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趙多多一般情況下不敢打擾四爺爺。有一個大雪天他從河冰下搞到一條活鮮的鯰魚,心想給四爺爺做湯最好了。他提著魚送給四爺爺,隔窗望見四爺爺戴著眼鏡,身穿羊羔皮襖坐在火盆邊讀書。皮襖的毛絨翻捲出來,像雪一樣白。他舉著魚,叫著。四爺爺緩緩轉過身來,摘了眼鏡看了看魚,吆喝一聲:「什麼稀罕對像?」趙多多從語氣中明白四爺爺不喜歡這條魚,手一鬆就跑開了,魚就抖落在窗下。後來過了半月,趙多多有要緊事來找四爺爺,見那條魚已在原地干縮成一個魚乾......這一回是非找四爺爺不可了,李玉明和欒春記都催他來。縣長周子夫親自打電話告訴李玉明:白龍粉絲前一段出口外銷出了點問題,為在國際市場上保住這個名牌,外貿部門要狠抓一下產品質量。省外貿搞了粉絲抽樣檢查,發現不少粉絲產品含有其它澱粉成分。省市外貿部門近期組成調查小組到下邊加工廠來。窪狸粉絲大廠是重要的生產廠家,當然逃不脫調查。李玉明心裡明白,粉絲大廠由趙多多承包以來,綠豆中摻入了大量雜質澱粉。他拿著聽筒就緊張起來,但縣長說:「沒問題。你們那裡沒多大問題。我瞭解趙多多那裡的情況,這個『企業家』幹得不錯。不過你還是要提醒他一下,讓他戒驕戒躁......」最後這個詞用得真好。李玉明稍稍輕鬆了一些。他知道周縣長完全瞭解摻雜質澱粉的事,還說這是了不起的革新發明。他放下聽筒就找了欒春記和趙多多商量。趙多多不愧是講究「信息」的人,報告說市裡的調查組明天就要下來。兩位領導有些急了,於是想起了四爺爺。
  四爺爺用粗粗的拇指把一個橙子的皮肉分離開來,又取過一個白手帕揩著指頭。趙多多問:「怎麼辦呢?」四爺爺眼皮也沒有抬一下。他仔細地揩過指頭,將手帕放到一邊。趙多多說:「我把那些雜質澱粉坨子都封存起來了。」四爺爺抬起眼皮:「全鎮人的口你也能封存起來嗎?」趙多多的舌頭舔了一下唇須。四爺爺捏起一個橙子瓣放到嘴裡,嚼了嚼說:「你這個人做事情太過。我早說你沒有好結果。我是指以後。這回小事一樁:罰款誰也逃不脫,就讓他們少罰一些罷!」趙多多大悟,一拍手說:「把搞那些澱粉的日期往後改一改,庫存量在帳簿上加大。他們又不會一一過秤......」四爺爺哼一聲,把紅泥茶壺移到自己跟前。趙多多又說:「明天調查組來鎮上,我讓韓大胖子備一桌好酒。」四爺爺擺擺手:「去吧,用些心,到時候我去陪酒。」趙多多答應一聲,就要離開。這會兒院門響了一下,欒春記來了,進門就怪趙多多「信息」不行:剛才接到電話,調查組成員主要是市裡的,但也有省裡的兩個幹部,其中一個是副局長。趙多多楞著。四爺爺放了茶盅,直起身來思慮再三,說道:「多多!市裡來人韓大胖子做菜倒還馬馬虎虎。省裡來副局長,韓這個人不行......」欒春記不解地問:「那還有誰能行?」
  「張王氏。」四爺爺點點頭說。
