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講

順其自然的鍛煉

我們今天繼續講還丹的法象,法象就是說那個情形,當修持用功到達還丹的境界時,是一種什麼現象。

「動靜相生,循環不息,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久之鉛盡汞干,陰消陽長,方得變種性為真性,化識神為元神。」上次講到這個乾坤大交,從頂上下來,並不是說到達這一步是到家了。有些學佛學密宗的,感覺頂上放光,乃至頂門開了,認為這樣到家了,那還差得很遠!那不過是乾坤交感的開始,還要變化。這個變化用「動靜相生,循環不息」八個字形容。有時候身心乃至經脈骨節,每一個細胞都有震動;有時候靜下來,感覺身心非常寧靜,如此一往一來的循環,並不是伍柳派所講的從背脊到前面這樣轉來轉去叫循環,那是最粗淺的感受。到乾坤大交時感受到「動靜相生」,這個循環是一升一降,有時候是靜態,有時候動態。 那要經過多少時間呢?不一定了。所以它的原文是「煉之又煉」,是怎麼鍛煉呢?就是說這個現象要聽其自然。

諸位假定將來到達這個境界,記住老子的一句話,「道法自然」,不要做它的主,讓它自然。拿佛家在《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不執著不要管它。可是怎麼樣不管它呢?是要看住它不理它;等於皇帝坐在那裡不動,滿朝的文武百官跪拜舉動他都知道而不動。以禪宗講法,有時候要像主中之主,有些境像是賓中之賓,賓主是有分的。

這些境象還算是外來,不要認為了不起,其中的變化還很多,因此「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汞是水銀,流動不拘的,「抽鉛」就是把實質的東西空掉。什麼是實質?感覺這裡有一塊,那裡有個境界,這些身心上的,要盡量空掉。「添汞」就是流動性,心靈的寧靜增一些,這一念知覺的作用,自己做主的,稍微加重些,但仍在靜定中。到達這個時候,不要睡眠了,那不是失眠,而是晝夜長明,白天夜裡都清醒的,可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也不是完全沒有睡眠,而是不像普通人固定睡眠多少鐘頭。也許過了好幾天又想睡了,一睡也許睡很久也許睡很短;睡眠時一點夢境都沒有,非常寧靜地就睡了。

到這個境界還是初步啊!等到「鉛盡汞干」,身體內部氣機的變化,這些感受沒有了,整個身體空靈。「汞干」,妄念雜想也沒有了,這個時候「陰消陽長」,身心的陰境界沒有了。所謂陰要參考佛學的五陰,上次提到過,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包括了身體四大,「受想行識」是感覺狀態思想等等。這時「陰消陽長」,完全達到禪宗的真正清淨無念,不是我們生理上偶然感受的清淨無念,真正清淨無念是沒有身體的感受,也沒有心念的感受,整個身心是圓融一體。

身心徹底轉變

「方得變種性為真性」,什麼是「種性」呢?他引用了佛學的名稱,譬如煙灰缸是玻璃做的,有玻璃的性,毛巾是棉紗做的,有棉紗的性。人也是各人個性不同,這個不同的個性叫做種性,是前世帶來的種性。明心見性是把種性完全淨 化了,然後才到達真性的境界。真性就是本來的清淨自性,所以說「化識神為元神」。「識神」兩個字從佛學變過來的,「元神」是道家名詞。佛學的唯識學把心性分成八個識,所謂思想是第六意識,所以你想把後天的思想空了完全清淨,做不到,必須要到達「鉛盡汞干」這一步,「方得變種性為真性」,經過變化才能把後天的「識神」變成先天的「元 神」。

「陰滓盡除,則屍氣滅而命根猝斷。陽神成象,則凡體死而魂魄俱空。」到這個境界講得很明白了,這五陰境界「陰滓盡」,成為純陽的境界。「屍氣滅」,肉體上的屍氣沒有了,我們出的汗和口腔一切的味道,都是屍體的氣味。不過現在我們沒有死叫做活死人,我們活一百年就是一百年在等死。屍體淨化了,身上的所謂寄生的三屍蟲也沒有了。所以到這個時候,身心的五陰滓子就乾淨了。後天的命根「猝斷」,一下子斷了,斷了不是沒有命了,是後天生死的這個命根斷了。

