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任經濟的市場裡建立信任

信息世界裡的欺騙、隱瞞、不實消息,和真實物理世界裡的假貨一樣多。

2013年4月15日,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迅速成為社交網絡上的熱點事件。一位Twitter用戶發現,Twitter在災難發生後的頭五分鐘效果最好,12小時後效果最差。

社交網絡既能夠迅速擴散傳播信息,也會讓謠言發酵。「這是一把雙刃劍,」市場研究公司 OpusResearch 高級分析師格雷格·斯特靈(Greg Sterling)說,「它既可以加快信息的獲取速度,但也可能煽動公眾情緒。」

比如事件發生後,Twitter 上很快傳出警方關閉手機服務避免遠程引爆的消息,但這條消息最終被證偽。還有居心叵測的人也對 Twitter加以利用,一個名叫@_BostonMarathon 的賬號承諾,用戶每轉發它的消息一次,它就會向受害者捐贈1美元。但此事很快被揭穿,這其實是一個假冒的波士頓馬拉松賽組織者的官方賬號。

沒辦法,製造不實消息的「犯罪」成本比鑒別和批駁的成本要低太多。而且謠言一日能傳千里,澄清聲明則難以出門。一個原因是謠言總是更有「時效性」。

雖然社交網絡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我糾正機制,任何人都可以對事實進行調查,只不過它不可避免地總是遲滯。

信任本身已經成為信息世界的稀缺物。如果能提供一種解決方案,甚至將之變成一種商品,顯然將擁有巨大的商業價值。

比如像果殼網做的那樣,它提供的是信息爆炸時代仍難以或缺的東西:真相、事實和科學。這類內容極易建立信任,是能夠長壽的媒體。

信任與否,將成為我們未來閱讀的後台過濾原則之一(另一個是有用性)。在我們身處的社群中,相關性是第一道信息過濾門檻,非相關的信息將不會被轉發和引入。而後那些受信任的人將被用戶「訂閱」,他發佈的信息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當我們在訂閱名單中增加或者移除成員時,就相當於在調整我們對網絡新聞和消息的信任度和喜好度,比如你在 Facebook 上不再關注某人,或者在微信裡悄悄地點擊「不看他的朋友圈」。

因為我們將這樣取捨信息,所以,企業或媒體在做社交傳播時,所謂意見領袖的訂閱人數已不是關鍵指標,而是其受信度。社交傳播會出現斷點,所謂謠言止於智者,信息也會止於不受信任的人。

從某種程度上說,機器可能比人更容易獲得信任。因為它有運算幾億次也不會出錯的可靠性保證。比如今天的證券信息,印在報紙上的股價即使經過人工校對,也有犯錯的時候。但由機器提供的信息則肯定準確無誤。你能想像嗎?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更信賴由機器生成的新聞,而不是由記者完成的報道。就像我們起初不信任ATM機而習慣於在櫃檯辦理銀行業務一樣,但很快地,ATM機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我相信,未來將有基於信任經濟基礎上的新商業形態誕生。

千年以來,商業的本質都是建立在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不信任基礎上的,所謂「買家不如賣家精」,在雙方博弈的狀況下達成交易。如果市場缺乏外部性監管,更是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但互聯網正在消除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缺隙,也在為每個人建立信用記錄檔案。可信度高的人不僅是社交網絡上的寵兒,而且無論他是購買或者銷售商品,都將受到優待。就像淘寶上的五星級賣家的店舖生意會越來越好,差評的殺傷力越來越大。如今,只要你在支付寶上的信用分足夠高,你可以無現金、無押金地享受越來越多的生活服務。

基本上,那些原本的生意基礎建立在不信任之上的行業,都存在被蕩滌的可能。比如汽車維修、家電維修、房屋租賃、住房裝修……它們也是現實生活中讓我們吃虧受氣最多的部分。

未來,熟人關係比生人關係會更有商業價值。比如,基於熟人關係才能夠完美實現個性化定制:你瞭解他的喜好,敢於讓他參與到產品製造流程中,你敢於公佈真實成本,他也會放心地信託於你。社交網絡就是在幫助我們拓展人脈,建立人與人的強關係。而熟人關係的基石就是信任。

《新媒體革命2.0:算法時代的媒介、公關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