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什麼使我欽敬——讀《走近李煥政》

  認識李煥政是在1987年秋天。他和我作為中共十三大代表赴京開會,前後大約有10天相聚相隨的時間。那時他是榆林地區專員,第二年就調進西安做中共陝西省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直到在這個崗位上退休。在這十四五年不短的時段裡,我作為省委候補委員,參加省委各種主題的許多會議,都會看到他,或是在大廳裡看著他坐在莊嚴的主席台上,或是聽他作報告或發表講話,或是在會場走道餐廳飯桌碰面,應該說是很熟悉了。然而,我和他的接觸卻也只停留在“面熟”這個層面上。我沒有和他單獨接觸過一回,無論公事或私事,連一次個人交談或聚餐的過程都沒有,十幾年竟然已經過去了。

  從見第一面直到看到劉鳳梅寫的《走近李煥政》書稿之前,他留給我的印象就是那張類近關中農民的臉和一雙笑起來瞇成一道縫的眼睛。這樣的臉和這樣的眼睛,你在關中的鄉村裡或人頭攢動的集市上都會碰到,無論他穿著中山裝或者西裝,都不能影響這種臉色和眼光裡給人的善良誠實以及由此產生的踏實信賴的感覺。感覺也僅僅限定在這樣的層面上。當我讀完《走近李煥政》書稿,一個有稜有角的活生生的李煥政站在我的面前。確切地說,在我讀到接近一半頁碼的時候,原有的淺層面的印象就打破了。恰如這本書的書名,我在走近李煥政。走近了,感受一個人的呼吸,感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脈搏,感受一種飽滿的情感的波動,感受一種思想的力度和厚度,感受一種性格的魅力,也感受一種令人欽敬的靈魂世界的純粹和潔淨。我甚至有點懊悔,這樣優秀的一個人,認識十四五年了,卻根本不瞭解。我清醒地知道這主要出於我性情裡的弱點,把自己的事盡可能做好,不要干擾這些身負重任的“高官”的工作,也免得造成攀爬的負面影響。現在看來,起碼錯失了瞭解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的機會,好在《走近李煥政》彌補了這種缺憾。

  我在閱讀一個人的心靈史。這個人堪稱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

  讀著這個人童年的生活環境,父親在麥田和牛圈裡的勞作,母親在紡車和織布機上的身影,農家鐵鍋裡舀出的飯食,簡陋的私塾學堂裡的格局,乃至在鄉村集市上難得得到的一塊糖,都令我眼熱耳熟,甚至迷亂,以為在溫習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來也不奇怪,我的故鄉原也屬長安縣管轄,生產程序生活習俗尤其是生產發展水平,基本一致。李煥政最初受到父親和母親關於做人的基本規範的教育和影響,對於他後來形成誠樸無華忠誠正直乃至剛烈不屈的個性,當為基石。他少年時代的這種生活環境和影響,對於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的呼應幾乎是自然的本能的事。16歲,一個在今天看來屬於撒嬌任性的少年,在李煥政卻已經接受了革命的基本理論和訓練,懷著改造世界的大志和熱情,遠離長安家鄉,踏上北去榆林的征途。他的抱負他的襟懷和他在危難時期所顯示的凜然正氣,雖然遠遠不是他的父輩所可比照,然而依然可以感到那個最初形成的做人的基石的最結實的力量。

  在普通民眾和龐大的幹部隊列裡,李煥政已經是職位很高的領導幹部了;在李煥政這樣很高職位上的幹部,自解放以來到現在,統計起來也應該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在這個數字裡,他又是普通的默默無聞的一位。我的感動正發生在這裡。一個從最基層成長起來走到很高職位的領導幹部,沒有過關於個人突出的或一般的宣傳(公務活動除外),似乎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似乎默默無聞。然而打開了《走近李煥政》,就打開了一個人堪為驚心動魄的生命史。在這個人的生命頁碼上,記錄的不是個人盈了虧了胖了瘦了哭了笑了,而是強烈地直接地映現著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和挫折的大命運,展示出共產黨在50年以來執政歷程中成功的輝煌,令人扼腕的錯失,以及在新的形勢下所潛存的障礙。如此具體,如此生動,如此感人。正是如李煥政這樣一批既富於政治自覺又富於革命道德的幹部,推進著黨的事業,創造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我沒有必要複述李煥政人生歷程中那些感動人也啟示人的太多的事,任誰打開這本書就很難放下停止閱讀。我只能說最讓我欽佩的兩點。其一,就是這個人開創建設事業的魄力和決斷力。在榆林發現令世界震驚的優質大煤田的時候,在資金困擾勘探和開發的關鍵時刻,李煥政斷然拍板,那個缺口資金“我拿”。這個錢似乎不屬於一個地方的投資範圍。更令人驚詫的是,榆林有史以來的第一條鐵路,竟然是按李煥政設計的走向定案直到修成,他說服了鐵路專家和領導,把原有的方案放棄了,不單是出於榆林的地方利益,而是更科學更符合大局的利益。還有在水庫指揮部蹲守的三天三夜,就為著保一庫在榆林沙漠裡珍貴的水,他甘願冒著風險,經過準確判斷而不是盲目蠻幹……如此等等。我讀到這些令人震撼甚至令人揪心的情節時,往往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慨歎,這個人竟然潛藏著如此巨大的創造活力,如此強烈的創造慾望和創造智慧。具有創造能力和創造智慧的人並不少見,關鍵是把這種寶貴的能力和智慧投向何處,才是人的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高與下、重與輕的鑒別。李煥政令人欽佩和獲得當地民眾熱愛的最重要之點,他把包含著能力和智慧的能量,釋放在邊城榆林的土地和沙漠上,應該說是帶有改變歷史命運的一筆。