「陽神成象」,成為純陽之體,這個「陽神」不是道書上畫的,出來一個嬰兒,那是想像的境界,實際上那還是獨影境界。你們看《楞嚴經》就知道,叫做「法塵分別影事」,是一個意識投影,沒有思想。因為人有我相我見,這個我相我見在清淨的時候的一種投影,叫做陰神。

那麼「陽神」是什麼東西呢?是不是身外有身呢?可以有,但是真正的陽神不一定有身。這一步工夫要到時候才知道,現在只告訴大家一句,不一定有身,也可以有身。道家一句話形容,「散而為氣,聚而成形」。一念要它有身就有身,要它空就空,所以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到這個境界才是「陽神成象」。「則凡體死」,於是我們凡夫的這個身心性命死了,「魂魄俱空」,凡夫生命的魂魄都空了,也就是心理精神的靈魂,與肉體四大的精力的魄空了。

「故曰,氣索命將絕,體死亡魂魄」,修道到達這個境界時,智慧不夠、定力不夠、魄力不夠的人,就有「氣索」之象,好像自己斷了氣要死了,自己都嚇住了。所以如果不是真正有道之士,往往在這裡失敗了,這個是「氣索命將絕」。 所以有時候覺得是入定,其實是昏沉;有時覺得空,有時覺得像是死亡,其中的界限,陰陽之差別就在於智能的抉擇。「體死亡魂魄」,這個肉體凡軀空掉了,魂魄在交換。

道來時的現象

朱雲陽祖師形容,「關尹子所謂一息不存,道將來契,正此時也。」關尹子是老子的第一個徒弟,當時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到西域去,就是現在所講的絲路。他要出關時是偷跑的,也買不起馬,騎了一條青牛。關尹子是函谷關的官員,早晨起來向東方看見有紫氣東來的瑞相,知道今天定有聖人過關。結果看到一個老頭子,眉毛鬍子頭髮都白了,騎的青牛也不肥,也沒有出境證,他就把老子扣留了。老子為他寫了一部《道德經》。關尹子得了這一部書,也沒有辭職就走了,去修道了。在後來關尹子的道書中講,「一息不存,道將來契」,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不存,斷了氣一樣! 他說這個時候道才來,契就是契合。到了真空的境界,雜念自然也空了,自己的呼吸停掉了,就像死掉一樣,這時拿雞毛或很薄的紙,放在鼻孔下都不會動。朱雲陽批注「正此時也」,他說關尹子講的這兩句話,就是描寫「道將來契」時候的境界。

這一段是乾坤大交,上面坎離相交講過了,修道到這個境界還早得很呢!現在的人有一點工夫就不得了啦,好像馬上變成聖人了,我講那是「剩」人,多餘的那個剩。我覺得學佛修道先要學做人,以儒家的東西為基礎。儒家注重敬,而得少為足,一點工夫一點見解就自滿了,這是不敬,對自己不尊重。不敬的人就不會謙虛,敬謙是連著的。

「至於伏煉久久,絕後再蘇,心死神活,而鼎中之丹圓滿,光明塞乎太虛矣。」這一段學佛的朋友要注意,好像道家與佛家不同,其實是一樣的。佛在《楞嚴經》上有幾句話,「脫黏內伏」,脫開了,解脫了,「伏歸元真」,歸到一切都沒有了,靜下來了,「發本明耀」,才能夠明心見性。有些青年同學喜歡參禪,禪宗不是隨便談的,也是要真工夫的,到達這個時候明心見性,自性的曙光才流露出來,也就是道家這一段。這裡所引用的,多半也摻雜了佛家的語句。「伏煉久久」,伏歸元真鍛煉,所謂鍛煉就是修持,再修下去,「絕後再蘇」,大死一番,這個階段人就像死了一樣。所以這個時候需要閉關,閉關就是任何外緣都斷絕了。「心死神 活」,凡夫的妄想心死掉了,一切慾望求名求利的各種心思都沒有了,男女飲食這些凡夫俗念,也統統死光了。先天的元神比後天的心神還要靈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就是「心死神活」的情形。

