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曾經往東去到齊國從師,向鬼谷先生學習。

蘇秦到外地遊說了幾年,因為大為困迫而回家。兄弟、嫂子、姐妹、妻妾都暗地裡譏笑他,說:「周人的習俗是:治理產業,致力於工商,把謀取十分之二的盈利作為要務。現在您放棄了最基本的事情卻去賣弄口舌,受到困迫,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蘇秦聽到這些話以後很慚愧,暗自傷心,就關起門來不外出,拿出自己的書讀遍它,說:「士人已經埋頭讀書,但不能靠它獲取榮華富貴,儘管書讀得多,又有什麼用呢?」於是他找到了周書《陰符》,伏案研讀它。一年後,從中有了切合君意的心得,說:「這樣就可以遊說當代的國君了。」他要求遊說周顯王。周顯王左右的人向來瞭解蘇秦,都小看他,不信他那一套。

蘇秦就往西到秦國去,正好秦孝公死了。蘇秦便遊說秦惠王道:「秦國是一個四面都有天險的國家,背靠華山,渭水環繞其間,東面有函谷關和黃河,西面有漢中,南面有邑郡和蜀郡,北面有代郡和馬邑,這真是天然的府庫。憑秦國士兵、百姓這樣眾多,軍事教育這樣普及,足以吞併天下,建立帝業而長治久安。」秦惠王說:「鳥的羽毛還沒有長豐滿,不可以高飛;國家的政治條理還不夠顯著,不可以兼併天下。」當時,秦國剛誅殺商鞅,憎恨說客,不用蘇秦。

蘇秦就往東到趙國去。正當趙肅侯任用他的弟弟公子成做相國,號稱奉陽君。奉陽君不喜歡蘇秦,蘇秦只好離開趙國。

蘇秦又周遊了燕國,一年多以後才見到燕文侯。他說服燕文侯道:「燕國東面有朝鮮、遼東,北面有林胡、樓煩,西面有雲中、九原,南有沱、易水,土地面積縱橫有兩千多里,武裝士兵幾十萬,戰車六百輛,戰馬六千匹,糧食足夠維持幾年。南面有碣石山、雁門山的富饒物產,北面有棗子和栗子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種田地,而棗子和栗子方面的收入也足夠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然府庫。當今百姓安樂,國家太平,看不到軍隊被覆滅、將領被斬殺,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比得上燕國。大王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嗎?燕國之所以不受侵略、沒有戰爭,是因為趙國作為它南面的屏障。秦國和趙國五次戰爭,秦國兩次獲勝,趙國三次獲勝,秦趙雙方都受到損害,而大王憑借完整無缺的趙國,從背後控制了它們,這就是燕國不受侵略的原因。況且秦國攻打燕國的時候,要越過雲中、九原,經過代郡和上谷,歷程幾千里,即使得到燕都,秦國也會估計到根本無法鎮守。秦國不能加害燕國也夠明白了。如果趙國要攻打燕國的時候,號令一發出,不到十天,就會有幾十萬軍隊進駐在東垣了。進而渡過滹沱河,經過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抵達燕國的首都了。因此說秦國攻打燕國,要在千里之外作戰;趙國攻打燕國,只在百里之內作戰。不憂慮百里之內的禍患,卻重視千里之外的禍患,計謀的失誤,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因此希望大王跟趙國合縱親善,天下為一統,那麼燕國一定沒有憂患了。」

燕文侯說:「您說的好倒是好,不過我們國家弱小,西面靠近強大的趙國,南面接近齊國,齊、趙都是強國。您如果一定要合縱來使燕國安全,就請讓我以國相從。」

於是燕文侯資助蘇秦車馬和金銀布帛,讓他到趙國。當時秦陽君已經死了,蘇秦就趁機勸說趙肅侯道:

天下的卿相大臣和一般士人,都仰望四賢君能施行道義,都希望領受您的教誨,並在您面前陳述忠言,為時已經很久了。儘管這樣,但奉陽君妒忌您,而您又不理事,因此賓客和遊說之士沒有人敢親自在您的面前盡忠。如今奉陽君去世了,您才能又跟士人百姓親近起來,我因此冒昧地進言我的淺見。

我私下替您考慮,不如使人民安定、國家無事,並且不要讓人民生事。安定人民最根本的,在於選擇邦交。邦交選擇得當,人民就安定;邦交選擇不得當,人民就終生不安定。請允許我說一說趙國的外患:齊、秦兩國都成為趙國的敵國,那麼趙國人民不能安定;倚仗秦國去攻打齊國,那麼趙國人民不能安定;倚仗齊國去攻打秦國,那麼趙國人民不能安定。因此謀害別人的君主,攻打別人的國家,常常苦於聲言斷絕外交關係。希望您慎重,不要聲張。我說趙國的利害,有如黑白分明,陰陽殊異一樣。您如果能聽從我,燕國一定會奉獻盛產旃裘狗馬的領土,齊國一定會奉獻盛產魯鹽的領海,楚國一定會奉獻種植桔柚的果園,韓、魏、中山等國都可使它們奉獻部分稅賦,供您和后妃沐浴之需,而令親父兄都可以得到封侯。奪取土地,壟斷權利,這是五霸依靠覆滅別國軍隊和擒獲別國將領所要追求的;受封侯爵,顯貴親戚,這是商湯和周武王採用流放甚至殺死國君的辦法所要爭奪的。現在您只要舉手之勞,兩者都可兼而有之,這就是我替您所期望的。