  上邊要來人的消息很快傳開了。但人們又和參觀之類的事情混到了一起。並不明瞭根底。來人照例要請客、接待,這並不奇怪。但料理酒席的掌勺師傅是張王氏,卻使人大為震驚。據說張王氏聽到廠長趙多多交待了任務之後,十分平靜地扔下正捏著的泥虎,跟廠長說了幾句什麼,關上門到裡屋準備去了。
  上邊的人要半下午才到,於是只能舉行一次晚宴。整整有一天的時間可以整治菜餚,倒也十分從容。趙多多從粉絲房裡找了鬧鬧和大喜做張王氏的下手,讓她們先按張王氏的吩咐仔細備料。她們忙了一個上午,張王氏仍未出現。午後的一段時間裡,廚房的外屋已經站了很多圍看的人。他們大多是粉絲大廠下班的工人,男青年居多。鬧鬧換上了嶄新的衣服,外罩雪白的工作圍裙,在廚房裡輕快地走著。大喜和鬧鬧的打扮一樣,坐在一個蒲團上燒火。年輕人覺得她們很好看,一邊看一邊議論。鬧鬧的頸部和手脖十分白嫩,青年們說那是天生的、也是粉絲房的漿液滋潤的。大喜坐在那兒,他們則說:「看這一大堆!」......兩個姑娘忙了一上午,主要角色還沒有出場。鎮上有幾個好事的老人也湊過來,手提馬扎,端端正正坐下來。今天「窪狸大商店」破例關了門,老頭子們沒有地方喝酒了。他們聽說這一回由張王氏親自動手做菜,知道來到鎮上的決非平凡人物。他們抄著手,感歎不止。咂嘴不止。誰都明白這一回可不能隨便來吃菜喝酒;但這一次可以親眼見張王氏亮亮手藝,聞聞她做出的氣味,也是難得的機會。
  鎮上老人們對張王氏的祟拜,直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可以發現張王氏對生活的影響。比如醬油和面醬,窪狸鎮人就很少買來吃,而是在適當的時候自己做──如果不這樣,老人們便會憤憤然。家做醬油和面醬的特殊氣味,勾起了老一輩人溫馨而久遠的回憶。如果年輕的兒媳或孫媳做醬時程序上稍有欠缺,老人們就瞪圓了眼睛盯著她們的手,說:「不是這樣不是這樣。」
  應該是這樣──張王氏剛嫁來窪狸鎮的那年,就教會了鎮上人小心謹慎、淳樸節儉地做些家用醬油和面醬。這些東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用得極多的,因而決不能看成瑣屑小事。老婆婆和年輕媳婦專心地學著,後來未出嫁的姑娘及未成年的女娃也圍上去;到了最後,男人們也以尋覓他家裡人為由,走到醬盆跟前去了。張王氏當時不足二十,撲了粉,描了眼眉,穿著鮮艷的衣服。她在自己家裡示範做醬,已經用完了所有的原料。於是來人就隨手帶來一些。她的男人在院裡支起一口大鍋,日夜燒製醬油。男人被糠火冒出的濃煙嗆得淚流滿面,咳嗽聲直傳進屋裡。張王氏一邊制做一邊講解,通宵不睡。因為醬油和面醬的制做十分講究季節,窪狸鎮的女人必須在當季全部學會,所以惜時如金。女人們打起哈欠,男人們懶懶地躺下了。張王氏隨便坐在哪一個男人的身上,兩手在面前一個黑乎乎的陶盆裡搓動。她不止一次地告訴人們,新的方法講究的就是「精密」二字。