這個時候,我們這個父母所生的軀體當然沒有死,但是每個細胞都變化了,整個脫胎換骨,這時的軀體就叫做鼎。「而鼎中之丹圓滿,光明塞乎太虛矣。」所謂精氣神都改變了,怎麼講法呢?大概就是這樣吧!反正我不是神仙,也不知道,只好根據字面來講。這個所謂「丹」並不是有形的,說它無形嘛,它有這個作用,硬是像有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你說它空啊,它是有!你說它有,它又是空的!這是真實的「丹」的境界。完全圓滿了,「光明塞乎太虛矣」,也不是有相的光明,但是也不是無相的光明,所以一講空啊有啊都不對了,連老子也講不清楚,佛也講不清楚,只好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最後也只好如此了。這個時候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落到一邊都不對;只好說中道,可是你拿到一個中道又錯了。

所以他下面說,「豈非色轉更為紫,赫然稱還丹乎」,這兩句是《參同契》的原文,他說這個時候,顏色轉變了,並不是真的紫色。我們曉得顏色到了最高是變紫,紫過了就變黑。紅橙黃綠藍錠紫到了最後,又變成黑,黑盡又變白了。所以講到奇門遁甲,講到九宮的變化,有一派學陰陽看風水的叫做看紫白,一白二黑三碧四綠等等,紫就是代表最高的陽九之數。「赫然稱還丹乎」,「赫然」這兩個字形容陽氣,古人所謂「至陽赫赫」,赫赫是光明,太強烈了,你看到都要害怕的;「至陰肅肅」是古文形容陰境界,到了真正的陰境界也是非常莊嚴的氣象。所以至陰至陽都是了不起,不過兩個感受的境界不同。這個形容詞不能亂下的,所以這個時候「赫然還丹」。

下面講「金丹本乾家所出,還歸於乾,故稱還丹。色轉紫者,取水火二氣,鍛煉而成也」。這兩句話是解釋魏伯陽的原文,道家為什麼稱為九轉還丹?許多元明以後的道家,把九轉還丹只抓住一個「九」,打坐從背上通前面,轉了九圈了。學《易經》就曉得,「九」是陽數之極,還丹並不一定轉九次,陽極是轉到了純陽的境界,回到本位叫還丹。現在他解釋什麼叫還丹,「金丹本乾家所出,還歸於乾,故稱還丹」,「乾」字代表宇宙代表性命本體,我們修道練出來的自性光明,這個丹不是你修得來的,而是我們生命本來有的,因為被後天的慾望、煩惱、妄想遮蓋,所以要修道,把這些後天污染清除,自性生命的本有就出來了,叫做還丹。

「色轉紫者」,是顏色到了最高的變化,「取水火二氣」,水火是代表乾坤,也可以代表有形或無形的,我們講過很多次了,「二氣」不是空氣的氣,也不是呼吸氣,是生命上兩種互相對立的那個能,等於我們身體上有氣有血,有紅血球 也有白血球,一切都是對立的。這是把「水火二氣」「鍛煉而成也」。

他又解釋「還丹有氣無質」,他現在又用這個「氣」了。這是後世印書的方便,應該還是用剛才那個「氣」字。這個「氣」是後來的人用的,容易看成有形象的氣,而「氣」是中國文化原始的火謂之氣,那是一種生命的能,不是這個呼 吸的空氣的氣。所謂還丹這個作用有氣而無質,並不是有個東西。「不啻如一丸之粉,一匕之刀圭,而其變化若神」,一匕就是中藥店裡竹片削成的小片,挑眼藥用的。刀圭就是藥店裡用的刀,把藥挑在上面。還丹就像一顆藥一樣吃下去, 整個身心內外變了。「而其變化若神」,這個變化神妙不可測,是不能想像的,必須要修持到了才知道。