如果大王支持秦國,那麼秦國一定會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支持齊國,那麼齊國一定會削弱楚國和魏國。魏國一削弱,就會割讓黃河以南的土地,韓國一削弱,就會奉獻宜陽。宜陽一獻出,上郡就會被切斷;河外一割讓,那麼道路就不通;楚國一削弱,那麼趙國就沒有外援了。這三條策略,大王不能不深思的。

如果秦軍攻取軹道,那麼南陽就危險;如果秦軍劫奪韓國,包圍周都,那麼趙國就會拿起武器自衛;如果秦軍佔據衛國,奪取卷城,那麼齊國一定向秦國稱臣。秦國的慾望已經從關東各國得到滿足,那麼一定會發兵對準趙國了。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佔據番吾,那麼秦趙兩軍就一定要在邯鄲城下交戰了。這是我替您所憂慮的。

當前,關東一帶所建立的國家沒有比趙國更強大的了。趙國領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維持好幾年。西面有常山,南面有黃河和漳水,東面有清河,北面有燕國。燕國本來是弱小國家,不值得害怕。天下最使秦國害怕的沒有哪一個比得上趙國,但是秦國不敢出兵攻打趙國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害怕韓國和魏國在後面暗算它。這樣,那麼韓、魏兩國就是趙國南方的屏障。秦國進攻韓國和魏國的時候,沒有高山大河的阻隔,可以逐漸蠶食它們,直到逼近它們的國都為止。韓國和魏國如果抵擋不了秦國的入侵,一定會向秦國屈服稱臣。秦國沒有韓魏兩國的窺伺,那麼戰爭的災禍必然要轉嫁到趙國身上了。這是我替您所憂慮的。

我聽說堯帝沒有三百畝的分土,舜帝沒有尺寸的土地,但都擁有了天下;夏禹沒有百人的村落,卻能在諸侯中稱王;商湯、周武王的士兵不超過三千人,戰車不超過三百乘,步兵不超過三萬人,卻登位做了天子;實在是由於他們掌握了規律。因此賢明的君主對外能預料他的敵人的強弱,對內能衡量自己的士兵才能的高低,不用等待兩軍交戰,而決定勝敗、存亡的關鍵早已成竹在胸了,難道會被眾人的言論所蒙蔽,而糊里糊塗地決定大事嗎?

我私下用天下的地圖來估算,諸侯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估計諸侯國的士兵是秦國的十倍。六國團結一致,合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會破滅的了。可現在您卻向西服事秦國,對秦國稱臣。打敗人和被人打敗,向人稱臣和使人向自己稱臣,難道可以同日而語嗎!

為秦國遊說連橫的人,都想割讓諸侯國的土地給秦國。如果秦國成就了霸業,就會高築樓台亭閣,美化宮殿屋宇,傾聽竽瑟這樣的樂聲,前面有樓台、宮闕、車輛,後面有苗條漂亮的美女。諸侯國即使已經遭受秦國的禍患,但遊說連橫的人也不用分擔它們的憂患。這樣,那些主張連橫的人,日夜憑借秦國的權勢恐嚇各國,來達到割地的目的,因此我希望大王深思這個問題。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善於決斷疑難,擯棄讒言,堵塞流言的渠道,杜絕朋黨的門路。因此我才能在您面前,把尊崇國君、擴大領土、加強軍隊的策略,竭盡忠誠地陳述出來。我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統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來合縱親善,反叛秦國。號召天下的將相在洹水邊會盟,交換人質,宰殺白馬來盟誓,訂立盟約說:「秦國如果攻打楚國,齊國和魏國就分別派遣精銳部隊援助楚國;韓軍就斷絕秦國的糧路,趙軍便渡過黃河、漳水,燕軍便守衛常山的北邊。秦國如果攻打韓國、魏國,那麼楚軍就斷絕秦軍的後路,齊國就派出精銳部隊來援助韓、魏兩國,趙軍便渡過黃河、漳水,燕軍就守衛雲中。秦國如果攻打齊國,那麼楚軍就斷絕秦軍的後路,韓軍便守衛城皋,魏軍就堵塞秦軍的通道,趙軍便渡過黃河、漳水和博關,燕國就派出精銳的部隊來援助齊國。秦國如果攻打燕國,那麼趙軍就守衛常山,楚國就駐軍武關,齊軍便渡過渤海,韓、魏兩國都派出精銳部隊來援助燕國。秦國如果攻打趙國,那麼韓國駐軍宜陽,楚國駐軍武關,魏國駐軍河外,齊軍便渡過清河,燕國就派出精銳部隊來援助趙國。諸侯國中有不遵守盟約的,便用五國的軍隊共同征伐它。」六國合縱親善來對抗秦國,那麼秦軍一定不敢越過函谷關來危害關東各國了。這樣,那麼霸主的事業就成功了。趙肅侯說:「我年紀輕,登位日子很短,還沒有能夠聽到國家的長遠之計,如今貴客有心保全天下,安定諸侯,我恭敬地以國相從。」於是趙肅侯用有花紋裝飾的車子一百輛,黃金一千鎰,白璧一百雙,錦繡一千匹,讓蘇秦去遊說諸侯各國。

這時,周天子把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祭肉賜給秦惠王。秦惠王派犀首(公孫衍)去攻打魏國,擒獲了魏國的將領龍賈,攻佔了魏國的雕陰,並且打算向東進軍。蘇秦恐怕秦軍打到趙國來,就用計激怒張儀,使他到秦國去。

於是蘇秦遊說韓宣王道:

韓國北面有鞏邑、成皋這樣的天險,西面有宜陽、商阪這樣的要塞,東面有宛邑、穰邑、洧水,南面有陘山,土地縱橫九百多里,武裝部隊有幾十萬人,天下強勁有力的弓箭都出產於韓國。

溪子弩和少府所造的時力、距來等弓箭,都能射到六百步以外。韓國士兵蹬雙足來發射弓箭,能連續發射百來次,而不用歇息,遠的能洞穿胸部,近的能擊中心房。韓國士兵的劍戟都是從冥山、棠溪、墨陽、合賻、鄧師、宛馮、老淵、太阿等地出產,這些有名的劍戟都能在陸地上斷殺牛馬,在水上截擊天鵝和大雁,用來抵擋敵人時能斬斷堅固的甲盾和鐵製的戰衣。此外,皮革制的護臂和繫在盾牌上的綬帶,樣樣俱全。憑著韓國士兵的勇敢,身披堅固的鎧甲,腳蹬強勁的弓箭,腰佩鋒利的刀劍,用一個人抵擋一百人,是不在話下的。憑著韓國兵力的強勁和大王的賢明,卻要向西侍奉秦國,拱手屈服,使國家蒙受恥辱以致被天下人嘲笑,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嚴重的了。因此希望大王深思這些。

大王如果侍奉秦國,秦國必定要索取宜陽和成皋。今年奉獻給它,明年又再來要求割讓土地。給吧,就沒有那麼多地方可給它,不給吧,就會前功盡棄而遭受後患。況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的索取無限,用有限的土地去迎合不停的索取,這就是所謂買來怨恨,結下禍根,不用交戰而土地已經被侵削了。我聽到俗話說:「寧可做雞的嘴巴,不要做牛的肛門。」如果您面向西方,拱手向秦國稱臣,這跟做牛的肛門有什麼不同呢?憑大王的賢明,又擁有韓國強大的軍隊,卻得到做牛的肛門的名聲,我真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恥。

這時,韓王生氣地改變了臉色,揮動手臂,瞪著眼睛,握著寶劍,仰天長歎說:「我儘管不成器,也一定不會侍奉秦國。今天您用趙王的教導來昭示我,我願意恭敬地以國相從。」

蘇秦又遊說魏襄王道:

大王的國土,南面有鴻溝、陳地、汝南、許地、郾地、昆陽、邵陵、舞陽、新都(《戰國策·魏策》無此二字)、新郪;東面有淮河、穎河、煮棗、無胥;西面有長城為界;北面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棗;土地縱橫有一千里。地方名義上雖然小,但是農家房屋卻密集得連放牧的地方也沒有了。人口和車馬眾多,日夜絡繹不絕,轟轟隆隆,聲勢有如三軍兵馬之多。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國家實力不會在楚國之下。然而那些主張連衡的人想引誘您夥同像虎狼一樣的秦國來侵吞天下,最終卻遭受秦國的災禍,而他們並不管您的災禍。依仗強大秦國的勢力,從內部脅迫自己的國君,罪過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魏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是天下的明君。如今您竟有意向西去侍奉秦國,自稱是秦國東方的屬國,為它建築帝宮,接受它的服飾制度,春秋貢奉來為秦國助祭,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恥。

我聽說越王勾踐用三千名疲憊的士兵作戰,在干遂擒獲了夫差。周武王士兵三千人,皮革之車三百輛,在牧野制服了商紂;難道他們靠的是士兵眾多嗎?其實是因為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我私下聽說大王的兵馬,有精銳部隊二十萬人,蒼頭軍二十萬人,前鋒部隊二十萬人,後勤部隊十萬人,戰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這樣大王的兵馬就遠遠地超過越王勾踐和周武王了,現在您卻聽信群臣的話,打算向秦國稱臣。如果服事秦國必然要割讓土地來表示實際行動。因此用不著使用武力,國家卻已經虧損了。群臣當中凡是建議服事秦國的,都是奸猾的人,並不是忠實的臣子。他們作為人君的臣子,卻割讓自己國君的土地來求取外交友誼,苟且取得一時的成功,卻不顧及它的後果,破壞公家來成全私門,對外借助強大秦國的勢力,從內部來脅逼自己的國君,為的是達到割讓土地的目的。希望大王能仔細審視這一點。

《周書》說:「當草木還像纖細的絲線時,不及早斬斷它,蔓延開了怎麼辦?毫釐大小的時候,不及早砍伐它,到了非用大刀闊斧不可的時候就難了。」事前的考慮不成熟,以後將有大禍患,對此打算怎麼辦?大王如果能夠聽從我,使六國合縱相親,一心一意,通力合作,那麼一定沒有強秦的禍患。因此我國趙王派我來奉獻我們的策略,敬受您賢明的公約,關鍵在於用大王的詔令號召大家。

魏王說:「我不成大器,未曾有機會聽到您高明的指教。如今您用趙王的詔令來號召我們,我虔誠地以國相從。」

蘇秦趁機東去遊說齊宣王道:

齊國南面有泰山,東面有琅邪山,西邊有清河,北邊有渤海。這就是所謂四面都有天險的國家。齊國國土縱橫有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糧食堆積得像山丘一樣。三軍的精良,相當於五國的軍隊,進攻時像弓箭一樣迅速,戰鬥時像雷霆一樣猛烈,撤退時像風雨一樣消散。即使有軍事行動,也未曾背離泰山,越過清河,渡過渤海。臨菑有七萬戶人家,我私下估計,每戶不少於三個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人,不需等待從邊遠的縣城徵兵,僅僅臨菑的士兵就已經有二十一萬人了。臨菑非常富饒和充實,當地人民沒有誰不喜歡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下棋、踢球的。臨菑的街道上,車輪相擊,人肩相摩,衣襟可連成帷帳,舉起衣袖能連成布幕,人們揮手抹汗,就像下雨一樣。家家殷實,人人富足,眾志高遠,士氣昂揚。憑大王的賢明和齊國的強大,天下沒有誰能夠抵擋。如今竟要向西侍奉秦國,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恥。

