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5)

兩人進瞭鎮子並不多逛,領著車隊直奔山西會館。

剛到門前,會館的管事就迎瞭上來,“請問,您是……”

“我是從包頭來,運瞭一批皮貨。”田青操著山西口音回答說。

“啊,路可是不近呢!以前沒有見過你們嘛。”

“我們是頭一回來,想探探路子。初來乍到,還請老鄉多多指教。”

“都是鄉親嘛,說什麼指教。我看看你們的皮子。”

田青讓人把苫佈掀開。管事看著皮子說:“不錯。真是不錯。打算賣給俄國人?”

“是。好賣嗎?”

“好賣。你會講俄語嗎?”

田青來這兒之前,找人學瞭一點點日常用語。管事說夠用就成。完瞭他像中介人一樣伸出瞭袖管,田青也伸出袖管。

“一等品一英尺這個整這個零;二等品,這個整這個零。”

“啊,還成。”

管事建議道:“不過,昨天從歸化來瞭一批皮革,你要是不著急,最好先等個一兩天,那樣,皮革斷瞭檔,價錢還可以看漲。”

“謝謝管事提醒。今天晚上我請客!”

管事把田青和賬房先生領進瞭上房。

恰好這時諾顏王子和徐木匠一行人從山西會館門口經過,諾顏王子勒住瞭馬韁繩,打量著修得氣勢恢弘的山西會館。“寶音,看!這就是你們山西會館。它占瞭恰克圖最好的位置。”

“好氣派啊!”

“是啊。你們山西人瞭不起啊。”兩人邊說邊走過瞭山西會館,來到瞭一條小街上。

這是條有中國式商鋪和有俄式“木克楞”商店的小街。

諾顏王子和徐木匠等人坐在一個俄式的西餐館裡喝著紅茶。同來的巴特爾說這紅茶可不如奶茶,面包也不如炒米。說俄國人怎麼窮到這個份兒上瞭,吃這種難吃的東西?

諾顏王子擺擺手,“他們就是這種習慣。他看我們吃手把羊肉也不順眼。我帶你們來這兒,是讓你們開開洋葷,長長見識。恰克圖的俄國人很多的。不過這裡的山西人也不少。在恰克圖做生意的大商鋪有二十多傢,隻有兩傢不是山西人開的。山西人為啥能把生意做得這麼大這麼紅火呢?有句成語叫無商不奸,但山西商人不是,他們把農民身上的淳樸和中國儒傢文化融會貫通起來,所以他們生意做得越來越大。”

眾人正說著話,一個穿馬靴的俄國輕騎兵軍官走瞭進來。諾顏王子對徐木匠等人說:“看!俄國‘戈比丹’!你們看看他的靴子!”

巴特爾眼睛瞪得老大,“呀哈,這靴子是好看,亮得像鏡子似的,能照見人影兒!”

“比你腳上穿的佈靴子怎麼樣?”

巴特爾笑瞭,“是強多瞭。王子殿下,您真要給我們買這種靴子?”

“你不是說沒有你的佈靴子軟和嗎?你就不必要瞭。”

“要要要!”

大傢笑瞭。笑聲驚動瞭俄國軍官,他扭過頭奇怪地看著他們。

諾顏王子豎起大拇指:“Он сказал что ваши сапоги оч ень хорошо。”

俄國軍官也豎起大拇指:“и ваши тоже хорошо!”

“哈拉紹,哈拉紹!”巴特爾說完問王子,“王子殿下,什麼是哈拉紹?”

“你不知道什麼意思,跟著起什麼哄?我說:‘他說你的靴子很好’,他回答說,‘你們的也不錯。’”徐木匠沒想到王子還會講俄國話。諾顏王子告訴他,自己在俄國的聖彼得堡留過學。其實恰克圖這個城市的一半是中國的,另一半是俄國的。是根據前清雍正皇帝同俄國人簽訂的《 恰克圖條約 》開放的中俄貿易口岸。方才的那個上尉就是俄國的邊防軍軍官。

這時又一個俄國青年走瞭進來——此人一看便知是個貴族知識分子。他和諾顏王子目光相對瞭一下。“你們等我一會兒。”諾顏王子站起來,同那個俄國知識分子走瞭出去。

“殿下跟那個俄國人好像認識。”巴特爾問徐木匠。

“喝茶。不該我們問的事,就不要問。”徐木匠說完低下頭繼續吃自己的東西。

田青安頓下來後,也和賬房先生上瞭街。當田青從西餐館外路過時被裡面的徐木匠看見瞭。徐木匠緊緊盯著街上走過的田青,看著他走遠瞭,當再也望不到時,他才有些不舍地回過頭來,誰知剛一扭頭又是一震,他看見瞭拉馬走近的山裡豹子,他是憑臉上的刀疤立即認出瞭他。再一看,劉一刀、二當傢的和他走在一起,他們要去的方向正是田青走過去的方向。

徐木匠一下子站瞭起來,“巴特爾,我出去解個手。”也不等巴特爾回答,便快步走瞭出去。他是怕田青遭黑手,一刻也不敢耽擱地向田青走的方向追去。

此時田青正在一個雜貨鋪裡看一條俄式的大披肩,劉一刀三人也已經離田青很近瞭,雖然雙方都還沒有察覺,但一旦發現,吃虧的肯定是田青。要告訴田青已經來不及瞭,徐木匠急中生智大叫一聲:“有土匪呀!”叫完轉身就跑。他一跑,街上的人也跟著跑起來,原本就熱鬧的街市一下子就亂瞭。此時田青也已經看見瞭劉一刀,馬上躲進瞭店鋪裡邊。

劉一刀大驚:“撞墻瞭!”

“扯乎!”二當傢的他們飛快地上瞭馬,飛奔出鎮。

俄國軍人和中國警察都跑出來,他們沖著劉一刀三人的背影開槍射擊。劉一刀三人在槍聲中跑遠瞭。看見田青已經安全瞭,徐木匠又不動聲色地回到瞭西餐館。

這天這個小鎮還有一個不速之客,那就是李義。他的“義和興皮毛收購棧”設在一個大院套裡,每天都有牧民趕著載滿羊毛的勒勒車往裡走。那些早先在草原上見過李義的蒙古牧民都喜歡上這來,因為李義價錢公平,不坑害人。

李義哪裡會想到他過去的朋友和仇人都在這個小鎮出現瞭呢。

《走西口》第四部分

《走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