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為了麵包」

前一陣子中華航空公司駕駛員王錫爵駕機飛回大陸,國民黨上上下下口口聲聲說:「王錫爵服務華航已二十年,月入新台幣二十多萬元,生活條件良好,婚姻家庭都美滿,兒女皆成年,小孫子即將出世,不久就可含飴弄孫、安享天倫,豈有拋棄妻兒去『投匪』的道理?」有人問我意見,我嗤之以鼻,答覆說:「太小看人了吧!人活著,不僅僅為了麵包。」

有一陣子常聽人說:「李敖真是不可解的人,他有名有錢有才華,有高樓大廈,有明星老婆,有八缸的凱迪拉克名牌轎車,他為什麼不知足、不安分,還要惹政府,還要叛亂、革命?」我每聽到這種「妻財子祿」的話,我就嗤之以鼻,答覆說:「太小看人了吧!人活著,不僅僅為了麵包。」

「人活著,不僅僅為了麵包」這一觀念,在人類歷史上,早就很深遠了。《馬太福音》第四章第四節中,耶穌就引經上之言,說:「人活著,不僅僅為了麵包。」(Man shall not live by bread alone.)中國古代「無求生以害仁」「平生之志,不在溫飽」等觀念,也都屬於這一類。

這類觀念再擴大引申,便是人與「物」的役使問題。《管子》中有「君子使物,不為物使」的話,《荀子》中有「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的話,意思都是說:「物」是身外的,有固欣然,沒有也沒什麼。有人看了我住的六十二坪的大廈,問我說:「你年復一年住這麼大的豪華大廈,一定很開心呀!」我回答道:「別忘了,我年復一年住兩坪大的牢房,也一樣很開心呀!」這種境界無他,「君子使物」「君子役物」而已。

文天祥生性善於「使物」「役物」,排場極大,府第豪奢,家裡甚至養歌星為他唱歌、給他打炮。可是,他一旦從容就義,雖身處漏水的上室,也不肯以「物」易其志。雖然自己過去耽於「物」中,但一有必要,他棄「物」如敝屣。《文子》中一段話,正好描寫這位文丞相,《文子》說聖人「外與物化,而內不失情」。「外與物化」,是形式上也跟「物」相與俯仰,隨緣折騰個沒完;「內不失情」,是儘管如此,但自我的理想與使命卻絕對「不為物使」——一旦「物」成了障,則一律「於我如浮雲」處之。王弼說「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正是指此也。

1986年9月9日晨

《中國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