況且韓國和魏國之所以極端畏懼秦國,是因為它們和秦國邊境相接,國界相連。一旦出兵交戰,不用超過十天,勝敗存亡的關鍵就可以決定了。如果韓魏兩國戰勝秦國,那麼自己的兵力也要損失一半,四邊的國境不能防守;如果打了敗仗,那麼國家的危亡就會隨後到來。這就是韓魏兩國之所以重視跟秦國作戰,卻輕視向秦國稱臣的原因。如果秦國攻打齊國,那就不是這樣了。秦軍背靠韓魏的國土,要穿過衛國陽晉的通道,經過亢父險要之地,車不能並駕,馬不能齊驅,只用一百人守衛要塞,一千敵人也不敢通過。秦軍雖然想深入齊地,卻要像狼一樣回頭看,恐怕韓魏兩國從背後暗算它。因此恐懼疑惑、虛張聲勢、驕橫矜持,卻不敢前進,那麼秦國不能危害齊國也就明白了。

不深思秦國對齊國沒有辦法,卻想向西服事秦國,這是群臣計謀的失誤。現在齊國還沒有向秦國稱臣的名聲,卻有強大國家的實力,我因此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慮我的意見。

齊王說:「我是個不聰敏的人,我國位於偏僻遙遠之地,面臨大海,是個交通不便的東方國家,未曾有機會聽到點滴教導。如今您用趙王的詔令來號召我們,我願意虔誠地以國相從。」

蘇秦接著就往西南遊說楚威王道:

楚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是天下的明君。楚國西面有黔中、巫郡,東面有夏州、海陽;南面有洞庭湖、蒼梧山;北面有陘塞山、郇陽。國土縱橫有五千多里,武裝部隊百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夠維持十年。這是稱霸為王的資本。憑楚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天下是沒有誰能夠抵擋的。如今竟想向西服事秦國,那麼諸侯國中沒有誰不西去在章台下面朝拜秦王的了。

秦國所害怕的國家沒有比得上楚國的。楚國強大,秦國就弱小;秦國強大,楚國就弱小;這種局勢是兩不相立的。因此我替大王著想,不如合縱相親來孤立秦國。如果大王不合縱相親,秦國就必然要出動兩支軍隊,一支從武關出動,一支直下黔中,那麼鄢郢一帶就騷動了。

我聽說,治理於還沒有混亂的時候,準備於還沒有形成的時候。禍患來臨以後才憂慮它,就來不及了。希望大王及早仔細地考慮這個問題。

大王如果能夠聽從我,就請讓我號召關東各國奉獻四時的禮物,來接受大王的英明詔令,把國家委託給您,把政權奉交給您,訓練士兵,修造武器,隨大王的意思安排。大王如果能夠採用我的不成熟的計謀,那麼韓、魏、齊、燕、趙、衛各國動聽的音樂和漂亮的女人,一定會充滿您的後宮,燕國和代地的駱駝、良馬,一定會充實您的馬棚。因此,如果合縱成功,楚國就能稱王;連橫得逞,秦國就能稱帝。如果放棄霸王的大業,蒙受服事他人的惡名,我私下認為是大王不可取的。

秦國是像虎狼一樣的國家,懷有吞併天下的野心。秦國也是天下的仇敵。主張連橫的人都想割讓各國的土地來服事秦國,這就叫做供奉仇敵。作為人君的臣子,割讓自己國君的土地來對外交結像虎狼一樣的強秦,來侵略天下,一旦遭受秦國的禍患,他們卻不管那個禍患了。從外部借助強秦的威勢來對內脅逼自己的國君,來求取割讓土地,嚴重叛國、不忠於國君的罪行,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因此,合縱相親就能使各國割地來服事楚國;連橫成功就會使楚國割地去服事秦國。這兩種策略的得失相差很遠,兩種當中,大王選擇哪一種呢?因此我國趙王派我來奉獻我們的策略,敬受大王賢明的公約,關鍵在於大王號召大家。

楚王說:「我國西面和秦國交界,秦國懷有奪取巴、蜀和吞併漢中的野心。秦國是像虎狼一樣的國家,是不可親近的。而韓、魏兩國因為遭受秦國的威脅,不能跟它們謀劃大事。如果跟他們謀劃大事,恐怕它們背叛別人來歸附秦國。這樣,策略還沒有實施,而國家早已危險了。我自己估計,拿楚國抵擋秦國,是不見得能勝利的;在朝內跟群臣策劃,也是不可靠的。我因此睡得不安穩,吃得沒味道,心神像懸掛著的旌旗那樣飄搖不定,沒有地方著落。現在您要統一天下,合併諸侯,保存危亡的國家,我虔誠地以國相從。」

