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敬孔子皇帝行大禮 聞噩耗蘇姑談遺恨

康熙祭過孝陵,在南京玩得十分如意。什麼秦淮夜渡、桃葉臨流,莫愁湖、玄武湖、雞鳴寺、半山堂、燕子磯、白鷺洲、石頭城、清涼山,一日數處盡情遨遊,自登極以來從未有過如此快樂。隻苦瞭魏東亭一傢,傾其盡有地孝敬康熙,無晝無夜地忙成一團亂麻。不料第八日頭上,接到熊賜履轉來飛揚古的六百裡加急奏折,葛爾丹在喀爾喀集結兵力約三十萬,有向東蒙古蠢動之勢,隨折子寄來的,還有科爾沁王的折片,奏陳葛爾丹相約,於來春在烏蘭佈通會兵南下。戶部、兵部調兵調糧的奏請送來老厚一疊,都鈐瞭皇太子的四寸寶璽,批著“事體重大,奏請皇上裁奪”的話。

接到這幾份急件,康熙心裡一陣緊張,一腔遊玩心思化作烏有。但同時又有些興奮:誘敵東來的計劃果然實現瞭!果真能在內蒙一舉聚殲葛爾丹主力,往後的事就好辦得多!想到此,立即傳旨命住在行宮的上書房大臣來魏府議事。

“萬歲爺,此次南巡之舉,天下真是翕然向化瞭!”明珠一進門便興高采烈地說,他胡子修得齊整,顯得容光煥發,“西藏的達賴喇嘛,青海的卓木回部、臺吉,七八年不修臣道的外藩都用快馬遞來瞭賀表!”

“嗯,好,好!”康熙笑容可掬,順手接過明珠捧上的賀表節略單子,瞥瞭一眼,說道:“你畢竟辦事幹練,這筆字也看得過去瞭!”明珠忙笑道:“近朱者赤麼!奴才天天臨摹主子筆法,自然也有些進益。”康熙笑道:“書法講究神韻氣勢,意存中正,字才出神。這不是說嘴的事,你事事都能跟朕學麼?朕能明天文,知地理,算得出黃道赤道之差,懂音樂,通夷語,精演數學,你都能麼?怕你還得很學幾年才行呢!”說罷不禁大笑。

這樣的嚴重警告,康熙在談笑中道來,高士奇聽得脊骨發涼,明珠卻毫無知覺,賠笑躬身道:“那是當然!奴才壓根兒也不敢想事事學主子,奴才哪來那麼大的能耐?”此時氣氛十分活躍歡洽,康熙因道:“這些個假奉迎古已有之,朕才不上當呢!朕心裡高興的是,這麼多遺老都寫瞭稱頌祭孝陵的詩詞,這就難得。這些人不是出自真心,斷不肯輕易做這類文章。隻是怎麼沒見顧炎武的呢?”明珠忙道:“顧炎武和黃宗羲兩個人都沒有請來,因此沒有賀表、詩詞。”

“林子大瞭,什麼鳥全有。”索額圖這些日子顯得很精神,新修的八字髭須墨黑,揚著臉說道,“姓顧的姓黃的這麼不識抬舉!奴才這就發文浙江巡撫,叫他二人補做上來!”明珠卻笑道:“索三爺說的雖是,主子方才說要的是真心賓服,如今倒不必牛不喝水強按頭的為是。”

康熙點點頭,將手中單子輕輕放下,說道:“明珠說的很是,化人要靠德行,不能靠權力,不過朕不逼迫他們,還有一層意思。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即是當今首陽義士,始終如一忠於前明,這風范氣節難能可貴,朕其實憫其心敬其節!山野之中有這麼幾個人,朕看不但沒壞處,反而可以維持世風,為士人立表率,何必逼得人傢走投無路?”這番話語重心長,顯然已經深思熟慮,眾人聽來好似噙瞭橄欖,愈咀嚼愈覺得回味無窮。高士奇心中卻似空白一片,他不是不懂康熙的意思,是覺得康熙的心思越來越深沉難測:若說心裡厭棄明珠,顏色上半點也看不出,既不查辦,又要秘密存檔,這是什麼意思?素知康熙憎惡錢謙益、洪承疇一幹降清明臣,卻又待洪若芷如此體恤!這個三十來歲的天子心裡到底想的什麼?正思量間,卻聽康熙似笑不笑地說道:“明珠,你不可因朕這話薄待瞭若芷,禍福、生死、榮辱存於朕之一念,朕自有朕的道理,你明白麼?”

