其逮捕,定為隆科多死黨。獄中病死後,仍遭戮屍梟首。親族、弟子多人受株連,並暫停浙江鄉試,三年後始恢復。著有《晴川閣詩》。

[64] 于謙(1398—1457),明代名臣,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為兵部尚書。他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親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使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曆改謚忠肅。

[65] 宣慰司是介於省與州之間一種偏重於軍事的監司機構,一般掌管軍民之事,它是中央機構。宣慰司長官稱“宣慰使”,是承上啟下的一個地方區劃的軍政最高長官。

[66] 鄭克塽(1670—1707),字實宏,號晦堂。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1681年,鄭經及陳永華相繼去世,重臣馮錫范聯合鄭經從弟等人發動政變,刺殺監國鄭克臧得逞,立年僅12歲的鄭克塽為延平郡王。1683年,清朝水師提督施琅於澎湖海戰大破明鄭艦隊,攻佔澎湖,明鄭軍主將劉國軒逃回台灣。馮錫范遂勸說鄭克塽降清。七月初五,鄭克塽命鄭德瀟寫降表,十五日,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施琅進入台灣受降。鄭克塽被封為漢軍公,隸屬漢軍正紅旗,送往北京,有銜無職,餘生在塗有黃金的囚牢中度過。

[67] 施琅,字尊侯,號琢公,清初著名將領。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了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

[68] 利瑪竇(1552—1610),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其中文名,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

《這個歷史挺靠譜:袁騰飛講中國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