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也民心,退也民心

進也民心,退也民心

【原文】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這?」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書》曰:『湯一征,自葛始1。』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2也。歸市者3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4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溪我後5,後來其蘇(6)/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係累(7)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8),如之何其可也。王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9),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註釋】

1湯一征,自葛始:《尚書》逸文。2雲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現於西方是下雨的徵兆。3歸市者:指做生意的人。4吊:這裡是安撫、慰問的意思。5溪:等待。後:王,君主。5後來其蘇:君王來了就會有起色。蘇:恢復,甦醒,復活。(7)係累:束縛,捆綁。(8)重器:指貴重的祭器。(9)旄(ma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歲的人叫做耄,這裡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譯文】

齊國人攻打燕國,佔領了它。一些諸侯國在謀劃著要用救助燕國。齊宣王說:「不少諸侯在謀劃著要來攻打我,該怎麼辦呢?」

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有憑藉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一天下的,商湯就是。卻沒有聽說過擁有方圓千里的國土而害怕別國的。《尚書》說:『商湯征伐,從葛國開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當他向東方進軍時,西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當他向南方進軍時,北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說:『為什麼把我們放到後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烏雲和虹霓一樣。這是因為湯的征伐一點也不驚擾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種地的照常種地。只是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一來撫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尚書》說:『等待我們的王,他來了,我們也就復活了/如今,燕國的國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軍隊去征代他,燕國的老百姓以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可您卻殺死他們的父兄,抓走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搶走他們寶器,這怎麼能夠使他們容忍呢?天下各國本來就害怕齊國強大,現在齊國的土地又擴大了一倍,而且還不施行仁政,這就必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大王您趕快發出命令,放回燕國老老小小的俘虜,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的各界人士商議,為他們選立一位國君,然後從燕國撤回齊國的軍隊。這樣做,還可以來得及制止各國興兵。」

【讀解】

齊宣王聽了孟子關於燕國百姓是否高興的談論後作出選擇,命令齊國的軍隊作為佔領軍佔領了燕園。結果激起了各國的憤怒,紛紛謀劃要討伐齊國這個侵略者,一場世界大戰眼看就要爆發。齊宣王於是又來問計於孟子。

孟子先是故作鎮靜,穩住齊宣王的情緒。然後由商湯的征伐說起,又回到他那個以不變應萬變,或者說萬變不離其宗的話題--民心向背。他告訴齊宣王說,商湯王的討伐軍隨便到哪裡都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歡迎,甚至他們不去哪裡,哪裡的人民群眾還會抱怨。這是因為商湯王的軍隊只殺暴虐的君主,而根本不驚擾百姓,所以老百姓盼他們就像盼及時雨一樣。可現在倒好,本來燕國老百姓以為齊國的軍隊是來解放他們的,所以簞食壺漿夾道歡迎。殊不知卻是引狼入室,齊國的軍隊無惡不作,不幸被孟子言中,成了使藏國人民「水益深,火益熱」的侵略者、強盜。這怎麼可能使燕國人民容忍,又怎麼可能使其他各國的諸侯服氣呢?作出分析以後,孟子又直陳意見,要齊宣王懸崖勒馬,趕快撤軍,避免一場世界大戰戰火的燃燒。

進也孟子,遇也孟子。

不過,不能怪孟子反覆無常,而是因為——

進也民心,退也民心。

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國內問題如此,國際事務也如此。

話說回來,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又不應當如此呢?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