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四 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韓非子說:「儒家援引古代的文獻擾亂法治,而遊俠憑借武力觸犯禁令。」對兩者都加以非難,但儒生卻多被世人稱揚。至於用權術來謀取宰相卿大夫的職位,輔助當世的君主,功名都被記載在史書中,本來沒有什麼可說的。至於季次、原憲,是平民百姓,用功讀書,懷有特異君子的品德,自己的威儀舉止不和當代同流合污,當代人也嘲笑他們。所以季次、原憲一生住在一貧如洗的草屋中,連粗布衣服、簡劣的飯食都無法滿足。他們死了四百多年,而他們的弟子卻不知疲倦地懷念他們。如今的遊俠,他們的行為雖然不依循於道德法律的準則,但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堅決,已經答應的事一定誠實去做,不愛惜自己的身軀,去救助別人的困急,既已經歷了出生入死的考驗,卻不誇耀自己的才能,羞於炫示自己的功德,大概也有很值得稱讚的地方吧。

況且危急之事,是人們常會遇到的。太史公說:從前虞舜在淘井和修糧倉時遇到危急,伊尹背著鼎俎當廚師,傅說藏身在傅險當苦力,呂尚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戴過腳鐐和手銬,百里奚餵過牛,孔子在匡地被圍困,在陳、蔡兩國餓得面黃饑瘦。這些都是儒生所說的有道德的仁人,還是遭到這樣的災難,何況憑借中等才能而經歷亂世的普通人呢?他們遭遇的災害怎麼可以說得完呢!

俗話這麼說:「什麼叫懂得仁和義,已經享受利益的就是有道德。」所以伯夷以吃周粟為可恥,餓死在首陽山,可文王、武王不因為這個原因而損害王者的聲譽;盜跖、莊蹻凶暴殘忍,而他們的黨徒卻不斷地稱讚他們的義氣。由此可見,「偷衣帶鉤的人要殺頭,偷國家政權的人被封侯,受封侯的人家就有仁義存在了」,這不是假話。

現在,拘泥於片面道理或者抱著狹隘理論的人,長久地孤立在世俗以外,不如降低論調、遷就世俗,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取得榮耀名聲的人啊!而平民百姓,看重取予皆符合道義、履行諾言的美德,到千里以外去伸張正義,為道義而死卻不顧現實,這也是他們的長處,不是隨便能做到的。所以讀書人在窮困窘急的時候能夠委心向學而正視命運,這難道不是人們所說的賢人和豪俠中間的人物嗎?如果讓民間的遊俠,和季次、原憲比較權勢的大小,較量才能的高下,比量對社會的貢獻,就不能相提並論了。總之,從事功的表現,說話信得過方面來說,俠客的正義行為又怎麼可以缺少呢!

古代平民中的俠客,沒有能聽說過。近代延陵季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些人,都因為是君王的親屬,依靠著有封地和卿相之位的富有,招攬天下的賢人,在諸侯中顯揚名聲,不能說他們不是賢才。就比如順風呼喊,聲音沒有加快,這是風勢激盪所致。至於閭巷中的俠客,修養行為,砥礪名節,名聲遍及天下,沒有不稱讚他們賢能的,這是難以做到的。可是儒家、墨家都對他們排斥擯棄不加記載。從秦代以前,平民俠客,被埋沒無法見到,我十分遺憾。根據我所聽到的,漢朝興起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這些人,雖然時常觸犯當朝的法律,但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懂謙讓,有值得稱揚的地方。名聲不會虛假地樹立,讀書人不會虛假地附和。至於結成幫派的豪強互相勾結,用錢財來役使貧苦人,憑借豪強暴力來欺凌孤單勢弱的人,隨心所欲來滿足自己,這也是遊俠認為可恥的。我哀傷世俗之人不明白其中的真意,卻錯誤地把朱家、郭解等人和強暴的人視為同類而一同加以恥笑。

魯國的朱家,和高祖是同時代的人。魯人都以儒家思想進行教育,可朱家卻因為任俠而聞名。他所隱藏和救活的知名人士數以百計,其他的普通人則不計其數。但他始終不誇耀自己的本領,不為自己的恩德沾沾自喜,對那些他曾給予過恩惠的人,他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不富足的人,先從貧賤人家開始。他家裡沒有剩餘的錢財,衣服破舊得沒有完整的顏色,就餐沒有兩樣以上的葷菜,乘坐的不過用小牛駕的車子。專門去救助別人的危急,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困境後,待到季布尊貴時,他終身不見季布。從函谷關以東地區,沒有人不伸長脖子希望和他結交。

楚國的田仲因為任俠而聞名,喜歡劍術,以對待父輩一樣服侍朱家,自己認為行為比不上朱家。田仲死後,洛陽出了個劇孟。洛陽人以做買賣作為生活的資本,而劇孟憑借任俠在諸侯中顯揚。吳、楚七國反叛時,條侯任太尉,他乘坐著驛站的快車趕到河南,找到了劇孟,高興地說:「吳、楚七國發動叛亂而不求助於劇孟,我知道他們沒有什麼作為了。」天下動亂,太尉得到他就像是得到一個相當的國家一樣。劇孟的行為很像朱家,但喜歡玩六博,所做的多為少年人的遊戲。可是劇孟的母親去世時,從遠方來送喪的,大概有上千輛車子。到劇孟去世時,家裡沒有十金那麼多的剩錢。而符離人王孟這時也因為任俠,在長江、淮河一帶受到稱頌。

