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原文】

孟子謂戴不勝1曰:「子欲子之王之3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3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1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註釋】

1戴不勝:人名,宋國大臣。2之:動詞,向,往,到。3咻(xiu):喧嘩干擾。4莊岳:齊國的街裡名。莊,街名;岳,裡名。

【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嗎?我明白告訴你吧。比如說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是找齊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戴不勝說:「找齊國人來教他好。」

孟子說:「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觀楚國話來干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比方說名叫莊岳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君王和誰去做壞事呢?相反,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和樣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誰去做好事呢?單單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麼樣呢?」

【讀解】

孟子的本意還是在政治方面,用「近來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從而說明當政治國的國君應注意自己身邊所用親信的考查和選擇。因為,如果國君周圍以好人,那麼國君也就會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國君周圍多是壞人,那麼國君也就很難做好人了。這裡的道理並不深奧,實際上也就是《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意思。所謂「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不也就是為了找一個周圍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以利於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嗎?孟子是從小就受到這方面的熏陶,早有切身體會的了,所以說得非常在理而又舉例生動形象。

我們感興趣的不僅僅在他的政治的意圖上,而且還在他所舉的例子上。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習外語的問題了。原以為學習外語是在「出國大串連」的時代才時髦的,卻沒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有這方面的論述了。而且,不管孟子所舉的例子是真實的還是假設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卻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達官貴人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外國語」。(我們當然知道,所謂「外國」是指當時的概念而言,實際上是漢語的方言。)

我們這裡研究而加以肯定的是他所強調的語言環境問題。誠如孟子在本章中所論,語言口耳之學,語言環境至關重要。這是凡有過學習外語經歷的人都深有體會的。孟子的分析具體而生動.讀來很有親切感。我們真該把他的這一段論述收入學習外語方面的入門教材中去。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