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神和鬼的問題

現在崇尚科學,時髦的口號是“上帝已經死了”。說到信念,就是唯心,也就是迷信了 。唯心,可以和迷信畫上等號嗎?現在思想進步的人,也講“真、善、美氣”真、善、美”看得見嗎 ?摸得著嗎?看不見、摸不著的,不是只能心裡明白嗎?信念是看不見的,只能領悟 。從“知”到“悟”,有些距離,但並非不能逾越的,只是小小一步飛躍,認識從“量變”進而為“質變”罷了 。是不是“迷”,可以笨笨實實用合理的方法和邏蟹的推理來反證。比如說吧,假如我相信大自然有規律,我這點信念出於我累積的知識 。我看到一代代科學家已發現了許多規律 。規律可能是錯誤的(如早期關於天體運行的規律)。可以推翻 ;規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補充 。反過來說,大自然如果沒有規律,科學家又何從探索?何從發現?又何從證實呢?大自然有規律這點信念,是由知識的累積,進一步而領悟的。然後又由反證而肯定。相信大自然有規律,能說是迷信嗎?是否可以肯定不是迷信呀 ?
科學愈昌明。自然界的定律也發現得愈多,愈精密 。一切定律(指經過考驗,全世界科學家都已承認的定律)。不論是有關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每一學科的定律,都融會貫通,互相補充,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相信這個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不可能是偶然,該是有規劃、有主宰的吧?不然的話,怎能有這麼多又普遍又永恆的定律呢?
有人說,物質在突發的運動中,動出了定律 。但科學的定律是多麼精確,多麼一絲不苟,多麼普遍一致呀!如果物質自己能動出這麼精密的定律來,這物質就不是物質而有靈性了。該是成了精了 。但精怪各行其道,不會動出普遍一致的定律來。大自然想必有神明的主宰,物質按他的規定運動 。所以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是由累積的知識,進而成為信念,而這個信念,又經過合理的反證,好像不能推翻,只能肯定 。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或神明的大自然,我覺得是合乎理性的,能說是迷信嗎 ?
大自然的神明,或神明的大自然,按我國熟悉的稱呼,就稱”天”,老百姓稱老天爺或天老爺,文雅些稱”上天”、”天公”、”上蒼”,名稱不同。所指的實體都是相同的。
例如孔子曰 :“天何盲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十七》)“吾誰欺,欺天乎?”( 《於罕第九》)“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十四》”“獲罪於天,無所褲也。”( 《八佾第三》 )“天生德於予,……” ( 《述而第七》)以上只是略舉幾個《論語 》裡的“天”,不就是指神明的大自然或大自然的神明嗎?
有人因為《論語》樊遲問知,於曰:“敬鬼神而遠之。” (《雍也第六》)就以為孔子對鬼神敬而遠之 。但孔子對鬼神並不敬而遠之 。《中庸》第十六章,子思轉述孔子的話:“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勿見,聽之而勿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 《詩》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又, 《中庸》第一章“莫見乎隱。莫顯乎徽,故君子慎其獨也 。”
《中庸 B所記的話,我按註解解釋如下。第十六章說 :“祭祀的時候,鬼神雖然看不見,聽不見,萬物都體現了神靈的存在 ;祭祀的時候,神靈就在你頭頂上,就在你左右”。接著引用《詩經·大雅·抑》之篇 :“神來了呀,神是什麼模樣都無從想像,我們哪敢怠慢呀 。”這幾句詩,表達了對神的敬畏 。
《中庸 第一章裡說 :“最隱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你本相畢露,你以為獨自一人的時候投入看見,就想放肆啦?小心呀”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特別謹慎。”
讀《論語 》。可以看到孔子對每個門弟子都給予適當的答覆。問同樣的問題,從沒有同樣的回答 。這是孔子因人施教 。樊遲是個並不高明的弟子 。他曾問孔子怎樣種田,怎樣種菜 。孔子說他不如老農,不如老圃。樓下說“小人哉。樊須也”( 《子路十三 》) 。一次,樊遲問知{智) 。 ( 《顏淵十二》)子曰 :“知人 。”樊遲不懂,問這話什麼意思?孔子解辟了一通。他還是不懂,私下又把夫子的解釋問子夏 。他大概還是沒懂,又一次問知,孔子曰:產敬鬼神而遠之。這回他算是懂了吧,沒再問 。可是《論 語》和《中庸 》裡所稱的“鬼神”,肯定所指不同。《中庸》裡的“鬼神”,能“敬而遠之”嗎? 《中庸》和 《論語 》講“鬼神”的話,顯然是矛盾的 。那麼,我們相信哪一說呢?