“明白!”明珠忙答道,“奴才自當好生待她。”

“說軍事吧。”康熙抖瞭抖案上的折子,算是言歸正傳,“這些諒你們幾個都看過瞭,朕打算即刻回京料理,你們覺得怎麼樣?”

索額圖說道:“主子似乎不必急在這一時,葛爾丹至少明春冰化草肥時才敢來,哪裡一時就打來瞭?主子匆匆回京,反顯得事體緊急,又要引下頭小人們驚恐不安瞭。”明珠因道:“索額圖說的不錯,但這麼大的事擱在心裡,恐主子沒興致觀賞江南景致瞭,奴才這幾日看來,其實南京並無大意思。房是一樣的房,不過瓦簷不用泥封;墻是一樣的墻,不過粉白的居多。北方軍國大事壘如山積,似不宜在此聽歌看舞瞭……”話說得詼諧,臉色卻一本正經,眾人聽瞭,想笑又不敢笑。康熙笑道:“江南可看的東西畢竟不少,不過朕此時沒興致也是真的。”他斂起瞭笑容,聲音變得有些發顫,“當日朕是怎樣受他擠對來著?朕以天朝大君之尊,連一個外藩弱女子都護不住。朕等瞭他十幾年,他果然來瞭,他真的敢來!上天降朕以大任,安定西疆,滅此醜獠,朕豈敢違命!”他越說越激動,眼中閃著凜冽的目光,咬著牙,像從齒縫中迸出這幾句話來。

高士奇看他樣子,真怕他拔腳便走,那就立即要招南京士民不安,因緩瞭口氣,笑道:“奴才以為索額圖說的有理。從從容容談笑北歸最好,仍按原議,在南京再逗留三日,該見的人都見見,照樣去山東謁孔廟,拜先師。外松內緊,調度北方軍隊,糧餉。不知不覺的,大事也辦瞭,百姓也不會因此擾動不安,豈不兩全其美?”

康熙聽至此,已是恍然大悟:南巡一舉,本來是為粉飾太平而來,示天下以隆臻治化,安定江南士民之心,急匆匆地走瞭,老百姓能不猜疑?他原來恨不得一步跨回北京即刻著手調兵遣將禦駕親征,此時倒定住瞭神,很爽快地笑道:“好,就依你們!久聞孔尚任大名,他寫的《桃花扇》朕也看過腳本,這次闕裡拜孔廟,倒要見識一下這個人。”高士奇歪著頭想瞭想,說道:“皇上祭孔,與謁孝陵一樣,都是大事。熊賜履不在,不知儀註如何安排,求皇上示下,奴才即刻草詔命山東巡撫預備著。”康熙沉吟著說道:“孔子有素王之稱,是百代帝王之師。朕自然執學生之禮——不,執臣禮。依孝陵的例,行三跪九叩大禮!”