以前鎮上人使用上好的麥粒和玉米做醬油面醬,氣味非但不鮮美,有時還發出一股惡臭,原因就在於方法陳舊。如今原料是節省得很了:只用麥子的麩皮外加一點玉米的渣屑。這些東西必須在農曆的二月二日龍抬頭的日子裡拌水。拌成散散的樣子,用手握一下剛好成團,五個指頭印兒俱在,並且能分出小指與拇指才好。把這些麩皮按到一個黑陶盆裡,端到炕頭上,在炕頭鋪上新鮮的當年麥秸,然後麻利地將盆中麩皮扣上去。黑陶盆撤掉,麩皮圓鼓鼓地留在了麥秸上。這會兒家裡最年長的女人要親自給麩皮蓋上一條麻袋,再蓋上一撮麥秸、扔上一把荊條和香蒿。晚上睡覺時頭要向著它,不准胡言亂語,更不准做那些男女事情。為求穩妥起見,男人最好請到廂房裡去睡。苦苦煎熬到了七七四十九天,抬頭去看,麻袋布縫裡長出灰綠色的絨絨。這時用手摸一摸,熱乎乎好像孩子的腦殼。再等兩天,熱力消退了,就可以取起搗碎。然後用玉米渣煮成的水攪拌搗碎的麩皮,並且每斤加鹽二兩四錢,按進瓷壇,封口燥曬。這時恰好是陽春天氣,大地回暖,杏花剛剛彫謝,桃花梨花紛紛揚揚。春草二寸,黃鳥鳴囀,柳枝兒拂著壇口。瓷壇裡咕咕有聲,切莫理睬。罈子務必遠離屋簷,以防壁虎撒尿。直放到秋果發紅,滿地糧食透出香味的時候,才可以打開壇口。多半年的秘密悶在壇裡,探頭看看,見壇內黝黑如墨,鹽花閃閃,一股奇怪的腥香直湧進肺腑。至此,醬油只是做過了一半;另有一半工序要留待後來。
  張王氏教給人們搓動陶盆裡的麩皮結塊。她雙手握成松拳,伸進盆裡時雙腕微翹。這樣掌根立刻堅硬如鐵,就一下一下緩緩而搓。掌根發熱,要趁熱打鐵。掌根發麻,要麻利求快。直搓得一片細散,才能夠攪拌入壇,這是一處關鍵。有人問她是不是可以晚些再做醬油?她回答:「三月做了二月醬,公爹必上媳婦的炕!」有一個人訕笑,拂袖而去。後來這個人家果真三月做起醬來,也果真傳出一些不堪入耳的流言。
  那家的當家人五十多歲了,一個夏天的月夜喝得大醉,踉踉蹌蹌奔回家去。兒媳坐在院中木桌上歇涼,後來就沉睡過去。他進了院裡,第一眼就看見兒媳的身軀在月色下放出光芒。他顫顫抖抖走過去,一動不動地看著。後來,就這樣看了有一刻多鐘,他把嘴角縮起來,伏到了木桌上。媳婦醒來了,哭著,罵著,說他是一頭老驢。他忍受著一切,伏在那兒,咕噥著:「驢就驢罷!」......據說鄰居聽見了這些話。但那個人家堅決否認。後來那個當家人走上街頭,人們都發現他剩下了一隻眼。人們猜測這是被他兒子揍的。
  大家都十分欽佩起張王氏了,張王氏淡淡一笑說:「三月不能做醬。」......她坐在一個瞌睡的男人背上搓陶盆內的麩皮,身子一動一動,巧妙地利用了那個男人後痛的彈性。女人在一邊學藝心切,稍有些不快也只得忍了。可是那女人一轉臉的工夫,張王氏又飛快地扭頭親一口那個男人的後腦。眾人大笑,張王氏搓動不停......秋天裡,悶了多半年的黑東西從瓷壇裡倒出來,已經變為陌生神秘之物。大家眼瞅著張王氏指揮男人澆沸一大鍋水,然後用開水燙那些黑色麩皮。開水也即刻變黑。