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王朔
    今天接到幾家媒體的電話,大意都是《三聯生活週刊》做了一期王朔的專題,然後企圖拿王朔的一些觀點來挑起事端。可惜王朔和《三聯生活週刊》都是我所喜歡的,這怎麼挑呢?
    記者還是比較嫩,他們說,王朔說,"80後"都是一幫啥啥啥啥,你覺得呢?
    我說,我太贊同了,我也這麼覺得。
    在中國有一撥人,神經質,一點自嘲精神都沒有,只要有人說到他的城市或者他的群體有什麼不好,立馬能瘋。我上次說到上外的女生,馬上瘋了一批。是上外贊助了你們上學還是別的什麼?不都是考那去了嗎,一失足一失手不就去別的學校了嗎?平時私下不知道說了自己學校自己城市多少壞話,但別人一說馬上就要莫名而起捍衛自己那個小堆堆。那不是榮譽,是傻。
    如果有人說中國賽車壞話,我太開心了。有外人來替自己說自己不方便說的,只要你清醒,就知道是幸運。
    王朔是我很欣賞的作家,是中國少有寫出作品來的作家。他說自己沒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樓,方便往樓上罵,一有情況,大家一起跳,肯定他傷得輕點。關鍵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為他沒文化。就單人而言,王朔對中國電視劇和中國電影的推動和貢獻是最大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到現在為止中國最好的電影,不是之一。電視劇就不用說了。中國人不講究謙虛嗎,謙虛大發了難道就都認不出來了?
    王朔在跟人爭論的時候,幾乎不提自己的作品,用觀點說事不用作品壓人。但好多傻逼卻把自己混口飯騙個果的頭銜都奠出來了。事實是,王朔是一直很謙虛地發表看法,而很多人卻狂妄地說三道四。王朔說自己沒文化,其實已經是在罵人了,藏得深點而已,就像劉翔說自己跑不快一樣,那是在罵你們烏龜呢。王朔是有經典作品的人,而且很多。在中國,有牛的作品但沒人叫他大師的人,一定好,無論他以後的作品如何,他留下的就已經足夠了。但甚至有所謂"80後作家"覺得王朔應該"樹立文學表率,不應該率性而為"。這他媽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寫東西的人應該說的話嗎,不知道還以為開政府工作會議呢。作為一個真正的作家,率性是特別重要的一點。你們小小年紀,本應該有血性,這個社會暫時沒有動盪和苦難逼迫你們,你們卻只學會跪著寫些膩膩歪歪的文章。風再起時,你們就站不直,風繼續吹,你們還不都成了炮灰。看了你們的言論,我假裝不認識還來不及,為什麼要幫你們說話,就因為我跟你們差不多年歲生的所以就要抱個團?我只聽說過志趣相投要結個黨的,從沒聽說過年紀相仿還要成個幫的。我要是只有這點認識,早墮落到上大學去了。
    所以,奉勸一些有心的媒體,除非哪天王朔傷我家人搶我女人,要不然你們希望看到的那幕,是不可能發生的.況且到了那時刻,傻逼才顧得上寫文章。
    說徐志摩
    從課本裡大家都接觸過徐志摩,老師說他是大才子。《再別康橋》是要背誦的。我對背誦的東西很討厭,判別一個東西好不好的標準很簡單,語文老師或者語文課本裡指明要背誦默寫的,那肯定不是什麼好東西。
    大部分現代人對徐志摩的瞭解不是因為他的詩歌,是因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黃磊因為鼻子和徐志摩一樣大,所以演徐志摩還挺那麼回事,後來黃還深情演唱一首《我不知道風是往哪個方向吹》。我朋友說,這歌名那麼長,不容易宣傳啊,為什麼不叫《我不辨風向》呢?我說,你傻啊,那是徐志摩的一首詩。
    徐志摩除了我個人覺得寫得一般的《再別康橋》和相當差的第一個康橋版本以外,大家可能還會記得《雪花的快樂》,因為《人間四月天》裡老朗誦來著,"飛揚,飛揚,飛揚"。徐的散文基本也是延續他情書的路子,所以更算不得好。他要讚美一爐子,就把爐子當成林徽因寫就成了;同理,他要寫這爐子不好,就把爐子當成張幼儀來寫就成。
    基本上,徐的筆法就是向所有事物寫情書。所以他的散文很囉嗦。
    徐以前不是這樣的,1921年的留學讓他接觸到了西方的詩歌。沒接觸西方多久,1922年就回國了。兩年的時間正是熱戀期,讓徐在西方待個二十年恐怕他也就沒感覺了。帶著西方的一些小東西回來的徐自然受不了當時的中國,但基本啥都沒幹,就使出了在西方模仿到的詩歌流派,開始唯美地寫起詩來,人稱"中國的雪萊"。關鍵是中國有雪萊嗎?中國就是中國,雪萊就是雪萊,中國只有雪菜。徐的詩歌其實要比現代詩人的詩寫得強很多,因為他想唯美,但時世又唯美不起來,兩者一結合一變態,成了獨特的風格。而且徐的詩歌其實還留有舊詩的影響,無論是押韻、重點句的重複和格式上的對整,都沒走太遠。基本上生物都能看明白,這也是那時候新詩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如果徐活到現在,看見現在的新詩,肯定覺得他那次去北平選擇的交通工具是正確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除了"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外沒有讀過徐的其他作品,人云亦云就跟著說他是個大才子。徐有才情是真的,大才子真的說不上,尤其在那個出文豪的年代,徐的這點小才華和歐洲幾日游帶回來的東西真算不得什麼,泡妞倒是可以。對於男人來說,泡妞只是一種才能,而不是一種才華。
    這些是我高中時候看過,最近再次翻過他的作品後的感想。不能因為他姓徐,我就得網開一面。但有一個人,藏在這個事情裡,沾了光,被更加嚴重地高估了,她就是林徽因。她的最大貢獻是給了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一個好聽同時也不知所云的名字。至於她是一代才女,我更是沒看出來。她的才能就是把那些彫蟲小技和三腳貓功夫演變成了後世對她的肯定。她是勢利的,現實的。我不喜歡這樣的女子。徐按照她的意願和原配離婚,她卻最後嫁了梁啟超的兒子。李嘉欣誓嫁豪門,大家就都表示鄙夷,早知道,李嘉欣學著寫寫小詩嘛,反正寫詩那麼容易。林徽因還是個"建築學家",她的一點小詩文靠著徐志摩,建築學上的小成就也是靠著梁思成,加上當時的什麼學入門都比較容易,"老公老公我愛你,跟著你變成大才女",這是比較簡單的。她的詩和散文就更別提了。徐志摩模仿西方詩就已經走樣了,她再模仿"中國的雪菜",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她是"雪梨",自然可想而知。不是男女平等嗎,我們不能因為她是個女的就降低標準,字寫順了就叫大才女。
    那個年代裡,女子無才便是德。但總也不能女子無德便是才啊。
    人也都死了,留下來的話也不知道真假了,天知道他們那五六個人當年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是在當年,這些婚外情、嫁豪門、拋妻拋子自己反被拋、大牌間恩怨、幾角戀能成為個好故事,這要在如今,肯定要被更加庸俗的世人罵死--炒作,這是陸小曼的經紀公司為了捧新人,號稱蔡依林接班人的陸小曼的炒作!徐志摩要出詩集了,他和林徽因被偷拍了!但讀者懷疑是徐的出版社自己安排人拍的!炒作啊……這樣就多麼的無趣了!
    讓他們留在那年代吧。他們都只是那個人物輩出的年代裡的小才情。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坐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雜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