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丘長春白雲堂登真 純陽子青霞洞留跡

第二十三回 丘長春白雲堂登真 純陽子青霞洞留跡

詞曰:

我說的修道原由,不可閒遊,不記春秋。急烹煉割欲斷情,傍花隨柳,默養勤修。聚三寶存無守有,擒六賊法令嚴收。不得拘留,終日無休。勿忘勿助,何喜何憂?(右調《折桂令》)

卻說丘真人將傳戒律法傳於趙道堅曰:「此戒法者,上志之人,動靜語默,事事在道;行住坐臥,自然合儀。無戒可戒,無律可律,何用戒哉?中志之人,依戒而戒,以威儀教相行其外,以戒律宏願鎮其內,使其內外不敢妄動。初則勉強,習慣純熟,終歸自然。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智慧滋生,情慾淨盡,丹基築矣;動靜合儀,不失其道,仙品立矣。所謂戒者,止惡遷善,造福永命之大端也,後世不得不行。吾有索海市之詩偈五則付子。」偈曰:

應天以實不以文,人間世事徒紛紛。一自元豐感靈應,百年異代殊無聞。山東安撫心好道,一過蓬萊問嘗草。深期恍惚通仙靈,不見嘉祥棕懷抱。是時巨海風濤息,萬里涵空襯天碧。天邊和氣生紫煙,海下群山削青壁。層城異木當頭現,甲馬神兵隨後變。空幢幡蓋出山巔,寶閣瓊樓浮水面。參寥有若蓬萊宮,自移三山出海東。鶴駕飄飄近西岸,來向清時振道風。

那趙虛靜受了戒法,拜謝師父。丘師復向眾人道:「今吾門下,或有講道論德,或修身煉性,或行功濟世,或苦行積功,於道門中事,內外勾當之人悉俱。吾歸無遺憾矣。」

七月七日,大眾請師上堂,丘師曰:「我九日上堂去也。」眾門人留道:「請師住世再幾年。眾等感師庇蔭,多增光輝。」丘師曰:「吾年八十矣。師兄弟們俱早已了道,待吾同去應詔,以應七朵金蓮之數,不可強違也。汝等既有真志者,後會有期。背吾道者,終不能見吾矣。」語畢,凝神安坐,閉口不言。至初九日午飯上堂,留頌曰: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長閒。微光見處跳烏兔,元量開時納海山。揮斥八肱如咫尺,吹噓萬有似機關。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今人妄聽間。

時坐寶光堂歸真焉。此時,空中雲鶴飛翔,白虹貫於林瑞,遠近人民驚駭,萬目共睹。異香數日不散。師前形容甚陋,及道果圓成,變為天人法相。眾門人善士威集,四方道俗奔來,赴喪者有數萬人眾,哀慟聞者如喪考妣。

師住世八十載,弟子將師肉身殮葬於白雲觀,以缸坐之。師所著有《蟠溪鳴道集》及《西遊記》等書行於世,復有宗派四十字流傳於後,曰龍門派: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

丘師葬後未幾日,有人見於房山,衣冠如故。楚村奏丘長春之靈感默佑,元太宗褒贈長春演道主教大真人,命立像於墓上,世代香煙繚繞不輟。每至正月十九日聖誕之辰,香火愈覺熾盛,後人謂之燕九會,大會一十二日方止。每年春秋御祭,以酬其功。丘師門下弟子,不知其數,內有一十八人得其真傳,最上者惟尹清和、趙虛靜、王志明、李真多也。此是閒話,不表。

且說李真多自在龍門洞得訣別師,後遇麻姑,更授妙旨,入霍山修成真果,六根無漏,自號無漏子。至四十八歲,始得脫胎神化,然後出山積功。至是,知師返真,至燕京送葬,眾人皆未之識。惟有趙虛靜知之,見其年嘗二十許,知其道成,愈加恭敬。眾人皆來問趙師兄道:「這位女道友是誰?年貌尚輕,師兄何與其相識?」虛靜道:「此位乃師父之首徒李師兄也。曾在龍門得師傳授丹訣,一別至今,數十年間,顏容轉少,師兄大道圓成矣。」

眾人聽虛靜之言,皆來拜見。李無漏亦各各還禮畢。趙虛靜問道:「李師兄這數十年間在何處辦道?如何這等速易?我輩皆不及也。」李無漏答道:「我自在龍門洞拜別師兄後,至關東修煉數年,游麻姑山丹霞洞天,遇麻姑仙姥賜丹傳道。後人霍山修煉,微得長生通神之術耳,不足於高道也,難比眾仙師兄道高德著,將來作玄門之領袖,為度世之慈航,豈同區區小術之比哉?今我欲南遊吳越而去,後會有期。」眾人欲留不得,送出山門,見李無漏飄然而去。

眾人回轉觀中商議道:「師父今已仙化,喪事已畢,觀中無主。惟趙師兄道高德隆,可登主席。」虛靜讓道:「今觀中道眾數百,內中道德才能者不知其數,另當別舉。我乃德薄孽深,才疏學淺,焉能承此大事?」眾人俱道:「此任非趙師兄不可。況師父曾傳戒法,宜登主席。」一面叫各殿殿主焚香秉燭;眾人拉拉扯扯,上殿拈香,鳴鐘擂鼓。各殿參拜已畢,送入方丈。一面命廚房設齋,迎請新方丈上座,觀中道俗鹹來參拜恭賀。次日,滿朝文武百官鄉紳軍民人等,咸集恭賀,整整熱鬧一十餘天。