張王氏就將這些黑水放到另一口鍋裡,讓男人把火燒旺。她蹲在鍋邊,拋進鍋裡茴香、蔥白、香菜、豆角、花生、蒜瓣、黃瓜、桂皮、豬皮、雞爪、桔皮、蘋果、梨子、辣椒......約有二十多種東西。有一回人們傳說,她放這些配料時正巧有一個大綠螞蚱從鍋邊蹦過,她上前一步抓到扔進了鍋裡,眼皮也不眨一下。有人問她可是真的?她回答:「真的。醬油喜歡野物葷腥。」有人就問道:「麻雀放得?」她答:「放得。」「山雞放得?」她答:「放得。」「大頭魚放得?」她答:「放得。」「山兔也放得嗎?」她有些發火地跺跺腳:「山兔有膻氣!」......一切都在黑水裡沸滾。幾個時辰過去,加鹽兩次,然後趕緊停火。用細羅篩出填入的一切雜物,黑色的液體就是醬油了。用這種醬油做菜,自來百樣滋味,任何調料都不能取代。
  鬧鬧這會兒從一個角落扛出一個瓷缸,人們立即認出那是張王氏的醬油缸。大家吐出一口氣,心想這次張王氏不僅使用了家做醬油,而且使用了她自己的醬油。那個缸內的醬油有人以前曾品嚐過,據說是美妙到無法形容。鎮上人都知道張王氏留有最後一招未曾傳授......廚房門口的人越來越多,只看著鬧鬧和大喜這兩個配角。太陽西斜,人心焦渴;正在此時,張王氏緩緩地手持枴杖而來。人群急忙閃開了一個信道。她走到近前,所有人都給驚呆了。她的臉上、脖頸,再無一絲灰氣,肉色鮮亮,楚楚動人。指甲剪短,臂戴潔白的套袖。頭髮已被收攏進一個細高的白軟帽中。她的臉上搽了很少一點粉,看上去呈粉紅色。腿輕腳輕,枴杖觸地有聲,面容莊重而又慈祥。全身沒有一絲一毫髒氣,倒成了潔淨衛生的象徵。她顯然經過了沐浴。當她緩緩從信道中走過時,一股濃郁的香氣立刻四散開來,人們用力地呼吸。這不是粉香,不是花露水的香味,而是一種真切的月季花的香氣。人們都知道她的院裡種有一棵老月季,但不解的只是她究竟用什麼辦法將它的香氣收入了胸襟?這樣想著,張王氏已跨入屋中,接著扔了枴杖,輕鬆自如地直奔灶間。
  鬧鬧和大喜立即停止了活動,垂手等待張王氏吩咐。張王氏從一個角落裡摸出一個唦唦作響的紙盒,對鬧鬧說:「一個一個去洗淨,要愛惜性命腿爪。」又對大喜指指一個陶罐說:「戴個皮手套,將它剖洗乾淨,留肝膽。」
  兩個姑娘各自去水池跟前忙活,張王氏就從衣襟下摸出一柄閃閃發亮的小菜刀來。她把一些瓜菜攤到案板上,又用食指點劃著數了數,丟開了多餘的幾綹。接上一根黃瓜托在掌上,用小拇指勾住瓜蒂,右手裡的刀子一彎一扭地剜起來。亮光頻頻閃動,看得人眼花,只一會兒黃瓜的綠皮給剝下來了,成一條皺巴巴的長帶子。她把這帶子搭到了肩上,瓜瓤兒卻丟開老遠。人們這才明白她是為了取那根帶子。接上她又剜空了四個小香瓜的瓜心,瓜頂兒小心地切下來放在一邊,瓜瓤兒和貼心的一層肉照倒扔掉。這會兒鬧鬧和大喜已經做完了交待的事情。原來鬧鬧洗涮的是一些活著的知了猴兒,這會兒它們濕漉漉亮閃閃地在一個盤裡爬著;大喜剛剛剖洗了兩隻大剌蝟,它們伏臥在案板上,一身尖剌直立著,猶如活的一般。