孔子十九歲成家,二十歲生鯉。字伯魚 。伯魚生傲,字子思。伯魚先孔子死。據《史記·孔子世家 》。伯魚享年五十 。那麼,孔子已經七十歲了 。而顏淵還死在他死以後。子路又死在顏淵之後,孔子享年七十三。他七十歲以後經歷了那麼多喪亡嗎?而伯魚幾歲得子,沒有記載 。孔子去世時子恩幾歲。無從考證 。反正孔子暮年喪伯魚之後,子思是他唯一的孫兒。孔子能不教他嗎?孔子想必愛重這個孫兒。他如果年歲已長,當然會跟著祖父學習。當時孔子的門弟子已有兩位相當於助教的有若和曾參,稱有子、曾子 。子思師事曾參 。如果他當時已有十五、六歲,他是後輩。師事助數是理所當然 。如果他還幼小。孔子一定把他托付給最信賴的弟子。
曾參顯然是他最貼心的弟子。試著他們倆的談話 。孔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子走了,門人間曾子,夫子什麼意思?曾子日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裡仁第四》)哪個門弟子能這麼瞭解孔子呢?子思可能直接聽到泣祖父的教誨,也可能由曾參傳授。
《論語》子貢回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公冶長第五 》) 。這不過說明,孔子對有些重要的問題,不輕易和門弟子談論 。子思作《中庸 》,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這是孔子的大道理,也是他的心裡話,如果不是貼心的弟子,是聽不到的。子思怕祖父的心裡話久而失傳,所以作《中庸》。這是多麼鄭重的事,子思能違反祖父的心意而隨意亂說嗎?

“鬼神”二字,往往並稱,但《中庸》所謂“鬼神”,從全篇文字和引用的詩,說的全是”神”。”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就是 《論語 》“祭神如神在”的情景。所謂神。也就是《論語》裡的天,也就是我所謂大自然的神明 。加上子思在《中庸》裡所說的話,就點染得更鮮明瞭。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見,無所不知的 。能”敬而遠之”嗎?神就在你身邊,決計是躲不開的 。
孔子每次答弟子的問題,總有針對性。樊遲該是喜歡談神說鬼,就叫他“敬鬼神而遠之” 。這裡所說的“鬼神”,是鬼魅,決不是神 。我國的文字往往有兩字並用而一虛一實的 。“鬼神”往往並用 。子思《中庸》裡用的“鬼神”,“鬼”是陪用,“鬼”虛而“神”實 。“敬鬼神而遠之”,“神”是陪用 ,“神”字虛而”鬼”字實 。(參看《管錐編》第一冊《周晶正義》二一《系辭》五一←←93-95頁。三聯書店 2001年 1月版)鬼魅宜敬而遠之 。幾個人相聚說鬼,鬼就來了。西方成語 :“說到魔鬼,魔鬼就來 。”我寫的《遇仙記》就是記我在這方面的經驗 。
我早年怕鬼,全家數我最怕鬼,卻又愛面子不肯流露 。爸爸看透我,笑稱我“活鬼”即膽小鬼。小妹妹楊必護我,說絡姐只是最敏感 。解放後,錢鍾書和我帶了女兒又回清華,住新林院,與堂姊保康同宅 。院系調整後,一再遷居,遷入城裡 。不久我生病,三姐和小妹楊必特從上海來看我 。楊必曾於解放前在清華任助教,住保康姊家。我解放後又回清華時,楊必特地通知保康姐,請她把清華幾處眾人說鬼的地方瞞著我,免我害怕。我既已遷居城裡,楊必就一一告訴我了。我知道了非常驚奇。因為凡是我感到害怕的地方,就是傳說有鬼的地方。例如從新林院寓所到溫德先生家,要經過橫搭在小溝上的一條石板。那裡是日寇屠殺大批戰士或老百姓的地方。一次晚飯後我有事要到溫德先生家去。鍾書已調進城裡,參加翻譯《毛選》工作,我又責令錢玻早睡 。我獨自一人,怎麼也不敢過那條石板。三次鼓足勇氣想衝過去,卻像遇到”鬼打牆”似的,感到前面大片黑氣,阻我前行,只好退回家 。平時我天黑後走過網球場旁的一條小路,總覺寒凜凜地害怕。據說道旁老樹上曾吊死過人。據說蘇州廟堂巷老家有幾處我特別害怕,都是傭人們說神說鬼的地方。我相信看不見的東西未必不存在。城裡人太多了,鬼已無處可留。農村常見鬼,鄉人確多迷信,未必都可信。但看不見的,未必都子虛烏有。有人不信鬼(我爸爸就不信鬼) 。 有人不怕鬼(鍾書和錢玻從來不怕鬼〉。但是誰也不能證實人世間沒有鬼。因為”沒有”無從證實;證實”有”,倒好說。我本人只是怕鬼。並不敢斷言自己害怕的是否實在,也許我只是迷信 。但是我相信,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而斷為不存在。這話該不屬迷信吧?
有人說,我們的親人,去世後不再回家,不就證明鬼是沒有的嗎?我認為,身後的事,元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於今生今世。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