高士奇一陣驚訝,說道:“據奴才所知,歷代帝王朝孔,從沒有行臣禮的。至多是二跪六叩,皇上是否……”

“這有什麼!”康熙一仰身子,冷然說道,“這是為江山社稷嘛!孟子雲社稷為重君為輕,昔日——”他突然打住不往下說。他原想說:昔日元世祖率兵闖入孔廟,是由於孔子講過“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無”的話,就扯弦張弓地射瞭老夫子一箭,惹得天下文人切齒扼腕。朕為什麼要學他呢?此時說出來卻覺得甚是不雅,康熙咽住瞭,隻道:“這樣我們索性慢一點,沿長江陸路向東,至瓜州渡上船罷。”說罷起身去瞭。這裡眾人又議定沿途警備關防行路駐節諸項事宜,由高士奇草詔發寄山東、安徽等省巡撫。

自從風聞葛爾丹準備東下,秀貴妃就急得失魂落魄似的,日日想,夜夜盼康熙早早回來。她是蒙古女子,自幼馬上營生,自從隨瞭康熙,在深宮中有多少悶殺人的規矩!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都有嬤嬤、宮人管教,竟如囚禁一般,她都忍瞭下來。與陳潢往事的回憶漸漸變得遙遠,但血海般的深仇卻在這無盡的寂寞中默默地增長,烈火般灼燒她的心。她變得越來越孤傲,什麼惠妃納蘭氏得瞭江南的蘇繡,榮妃馬佳氏的生日、貴妃鈕祜祿氏獻手錄金剛經得瞭太皇太後的賞賜等等,眾人都趕去賀喜應酬,她卻一慨懶得走動。隻有德妃烏雅氏也是蒙古人,雖性子早磨得沒瞭,倒深知她的心思,相互常常來往。

直到六月初七,聽說康熙車駕進城,阿秀的心緊張得怦怦直跳,盤算著見瞭康熙,怎樣才能說服他帶自己一起出征,這一路走又該循哪條路,該騎馬還是該坐車,一時想著拿住瞭葛爾丹,一忽兒又想到重會父兄、叔叔,又想萬一不帶自己去怎麼辦?把個阿秀折騰得一會兒血脈賁張,一會兒掉進冰窖裡似的。偏是康熙回來,接連幾天都不照面,阿秀叫人尋來精奇嬤嬤問時,才曉得康熙這幾天都在見大臣,又因祭孔親題“萬世師表”四字頒佈天下學宮。至於軍事上的事,卻一點風聲也沒有。

“那韓劉氏呢?”阿秀問道,“難道她也忙得不能來見我麼?”精奇嬤嬤卻甚機靈,忙笑道:“敢情貴主兒是盼著主子來?您是忘瞭,您已有幾個月的身孕,主子怎麼會翻您的牌子呢?聽說韓嬤嬤這回跟著主子南巡立瞭大功,給假在傢,說不定還要封誥命,隻怕還得幾日才得回來呢。您放心,主子爺是怎樣疼您,不會不來的。”阿秀一腔心事叫這老婆子一口沒遮攔地說出來,騰的紅瞭臉,啐瞭一口,正要說話,廊下金籠子裡的鸚鵡忽然叫道:

“主子爺來瞭,主子爺來瞭!貴主兒接駕!”

阿秀抬眼看時,果見康熙穿著米色葛紗袍,外頭套瞭件石青葛紗褂,也不戴帽子,搖著大摺扇進來。阿秀心裡一酸,眼淚早淌出來,隻是皇傢規矩錯不得,忙拭淚出來低頭跪瞭,小聲道:“奴婢阿秀給主子請安!”

“起來起來!”康熙熱得一頭是汗,一把挽起阿秀,“你這身子……往後免瞭這個禮兒,這屋裡也太熱,扇扇子也不相宜,該多拿點冰來,用花盆盛瞭放在屋角,涼浸浸的不好!”一邊說,一邊笑,回頭見精奇嬤嬤還跪在一邊,便道:“沒聽見朕說麼?去辦吧!”那嬤嬤方垂手退下。

康熙這才坐下細細打量阿秀,因見她鳳髻盤雲,珠光釵影,香腮微紅,低著頭隻是搓弄衣襟,不禁說道:“出落得越發標致瞭,你這身打扮,這身幽香,真叫人銷魂!——想朕瞭沒有?”說著挨近身來,撫著阿秀微微隆起的小腹,望著外頭火辣辣的陽光,就阿秀腮上親瞭一下,親昵地說道:“你要再生一個皇子,就是第十三個瞭!朕已替他想好瞭名字,叫胤祥,吉祥如意的祥,你中意不,嗯?”

