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貪功名李光地匿喪 保廉臣高澹人釣譽

李光地慢慢撐起身來,此時真是心亂如麻,母親病故這事若被高士奇知道,立刻就得奏請丁憂——若論父喪母亡,人子廬墓三年、坫塊泣血,原是本分——但這一來,彈劾權奸、保太子、固國本的事也就煙消雲散。但若匿喪不報,這貪位忘親的罪名兒就得背一輩子!李光地要瞭熱毛巾擦著臉,緊張地思索著,想到母親臨終遺言,方才慢慢心定,已聽見高士奇在院裡呵呵笑著進來,一頭走,一頭說著:“好香的荷花,一路進來要醉倒瞭人,李榕村愛蓮,真有君子之風!”李光地再也不敢遲疑,挑簾一步迎出,勉強微笑道:“偶感風寒,方才用瞭藥,沒得出去迎候高相,高相曠達人,諒必不致介意。”

“果然像是病瞭,熱傷風,這個節氣是最難受的。”高士奇覷著李光地的臉,一抖袍子蹺足坐瞭,關切地說道,“要不要我來給你切切脈?用的什麼藥?”李光地忙道:“不是什麼大病,怎敢勞動你?方才吃瞭點銀翹解毒散,也就罷瞭。”說著便命人奉茶,心裡揣度著高士奇的來意。高士奇啜瞭一口茶,笑道:“再過一個月,就是中秋佳節,皇上已吩咐下來,今年有收復臺灣這件喜事,這個節得好生熱鬧一番,可不能沒有你這個大功臣喲!”

這件事李光地早聽說過瞭,眼下他隻盼著高士奇快走,一點也不想聽他海闊天空地閑聊,便隻默默點瞭點頭。笑問:“什麼風吹得你這貴人來呀?”

“江蘇學臺張伯年的風。”高士奇是何等精明的人,已看出李光地有慢客之意,又見李光地面帶戚容,不似有病的模樣,索性一仰身子,慢吞吞說道:“這個案子拖瞭兩年,禦批今日下來,定的罪名兒很重啊!要處絞。為考試的事,他以下犯上,和葛禮咆哮對罵,已經失瞭大臣的體統,不合又說葛禮‘恃寵無法,仗著皇上欺侮人’,又說‘皇上若是向著葛禮,那也不過是個昏君’——你聽聽他這些話,嚇人不嚇人?這事幸虧是刑部的人有主意,放瞭一年多,已經涼瞭,又趕著皇上這些時心裡高興,才忙著定讞報奏,要是當日趁熱奏入,處斬的份兒都有呢!——我來尋你,原是和王尚書說好瞭,和你一道兒去看看老張的案卷,如有一線生路,商議個辦法救瞭他才好。”

李光地直盯盯地瞧著高士奇沒言聲,他如今正要科場案的詳細材料,並不是想拒絕,而是奇怪對面這個人。對高士奇那點雜拌“才學”,他歷來看不上眼,隻是這個八面玲瓏,隻知巴結向上的人,又和明珠過從密切,怎麼會對張伯年有這份好心腸?

“你瞪眼幹什麼?你是想,我高士奇懷著什麼鬼胎?”高士奇一眼就看穿瞭李光地的心思,嘆息一聲道,“若論伯年痛癢,實在與我無幹。但這人和於成龍一樣,清得透底兒。落到這一步,我真的看不下去,好歹有個上書房宰輔的身份,不管不成瞭奸臣?你如今在主子跟前說話叫響兒,我想著索相也必定要叫你出頭來保,也想湊個熱鬧兒。”至此,李光地已是恍然大悟,高士奇一定聞到瞭什麼味兒,覺得明珠靠山不牢,要與索額圖套近乎瞭!想著,笑道:“我原想明日去刑部。你這一來更好,有你高相也來斡旋,這件事就有幾分把握!”