那趙虛靜自登主席,遵師規模,威儀教相,更兼長春真人敕封之後,香火茂盛,教宇日興。那長春真人的肉身坐在缸中,後人修理墳墓,缸破而身不壞,顏容如生,衣毀肉見,肌膚玉色,手足指甲皆長數尺。方知真人神升上界,留形住世,可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矣。此是後事,不表。

且說丘真人門下弟子,分投各處,住持闡教,演揚妙法,各積宏功。凡丘祖宗支及七真各派,各處闡揚,時開叢林共計七十有二,大闡宗風。正是:世界變成仙界,俗風化作道風。

時呂祖游於臨安,度黃德淵及趙肖先二人。黃德淵乃越郡人,幼而敏慧,長慕道業,棄家學道。遍訪名山,苦志參玄,十有餘年,稍有所得。後居隱臨安吳山青霞洞,洞前有蕉池,其景清幽,德淵居之,杜門靜養。後有楚人趙肖先亦來居之,處於池畔,與黃同志潛修,作清靜侶伴。呂祖至此,知二人夙有仙根,欲來度他。不期二人他出,就在天慶觀中盤桓。時方丈前蕉花盛開,呂祖留詩於蕉葉之上云:

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鄰小圃碧蓮開。天風香霧蒼華冷,名籍因由問汝來。

呂祖題畢而去。越數日而來,又不遇。復留詩云:

白雪紅鉛立聖胎,美金花要十分開。好同子往瀛洲看,雲在青霄鶴未回。

黃趙二人及回洞同游賞玩,見蕉葉有詩二絕,乃是神仙筆跡,悔恨未遇。越數年,忽見一客至。見其形容秀雅,言語不凡。黃趙二人慇勤接待,低心懇求。客授詩二則曰:

悟心用易息心難,息得心源到處閒。斗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覆青山。一日清閒一日仙,六神和合自安然。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黃趙二人見詩,愕然日:「見此二詩,與數年前蕉葉之詩相仿。得非洞賓仙師乎?」二人急忙叩頭求度。呂祖授以詞曰: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出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又作七絕四首云:

欲撈北海波心月,先縛南山嶺上雲。若也有人知此意,便堪飛鳥見元君。半輪月照西江上,一個烏飛北海頭。月落烏飛尋不見,廣寒宮內倒騎牛。玄北之門鎮日開,中間一竅混靈台。無關無鎖無人守,日月東西自往來。採藥要明天上月,修行須識水中金。月無庚氣金無水,縱有真鉛枉用心。

更指玄妙修丹口訣,遂別去。二人拜送。化道清風,不見蹤跡。

二子傾心修煉,不與外物交接,立修二十餘年,丹成。將前百字鐫於石,後人曰百字碑。一朝,巖上有雲鶴盤旋,趙肖先沐浴更衣,別眾曰:「仙師來迎,我當去矣。」跌坐說偈曰:

踏遍吳山越水,一生飄笠清風。忽地三更雷起,了然打破虛空。

遂瞑目而化,後黃德淵壽至一百六十四歲,亦屍解而去。此是後話,不表。

己丑,汀邵寇晏和尚行妖法,起兵掠州縣,兵犯建寧。宋將陳靴、軍監劉純領兵破之。劉純乃劉備之後,幼慕技術,入龍虎山,遇異人傳授法術,至是以法破之。自此釋風頹廢,誅僧滅寺,僧遭塗炭。是冬,宋帝理宗立謝氏為後。後乃天台人也。先翳遮一目,身黔色,躬身行孝。及選,就道病發疹,及愈,膚脫肌白如玉。又遇神醫,用藥去翳。入宮端重,太后賢之,故立其後。

辛卯,金改元天興。蒙古人汴,五月,汴京大疫,人死無數。拖雷卒於師,兵退。蒙古遺使至宋,表議伐金,許給河南地歸宋。宋遂發兵。蒙古粘罕之弟速不合率師會宋兵伐金,圍困汴京。

癸巳春,金主奔蔡州。速不台執金后妃北去。在道難辛甚,台欲屠汴民,楚材馳見勸解,得免汴民之難,惟取完顏氏戮之。九月,復會兵圍蔡州。

甲午春,金改無端平。金主哀宗傳位於子承麟。宋將鈴轄孟珙入蔡破城,守緒自縊死。承麟死於兵,張天綱被執至宋,金亡。

宋帝命收天綱大理寺獄,臨安知府薛瓊謂曰:「汝何面目至此?」天綱曰:「興亡何代無之?今金亡,比汝二帝何如?」薛瓊奏其語,帝召之見曰:「汝真不畏死耶?」天綱曰:「患不忠節耳,何畏之有?請死。」帝釋之。後遇呂祖,憐其孤忠,引至四明山,令拜子期真人為師,而後得成道果。此是後話。

且說真德秀任宋參知政事,立朝不滿十年,奏疏有數十萬,皆言當時要務。乃是終南老道出神未歸,被徒弟焚化其軀,轉世托胎也。學人稱西山先生。時宋帝以賈妃之弟似道為籍田令,恃寵不檢。時有南豐人袁勝升,字千里,有斬勘雷法,往來江西,誅妖治祟,寓城中戴家。一日,謂戴曰:「吾死後,可焚吾身。」言畢而卒,年百餘歲。舉屍焚之,火煙中現出金字旗曰「雷霆第二判官袁千里」,隨煙上升而去。正是:

神仙降世有來因,歸去無心身外身。不染幾間名與利,逍遙自在樂天真。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金蓮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