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笛夢(3)

一定要殺瞭他,為所有人復仇……

這是她暈倒前浮上心頭的憎念。

徐績府中,隻剩下啼哭之聲,仆役下人們一邊佈置靈堂,一邊在背地裡對這兩起兇案議論紛紛。

沈氏逢此大難,已經哭暈瞭過去,所有傢務,全由雲氏一人操持。

雲氏雙目紅腫,卻仍沉靜自若,指揮著傢人奔忙,一日之間,喪儀便像模像樣瞭。

“大姐,你下手真是狠辣……”雲時沉聲道。

雲氏面上波瀾不驚,居然還微笑出聲,“你居然有此婦人之仁。”

她端起涼透的茶盞,啜飲一口,姿態嫻雅從容,“他是我的庶子,卻也是沈氏最大的籌碼。她慫恿徐績讓嬰華來聯姻,任意踐踏她的幸福,那麼,我便將她最珍愛的兒子毀去。”

她的笑容越發森冷,“徐績死瞭,他的寶貝兒子也被我除去。從此以後,這個傢,終於可以安身立命瞭!”

她仿佛松瞭一口氣,將念珠放在桌上,神情安恬無邪,仿佛剛從睡夢中醒來的嬰孩。

“你用的是丹頂紅吧?”雲時問道。

他望瞭一眼長姐,思索片刻,繼續道:“茶中無毒……那麼,是絹帕。”

雲氏眸光一閃,嘆道:“父親說你縝密聰穎,世上難見,真是不假!”

“毒下在酒茶之中,極易被發覺,於是你暗中讓下人給他送去劣茶。他素來錦衣玉食,一口飲下便會覺得粗澀,吐掉後,定會以絹帕擦嘴,於是上面的毒素,就到瞭口唇之上。”雲時面無表情地復述著。

看著長姐悠然的微笑,他輕嘆道:“你處境險惡,我也無法苛責……且好自為之吧!”

他起身就要離開,卻聽長姐輕喝道:“阿時!”

“你薦來的那個玉染姑娘,已經被皇上帶回宮中瞭……”她有些歉疚地說道。

“什麼?”

雲時在各處搜尋線索,對此事卻是未聞,乍聽這話,驚得停住瞭腳步。

他清俊沉毅的面容上,不由得染上瞭一層陰霾……和憤怒。

寶錦從車上下來,一眼便瞥見眼前巍峨典雅的重重宮闕。

如此熟悉,卻又如此陌生……

她輕輕地咬著唇,眸光微閃之下,隨即恢復瞭平靜。

她溫馴地低下瞭頭,蓮步輕移,跟著引導的女官前行。

今上攻入京中,也不過是一兩年的光景,一應宮人仍是沿用前朝舊人,這位女官舉止嫻雅,腳步不疾不徐。

“皇上洪恩海量,才赦你入瞭禁中,天朝乃是禮儀之邦,不比你們那些塞上蠻夷,可別在禦前出醜露乖。”她的聲音雖然細柔,言語卻並不客氣,輕瞥瞭寶錦一眼,回轉過身喃喃道,“奇怪,我總覺得你的臉有些熟悉……”

寶錦的唇邊露出一道輕笑。

她辭闕下嫁之時,不過十五歲,經過四年的顛沛波折,身段已大為清減,加上長期的仇恨鬱結於心,面容氣質都大為改觀,整個京城,怕是再沒有人能識出她的身份瞭。

也許,那個圓潤俏麗的寶錦,早已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瞭吧……

不到一刻,一行人便來到雲賢妃的錦粹宮前。

那女官停在光華璀璨的龍鳳雲紋照壁前,揚著臉吩咐瞭一句:“且在這兒等著,我去稟報娘娘。”

遠處有接應的宮婢迎瞭她前去,兩人一邊行,一邊隱隱低語:“這是從教司坊調來的,也不知道使瞭什麼狐媚手段……早晚是個禍害……”

“我傢賢妃娘娘掌管後宮事務,哪有閑心管這些小事,隻見她一面就罷瞭……”

寶錦低著頭默默等候,秋水寒月般的清眸牢牢地盯著腳尖,仿佛那絲履上的嫩黃緞花有無窮玄機。

雲賢妃嗎……

垂下的烏發遮住瞭她的冷笑——這偽帝才篡瞭朝綱,就給自己的妻妾一一加瞭封號,這些宮中老人,居然就恬不知恥地滿口喊上瞭!

她想起屬下呈上的宗卷,上面特別提到瞭這位雲賢妃。

她是江州雲傢的二小姐,也是雲時的二姐,徐績夫人的妹妹。

偽帝崛起時,雲傢便能“慧眼識人”,老傢主認為此子非池中之物,力排眾議,將女兒嫁他為妾。

名門大閥的千金之尊,女兒居然為人妾室,這在當時被全江州的百姓嘲笑,現在看來,卻是一項很有遠見的投資。

“父親大人當年這一招,如今看來,實在很有遠見……”雲賢妃端起茶盞抿瞭一口,隨即輕輕放下,舉手投足間端莊溫雅,聲音卻是寡淡的,毫無稱贊之意。

“那時候,他對我說:‘寧為英雄妾,不為庸人妻’,果然,沒過幾年,我便隨瞭萬歲,搬入瞭宮中,他也成瞭國丈。”她微微一笑,仿佛含著無窮譏誚,眉心也隱隱見瞭細紋。

嬰華斜簽著侍坐在下首,恭謹地聽著,心中卻因小姨的譏諷語調而暗自心驚。

“嬰華,我不知大姐是怎麼想的,竟把你也送到這見不得人的所在——一個兩個地送進宮來,顯擺我們傢女兒多嗎?”

雲賢妃在六宮和皇帝舊部之中,素來以低調謙恭著稱,人前絕不多說一字一語,因此才得瞭帝後二人的信賴,以後宮大權相托,可如今對著長姐的愛女,言語之間卻是異常尖銳。

雖然尖銳,徐嬰華卻聽出瞭她話中的關愛和擔憂,她起身替小姨斟茶,輕聲道:“小姨,你別生氣,仔細心絞痛又犯……”

雲賢妃望著她,平日淡漠的眼中滿是心痛,“徐績被刺客所殺,你庶出的兄長也死瞭,徐傢眼看著就要沒落……即使如此,也不須你犧牲瞭終生幸福,到這幽幽深宮中來活耗!”

“小姨,這是我自己的決定……”徐嬰華咬著唇,低低道,“我從小看慣瞭父親的作為,天下男子都沒什麼兩樣,嫁給誰都不過是個色衰愛弛的下場,倒不如到宮中一搏,也許能振興門楣。”

《帝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