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商業模式,都源自用戶需求

很多初創企業在創新時,往往拘泥於概念的紙上談兵,卻忘了創新的內在價值。我建議大家不要盲目追逐概念,創新應該是在以下兩種基礎之上建立的。首先,它要足夠有潛力,有利可圖,能帶來增值,能讓人興奮。這是指要發現用戶的剛性需求,找到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不方便、不舒服的地方,有針對性地做出改變,提升產品的價值。其次,創新要能改變固有的範式。比如改變用戶習慣,將用戶的體驗變得更容易、更簡單。

我不看好那種不可持續的創意,也不會做這種機會型生意。這種生意很可怕,即使掙了幾千萬元,也永遠不知道下一個一元錢在哪兒。反觀那些比較偉大的公司,一定都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這麼多年來,所謂的商業模式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大家過於追求把自己的商業模式說得很清楚。實際上,能說清楚的商業模式,基本上都是“馬後炮式”的總結。無論何種商業模式,它的起點一定來自用戶的痛點,是一種未被發現或滿足的需求。簡單來說,任何商業模式都源自企業對用戶需求和痛點的理解。

一種商業模式在探索、成長的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是由用戶引導著向前發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用戶基數,模式不可能成立。反之,一些巨頭之所以會丟掉一些商業機會(嚴重的甚至丟掉基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經歷了一些成功的模式之後,丟掉了對用戶的好奇和理解,對新事物的判斷不自覺地帶上了模式的框子:有模式嗎?能賺錢嗎?能有多少營收?……一旦找不到答案,就會輕易放棄這個項目,從而與機會失之交臂。

因此,在創業初期,如果有人問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想得清很好,想不清就不要想了,想得太多容易出問題。有些創業者在構造商業模式的時候喜歡從行業高度來看,比如中國的教育產業未來有多大、中國醫療產業未來有多大、中國有多少用戶……把商業計劃書寫得如同政府報告一般,大而無當。這樣的計劃書很難得到投資者的青睞。事實上,最好的做法是向投資方踏踏實實地交底:我發現市場上存在哪些問題,因此我做了什麼樣的產品,解決了什麼問題。

我所理解的商業模式,至少包含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以及收入模式4個方面。簡單說來,就是你研發了何種產品,這個產品能夠給哪些用戶創造哪些價值,如何讓用戶認識瞭解這個產品,以及該產品如何盈利。

\"\"

商業模式四部曲

商業模式四部曲就像一座金字塔,你的底層基礎打得越紮實,就越容易實現盈利(如下圖所示)。因此,你要時刻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打通了用戶的痛點?我是不是真的讓用戶離不開我?我是不是真的把產品體驗做得很好?我是不是真的快速圈到了很多用戶?

我承認我不是一個戰略家,跟很多“大佬”比,我沒有他們站得那麼高。但是切身經歷告訴我,每往前走一步,擁有更多的資源和用戶之後,就會看到更多的機會。實際上商業模式就是這樣不斷嘗試和調整出來的。特別是在互聯網領域,還有很多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越是這樣,商業模式就越需要不斷試錯、不斷積累、不斷調整。

一種商業模式即使成功了,也不是孤立不變的,需要不斷發展。我最佩服的就是微信紅包。微信的一些功能,如果讓我來操刀,我認為我也能想清楚,但微信紅包我肯定想不出來。後來有人專門為我講解了一回,我突然就明白了。南方企業有過年發紅包的習慣,北方企業沒有這個習慣。這真的屬於深入骨髓的文化差異,我沒有經歷過,自然很難想明白。

做產品,很多時候不能用自己的感覺去揣測產品,也不能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體驗產品。最早360做安全軟件和免費殺毒的時候,很多人也看不懂(包括我們的股東)。下面兩種創新產品,就曾讓我這個互聯網老兵看走了眼。

