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必須虛心

求教必須虛心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1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2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註釋】

1滕更:滕國國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學。2挾(Xie):倚仗。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麼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權勢來發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發問,倚仗著自己年長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讀解】

至於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兩種,孟子點到為止,並沒有明說。朱熹《集注》引趙氏說:「二,謂挾貴,挾賢也。」那也就是說,他倚仗自己是國君弟弟的地位權勢,倚仗自己很能幹,很了不起。

其實,滕更到底倚仗什麼,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為什麼對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這一點,孟子在論交朋友的原則時已經說過:「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因此要「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萬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夠摻雜長、貴兄弟權勢等外在的因素,摻雜了這些因素,所謂的友誼也就不純了。同樣的道理,求教於老師門下,目的是為了學習知識,切磋學問,教學相長,因此,也不能摻雜貴、賢、長、勳勞、故舊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摻雜了這些因素,就會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說:「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所謂不專,也就是指心不誠,求學心不誠,怎麼能有所收穫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這種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說起來,孟子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要求我們虛心求教,而不要自以為是。在老師的門下固然應該如此,向其他人請教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說到底,還是孔子所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精神。既然「不恥下問」,當然也就不應該有什麼倚仗存於心中了。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