於是,六國合縱成功,同心合力。蘇秦做了合縱聯盟的盟長,同時擔任六國的相國。

蘇秦北上報告趙王,於是途經洛陽,沿途諸侯國分別派使者為他護送車馬和後勤物資的人很多,幾乎可以和國王相比擬。周顯王聽到這情況大為恐懼,便清掃道路,派人到郊外慰勞他。蘇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子,斜著眼不敢抬頭看他,都俯伏在地上,侍候他用飯,蘇秦笑著對他的嫂子說:「為什麼你先前那麼傲慢,而現在卻這麼謙恭呢?」嫂子彎腰匍匐而前,把臉貼著地面謝罪說:「因為我現在看到小叔子地位高貴,財物很多。」蘇秦長歎一聲說:「同樣是一個人的身份,富貴的時候親戚就敬畏我;貧賤的時候就輕視我,何況是一般人呢?再說,假如我當初在洛陽近郊有良田兩頃,我難道能夠佩上六國的相印嗎?」就在這個時候,他分發千金,來賜給自家宗族的人以及朋友。

當初,蘇秦到燕國去,借過別人一百錢作路費,等到取得富貴,就用一百金去償還他。蘇秦一一報答各位曾經對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隨從的人中唯獨有一個人沒有得到報答,就自己上前進言。蘇秦說:「我不是忘了您。您跟我到燕國的時候,在易水邊,您接二連三地要離開我。當時,我正危困,因此深深地埋怨您。所以我把您放在最後。您現在也可以得到賞賜了。」

蘇秦約定六國合縱相親以後,回到趙國,趙肅侯封他作武安君。蘇秦於是把合縱盟約送到秦國。秦軍十五年不敢窺視函谷關。

這以後,秦國派犀首欺騙齊國和魏國,跟它們一起攻打趙國,想要破壞合縱盟約。齊、魏兩國攻打趙國以後,趙王便譴責蘇秦。蘇秦恐懼,請求出使燕國,說一定要報復齊國。蘇秦離開趙國以後,合縱盟約就瓦解了。

秦惠王把他的女兒嫁給燕太子做妻子。這一年,燕文侯死了,太子登位,這就是燕易王。燕易王剛剛登位,齊宣王便趁燕王的國喪攻打燕國,奪取了十個城邑。燕易王對蘇秦說:「從前先生到燕國的時候,先王資助先生會見趙王,於是約定六國合縱。現在齊國首先攻打趙國,接著攻到燕國,因為先生的緣故才使兩國被天下人取笑。先生能夠替燕國收復被侵略的土地嗎?」蘇秦聽了非常慚愧,說:「請讓我替大王把失地收回來。」

蘇秦會見齊王,拜了兩拜,俯首表示慶賀,抬頭表示哀悼。齊王說:「為什麼慶賀和哀悼相繼來得這麼快呢?」蘇秦說:「我聽說飢餓的人之所以不吃烏喙這種毒物,是因為它暫時能充飢飽肚,但是結果跟餓死一樣有害。如今燕國雖然弱小,但燕王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貪圖十個城邑的利益,卻長期跟強大的秦國結成仇敵。如果讓弱小的燕國作為領頭雁衝鋒在前,而強大的秦國在它的後面作掩護,來招惹天下的精銳部隊,這跟吃烏喙充飢是同一回事呀。」齊王臉色變得嚴肅地說:「這樣那該怎麼辦?」蘇秦說:「我聽說古時候善於辦事的人,能夠變災禍為幸福,化失敗為成功。大王如果能夠聽從我的計謀,就歸還燕國的十個城邑。燕國無緣無故地收復十個城邑,一定很高興;秦王知道您是為了他的緣故而歸還燕國十個城邑,也一定很高興。這就叫做拋棄仇敵,卻得到磐石一樣牢固的朋友。燕國和秦國都服事齊國,那麼大王對天下發號施令,沒有誰敢不聽從您的。這樣大王用虛假的言辭表示歸附秦國,用十個城邑換取天下,這就是稱霸為王的大業。」齊王說:「好。」因此就歸還燕國的十個城邑。

有人詆毀蘇秦說:「他是個左右搖擺、叛賣國家、反覆無常的人,將會作亂。」蘇秦恐怕得罪燕王就回到燕國,但燕王不恢復他的官職。蘇秦拜見燕王說:「我本是東周鄙俗的人,沒有分寸功勞,而大王親自在宗廟裡授予我官職,並在朝廷上以禮相待。現在我替大王退卻了齊軍,並且收復了十個城邑,理當更加親密。現在我回到燕國,而大王不再讓我當官,一定是有人用不誠實的罪名在大王面前中傷我。我的不誠實,正是大王的福氣。我聽說忠誠老實的人,正是為了自己;上進求索的人,正是為了別人。況且我遊說齊王的時候,不曾欺騙他。我把老母親棄置在東周,本來就是拋棄個人打算,卻為別人的上進求索而活動。如果有一個孝順像曾參,一個廉潔像伯夷,一個誠實像尾生的人,找到這三個人來服事大王,怎麼樣?」燕王說:「那就足夠了。」蘇秦說:「孝順像曾參的人,堅持孝道,不肯離開他的父母在外面住一晚,大王又怎能夠讓他步行千里,來服事弱小燕國危難的燕王呢?廉潔像伯夷的人,堅持義氣,不願做孤竹君的繼承人,不願做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的賞賜,結果餓死在首陽山下。有這樣廉潔的人,大王又怎能讓他步行千里到齊國為別人的進取而活動呢?誠實像尾生一樣的人,跟一個女子約好在橋下相會,但女子沒依約來到,尾生一直等到大水來了也不離開,抱著橋柱被水淹死了。有這樣誠實的人,大王又怎能讓他步行千里,去退卻齊國強大的軍隊呢?這就是我因為忠誠老實得罪了大王的原因。」燕王說:「你自己不忠誠老實罷了,難道有因為忠誠老實卻得罪了君王的人嗎?」蘇秦說:「不是這樣。我聽說有個在外地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別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來的時候,那跟她私通的人憂慮了,妻子說:『不要憂慮,我已經做好毒酒等待他了。』過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來了,妻子讓婢妾捧著毒酒給丈夫。婢妾想說酒裡有毒,但害怕主人要驅逐女主人;想不說吧,卻又害怕女主人毒死了主人。這時她假裝昏倒,把酒灑在地上。主人非常生氣,鞭打她五十竹板。因此婢妾一裝昏倒而把酒倒在地下,對上保全了男主人,對下保全了女主人,但是免不了被鞭打,從何見得忠誠老實就沒有罪過呢?我的過失,不幸地類似這個故事啊!」燕王說:「先生再擔任原來的官職吧。」燕王更加厚待蘇秦。

