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1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2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3既成,粢盛既潔4,祭祖以時,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註釋】

1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2丘:眾。3犧牲: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4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淨了。

【譯文】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讀解】

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寧。」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

改用現代的口號,那就是——

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合的整體是貴的,重於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麼樣呢?孟子這裡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不過,就我們的瞭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局限。其實,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進化到兩千多年後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