脫胎換骨之後

「已如此,從此脫胎換鼎,再造乾坤,子又生孫,神化不測」,他說修道到了這一步境界乾坤大交的時候,整個身心都變化了,不是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了,外表還是一樣,內部整個都變了。所以「從此脫胎換鼎,再造乾坤」,這個生命巳經在自己的手裡有把握了,不需要經過死後再投胎了。但是還要練,一次一次還要練,還多呢!到了這一步,我們這個肉體生命可以說昇華到了神仙境界了。雖是神仙境界還要鍛煉,「子又生孫」,就是一個生一個重重不盡。這不是說神仙又可以結婚生子又生孫,而是自己的生命不要經過兩性關係,就可以不斷地源源而來生生不已了。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矣」,所謂神仙修到這裡,他告訴我們過了這個境界,下面還有工夫他都不知道了。這是他不願意說,下面還有事,不是沒有事,不過道書最高明的只說到這裡。文字的原文意你要弄清楚,不要認為看懂了,他說 「過此以往」,是過了境界後面還有;要再向前走,「未之」 是還沒有到,「或知矣」,不可以推測或者說知道了。說知道那你是假想,不要去假想。「未之」的「之」字就是「到」,古文這個「之」同「到」是通用的,學過《易經》就曉得。《易經》有個名稱叫「卦之」,這個卦變成那個卦叫做「卦之」。現在有些年輕人學《易經》,學了以後也著書,裡頭寫了一大堆,「卦之」他也不懂,然後說這個字錯了,把它改了,改得一塌糊塗!「卦之」是個名詞,譬如由乾卦變成坎卦就是「乾之坎」,之者到也,變到那裡去叫「之」。所以古文裡頭有時候這個「之」字不是虛字。「未之或知矣」是說還沒有到,你不要隨便去推測,不要去假想,不要亂想。

下面他又回到上面,「豈非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乎。刀者水中之金也」,他又把中藥用的器具,拿到道家做比喻,刀是什麼?水中金,金又生水,水中有金,這是地球上物理的現象。這裡講水中金變化出來,水代表流動性的東西。流 動性的這個念頭靜止了,那個澄清之謂水,金代表了本性,念頭澄清了,自己本性雜念不起了。「圭者戊己二土也」,這個「圭」字,就是古人見皇帝的時候拿的朝笏,以前講過,土做的,後來有玉做的。道家經常用拆字的,圭是兩個土,戊己二土的作用。我們現在第六意識的意也是土;達到一念不生,靈明自在無所不知,那個也是土。

「可見徹始徹終,只取金水土,三物變化,而成還丹耳。」他說可見修道的境界從頭到尾,只有金水土,就是精氣神,也就是神氣意。這三種東西自己給自己鍛煉過來,變成還丹。

「崔公入藥鏡雲,飲刀圭,窺天巧」,崔公是古代一個神仙,他著有丹經叫做《入藥鏡》,是道家最有名的一篇文章, 是講如何修長生不老之藥。崔公說「飲刀圭,窺天巧」,得到了這個東西,就可以看見天地的奧秘。「呂祖沁園春雲」, 呂純陽作的《沁園春》詞裡說,「當時自飲刀圭,又誰信,無中產就兒」,他說我當時到了這步工夫,這個藥自己身上得到的,修成功藥吞下去以後,誰能夠瞭解我一個男人,裡頭又生個孩子出來呢?這就是生命重生的意思。所以道書上畫的,打坐肚子裡有個兒子,這些都是比喻的話,是說這個生命的重生,是自己有把握的,不必靠轉胎過來的意思。

下面還有幾句,我們大概念過去,「此章,全露還丹法象」,它完全透露「系伏食卷中,大關鍵處」,是修道最重要的。「初言兩物相交,則伏氣於坤爐而產藥。繼言一陽初動,則凝神於乾鼎而成丹。前兩節,總是金丹作用,後一節,方是還丹作用。」所以,「入藥鏡雲,產在坤,種在乾。悟真篇雲,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皆本諸此章」。這個都是說明這個境界的,道家是直接講修持的工夫境界。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