二人聯轎來到繩匠胡同刑部衙門。司官們早就散瞭,隻刑部尚書王士禎如約等著,見他們來,一點也不怠慢,便命人搬來厚厚一疊案卷。高士奇隨隨便便翻閱瞭一會兒,便和王士禎東拉西扯地閑談,詢問王士禎:“《漁洋詩話》殺青瞭沒有?送我一部看看如何……”又從卷宗裡抽出一份抄傢清單,叫過書吏道:“抄一份給我。”李光地卻悶聲不響,一本一本翻看著訊供筆錄。他心裡不禁暗自吃驚:事情遠比高士奇說的嚴重得多。張伯年除瞭支持縱容舉子鬧貢院,還有貪墨受賄的罪,雖說他自己堅不承認,但一應幹證、結賬清單俱都實實在在,收受鹽商年規銀三千兩,侵吞龍江關稅銀一萬餘兩,又無故枷責總督府戈什哈致死。這兩條兀自可恕,張伯年竟把金陵一個叫“南市樓”的廢妓院改為“鄉約講堂”,每逢朔日在這裡召集諸生宣講康熙的“聖訓十六條”,且堂上居然掛出“天語叮嚀”的匾!別的都不說,僅此一罪就夠送他去西市的瞭!

“說起來伯年還是我的同年。”王士禎見李光地看得額上出汗,在旁嘆道,“這實在愛莫能助啊!唉……南京會勘的偏是滿尚書阿山和葛禮,恰似火上澆油——一千多名秀才建幡簽名坐在衙前硬保伯年,聲稱要北上叩閽,江寧商民罷市響應……瞧著是好心,卻是幫倒忙兒!”說著,遞過一本黃綾折本道,“李大人請看朱批。”

李光地有點遲疑地接過來,一翻看便見血紅的朱批赫然在目:

張伯年身為封疆大吏,行為乃如此卑污不堪。輒敢侮慢朕躬,離間滿漢君臣,阻造南巡行宮,又以狎邪之地為宣講聖諭之堂,實屬無父無君之徒,情殊可恨!著刑部核實各節無誤,即從重議罪奏朕。欽此!

字跡十分潦草,顯然是康熙盛怒之下寫的。李光地小心地合上折子,問道:“漁洋兄,這阻造南巡行宮,並沒見有供訊呀!”

“扣鹽商和關金的一萬三千兩就是。”王士禎苦笑道,“這項銀子是葛禮抽來造行宮用的,張伯年扣瞭,又枷死瞭總督府索銀的戈什哈,你沒有看仔細。”高士奇轉著眼珠子,手指捏得山響,問道:“刑部讞的什麼刑?”王士禎搖頭道:“這種罪有什麼議頭!大傢說應定大辟,我改瞭絞立決,略盡年誼罷瞭。”

大辟就是砍頭。高士奇略一思索,說道:“老兄,大辟還是對的,你議得再重些,就難撕擄掉他的死罪瞭——給下頭打個招呼,說我高士奇要保他。你那個獄神廟不是人住的地方,他年近六十,還有個八十多歲的老爺子,人折騰死瞭,還救什麼?”說罷起身拉著李光地的手道,“這兒不是辦這事的地方,咱們先走吧!”當晚二人在高士奇府邸商議著,由高士奇繕折,為張伯年辯冤。直到深夜,李光地仔細看瞭稿樣,署瞭名時,自鳴鐘已敲瞭兩下。因見李光地要辭,高士奇說道:“晉卿,這件事幹系甚大,葛禮現是國戚,又與索老三有瓜葛,你好生想想。若肯,明日我就遞上去,若勉強,就罷瞭,免得於你不利。”

“你把我看成何等樣人瞭?”李光地大聲道,“你隻管去吧!”說罷竟自去瞭。

第二日下起濛濛細雨,高士奇坐在綠呢官轎裡,心緒有點不安。這一個科場案實際上連著兩個上書房大臣。弄得好,自然落得個清廉耿直的名聲,而且抹去瞭自己是“明珠一夥”的惡名,弄不好便有兩面受攻之虞。而且高士奇也有點疑惑,既然事涉索額圖,何以李光地也如此爽快地就答應瞭?莫不成他估摸著要進上書房,和自己一樣,也要和索額圖扯開距離?想到這裡他情不自禁地一笑,大轎落在西華門首。他直趨上書房來見康熙。

康熙不在上書房。他請瞭蘇麻喇姑,正在養心殿演算數學,新進封的貴妃小秀在一旁磨墨侍候。蘇麻喇姑看康熙解到精微之處,不禁點頭微笑,轉眼見小秀呆呆站著,便問:“貴主兒,你氣色很不好啊,是哪裡欠安?”