  圍在外邊的人見了這些,吐吐舌頭,不知會出現何等怪事。年輕人興奮地擦擦手掌,叫著:「大喜,剌蝟沒紮了你嗎?」老年人吸起煙來,眼神微微發亮。這會兒張王氏又吩咐她倆:剁切薑末、蔥花、肉片、肉丁、肉末、蒜泥、香菜末、魚片、魚末、魚塊、果料、豆塊、筍絲、筍片、蹄筋條、蹄筋末、椒子條、雞脯絲、冬菇絲、木耳絲、蛋皮皮、涼粉絲、火腿片、毛栗片、毛栗丁、青豆瓣、冬瓜絲、冬瓜片、芸豆絲、蔥結粉、蔥結條、萵筍皮條、蓮籽末......剝浸白果、栗子、核桃、花生、橘子、鮮桃、菠蘿、香蕉、蓮籽、粳米......她自己則一溜兒擺開小碗,分放好黃酒、燒酒、麻油、豆油、豬油、辣椒粉、米醋、味精、胡椒粉、蛤油、蝦油、咖喱油、干澱粉、白糖、色拉油、干饅頭粉、西紅柿醬......一切擺好之後,她又讓大喜去廚房東邊的小客廳裡看住客人,等客人一到,立即報告。她打發走了大喜,一個人坐在方木凳上吸煙。她吸的煙是帶長過濾嘴的那一種,這引起圍看的年輕人一陣羨慕。她一邊吸煙一邊指揮鬧鬧調製一種餡子,鬧鬧不得要領。後來她叼著煙站起來,伸出一根食指,插進稀溜溜的餡子裡,風快地正旋幾圈、逆旋幾圈,也就成了。鬧鬧及所有人都立刻歎服。這會兒大喜熱汗涔涔地跑進來,說客人到了!到了!
  「不要慌張。正是個時候。」張王氏站起來,看看兩個姑娘說。
  她戴上大喜戴過的皮手套,將剌蝟反托在手掌裡。空著的另一隻手扒開它的空腹,飛快地填入毛栗丁、蛤油、米醋、蔥結條、味精、蹄筋末、胡椒粉......最後又滴入一小勺豆油。她小心地將剖縫兒用線縫合三兩下,打了死結,然後取起軟軟的粘土,將剌蝟糊裹成一個大泥蛋子。她讓大喜燒火,一個個泥蛋就放在灶裡燒烤。這時也正好用熱鍋沸油。她把一個個海參填了鬧鬧攪成的餡子,放在碗裡,讓乾淨的知了猴在上面爬。同時她一手持盛沸油的銅勺,見哪個猴兒爬得恰到好處,就灑下沸油來──知了猴兒立刻燙死,那一些腿爪則緊緊扣住了海參。沸油用完了,知了猴兒也全部澆死。鍋裡有薄薄的一層油,於是用它烙一張結實的澱粉餅;餅烙成,就鋪在案板上,蒜泥、香菜打底,後加筍絲、青豆瓣、火腿片、肉末、雞脯絲、胡椒粉、粳米,以及味精鹽末等等;最後就將抱緊海參的知了猴兒放進去,用那張澱粉餅包成一個扁瓜模樣,再用沾了水的粉絲牢牢扎口。這時鬧鬧已依吩咐調成了另一種餡子,張王氏聞一聞,又猛地甩入一些色拉油和黃酒。接上她又加入肉丁、木耳絲、薑末、蔥結粉等數十種東西,以葷為主。拌勻之後,她就一勺一勺盛進挖空了的小香瓜中,盛滿了就蓋上瓜頂,用兩根小木條緊緊關牢。這時一邊的小鍋加了籠帽,正噗噗冒出白汽,張王氏將小香瓜和包了東西的澱粉餅分層放入,蒸了起來。蒸的時候,她已挪過一個長瓷盤來,隨手揪下一截肩上的黃瓜皮條,咯咯地切起來。隨切隨擺,頃刻間盤裡生出一株碧葉黃花的瓜蔓來。張王氏在蔓子上灑了味精及米醋、又撒了鹽末蝦油;後來小蒸籠裡放出了芬芳之氣,她叫聲「好了」,讓鬧鬧取出。小香瓜迅速浸入冷水,取出後就放在該當結瓜的蔓子上。張王氏說:「這個菜叫『籐上瓜』。」又指指那個包成扁瓜模樣的澱粉餅說:「這個菜叫『一窩猴』。」大喜灶裡的泥蛋裂了無數紋路,難以表述的香氣就從紋路中透出,連圍看的人也淌下口水。張王氏取了泥蛋,用笤帚掃去灰屑,放入盤中,告訴大家:」這個菜叫『糊塗蛋』。」