這時濟南姓瞯的人家、陳地的周庸也因為豪俠而聞名,景帝聽說後,派使者把這些人全殺死了。那以後,代郡多個姓白的、梁地的韓無辟、陽翟的薛兄、陝地的韓孺,又紛紛出現了。

郭解是軹縣人,字翁伯,是善於給人相面的許負的外孫。郭解的父親因為任俠,在孝文帝時被殺死。郭解這人短小精悍,不飲酒。他小時候陰險狠毒,心中憤慨不高興時,親手殺死很多人。他不惜自身來助朋友報仇,藏匿亡命的人去犯法搶劫,停下來就私自鑄錢、盜掘墳墓,這種事原來就不可勝數。但卻能遇到上天保佑,在危急中常常能擺脫出來,就像是犯法遇到了赦免。到郭解年紀大後,就改變操行,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施給別人,對別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歡行俠的思想更加強烈。已經救了別人性命,不炫誇自己的功勞,但他的內心仍然陰險狠毒,突然因為小的怨恨而行兇之事還和以前一樣。當時的少年仰慕他的行為,也常常為他報仇,不讓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兒子依仗郭解的威勢,和別人飲酒,讓人家乾杯。人家不勝酒量,他就強迫灌人家。別人生氣,拔出刀來刺殺了郭解姐姐的兒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生氣地說:「憑著翁伯的義氣,人家殺了我的兒子,卻捉不到兇手。」把屍體扔在路上,不加以埋葬,想借此來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打聽到兇手的去處。兇手窘迫,自己回來,把實情全部告訴郭解。郭解說:「你殺他本來應該,我的孩子沒有道理。」於是放走那兇手,把罪責歸於他姐姐的兒子,就收屍埋葬了他。人們聽說了這事,都稱讚郭解的道義,更加依附於他。郭解每次外出或歸來,人們都躲避他。有一個人獨自岔開雙腿傲慢地坐著看郭解,郭解派人去問他的姓名。郭解的門客想殺了那人。郭解說:「在家鄉居住,竟至不被人尊敬,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他有什麼罪過呢!」於是暗中囑咐尉史說:「這個人,是我很關心的,輪到他服役時,請求免除他。」以後每到服役時,多次輪到這個人,縣吏都沒有要求他去。這個人覺得奇怪,問其中的原因,說是郭解讓他解脫的。這個傲慢的人就袒衣露體向郭解謝罪。少年們聽到這事,越發仰慕郭解的行為。

洛陽有相互結仇的人,城中幾十個賢人豪傑從中調解,他們始終不聽。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說明情況。郭解連夜去會見結仇的人家,仇家委曲心意聽從了郭解的勸告。郭解於是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很多尊者在這裡從事調解,你們大都不肯聽從。如今你們幸而聽從了我的話,我怎麼能從別的縣跑來奪取人家地方賢豪大夫的權利呢!」郭解於是連夜離去,不讓別人知道,說:「暫且不要用我的話,等我離去後,讓洛陽的豪士從中調解,你們就聽他們的。」

郭解謹守恭敬,不敢坐車進入他們縣衙門的辦公地方。他到附近的郡和王國,替別人辦事,事情可以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使各方滿意,然後才敢吃人家酒飯。大家因此十分尊敬他,爭著供他使用。城中少年和附近縣的賢人豪傑,半夜來拜訪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輛車,請求把郭解的門客帶到自己的房舍去供養。

到了遷徙各郡國的豪富人家到茂陵居住時,郭解家裡貧困,不夠遷徙的資財標準,但遷徙名單中有他,官吏害怕,不敢不將他遷徙。衛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郭解家裡貧困,不夠遷徙標準。」皇上說:「平民有權力使得將軍替他講話,這說明他家不窮。」郭解家就被遷徙了。人們出資一千多萬為郭解送行。軹縣人楊季主的兒子任縣掾,是他提名要遷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了楊縣掾的頭。從此楊家和郭家結了仇。郭解移遷進關中以後,關中的賢人豪傑知道和不知道郭解的,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和郭解結好。郭解矮小精悍,不飲酒,出門從未騎過馬。後來又殺死了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他殺死在宮門下。皇上聽說後,就下令官吏捉拿郭解。郭解逃走,把他母親一家安置在夏陽,自己來到臨晉。臨晉人籍少公與郭解素不相識,郭解假冒姓名,趁機要求他幫助自己出關。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後,郭解輾轉到了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居住、食宿的人家。官吏追趕他,追尋蹤跡到了籍少公家裡。籍少公自殺,口供斷絕了。過了很久,才抓到郭解。官府深究郭解所犯的罪行,發現被郭解所殺的人,都在被赦免之前。軹縣有位儒生陪同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坐,郭解門客稱讚郭解,那儒生說:「郭解專門用狡詐來觸犯國法,怎麼可以稱賢人!」郭解門客聽到了,殺了這個儒生,割斷他的舌頭。官吏拿這事責問郭解,郭解真的不知道殺人的是誰。行兇的人也始終沒查出來,沒有人知道是誰。官吏向皇帝上書說郭解沒有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說:「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俠,敢於觸犯法律,因為小怨恨而殺人,郭解雖然不知道,這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該判大逆不道罪。」於是就誅殺了郭解全家族。

從這後,行俠的人特別多,但都傲慢而沒有值得稱引的。可是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裡的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鹵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卻恭敬謹慎有謙讓的君子風範。至於像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東道的趙他羽公子,南陽的趙調這些人,都是處在民間的盜跖罷了,哪值得一提呢!這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感到羞恥的。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相貌比不上中等人,語言也沒有可取的地方。但天下不論是賢人和不賢的人,知道和不知道他的,都仰慕他的名聲,自稱為遊俠的人都借郭解來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們羨慕榮耀的名聲,難道有窮盡嗎!」唉,可惜呀!

(以上張升譯)

《白話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