阿秀偎依在康熙溫熱的懷裡,許久才點點頭嗯瞭一聲,心中不知是酸是甜,早已垂下淚來。康熙忙安慰道:“你別這樣。朕知道你在宮裡過不慣,慢慢日子久瞭就好瞭,如今正在熱河修行宮,到時候每逢夏天朕就帶你去,又涼快,離著蒙古又近,你想騎馬,想打獵什麼的,都成!”誰知不安慰還好,這些話說來阿秀聽得心裡越發不好過,竟抽抽噎噎地哭瞭。

“你是怎麼瞭?”康熙慢慢扳起阿秀淚光閃閃的臉,“身子不受用麼?”

“不是……”阿秀輕輕掙開瞭,說道,“主子西征,肯帶我去麼?”

原來為這個!康熙松開瞭阿秀,長長籲瞭一口氣,嘆道:“若是去,怎麼會不帶你?隻是如今去不成啊!”看著阿秀詫異的目光,康熙徐徐說道,“這件事你也不用傷心,朕心裡自有主張。你也知道葛爾丹十分強悍,不能倉猝行事。老佛爺昨兒看瞭蘇麻喇姑,晚膳也沒好生用,太醫說是停瞭食不得克化,朕得去瞧瞧。蘇麻喇姑這次犯病來勢不輕,你們相好一場,也該去探望探望。唉,回北京這幾日過得真不順當,宮裡宮外七事八事,朕心裡也煩哪……”說罷,又叮囑瞭許多話方起身去瞭。

蘇麻喇姑生病的事阿秀昨天已聽說瞭,因她懷有身孕,太皇太後命人傳話過來,說病得不相幹,怕病人房裡不幹凈,沖撞瞭胎氣,因命懷孕的阿秀和定妃萬琉哈氏都不必過去。如今聽康熙口氣,竟是病得不輕。阿秀送走康熙,即刻命人備轎去看望蘇麻喇姑。剛過儲秀宮垂花門,見高士奇迎面走來,便住轎問道:“你是給大師瞧病去瞭?到底病得怎樣?”

“是貴主兒啊!”高士奇打瞭個千兒請瞭安,皺眉沉吟道,“我原是奉旨進來給老佛爺看脈的,倒不想蘇大師一病至此,看來……”話到此處打住,他本想說看來有人將伍次友去世的消息泄露出去;想想並無憑據,便咽住瞭,隻說:“我當初說過大師乃是燈幹油盡之癥,看來時候到瞭!這不是人力能為的,也隻好是這樣兒瞭。”阿秀點點頭,又問:“瞧過老佛爺瞭?”“還沒呢,”高士奇答道,“我奉旨去齋戒宮,那裡人說老佛爺回瞭慈寧宮,就又趕回來。”

阿秀看看左右無人,囁嚅瞭一下方道:“這次隨駕南巡,走的水路還是旱路,河工聽說修得不錯?”高士奇一聽便知這是問陳潢,他不敢沿著這個話題多說,因笑道:“河工修得很好,都是靳輔用人得當,一個保本上來,不少人要升官呢!——貴主兒是去看蘇大師麼?惠主兒和宜主兒、良主兒,都在那兒呢!”因見阿秀無話,垂手一禮自去瞭。

阿秀進瞭鐘粹宮小佛堂,恰逢惠妃納蘭氏和宜妃郭絡羅氏、良妃衛氏從裡頭辭出來,四個人便都窩著花盆底見禮。良妃衛氏是罪奴出身,身份微賤,見人極少說話,向阿秀行瞭禮便默默退至一邊,郭絡羅氏卻是正黃旗旗主格格,身份高貴,入宮六年連生三子,不大搭理人,隻幹笑一聲,揚著臉風擺楊柳般去瞭。隻惠妃和哥哥明珠一樣玲瓏剔透,含笑過來妹妹長妹妹短拉著手說瞭好一陣淡話,才和良妃一路去瞭。阿秀知道宜妃和納蘭氏過從密切,雖一冷一熱,骨子裡都瞧不起她這沒娘傢的格格。但這兩個人,一個是滿洲鐵帽子王的嬌女,一個是顯赫的輔政大臣的堂妹,明知是招惹不起,心裡雖寒,面上卻不敢帶出來,在日頭下怔瞭好一會兒才自挑簾進瞭佛堂。