  有一個人從廚房後窗口探進頭來嚷一句:「上菜了。」張王氏點一下頭。大喜和鬧鬧急忙去端盤子。大喜端了「籐上瓜」就往外走,張王氏把她攔住。她對大喜說:「這個該鬧鬧端,你晚她一步上菜。你該端『糊塗蛋』。」圍在外面的人聽得清楚,笑了起來。大喜紅著臉放下了手裡的盤子。鬧鬧接上端起來,往外走時張王氏囑咐:「步子越小越好。」鬧鬧蹙蹙鼻子,但還是碎著步子走了出去。她亭亭的身姿配上翠葉兒小香瓜,的確是再合適不過。當香瓜落桌那一刻,她還要報出菜名,還要依照張王氏的吩咐說一句:「各位領導遠道而來,辛苦了,先吃個香瓜解解乏吧!......」鬧鬧回來了,容光煥發。大喜也要走,張王氏手扯她的衣襟。又停了五分多鐘,張王氏說一聲「去吧!」大喜也像鬧鬧一樣小步疾趨,但由於太肥胖,很像在原地旋轉搖擺。那幾個泥蛋在盤中輕輕滾動,香氣愈發濃烈。
  大喜離開這一刻,張王氏伸長兩臂,異常麻利地在案板上的一溜小碗中抓撓了一遍,接上又隔一摸一地重新來一遍。她雙手並用,兩眼瞇起,原來熟練到不以目視的程度,很像彈一架鋼琴。她把抓撓到的東西扔進一個小細羅裡,然後坐到一個闊口大碗上,連續用沸水擊羅。當羅底滴落的水珠滿了碗腰時,擊羅也就停止。大喜這時回來了,張王氏告訴她倆:「這叫『怪味湯』。」大喜見湯汁清清,一塵不染,知道這個湯不該自己端,就主動地端起了在一旁冒汽的「一窩猴」。張王氏坐在方木凳上吸起了煙,一旁打量著胖胖的大喜,心想這個姑娘可是個外粗內秀的人。
  小客廳裡坐著六位客人。陪客的有高頂街主任欒春記、書記李玉明,還有廠長趙多多。大家都吸著三五牌香煙,惟獨那個省裡來的副局長不吸。他胡茬刮得鐵青,頭頂已經退禿了,面色冷峻。趙多多敬煙,他頭也不轉,伸開右手輕輕一抖,將煙擋開。上菜了,第一個就是鬧鬧的「籐上瓜」。當她把張王氏叮囑的一套話說完時,副局長就垂下眼皮,不安地搓起了手。她回身走了,他抬頭看了她一眼。沒有人動筷子,可是都掐滅了煙。客人中有人目不轉睛地盯住香瓜,說了一聲:「哎呀!」很多人於是讚歎起來。可是仍無人動筷子。李玉明咕噥著:「四爺爺怎麼了......」趙多多身子活動著,終於最先拿起筷子來把香瓜戳了個洞。一股香氣在小客廳裡飄蕩,大家都聞出是香瓜的氣味。李玉明請副局長吃菜,副局長呣了一聲,很勉強地拿起了筷子。
