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物篇五十七

觀物篇五十七

昔者孔子語堯舜則曰:垂衣裳而天下治。

語湯武則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斯言可以該(周文建註:概括)古今帝王受命之理也。

堯禪舜以德,舜禪禹以功。以德帝也,以功亦帝也,然而德下一等則入於功矣。

湯伐桀以放,武伐紂以殺。以放王也,以殺亦王也,然而放下一等則入於殺也。

是知時有消長,事有因革,前聖後聖非出乎一途哉?

天與人相為表裡。

天有陰陽,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繫乎上之所好也:

上好德則民用正,上好佞則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來矣。(周文建註:此言不虛)

雖聖君在上,不能無小人,是難其為小人;

雖庸君在上,不能無君子,是難其為君子。

自古聖君之盛,未有如唐堯之世,君子何其多耶?

時非無小人也,是難其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雖有四凶,不能肆其惡。

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紂之世,小人何其多耶?

時非無君子也,是難其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雖有三仁,不能遂其善。(周文建註:三仁者,微子、箕子、比干)

是知君擇臣,臣擇君者,是繫乎人也;

君得臣,臣得君者,是非繫乎人也,繫乎天者也。

賢愚人之本性,利害民之常情,虞舜陶於河濱,傅說築於巖下,天下皆知其賢,而百執事不為之舉者,利害使之然也。

吁!利害叢於中,而矛戟森於外,又安知有虞舜之聖而傅說之賢哉?

河濱非禪位之所,巖下非求相之方,昔也在億萬人之下,而今也在億萬人之上,相去一何遠之甚耶?然而必此雲者,貴有名者也。

易曰:坎,有孚, 維心亨,行有尚,中正行,險,往且有功,雖為無咎。

能自信故也,伊尹以之,是知古之人患名過實者有之矣,其間有幸與不幸者,雖聖人,力有不及者矣。

伊尹行塚宰,居責成之地,借使避放君之名,豈曰不忠乎?

則(周文建註:然則,然而)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正嗣君,成終始之大忠者乎?

吁!若委寄予匪人,三年之間,其如嗣君何?

則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伊尹也?

坎,有孚,維心亨,不亦近之乎?

易曰: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剛健主。

豫動而有應,群疑乃亡,能自強故也,周公以之。

是知聖人不能使人無謗,能處謗者也。

周公居總,己當任重之地,借使避滅親之名,豈曰不孝乎?

則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保嗣君,成終始之大孝乎?

吁!若委寄予匪人,七年之間,其如嗣君何?(周文建註:所托非人,則嗣君之事如何呢)

則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周公也?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不亦近之乎?

夫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言也。

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行焉。

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

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

三王尚行者也,五伯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於義也,尚言者必入於利也,義利之相去一何遠之?

若是耶,是知言之於口,不若行之於身;行之於身,不若盡之於心。

言之於口,人得而聞之;行之於身,人得而見之;盡之於心,神得而知之。

人之聰明猶不可欺,況神之聰明乎?

是知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心過難;心既無過,何難之有?

吁!安得無心過之人而與之語心哉?

是知聖人所以能立無過之地者,謂其善事於心者也。(周文建註:心學高見!)

《皇極經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