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萬歲!

喊「萬歲」本是中國老百姓表示開心的一種習慣。戰國時候,馮諼替孟嘗君向老百姓收債。見了老百姓,他竟把債權憑證一把火燒掉。老百姓開心了,就大喊「萬歲」。其他像藺相如奉璧到秦國的時候,大家就喊「萬歲」;田單偽約降燕國的時候,大家就喊「萬歲」;紀信騙項羽說劉邦投降的時候,大家就喊「萬歲」;項羽把劉邦爸爸老婆送回的時候,大家就喊「萬歲」;陸賈送上建國方略(《新語》)的時候,大家就喊「萬歲」。林紓《畏廬瑣記》中有「萬歲」一條,裡面說:

或問余曰:「民國立後,無論何地、何人、何事,苟致祝詞,必呼『萬歲』。然專制之國,則專屬之皇帝,庶人不能冒稱,何也?」余曰:「此所以成為專制也!『萬歲』二字,特古人慶賀之詞。《韓非子》:巫覡之祝人曰:使君『千秋萬歲』之聲聒耳。《馮異傳》:時軍乏食,趙臣將兵來助,並送縑谷。軍中皆呼:『萬歲!』《馬援傳》:援封侯,掾史皆呼:『萬歲!』《耿恭傳》:恭為匈奴所圍,絕水,鑿井拜,新泉湧出。眾皆稱:『萬歲!』《李固傳》:固蒙赦出獄,京師市裡皆稱:『萬歲!』《晉書》:張祚淫虐,張琚殺之,國人皆呼:『萬歲!』《唐書》:郭子儀執酒與回紇誓曰:『大唐天子萬歲!回紇可汗萬歲!兩個將相亦萬歲!』觀此則『萬歲』二字,不專為皇帝祝詞,原可通稱,民國之用此,蓋復古也。」

林琴南這裡說「『萬歲』二字,特古人慶賀之詞」,是對的。「萬歲」本來是中國老百姓喊自己的。老百姓說應酬話,有一些用「萬」開頭的詞,像「萬福」「萬幸」等。「萬歲」也是其中之一,多在喝酒慶祝時候用。後來這兩個字太好了,被統治者皇上看中了,於是麻煩來了。顧炎武《日知錄》中「人臣稱萬歲」條下,有這樣的考證:

《後漢書韓稜傳》,竇憲有功還,尚書以下議欲拜之,伏稱「萬歲」。稜正色曰,夫上交不,下交不黷,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議者皆慚而止。然考之《戰國策》書,馮諼為孟嘗君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史記》但雲坐者皆起再拜。)馬援傳言,援擊牛釀酒,勞饗軍士,吏士皆伏稱:「萬歲!」馮魴傳言,責讓賊延褒等,令各反農桑,皆稱:「萬歲!」吳良傳注,引《東觀記》,歲旦郡門下掾王望,舉觴上壽,掾史皆稱:「萬歲!」則亦當時人慶幸之通稱。而李固出獄,京師市裡皆稱「萬歲」,遂為梁冀所忌,而卒以殺之,亦可見其為非常之辭矣。

顧亭林的考證,告訴了我們,在後漢的時候,就有人出面把「萬歲皇家化」了,他們的理由是「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進而成為「非常之辭」。到了7世紀的696年,武則天甚至用「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做年號了。到了唐朝末年,根本沒人再敢自己用了。演變的結果,萬歲就是皇帝,皇帝就是萬歲,也就是萬歲爺;皇后也借光,稱萬歲娘娘或萬歲爺娘娘。

喊萬歲,在祈使用法(the imperativemood)時,習慣上不能喊一聲,要一呼二呼三呼,要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馬屁要這樣一拍二拍三拍……才算及格。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萬歲」條下說:

《詩》曰:「虎拜稽首,天子萬年。」固有此禮矣。戰國時,眾所喜慶於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見於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

又在「山呼」條下說:

《漢武帝本紀》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正月,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迄今三呼以為式,而號山呼也。《草木子》曰:「山呼,漢制也。自武帝祀嵩岳開始。舞蹈,唐制也,自武後賜宋之問始。」

正因為被喊「萬歲」如此風光,所以,權傾皇帝的人,也就不得不享受近似待遇,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朝宦官魏忠賢。秦蘭征《天啟宮詞》說:

魏忠賢生於正月晦日……各衙門內官祝壽者……當拜賀時,「老爺」「千歲」「千千歲」「九千歲」之聲,殷訇若雷,上徹御座。

呂毖《明朝小史》說:

太監魏忠賢,舉朝阿諛。順旨者,俱拜為干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呼「九千九百歲爺爺」。

從九千歲到九千九百歲,已經直逼「萬歲」了。但是九千歲也好,九千九百歲也罷,究竟還不是「萬歲」,還是不過癮。記錄上就有過士大夫拍魏忠賢的馬屁。魏忠賢走過的時候,大家磕頭,大喊「九千歲」,魏忠賢還理都不理。魏忠賢不理的原因之一,可能覺得九千歲不過癮。九千歲不過癮,在太平天國就發生過。太平天國對天王洪秀全喊「萬歲」,對東王楊秀清等喊「九千歲」。東王楊秀清不過癮,要人喊他「萬歲」。天王洪秀全質問他說,若喊你「萬歲」,我這「萬歲」該怎麼說?楊秀清說,喊你「萬萬歲」吧。後來太平天國內訌,楊秀清被殺,追究起來,爭的就是這一千歲。雖然事實上,兩個小子加在一起,也只不過活了一百多歲。