燕易王的母親是燕文侯的夫人,跟蘇秦私通。燕王知道這件事,卻更加優厚地對待蘇秦。蘇秦恐怕被殺,就遊說燕王道:「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威勢加重,如果在齊國,那麼燕國的威勢就一定會加重。」燕王說:「聽憑先生的意思干吧。」這時候,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齊國,齊宣王用他做客卿。

齊宣王死後,齊盡王就位。蘇秦遊說齊盡王隆重地安葬齊宣王來表示孝順,同時高築宮室、擴大花園來表示得志。他的目的是想使齊國破落、凋敝,從而有利於燕國。燕易王死後,燕噲繼位做了國王。此後,齊國的大夫中有許多人跟蘇秦爭奪寵信,因而派人刺殺蘇秦,但沒刺死,蘇秦帶著致命傷而逃。齊王派人搜捕兇手,沒有找到。蘇秦快要死的時候,就對齊王說:「我如果死了,請在街市上把我五馬分屍來示眾,宣稱『蘇秦為了燕國的利益在齊國作亂』,這樣謀殺我的兇手就一定能夠抓到了。」當時齊王就按照蘇秦的話辦,謀殺蘇秦的人果然自我暴露,齊王趁機把他殺了。燕國聽到這個消息,說:「齊國替蘇氏報仇,太過分了。」

蘇秦死後,他的事跡大量披露。齊國後來聽到了,就惱怒燕國。燕國很害怕。蘇秦的弟弟叫蘇代,蘇代的弟弟叫蘇厲,他倆看到哥哥學有所成,也都向蘇秦學習。等到蘇秦死了,蘇代就請求進見燕王,想繼承蘇秦的舊業,他說:「我本是東週一個鄙俗的人。私下聽說大王的道義很高尚,儘管我不聰明,但也放下農活來求見大王。我來到邯鄲後,所看到的情況和在東周所聽到的有所不同,我私下認為辜負了我的願望。等到來到燕國的朝廷,看到大王的群臣和下屬官吏時才明白: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君王。」燕王說:「您所說的賢明君王怎麼樣呢?」蘇代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務必聽到自己的過失,不想只聽到自己的好處。我請求讓我指出您的過失。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盟國。現在大王擁護仇敵去攻打盟國,這不是有利於燕國的行動。大王自己應當想到,這卻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上報給您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說:「齊國本來就是我的仇敵,是我想討伐的國家。只不過擔心我國疲憊,力量不夠。您如果能夠帶領燕國討伐齊國,那麼我願將國家委託給您。」蘇代回答說:「天下互相征戰的國家共七個,燕國處於弱小的地位。單獨作戰就不行;如果有所依附,那麼被依附的國家沒有不因此加重國勢的。往南依附楚國,楚國國勢加重;往西依附秦國,秦國國勢加重;中部依附韓國和魏國,韓國和魏國國勢就會加重。而且如果所依附的國家勢力加重了,這樣必然使大王的權勢也加重。現在齊國的君主年事已高,而且很自負。他向南攻打楚國長達五年之久,蓄積的財富消耗殆盡;向西困擾秦國長達三年之久,士兵疲憊不堪;向北跟燕國人交戰,全軍覆沒,僅僅俘虜了敵軍的兩名將領。然而用他剩餘的兵力向南攻克了擁有五千輛戰車的強大的宋國,並懾服了十二個諸侯國。這可見國君想要奪取別國,他的百姓的物力就會耗盡,有什麼地方值得吸取的呢?況且我聽說,連續作戰,人民就勞累;長期用兵,士兵就疲憊了。」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有清濟和濁河便於固守;長城和鉅防足夠作為要塞。果真有這種情況嗎?」蘇代回答說:「不等待有利的天時,雖然有清濟、濁河,哪裡足夠固守?百姓精力疲憊不堪,雖然有長城和鉅防,哪裡足夠作為要塞?況且往日濟西一帶不徵兵,是為了防備趙國;河北一帶不徵兵,是為了防備燕國。現在濟西和河北都已經徵兵了,國內疲憊不堪了。驕橫的國君必然好利,亡國的臣子一定貪財。大王如果不因為用愛子的胞弟去作人質而感到羞恥,並用珠寶、玉帛去討好齊王左右的臣子,齊王將會感激燕國,並輕而易舉滅亡宋國,那麼齊國就可以滅掉了。」燕王說:「我終於靠您得以承受上天的旨意了。」燕王便派遣一個公子到齊國作為人質。而蘇厲通過燕國派遣去做人質的公子的關係求見了齊王。齊王怨恨蘇秦,想囚禁蘇厲。燕國那位做人質的公子替他向齊王謝罪,後來,蘇厲就委身作為齊國的臣子。