“沒……沒有。”小秀有點不好意思地答道。

“哦,朕倒忘瞭!”康熙恍然擱下瞭筆,笑道,“你不該站著侍候,蘇大師又不是外人,就說瞭又何妨?她身上已兩個月沒來瞭,昨兒診脈,說有喜瞭!”說著便命人搬來一張春凳。蘇麻喇姑算瞭算,笑道:“秀貴人要生下皇子來,就是十三爺瞭!”正說著,太監何柱兒進來,輕聲道:“主子爺,高士奇遞牌子請見呢!”康熙笑道:“朕正要傳他來問問,靳輔修中河的庫銀撥去沒有。傳話出去,叫他養心殿來見!”阿秀原本身體不支,要請辭出去,聽到這話反而不走瞭,起身斟瞭兩杯茶奉給康熙和蘇麻喇姑。

高士奇渾身濕漉漉地從雨地裡進來。高士奇還是頭一回進宮苑深處這座養心殿,隻覺得滿院青紫蘊,金碧輝煌,比上書房莊嚴華貴得多,因心中有事也無暇細看,甩瞭袖子便在丹墀下跪瞭報名。

“是高江村?”康熙在裡頭呵呵一笑,大聲道,“免禮進來吧!這個天氣怎麼不帶雨具?——拿件衣服給他換過!”

高士奇為爭張伯年生死而來,心裡懷著鬼胎,聽康熙如此親切和藹,略覺安心,更衣過來,雖免瞭大禮,還是就地打千兒請瞭個安,笑道:“主子又演算數學瞭,聽梅成說,聖上算學已是海內獨步,他和陳厚耀都跟不上瞭!”一邊說,一邊笑著合掌問蘇麻喇姑的安,又給小秀打千兒道,“請貴主兒安!”

“不習數學不成啊!”康熙嘆道,“如今做皇帝已不比秦漢時,隻懂用人將將之道,那就太平庸瞭——你來得倒正好,朕正想找你來問呢,靳輔開中河缺的十萬銀子,發下去瞭沒有?”高士奇忙笑道:“奴才去戶部問過瞭,這十萬銀子原已從庫中提出來要解送清江的,近來部裡接到於成龍的咨文,說這筆銀子並不是往中河上用的,靳輔歷年治河,河督上存銀足夠開中河之用。這筆銀子乃是靳輔和陳潢商議好瞭,要加修下河入海堤岸用。因為幾位大員意見不一,戶部又按住瞭,要請旨之後再行發給呢!”康熙說道:“下河乃是黃河入海之口,工程關系緊要。朕看靳輔奏議,夾河築堤,可淤良田五萬頃,這個數目不小啊!於成龍這人怎麼弄的,總鬧別扭?”

高士奇略一思索,說道:“奴才不懂水利,但於成龍也是好心,怕下河夾堤於漕運不利,誤瞭皇上大事。以奴才之見,這件事還是依著靳輔為好。”“朕知道於成龍是個好官,但過於固執,行事不無偏激。”康熙把玩著扇子說道,“百姓和秀才打官司,他心裡偏向百姓,秀才和鄉紳打官司,他又偏向秀才。這不好。凡事都有天理王法管著,得循理而行。”高士奇想想,於成龍確實是這個做派,不禁一笑,正想回話,卻聽康熙問道:“這個陳潢是什麼人,和靳輔又是什麼關系?但凡六部和江南官員說到治河的奏折,十有九要提到這個名字,靳輔卻又沒有保本,真是怪哉!”

“陳潢乃是治河英才!”高士奇瞥瞭秀貴人一眼,見阿秀的臉色蒼白得沒一點血色,良久才緩緩說道:“此人因命中五行缺水,自幼秉承傢訓習學水利,壯年遊遍五湖四海,於江河流勢治理之道無不熟悉,恰因愛水如命,有志於經略河道,既誤瞭舉業亦誤瞭青春,是靳輔的第一幕僚。至於靳輔,倒也不是昧功不保,大抵因陳潢以新法治河,招怨太多,事情未收全功,就保奏陳潢,恐於陳潢不利。這是奴才的小見識,未必真切。”康熙不禁笑嘆道:“看來人真不愧萬物之靈,沒有一個不使小心眼兒的,朕就是神仙也格不盡這些物理兒!——隻你怎麼就知道得如此詳細?”高士奇忙道:“於成龍、靳輔都是奴才的朋友,常有書札往來。陳潢錢塘人,自幼和奴才相交,自然略知道些。”說罷一笑,蘇麻喇姑見高士奇如此乖猾,便道:“你可真行,他們兩個冰炭不同爐,偏又都是你的朋友!”

