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功效與作用

川芎-原態

川芎-藥材

川芎-飲片

川芎-原態

川芎-藥材

川芎-飲片

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莖。主產於四川、貴州、雲南, 以四川產者質優。系人工栽培。5月採挖,除去泥沙,曬後烘乾,再去鬚根。用時切片生用或酒炙。

【藥性】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應用】

1.血瘀氣滯痛證。本品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為「血中之氣藥」,具通達氣血功效,故治氣滯血瘀之胸脅、腹部諸痛。若治心脈瘀阻之胸痺心痛,常與丹參、桂枝、檀香等同用;若治肝郁氣滯之脅痛,常配柴胡、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如肝血瘀阻,積聚痞塊、胸脅刺痛,多與桃仁、紅花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若治跌仆損傷,瘀腫疼痛,可配乳香、沒藥、三七等藥用。

川芎善「下調經水,中開鬱結」,為婦科要藥,能活血調經,可用治多種婦產科的疾病。如治血瘀經閉,痛經,常與赤芍、桃仁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若屬寒凝血瘀者,可配桂心、當歸等,如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若治產後惡露不下,瘀阻腹痛,可配當歸、桃仁、炮姜等,如生化湯(《傅青主女科》);若治月經不調,經期超前或錯後,可配益母草、當歸等,如益母勝金丹(《醫學心悟》)。

2.頭痛,風濕痺痛。本品辛溫升散,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為治頭痛要藥,無論風寒、風熱、風濕、血虛、血瘀頭痛均可隨證配伍用之,故李東垣言「頭痛須用川芎」。治風寒頭痛,配羌活、細辛、白芷,如川芎茶調散(《和劑局方》);若配菊花、石膏、殭蠶,可治風熱頭痛,如川芎散(《衛生保健》);若治風濕頭痛,可配羌活、獨活、防風,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配當歸、白芍,取本品祛風止痛之功,可治血虛頭痛,如加味四物湯(《金匱翼》);若治血瘀頭痛,可配赤芍、麝香,如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本品辛散溫通,能祛風通絡止痛,又可治風濕痺痛,常配獨活、秦艽、防風、桂枝等藥同用,如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多汗,熱盛及無瘀之出血證和孕婦慎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痺,筋脈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

2.《本草匯言》:「芎,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鬱結,血中氣藥。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氣亦神驗也……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

3.《本草新編》:「川芎……血閉者能通,外感者能散,療頭風其神,止金瘡疼痛。此藥可君可臣,又可為佐使,但不可單用……倘單用一味以補血,則血動,反有散失之憂。若單用一味以止痛,則痛止,轉有暴亡之慮。」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生物鹼(如川芎秦),揮發油(主要為稿本內脂、香燴烯等),酚類物質(如阿魏酸),內脂素以及維生素A,葉酸,蔗糖,甾醇,脂肪油等。

2.藥理作用:川芎秦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血氧供應,並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川芎秦可擴張腦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顯著增加腦及肢體血流量,改善微循環;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的形成,;所含阿魏酸的中性成分小劑量促進,大劑量抑制子宮平滑肌;水煎劑對動物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並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可加速骨折局部血腫的吸收,促進骨痂形成;有抗維生素E缺乏作用;能抑制多種桿菌;有抗組織胺和利膽作用。

3.臨床研究:川芎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用川芎、紅花各等份壓片,每天口服3次,每次4片(每片含川芎、紅花各1.25 克),治療冠心病心絞痛84例,83例有效。(北京地區冠心病協作組。資料彙編(第二輯),1972,12)。每日用川芎秦8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靜滴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66例,恢復期154例,後遺症期47例。結果:急性期有效率100%,恢復期有效率95.4%,後遺症期有效率70.2%。(陝西中醫,1988.(9):408)。用川芎24—28克,白酒30毫升,水250毫升,浸泡1小時後,加蓋用文火燉煎分2次服,不飲酒者可單加水燉服,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29例,均有效(陝西中醫,1990,11(4):150)。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