蘇麻喇姑半躺在榻上,蓬松的蒼發隻松松挽瞭一下,從玄色大迎枕上直垂下來,大熱的天,蓋著夾被,仍仿佛不勝其寒似的瑟瑟發抖。但精神看上去還好,蒼白的面孔雖然毫無血色,臉上仍帶著微笑,見阿秀進來,忽閃著明亮的眼睛,氣息微弱地說道:“坐吧,挨著我近點,好說話。”阿秀聽著這聲音,仿佛從很遠的地方傳來,不禁打瞭個寒顫,挨著蘇麻喇姑坐瞭,溫聲說道:“大師到底怎麼樣?好歹也體恤著點自己……”說著便覺眼眶兒發潮。

“好妹妹,”蘇麻喇姑伸出手來,撫著阿秀的背,眼睛望著佛堂頂的藻井說道,“大限到瞭,怕是挨不瞭幾日,多謝你惦記著還來看我……”

阿秀拭淚替她掖掖被角,說道:“別這樣說,這隻是一時之災,高士奇說不相幹。災星過後,你還去我那講佛經,我愛聽著呢!”蘇麻喇姑嘆息一聲,說道:“我一生造孽太多,薄命是自找的。這十幾年反躬自省,才知道我本就不該來這人間,更不合做瞭滿人進宮。如今歸真返璞,這個話竟隻能對你和四格格講講!”

“嗯,我聽著哩……”阿秀哽咽著道,“你得把心放寬些,這病不就是咳嗽麼?真的是不要緊的。”

蘇麻喇姑搖搖頭,緩緩說道:“有一句話我得告訴你,你初入宮,我曾勸主子放你出去,如今你既然有瞭……這話隻當罷論。隻是你得留心,這裡頭十幾個嬪妃,好心的少。有的明面兒上好,心裡使勁,有的不哼不哈,獨自打主意,都在替自己兒子作打算——你明白麼?入宮已是進瞭牢坑,你若生瞭兒子,跟著鬧起傢務,像你這樣勢單力薄的,隻能當餡兒叫人吃瞭……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你好歹記著,安分躲在一邊是上策……”說著,突然“吭吭”地咳嗽起來,將一口帶著血的痰吐在瞭漱盂裡,阿秀忙替她收拾著,抽泣道:“大師……別說瞭,我已經明白瞭。平日你雖不說,我知道你心裡待我好,我也是苦命人,我知道你的心!”“我六歲就進瞭宮,知道這裡是怎麼回事,下一輩子不再來瞭。”蘇麻喇姑說著,閉目養瞭半日神,忽然睜開眼說道:“有一次我到翊坤宮,聽你彈箜篌,真好聽,就像回瞭老傢。我傢不知在滿洲什麼地方,反正離著草原不遠,你彈得真好……可惜我這裡沒有箜篌……”

阿秀聽她這樣說,心都要碎瞭,因見櫥上放著古琴,便起身取下來,拂瞭浮塵,見那君弦中間斷瞭,拳曲著,心裡一動,想起自己扯斷瞭弦的箜篌。一邊按弦,一邊含淚笑道:“大師既喜歡聽,我就給你奏一曲。”她調瞭調宮商,輕輕一抹,右手高挑,清泠的琴聲叮叮咚咚破空而出,卻不是什麼《平沙落雁》、《夜深沉》,卻是數年前在叢塚彈過的《奈何橋》。隻口中不敢吟誦詞句,心領意會而已。

《康熙大帝3:玉宇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