  正這會兒欒春記和趙多多扔了筷子站起來。大家抬頭一看,四爺爺出現在門口。人們都站起來,副局長最後一個站起來。四爺爺今天穿了寬大鬆軟的中式衣褲,顏色偏淺。老人手持一根雕花龍頭枴杖,步子有些遲緩。他向桌上的人抱歉地笑笑,卻並未道歉。人們在桌邊活動著,似乎要離開桌子。老人走了過來,伸出多肉的、熱乎乎的大掌一一跟人握手,連趙多多等人也沒有放過。他握住副局長的手時,用力地聳動了兩下。大家坐下,四爺爺將枴杖擱好。副局長不笑,也不作聲,停了一會兒問:「大爺高壽多少?」四爺爺開懷大笑:「不敢不敢。未老先衰,不足六十的人......」副局長徐徐放氣,似乎輕鬆一些。這時「糊塗蛋」端上來,它在盤中顫動著,大家不知如何是好。四爺爺拾起桌上的兩片竹刀簽按在泥蛋上,一手扶住,一手照準竹籤「啪」地一拍。活動竹刀,紅肉團顯露出來,香味讓好幾個人身上顫抖著。四爺爺不吱一聲,只是夾下第一塊大肉,放到了副局長的小碟中。對方慌慌地站起來,連連說:「謝謝!四爺爺......自己來。」「四爺爺」在他嘴裡有些彆扭。四爺爺坐下來,舉起杯子,與大家碰過,一飲而盡。
  李玉明對副局長說:「四爺爺今天高興啊!平常哪裡也請不動他;今天知道您從省裡下來,他說:『那我得去!』」副局長感激地向著四爺爺點頭微笑,四爺爺回報他一個笑臉。欒春記接上向副局長介紹了四爺爺很早就是窪狸鎮的幹部、如今是老趙家輩分最高的人、受到全鎮擁戴等等。四爺爺揮手打斷他的話,歎息道:「本人算是一個俗物。『不求仕途之樂,只知散淡之福』,已落進窠臼。近來我常暗自告誡:我是鎮上最早的黨員之一......」
  他說到這裡,緩緩地昂起頭來,望著窗外。一桌人默然不語,若有所思。副局長用敬重的目光看著四爺爺,微微透出些驚訝。
  第一、二道菜已經決定了今天酒宴的風格。接上是「怪味湯」、「一窩猴」、「雞生蛋」、「填鴨子」......那湯猶如清水,可取一勺品嚐,百樣滋味又都在喉嚨裡了。說不出個酸甜苦辣,只覺得舌尖微麻,後味足壯。「雞生蛋」是一隻伏臥的流油黃雞,在金黃嫩綠的菜絲做成的「窩」中生下幾隻白蛋;磕了蛋來吃,又發現殼中是美妙的填料,並無蛋白蛋黃。「填鴨子」原來其意不在食鴨,而是鴨腹中的板栗、核桃、黍米、花生、蓮籽......各種東西在鴨腹中與五臟悶合,變形變味,使人垂涎。正吃得有些膩,又上來兩盤清爽的涼拌菜:一盤是家常青菜,不知如何調弄得極苦,別有滋味,菜名就叫「家菜苦」;另一盤全是由一些野菜做成,初入口時大酸,一經咀嚼大甜,取名就叫「野菜甜」。客人吃到兩個涼菜終於忍耐不住,高聲叫起好來。但叫好聲未息,最後的兩道菜就上來了:一盤「山海經」;一盤「吊葫蘆」。
  前一盤由海中珍品鮑魚、干貝、海參等與山上珍品金針、平菇等配成;後一盤是端放盤中的一個未成熟之葫蘆。葫蘆青皮簇新,茸毛可辨,有人用手摸一下又覺得灼熱。後來是四爺爺親手捏住葫蘆蒂把一揪,開了蓋子。原來它是一個別緻的湯罐。罐內湯汁雪白,副局長伸出勺兒舀了一下,見嫩葫蘆瓤兒朵朵如絮,漂浮在上;又舀了一下,見暗紅色的甲魚塊兒泛上來。他小心地喝了一口,汗水立刻從兩頰流下來......

《古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