正因為被喊「萬歲」變成一種大寫意,所以,「呼『萬歲』舞抃,涕而稱臣」,就成了一種典型馬屁的象徵。甚至有一種大臣什麼話都不說,專門會喊「萬歲」。明朝憲宗成化五年(1469),萬安入閣。七年有彗星出現,大家說這是天心示警,告訴我們君臣之間太隔閡了,應該請皇帝見見我們。於是皇帝見了大臣。一個大臣剛講完話,萬安就磕頭大喊「萬歲」,表示要散會了,害得別人也沒機會講話。後來太監取笑大臣說,你們老怪皇上不見你們,見了你們又怎樣?只會喊「萬歲」!從此大家挖苦萬安,叫他「萬歲閣老」。

以上隨手所舉「萬歲皇家化」的一番流程與醜態,多少可以使我們領略一個中文字眼的變化。我常說要瞭解中國,必須要用大學問做細功夫,深入淺出,以小見大。這一「萬歲」字眼的處理,就是一個示範,告訴我們,只有這樣尋根究底才能不受古人之騙,才能不受今人之欺。

結論是,「萬歲」是一個被統治我們的人搶走的字眼,我們今後不再用「萬歲」向統治者喊,才是一種還原、一種進步、一種覺悟。「萬歲」本來就是屬於中國人民的字眼,我們要把它搶回來、搶回來,使它重新平民化。我們拒絕再讓統治者用這一字眼作弄我們,我們要把人民的還給人民——我們要「還我萬歲」!

1984年1月10日晨5時半

註釋

《事物紀原》說:「戰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諼焚孟嘗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足見早期喊「萬歲」,是表示一般歡呼。

《陔余叢考》說「萬歲」「本古人慶賀之詞」,「蓋古人飲酒必上壽稱慶曰『萬歲』,其始上下通用為慶賀之詞,猶俗所云萬福、萬幸之類耳。因殿陛之間用之,後乃遂為至尊之專稱。而民間口語相沿未改,故唐末猶有以為慶賀者,久之,遂莫敢用也。」參看《莊子》逸文:「梁君出獵,見白雁群,下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謂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駭。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孫龍止之。梁君怒曰:『龍不與其君,而顧他人。』對曰:『昔宋景公時大旱,卜之,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頓首曰:『吾所以求雨,為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雨,將自當之。』言未卒而大雨。何也?為有德於天而惠於民也。君以白雁故而欲射殺人,主君譬人無異於豺狼也。梁君乃與龍上車歸,呼『萬歲』,曰:『樂哉!人獵皆得禽獸,吾獵得善言而歸。』」(據《藝文類聚》卷六十六引,又見《困學紀聞》卷十及《太平御覽》卷四五七)。

《長生殿》裡有「萬歲爺有旨」和「叩見萬歲爺娘娘」的文字。又《清國行政法泛論》「皇室」「敬稱」:「俗又稱帝曰佛爺及萬歲爺」。

王安石有《和御制賞花釣魚二首》,中有「靄靄祥雲輦路晴,傳呼萬歲雜春聲」的句子,可見用「萬歲」,還是「傳呼」的。

釋慧開《無門關序》:「印行拈提佛祖機緣四十八則,祝廷今上皇帝聖躬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清朝的太監李蓮英,也是「九千歲」一派的。《慈禧外記》有這樣一段:「至1881年之3月,即光緒七年,以總管太監李蓮英之驕橫,而兩宮太后復起爭端。慈安謂李蓮英為慈禧所寵任,其目中只有慈禧,而不知有己,藐視太甚,致其餘之太監亦尤而效之。又言李蓮英權勢太大,人皆稱之曰『九千歲』。爭論急劇,竟無調停之餘地。人言慈禧含怒於心,不能再忍,而慈安之死機伏於此矣。」

《二申野錄》卷七小註:「禮部閻可陞曰,二十三年建祠獻媚,幾半海內,除台臣所劾外,尚有創言建祠者李蕃也。其天津、河間、真定等處倡率士女,醵金建祠,上梁迎像,行五拜禮,呼『九千九百歲』,目中真不知有君父矣!」

《明史·魏忠賢傳》:「所過,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歲』。忠賢顧盼,未嘗及也。」

《舊五代史·蘇循傳》:「時張承業未欲莊宗即尊位,諸將賓僚無敢贊成者。及循至,入衙城見府廨即拜,謂之拜殿。時將吏未行舞蹈禮,及循朝謁,即呼『萬歲』舞抃,泣而稱臣。莊宗大悅。」

《明外史》萬安傳。

「萬歲」在被統治者搶走後,引申出來另一個意思,就是指帝王之死。《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一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這種搶走,在早先時候,一般人還是不習慣的。《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六「萬歲之期」條下說:「《翟方進傳》:綏和二年春,李尋奏記。方進責數之,因備述星變而雲萬歲之期近,慎朝暮云云。師古注以萬歲之期為指方進之死,言其事在朝夕。顧氏曰據文萬歲之期意謂宮車晏駕,故此下郎賁麗欲以此災移於宰相也。師古注謬處不可勝摘,先儒已著而未行世者,聊出之。」其實顏師古的錯誤,正可看出早先時候一般人還不習慣「萬歲」是帝王專用的。

《中國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