燕國的相國子之跟蘇代結為姻親,因想奪取燕國的政權,就派遣蘇代到齊國去服侍那位做人質的公子。齊國讓蘇代回復燕王,燕王噲問道:「齊王大概要稱霸了吧?」蘇代說:「不可能。」燕王說:「為什麼呢?」蘇代說:「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從此燕王完全信任子之,不久便讓位給他,燕國大亂。齊國攻打燕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燕國擁立昭王,蘇代和蘇厲從此不敢回到燕國,最後都投奔齊國,齊國友好地接待了他們。

蘇代經過魏國時,魏國替燕國拘留了蘇代。齊國派人對魏王說:「齊國願把宋國的土地封給涇陽君,秦國一定不肯接受。秦國並不是因為有了齊國而得到宋地沒有好處,而是因為不相信齊王和蘇先生。現在齊國和魏國不和睦到這樣嚴重的地步,那麼齊國就不會欺騙秦國了。秦國相信齊國,齊國和秦國聯合起來,涇陽君得到宋國的土地,不是有利於魏國的事。因此大王不如讓蘇先生東歸齊國,這樣,秦國一定懷疑齊國而不相信蘇先生了。齊國和秦國不合作,天下局勢沒有變化,討伐齊國的形勢也就形成了。」魏國這時釋放了蘇代。蘇代前往宋國,宋國友好地接待了他。

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危急,蘇代就送信給燕昭王說:

燕國名列萬乘大國,卻委派人質給齊國,因而名聲低下而權力輕微;用萬乘大國幫助齊國攻打宋國,因而使人民勞累,財力耗費;攻克宋國,殘害楚國的淮北,有利於強大的齊國,敵國因此強盛,而本國受害。這三種情況,對於自己國家來說,都是大失敗的事情。然而大王這樣做,是準備用它來取得齊國的信任。齊國對大王越不信任,而對燕國的忌恨就越嚴重,這是大王策略上的過失了。把宋國和楚國的淮北合在一起,就夠得上是一個萬乘的強國。如果齊國併吞了它,這是增加了一個齊國,北夷縱橫有七百里,加上魯國和衛國,也夠得上一個萬乘強國。如果齊國吞併了它,就是增加了兩個齊國。面對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尚且像狼一樣有後顧之憂,不能對付,現在用三個齊國壓迫燕國,那災禍一定很大了。

雖然這樣,但明智的人辦事,善於化災禍為幸福,轉失敗為成功。齊國的紫色絲織品,本來是用劣等的白絹染成的,但它的價格卻是其他絲織品的十倍。越王勾踐曾在會稽山上棲身,反而打敗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都是化災禍為幸福,轉失敗為成功的例子。

現在大王如果想化災禍為幸福,轉失敗為成功,就不如抓住齊國而推崇它,各派使者到周室締結盟約,燒掉秦國的符信,聲言「最好的計策是打敗秦國,其次是長期排斥它」。秦國遭受排斥,並且面臨被打敗的危險,秦王必定憂慮。秦國五代連續攻伐諸侯各國,如今屈居齊國之下,秦王心想如果能使齊國屈服,就不怕全力以赴來求得成功。這樣那麼大王何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遊說秦王道:「燕國和趙國打敗宋國,益了齊國,推崇它,作為它的下屬,燕國和趙國並不是以為這樣有利。燕國和趙國既然不利,但勢必要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不相信秦王。這樣,那麼大王何不派遣可以信賴的人來聯絡燕國和趙國,讓涇陽君和高陵君首先到燕國和趙國來?秦國如果變心了,就用他們做人質。這樣,燕國和趙國就會相信秦國了。秦國稱西帝,燕國稱北帝,趙國稱中帝,樹立三帝來號令天下。韓、魏兩國不聽從,秦國就討伐它們;齊國不聽從,燕、趙兩國就討伐它。天下哪一個敢不聽從?天下服從了,就乘機驅使韓國和魏國去攻打齊國,警告它說:『一定要交出宋國的土地,歸還楚國的淮北。』交出宋國的土地,歸還楚國的淮北,這是對燕國和趙國有利的事;並立三帝,也是燕國和趙國的共同願望。真正得到自己的利益,如願地得到尊重,這樣,燕國和趙國要拋棄齊國,就會像脫掉草鞋一樣容易了。如果您不接收燕國和趙國,齊國的霸業一定會成功。各諸侯國擁護齊國而大王不服從,這樣國家會被攻伐;各諸侯國擁護齊國而大王服從它們,這樣大王的名聲也就低下了。如果接收燕國和趙國,就能使您的國家安定,使您的聲譽崇高;如果不接收燕國和趙國,就會使您的國家危險,使您聲譽低下。捨棄聲譽的崇高、國家的安定,卻選擇國家的危險、聲譽的低下,聰明的人是不幹的。」秦王聽到這些話,一定會像刺痛了心臟一樣。那麼大王為什麼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遊說秦王呢?秦國一定可以爭取的,齊國一定要受到討伐的。

爭取秦國,這是重要的外交;討伐齊國,這是正當的利益。重視重要的外交,力爭正當的利益,這是聖賢之王的大業。

燕昭王認為他的信很好,說道:「祖先曾經對蘇氏有恩德,子之叛亂的時候,蘇氏兄弟離開了燕國。燕國想向齊國報仇,如果沒有蘇氏兄弟是不行的。」燕昭王就召見蘇代,又一次友好地接待他,跟他商議攻打齊國的事。齊國終於被打敗了,齊盡王出逃。