打車軟件

滴滴、快的之爭,不僅改變了出行行業,甚至改變了官方立場,創新的力量令人咋舌。事實上,曾經有一家後來很知名的打車軟件平台找我談過投資,遺憾的是當時我並沒有看到它的發展趨勢。因為當時的我生活已經處於小資水平,出入都有汽車,已經很多年沒有打車經歷了。所以,我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沒有從普通用戶的角度去判斷打車軟件,而是用我自己的習慣考慮問題。

遊戲直播

2016年被稱為直播行業的爆發之年,在此之前也曾有一家遊戲直播平台找我合作。當時的直播被定義為網絡秀場,遠沒有現在這般火熱。我從來不去秀場,也基本不打遊戲。我對遊戲的理念還停留在早些年的那種網絡遊戲,現在哪種遊戲流行我都不知道,這種觀念無疑已經過時了,很難讓我成為一個新時期的遊戲玩家。因此,我很難理解竟然有人願意長時間看別人打遊戲,於是,我又拒絕了這個項目。

有時候,一些創新的產品可能大家當時都看不懂,卻有可能成為顛覆傳統的力量。因此,無論產品經理還是投資人,看產品一定得有“同理心”,看“小白用戶”的需求和體驗。

2017年,共享充電寶熱力十足,很多人都來詢問我對於共享充電寶的看法。我的車上常備充電器,我可能不是共享充電寶的典型用戶。但是你要知道,中國有將近10億的手機用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每天都在拚命地刷微信、刷微博、打遊戲、看視頻、看直播。所以無論手機電池多麼強勁,在多款程序的共同“摧殘”下,基本都堅持不了一天,這就讓充電寶屬於剛需了。手機即將沒電的痛,相信很多人都曾體會,無疑這是一大痛點。最少一天用一回,頻度也比較高。剛需、痛點、高頻,你會發現共享充電寶竟然同時包含著極致產品的三大關鍵因素,那麼它就有成功的可能性。

我認為,像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這類產品,無疑是有用戶價值的,但在現階段並不一定能夠產生營收價值。早先的產品大多自帶營收價值——產品解決了用戶的某方面需求,用戶便為之付費。但現在的市場競爭過於激烈,尤其是曾經火熱的O2O概念開了補貼的先河,所以現在的很多產品在推廣階段都採取免費策略,有的企業不僅不從產品上賺錢,甚至還貼錢發紅包補貼用戶,這便造成了當前的一些產品沒有營收價值的現狀。

當然,這種情況不可能成為常態,沒有任何資本願意承擔永無止境的燒錢壓力。企業燒錢的目的在於快速啟動市場、聚攏用戶。當用戶量越來越大的時候,產品的商業價值便會自然浮現。舉例來說,未來顛覆滴滴出行的可能不是第二個滴滴出行,而是共享單車。要知道,共享單車的使用頻率可比打車高出許多,在用戶使用次數多了之後,共享單車廠商便能較為準確地掌握用戶的騎乘習慣,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大數據的力量。比如,在某次用戶要解鎖使用共享單車的時候,共享單車沒準就會提示用戶:你看,你這5公里騎得也挺累的,我給你叫個出租車吧。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商業模式不是坐而論道得來的,也不是媒體高談闊論講出來的,而是在用戶需求的引導下,創業者們不斷地打磨、探索出來的。也許充電寶的產品形態還會在資本的推動下不斷變化,有更新的產品被研發出來,比如帶著屏幕的智能充電寶。這樣一來,完全有可能誕生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當我們確定了商業模式,接著就要從用戶服務、產品創新的維度把護城河加深,提高競爭壁壘。在擁有了較大的用戶基數之後,很多事情便在移動互聯網的支持之下成為可能。且讓我們將腦洞開得再大一些:當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的用戶越來越多時,未來也可能顛覆支付領域和社交領域……我覺得,這就是移動互聯網和創新的魅力所在。

《極致產品:國民簡明爆品實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