康熙沉吟瞭一下,嘆道:“既是如此,那十萬銀子稍等等再發吧。能省一點是一點,推遲一日好一日。你明日寫信給飛揚古,叫他回京省親,給他一個月的假。不可說是朕的意思,朕要看看這個人。眼前他就是個花錢的主兒,一年上百萬的銀子,沒個動靜就完瞭。看來錢這個東西真好,人人都愛呀!”

“皇上讀過《錢神論》,孔方兄之力有時大過天子之權!死可使生,辱可使榮,有錢能使鬼推磨嘛!”高士奇湊趣兒,緊盯著說道,“不過世上不愛錢的也有的是。前明四川有個老舉人,傢裡窮得叮當兒響,以教讀為生。崇禎年間天下大亂,老舉人的房子被兵大爺燒掉,修葺時才曉得,那房子下頭竟埋著十二壇黃金!”說著,掃瞭一眼眾人。阿秀和蘇麻喇姑已是聽得入瞭神。

“那是沒主的錢,上頭有張獻忠的封條。”高士奇笑道,“老先生看瞭,說這是不義之財,搬瞭聖人的話說‘臨財毋茍得’,命傢人原裝封住,又埋瞭進去。”

蘇麻喇姑想瞭想,說道:“想是怕兵荒馬亂樹大招風?”

“正是。”高士奇欠身答道,“他們傢人也是這麼想。但我朝定鼎,天下太平,老爺子依舊一字不提這筆錢用場,傢裡窮得叮當兒響,也沒動過一文。

“後來到瞭順治十三年,鰲拜跑馬圈地,直隸山東一帶難民逃荒湧入四川,恰四川那年大旱無雨,一時就餓倒瞭千百人。雖有朝廷賑濟,無奈百姓手中無錢!

“這個時候,老爺子才命人將金子起出來,全換瞭糧食,散發窮人。這一善舉,真的活人無數!聖上,這個人豈不是個不愛錢的真君子、烈丈夫麼?”高士奇說完,舒瞭一口氣,瞥瞭一眼康熙。

康熙被深深打動瞭,這件事他登極那年間曾聽太監們閑磕牙兒說過,一直以為是齊東野語,並不信實,不料竟真有其人實有其事!他坐在椅上,閉目沉思著,嘆道:“三代之下,稀見斯人!可惜朕不得瞻仰此人風采!”

“張朝音就是瞭!”高士奇突兀說道:“此刻與他的兒子張伯年正被囚在獄神廟!兒子清廉一世,也是一耿介之儒,由於開罪上憲大令,將被推上斷頭臺,可惜的是,老父耄耋之年,一生濟人無數,身受巨案株連,即登萬裡戍途——思之令人傷神!”高士奇說著,不由哽咽,忙掏出手帕來拭瞭淚。

如此乍然一轉,陡地切入政事,不但阿秀和蘇麻喇姑猝不及防,連康熙也是愕然。一時養心殿一片死寂。許久,康熙格格一笑,問道:

“看來你是剛從刑部過來?”

“奴才昨夜和李光地一同去過刑部。”

“嗯,還有李光地?你們聯名寫瞭折子?拿來朕看!”高士奇這才從袖子中小心翼翼抽出奏折,默默捧給康熙。康熙隻瀏覽瞭一眼,又問,“部議如何處置張伯年?”

高士奇見康熙氣色不善,忙跪瞭下去答道:“回萬歲爺的話——絞!”

“準奏!”康熙已是勃然變色,冷冷笑道,“好一個高士奇!真可謂‘其來也漸,其入也深’!從哪個稗官野史上讀來這麼一段‘故事’,繞這麼大彎子來譎諫——生怕自己面子不夠,還拉上一個李光地!你可真能耐啊!真把自己看成東方朔,玩弄朕這個漢武帝於股掌之上瞭!”

康熙說著拂袖而起。

《康熙大帝3:玉宇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