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樂羊擔任魏文侯的將軍,進伐攻佔了中山,魏文侯把靈壽封給樂羊。樂羊死後,安葬在靈壽,這以後子孫就安家在這裡。中山重新建國,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又滅亡了中山,而樂氏的後代有個樂毅。樂毅賢能,愛好軍事,趙國人推薦他。到武靈王時發生沙丘之亂,他就離開趙國去到魏國。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的變亂,使得齊國大敗燕國,燕昭王怨恨齊國,不曾有一天忘記要報復齊國。燕國狹小,偏僻荒遠,力量不能制服齊國,從此燕昭王卑屈自身,禮賢下士,首先對郭隗以禮相待,以便招徠賢人。樂毅在這時替魏昭王出使到燕國,燕王用客禮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然後委身成為臣子,燕昭王用他作亞卿,有很長時間。

正當這個時候,齊閔王強大,南下在重丘打敗了楚國宰相唐繻,西向在觀津挫傷了三晉,於是同三晉合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打敗宋國,擴大土地一千多里。齊閔王同秦昭王爭奪帝號以自重,不久又取消帝號重新稱王。各諸侯國都想背棄秦國,歸服齊國。齊閔王自滿,百姓受不了。這時,燕昭王詢問征伐齊國的事。樂毅回答說:「齊國有霸國的余業,地大人多,是不容易單獨進攻它的。大王一定要攻打它的話,不如聯合趙國和楚國、魏國。」燕昭王於是派樂毅跟趙惠文王訂立盟約,另外派使臣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用攻打齊國的好處哄說秦國。各國苦於齊閔王的驕橫殘暴,都爭著合縱,跟燕國一起攻打齊國。樂毅回國報告後,燕昭王出動全部軍隊,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印授給樂毅。樂毅從此總領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進攻齊國,在濟西打敗了齊軍。各國撤兵回國,而燕軍在樂毅率領下單獨追擊,一直到達臨菑。齊閔王在濟西失敗後,逃跑了,困守在莒邑。樂毅單獨留在齊國攻取土地,齊軍都據城防守。樂毅攻入臨菑以後,把齊國的寶貴財產和祭祀用的禮器掠奪殆盡,運到燕國。燕昭王非常高興,親自到濟水邊慰勞軍隊,犒賞、宴請士兵,把昌國封賞給樂毅,稱號是昌國君。這時燕昭王徵收從齊國擄掠來的財物回去,派樂毅再率領軍隊去平定齊國沒有投降的城邑。樂毅留在齊國攻取土地五年,攻下齊國七十多個城邑,都成為郡縣隸屬燕國,只有莒邑、即墨沒有降服。正好燕昭王死了,兒子繼位作燕惠王。燕惠王自從作太子時曾經對樂毅不滿意,到登位後,齊國的田單聽到這個消息,就在燕國施行反間計,說道:「齊國城邑沒有降服的只有兩個罷了。然而之所以不早拔取的原因,聽說是樂毅和燕國的新王有嫌隙,想把戰爭延續下去,並且讓自己留在齊國,面向南而在齊國稱王。齊國擔心的,唯恐別的將軍到來。」當時燕昭王本來已經懷疑樂毅,聽到齊國挑撥離間的話,就派遣騎劫代替他統兵,召回樂毅。樂毅知道燕惠王不懷好意派人代替自己,害怕被殺,就向西投降趙國。趙國把觀津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尊重寵信樂毅而驚動了燕國和齊國。

齊將田單後來跟騎劫交戰,果然設置謀詐欺騙燕軍,終於在即墨城下打敗了騎劫,又轉戰追逐燕軍,向北追到黃河邊,完全收復了齊國的城邑,從莒邑迎回齊襄王,進入臨菑。

燕惠王后悔派遣騎劫代替樂毅,因此敗軍亡將,失去齊國;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又用樂毅並乘燕國的疲憊而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責備樂毅,並且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國家委託給將軍,將軍替燕國打敗齊國,報了先王的仇恨,天下沒有誰不震動,寡人哪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好先王去世,寡人剛登位,左右的人耽誤了寡人。寡人派遣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久日曬夜露在野外,因此調回將軍暫且休息,謀劃國事。將軍誤聽別人的話,因而跟寡人有嫌隙,就放棄燕國歸順趙國。將軍替自己打算那就行了,但又用什麼報答先王是那樣厚待將軍的情意呢?」樂毅回復燕惠王的信說:

我無能,不能尊奉大王的命令,來順從您的意願,恐怕傷害先王的英明,有損您的道義,所以逃跑投奔趙國。現在您派人拿我的過錯責備我,我恐怕您的侍從人員不能體察先王之所以畜養、寵幸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之所以奉事先王的心意,所以冒昧地用書信作答。我聽說聖賢的君王不把俸祿私自給自己的親信,那些功勞多的人就獎賞他們,那些才能相稱的人就任用他們。所以考察才能以後授給官職的,是成功的君王;品評德行以後結交朋友的,是成就功名的士人。我私下觀察先王的做法,表現出有高於當代君主的思想,所以借替魏國出使的機會,得以親身到燕國受考察。承蒙先王錯愛舉拔了我,讓我廁身於賓客之中,位於群臣之上,先王不和宗室長輩商議,就任命我做亞卿。我私下缺乏自知之明,自以為奉命接受教誨,可以僥倖無罪,所以接受命令而不辭讓。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有深仇大恨,不計較國力輕重強弱,而要以向齊國報仇為己任。」我說:「那齊國,有霸國余留下來的基礎,有取得過巨大勝利的遺存事業。兵器精練,戰術嫻習。大王如果要攻打它,一定要跟天下其他國家共同對付它。跟天下其他國家共同對付它,沒有比聯合趙國更為有利的了。而且淮北地區、宋國舊地,是楚國和魏國想要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聯盟,並約定四國共同攻打它,齊國就可以徹底打敗。」先王認為有道理,就準備好符節信物派我南下出使到趙國。我回國匯報後,就出兵攻打齊國。憑著上天的公道,先王的神靈,黃河以北土地上的兵士追隨著先王都集中到濟水岸上地區。濟上的軍隊奉命追擊齊軍,把齊軍打得大敗。輕裝精銳的士兵,長驅而入齊國的國都。齊王逃跑到莒城,僅僅隻身倖免於難;而珠玉財寶、戰車兵甲、珍貴禮器全部沒收歸入燕國。齊國的禮器陳設在寧台,大呂鍾陳列在元英宮,原來屬燕國的大鼎又回到了室,燕都薊丘所種植的竹子是從齊國的汶水移植來的,自從五霸以來,功績沒有人能比得上先王的。先王心裡感到滿足,所以劃分土地封賞我,使得我也能跟小國諸侯一樣。我私下沒有自知之明,自以為奉承命令接受教導,可以僥倖無罪,因此接受使命而不推辭。

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王,功業建立以後不廢棄,所以留名青史;有遠見的士人,名聲取得以後不敗壞,所以傳揚後代。像先王報仇雪恨,平定了擁有萬輛戰車的強國,沒收了八百年的積蓄,到了他長辭群臣的時候,遺留的政教沒有衰敗,執掌政權、擔任職事的臣子,修明法令,安撫王孫,恩澤推廣到普通百姓,這種功勳,都可以教育後代。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人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終局。從前伍子胥的進諫被吳王闔閭採納,因而吳王遠征到郢都;吳王夫差不以他的進諫為是,賜給他皮袋自殺,讓他的屍體漂浮到江裡。吳王夫差不醒悟他先前的意見可以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江而不後悔;伍子胥不能預見不同君主有不同器量,因此直到沉江之後陰魂還不散。避免身死,建立功勳,來證明先王的功業,是我的上策。遭受侮辱的議論,敗壞先王的名譽,是我最害怕的事。面臨不可估量的罪過,還用僥倖的心理謀求利益,這是按理不敢去做的事。我聽說古時候的君子,斷交以後彼此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以後,不為自己的名聲辯白。我儘管不才,但也多次向君子領教過了。我擔心侍從的人討您親近的說辭,不體察親疏遠近的行動,所以大膽呈上書信讓您知道這件事,希望大王留意這些。

從此燕王又用樂毅的兒子樂間作昌國君;而樂毅來來往往重新和燕國通好,燕、趙兩國都用樂毅作客卿。樂毅死在趙國。

樂間住在燕國三十多年,燕王姬喜採用他的相國栗腹的計策,想攻打趙國,就詢問昌國君樂間。樂間說:「趙國是西面迎戰的國家,趙國的人民熟悉軍事,進攻它是不行的。」燕王不聽從,就進攻趙國。趙國派遣廉頗迎擊燕軍,在鄗地把栗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擒獲了栗腹、樂乘。樂乘是樂間的同宗。當時樂間投奔趙國,趙國就圍攻燕國。燕國大量割讓土地來跟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離去。

燕王后悔沒有採用樂間的意見,樂間已經在趙國,就送信給樂間說:「商紂王的時候,箕子不受重用,他不懈地犯顏直諫,來希望紂王聽從;商容不得志,身受大辱,來希望紂王能改變。等到民心渙散,監獄裡的犯人自我逃出的時候,然後箕子、商容二位隱退。所以商紂王背負凶狠、殘暴的包袱,箕子、商容二位不失忠誠、賢聖的美名。為什麼呢?他們已經竭盡了人臣的憂患了。現在我雖然愚鈍,但不像紂王那樣凶暴;燕國人民雖然混亂,但不像殷朝人民那樣厲害。家庭內部有紛爭,互相都不全部告訴鄰居。這兩方面,我認為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樂間、樂乘怨恨燕國不聽從他們的計謀,兩人終於居留在趙國。趙國賜封樂乘為武襄君。第二年,樂乘、廉頗替趙國圍攻燕國,燕國用厚重的禮物求和,趙軍才解圍。五年以後,趙孝成王去世。悼襄王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攻打樂乘,樂乘逃跑,廉頗逃亡到魏國。這以後十六年,秦國滅亡了趙國。

從此二十多年以後,漢高帝經過趙國,問道:「樂毅有後代嗎?」有人回答:「有個樂叔。」漢高帝把樂卿縣賜封給樂叔,封號叫華成君。華成君是樂毅的孫子。樂氏的家族有樂瑕公、樂臣公,當趙國快要被秦國滅亡的時候,他們逃亡到齊國的高密縣。樂臣公善於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名聲顯揚傳聞於齊國,被稱為賢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國的蒯通和主父偃讀樂毅回復燕惠王的信時,沒有不放下信來歎泣的。樂臣公學習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號稱河上丈人,不知道河上丈人出生何處。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在齊國高密縣、膠西一帶授徒,是曹參相國的老師。

(以上陳煥良譯)

《白話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