很久以後,秦國邀請燕王到秦國去。燕王打算前往,蘇代勸阻燕王道:

楚國取得了枳邑因而國家危亡,齊國取得了宋地因而國家危亡,齊國和楚國不能因佔有枳邑和宋地就去臣服秦國,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有戰功的國家是秦國的大敵。秦國奪取天下,不是靠推行正義,而是靠使用暴力。秦使用暴力的時候,是向天下公開宣稱的。

它警告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坐著船行駛在泯江上,趁著夏季的水勢直下長江,五天就能到達郢都。漢中的軍隊,坐著船從巴江出發,趁著夏季的水勢直下漢江,四天就能到達五渚湖。我在宛東屯兵,然後直下隨邑。這樣,聰明的人來不及謀劃;勇敢的人來不及發怒;而我可以像射老鷹一樣神速地進擊您。您卻想等待天下來攻打函谷關,不是想得太遠了嗎?」楚王因為這個緣故,用十七年的時間服事秦國。

秦國警告韓國說:「我軍從少曲出發,一天就可以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軍從宜陽出發,然後到達平陽,兩天之內,韓國各地無不都動搖起來。我軍經過東周和西周,到達新鄭,五天之內,韓國的國都就會被拔取。」韓國認為是這樣,所以服事秦國。

秦國嚴正警告魏國說:「我軍攻佔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會被奪取。我軍直下軹邑,經過南陽,封鎖冀邑,包抄東周和西周。趁著夏天的水勢,駕著輕便的戰船,強勁的弓箭作前鋒,鋒利的戈矛作後衛,讓滎澤口決堤,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淹沒了;讓白馬河口決堤,魏國的外黃和濟陽就會被淹沒了;讓宿胥口決堤,魏國的無虛和頓丘就會被淹沒了。從陸路進攻,就可打擊河內;從水路進攻,就可毀滅大梁。」魏國以為是這樣,所以服事秦國。

秦國想攻打安邑,恐怕齊國援助它,就把宋地托付給齊國,說:「宋王不講道義,做個木偶人來象徵我,射它的臉。我國與宋國土地隔絕,軍隊遠離,不能夠進攻它。大王如果能夠打敗宋國並佔有它,我會感到就像自己佔有它一樣。」後來,秦國奪取了安邑,圍困了女戟,便反而把攻克宋國作為齊國的罪狀。

秦國想攻打韓國,恐怕天下各國援救它,就把齊國托付給天下,說:「齊王四次跟我訂立盟約,四次欺騙我,又有三次堅決地率領天下的軍隊來攻打我。如果有齊國存在,就沒有秦國;如果有秦國存在,就沒有齊國。我一定要攻伐它,一定滅亡它。」後來,秦國奪取了宜陽、少曲,佔領了蘭邑、離石,便反而把攻克齊國作為天下各國的罪狀。

秦國想攻打魏國,先尊重楚國,就把南陽托付給楚國,說:「我本來就要跟韓國絕交了。摧毀均陵,圍困鄳阨,如果對楚國有利,我就感到正如自己佔有它一樣。」後來,魏國背離盟國而跟秦國聯合,便反而把圍困鄳阨作為楚國的罪狀。

秦軍在林中受到圍困,為了尊重燕國和趙國,就把膠東托付給燕國,把濟西托付給趙國。後來,秦國跟魏國講和了,並把公子延作為人質,又利用魏將犀首組織軍隊進攻趙國。

秦軍在譙石受到挫傷,接著在陽馬遭到失敗,為了依附魏國,就把葉邑、上蔡托付給魏國。後來,秦國和趙國講和了,就要脅迫魏國,魏國不肯割地。當秦軍被困的時候,秦王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跟魏國講和;當秦軍打了勝仗的時候,就同時欺騙了穰侯和太后。

秦國指責燕國就用膠東作借口,指責趙國就用濟西作借口,指責魏國就用葉邑、上蔡作借口,指責楚國就用圍困鄳阨作借口,指責齊國就用宋國作借口。這樣總使說話像打圈子一樣不停地轉動,發動戰爭像蟲刺人一樣輕而易舉,太后不能控制,穰侯不能約束。

龍賈一戰,岸門一戰,封陵一戰,高商一戰,趙莊一戰,秦軍殺死三晉的百姓有幾百萬人,現在那些活著的人都是父母被秦軍殺死的孤兒。晉國西河以外,上洛地方,三川、晉國一帶所受的災禍,占三晉地區災禍的一半,秦國製造的災禍竟是這樣的嚴重啊。但燕國和趙國到秦國去的人,都用爭取服事秦國來遊說自己的國君,這是我最憂慮的事。

燕昭王沒有到秦國去。蘇代再一次在燕國被重用。

燕國派蘇代像蘇秦在世時一樣讓諸侯國訂立盟約、合縱相親,有的國家遵從了,有的國家不遵從,但天下人從此推崇蘇氏兄弟所倡導的合縱盟約。蘇代和蘇厲都能享盡天年,名揚諸侯。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憑遊說諸侯而揚名,他們的權術擅長於隨機應變。但蘇秦因為施行反間計而被殺,天下人都嘲笑他,避免學習他的權術。然而世上傳說蘇秦的事跡有很多不同,不同時期的事情,有類似蘇秦的,都附和到他身上。蘇秦出身於平民百姓,但能撮合六國合縱相親,這就是他的智謀有超越常人的地方。我因此按照時間順序編列他的經歷事跡,以免讓他只蒙受不好的名聲。

《白話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