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小小興亡」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的父親辛文郁,大概去世得很早;他的祖父辛贊,在金人到來,宋室南渡的時候,因為家中人口眾多,不能脫身,就做了「遺民」。辛棄疾出生在淪陷區裡,也做了「遺民」。那時候,北方已經淪陷十多年了。

在辛棄疾長大以後,他的祖父要他準備地下活動,兩次到燕京去觀察形勢,還沒成功,祖父就死了。辛棄疾二十一歲時,起義抗金,不久轉到南方,看到朝廷腐敗,不肯抗戰,很是悲憤。但他並不灰心,仍舊做救國工作。可是四十年間,他的生命,大部分都不為時用,用也不得盡其才,最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竟以愛國詞人身份終老田園,死時六十八歲。

辛棄疾留下的詞有六百首。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說:「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故往往鋒穎太露。然其才情富艷,思力果銳,南北兩朝,實無其匹,無怪流傳之廣且久也!」在所有論斷中,這幾句話最能寫出辛棄疾。

辛棄疾的好詞很多,今天重看他的集子,發現他五十歲寫的一首《清平樂·題上盧橋》(盧橋在上饒縣內),過去忽略了,卻是一首好詞:

清溪奔快,

不管青山礙。

十里盤盤平世界,

更著溪山襟帶,

古今陵谷茫茫,

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勝,

似曾小小興亡。

這詞的妙處是,辛棄疾能從一塊山河片段,看到人世興亡的縮影。布萊克(William Blake)從一粒沙裡看世界、從一朵花裡看天國(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in a wild flower.),未免失之太玄了一點。但從一塊山河片段看人世興亡,看「似曾小小興亡」,卻來得具體多了。

辛棄疾是中國北方的英雄好漢,但他南渡以後,整天看到的卻是那些不爭氣的小朝廷的眾生相。他感到他竟和這些人陷在一起,真沒意思。因此他在獨來獨往時候,感於人世興亡,作了這首小詞。

在這首小詞之後七百年,清溪仍然奔快,陵谷依舊茫茫,一片神鴉社鼓之中,「似曾小小興亡」的所在,卻另換地點了!

1983年3月21日

《中國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