  其二便是李煥政的人格品質。對於李煥政這樣的政壇高位的人說人格品質,其核心在於政治品質。十年浩劫的“文革”,對於走上革命路途開始進入地方政權核心的李煥政,是一場生與死血與火的鍛鑄和考驗。那時候他剛剛30出頭,在那場錯綜複雜變幻莫測又裹著堂皇理論的運動中,進行理論的判斷是十分困難的,決定一個人行為走向的關鍵性因素裡就突顯出個人品質,包括政治品質和道德範疇的品質。我以為,正是這個品質決定著李煥政在長達十年的劫難裡,保持著一個共產黨人的規範,災難自然是不可躲避的了。他兩次長達一年多時間的逃亡,不僅是躲避個人災難和迫害,而且是以這種行動表示了對某種錯誤路線的拒絕,既然扭轉不了乾坤,卻也決不助紂為虐決不同流合污。有一個細節使我心顫,他在逃回長安農村半年之後,聞聽革委會成立而以為秩序恢復,便返回榆林,妻子告訴他榆林武鬥和對革命幹部的迫害更殘酷了,推他趕緊逃走。到家沒坐10分鐘又逃出門來,大雪地裡輾轉多日又躲回長安農村。還有一個細節耐得咀嚼,造反派以某種許諾誘他入伙時,他清醒而又堅決地拒絕了。雖然這種拒絕招來更深的報復性的災難,卻也拒絕了變節投降,拒絕了投機鑽營,拒絕了齷齪和骯髒,保持了作為一個黨的地方領導幹部的政治品質,也保持了作為一個人的純粹道德層面上的純潔。恐怕再沒有比“文革”這面更能檢測人的精神、思想和品質的大鏡更為嚴峻的鏡子了,李煥政可以永遠自信於那個全過程。

  如果說“文革”是一種很難復發的畸形事件,那麼,和平發展環境下的改革開放時期,作為執政黨生死存亡的最重大命題,即反腐敗,也是全黨全社會最關注的命題,李煥政又恰恰置身於這樣的崗位上。李煥政堅持黨的紀律,毫不手軟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我更欽佩的是他為預防和堵塞經濟犯罪所採取的富於創造思維的措施,健全了管理程序,顯示出律治的科學性。這樣防止幹部墮落以至犯罪的指導思想,比之單純的懲治要主動得多。這些也都屬於他的神聖職責,不說也罷,我感動的是當有人公開阻礙甚至無視黨所賦予他的這種神聖職責的時候,不是一般人的干擾與破壞,而是我們習慣上所說的潛藏著不盡意蘊的所謂“有來頭”的人企圖背離那個神聖意義的事情發生時,也就清楚地看見了了不起的李煥政。我在浩繁的可以讚譽溢美一個人的詞彙中,選取了“了不起”這個詞。我很自然地選用了這個詞。我覺得李煥政確鑿了不起。這樣的來自“有來頭”的壓力的事件書裡寫到過兩次。我能充分想像李煥政的艱難,因而更敬重他的以黨紀國法為生命的那種崇高感和神聖感,也充分感受到了正義對於邪惡的一種凜然,甚至在一瞬間浮出“拗相公”的名字來。歸結一句,李煥政以自己的行為彰示出一個共產黨人的品質規範。

  李煥政對人民群眾的那份自始至終的誠愛,貫穿著他全部從政生涯,也貫穿在這本傳記作品裡。他在理發鋪理發時,對那位生活困難的理髮師的舉動,令我眼熱淚湧,又恰好對比著他對兒女和親屬的嚴厲,使我聯想到毛澤東處理親屬的諸多感人事跡。人的心靈世界有許多層面,掀開李煥政的每一個層面,我看到的都是潔淨與坦然,這是很難很難的事。

  劉鳳梅的這部著作,佔有大量的生動鮮活的資料,下了工夫;她選擇了不加修飾的最平實的文字風格,更貼近傳主本人的氣質特徵,這應該是藝術創作的大境界,非深厚的功力而難為;對傳主思想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包括對傳主大批資料的選擇,顯示著作者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我依此而看到了劉鳳梅同樣令我敬重的精神品質,不單是寫作才能。

  2004.1.19於雍村

《吟誦關中:陳忠實最新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