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

  但胡濴只猜對了一半,對方詢問的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是凝命寶的下落,也就是當年建文帝通行天下的十六字玉璽。
  寫到這裡,胡濴提著筆的手顫抖不止,不知是激動,還是害怕。
  朱驥與楊塤交換了一下眼色,便將於康撿到的那張皺紙取了出來,展平後擺在案上,問道:「胡尚書見多識廣,請問凝命寶可是這樣子?」
  胡濴手中的毫筆登時掉落。他側過身子,雙手撐住皺紙四角,凝視了許久,才喃喃道:「天命明德,表正萬方,精一執中,宇宙永昌。我已經許多年沒見過這方璽印了。」
  楊塤道:「這麼看來,這當真就是當年建文皇帝的玉璽印章?」
  胡濴點頭道:「只不過墨色是黑的。」又問道:「你們從哪裡得到的這個?」
  楊塤道:「大街上撿來的。」見胡濴面露詫色,忙道,「真的是撿來的。」大致說了經過。
  胡濴道:「看來他已經得到了真的凝命寶了。」朱驥問道:「『他』是綁架胡尚書的人嗎?」
  胡濴點點頭,又提筆續寫起來。
  那綁架者問及凝命寶後,胡濴忙實話告道:「我知道凝命寶是建文帝所用寶璽,可實不知它在哪裡。」
  綁架者道:「當年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失蹤,成祖皇帝知其未死,不遺餘力派出大隊人馬尋找其下落,你胡濴負責國內,大宦官鄭和負責海外。搜尋持續了十數年,忽然在你某夜覲見皇帝後停止。據說是你成功帶回了凝命寶。建文帝即使人還活著,手中既無玉璽,再也不能發佈詔書,與成祖皇帝相抗,威脅不再,所以成祖皇帝才停止了搜查,是也不是?」
  胡濴道:「聽閣下語氣,似乎不是普通人,我可以實話相告,但你也要答應我,此事只限你我之間,你絕對不能告訴旁人。」等對方應允後,這才告道:「當年我確實找到了建文帝,他已出家為僧,再無爭位之心。我因他是舊主,一時不忍抓捕,便說只要他交出凝命寶讓我回京覆命,我便可以放他走。建文帝說凝命寶早與太子朱文奎一道掉到了大江中,又讓我直接抓他回朝交差,不必手下留情。我終究未能下手。後來我趕去宣府參見成祖文皇帝,如實稟報了經過。文皇帝並未追究我私放建文帝之罪,只問我是否能肯定凝命寶與朱文奎均不在世上了。我親眼看到了建文帝哀戚難過的表情,當然能夠肯定。文皇帝遂長舒一口氣,下令不必再追蹤建文帝蹤跡。」
  說完經過,胡濴又道:「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文皇帝知,及我知。而今閣下是第三個知道的人。我將如此重大之機密和盤托出,足見沒有撒謊。凝命寶早已不在世上,閣下也不必費心尋找了。」
  綁架者沉默了許久,又問道:「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文皇帝知,你胡尚書知,及我知,但我和文皇帝都是從你胡尚書口中聽說,真正知道真相的只有天地和胡尚書你。我又如何能肯定你說的是真話?」
  胡濴道:「相不相信全在閣下一念之間。我已經七十多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我早已活得夠了,就算今日死在閣下手裡,也沒什麼可惜。只是當年我所做之事,不能盡對人言,心中不免引以為憾。今日既有此機緣,雖則我是被迫開口,但總算有人知道我並未辜負舊主之恩。」
  胡濴是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按照慣例稱「天子門生[13]」,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門生,後來投靠了明成祖朱棣。雖則他不是唯一投降的建文舊臣,卻是唯一一個受命追蹤舊主下落的大臣,不免淪為世人眼中的「賣主求榮」「忘恩負義」之輩。他在民間行走的十餘年間,旁人得知他身份後,沒少對著他的脊樑骨指指點點。而今忽然對一個陌生人說出了真相,且不知對方姓甚名誰,連對方長相都不知道,忽覺得這是天意的安排,讓他有機會一吐常年無法吐露的冤屈,登時身心舒暢。
  那綁架者又沉默起來,但胡濴能感覺對方目光一直落在自己身上。
  馬車奔馳了很久,終於停了下來。綁架者道:「胡尚書稍安毋躁,在這裡暫作歇息,天黑時自然有人會送你回去。」
  胡濴沒有答話,隨後被人帶下了車,安置在某處民房的某間空房中。他雙眼被黑布蒙住,也不知白天黑夜,只覺得這一日格外漫長。
  也不知過了多久,那綁架者居然又回來了,走到胡濴面前,正色告道:「胡尚書,我看得出你沒有撒謊騙我。但你當年被建文帝騙了,他的太子朱文奎並沒有死,而是事先帶著凝命寶逃走了。」
  胡濴問道:「閣下怎麼能如此肯定?」
  綁架者道:「因為我剛剛當面問過建文帝,他親口告訴我的。」
  胡濴輕笑一聲,道:「建文帝早就死了,除非閣下變成鬼,不然他如何能當面告知?」
  綁架者問道:「胡尚書當年放走建文帝后,朝廷停止追查其下落,自此建文帝消匿於人間。敢問胡尚書如何能知道建文帝已經死了?他目下頂多七十來歲,民間活到八九十的都大有人在。莫非胡尚書知道之前假冒建文帝投官的老僧楊行祥就是建文帝本人?」
  胡濴一時語塞,竟答不出話來。
  綁架者又笑道:「既然楊行祥就是建文帝本人,那就好辦了。朝廷雖然對外宣稱楊行祥是假冒,且病死在獄中,但他不是一直被秘密關押在錦衣衛詔獄嗎?胡尚書應該早知道這一節吧。」
  胡濴連忙道:「不,我不知道。」
  綁架者笑道:「胡尚書只是裝作不知道,像你這麼精明的人,早就該猜到了。多年來你明明知道建文帝被關在錦衣衛詔獄受苦,卻是不聞不問,還敢說什麼並未辜負舊主之恩。」
  胡濴大為駭異,問道:「你……你到底是什麼人?」
  綁架者不答,只笑道:「從不多問,從不多管閒事,不是你胡尚書的作風嗎?怎麼今日反倒破例了?」又揮手叫道:「來人,天色不早,準備送胡尚書回去。」
  隨即將嘴唇湊到胡濴耳邊,低聲道:「如果胡尚書敢把今日之事告知旁人,我便將楊行祥一事公佈於眾。當日朝廷會審楊行祥,胡尚書和老太監吳亮是負責指認之人。胡尚書明明認出了建文帝,卻堅稱對方是假,傳將出去,就算有你有幾世英名,也必將身敗名裂。胡尚書,我知道死對你來說不算什麼,但可千萬不要晚節不保啊。」
  這一招甚是厲害,胡濴當即對天發誓道:「我決不會對旁人說起,包括我的至親好友在內。」
  綁架者這才拍了拍胡濴肩頭,親自扶他出門上車。駕車者將胡濴丟在麻繩胡同附近,等到馬車走遠,胡濴才取下蒙眼黑布,蹣跚著走回家中。他亦遵從了諾言,半字不提被綁架一事,也禁止家人議論此事。
  至於楊行祥自殺而死,胡濴是後來才從司禮監大宦官王振口中聽說。王振臨出征前,特意將消息告知了前來送行的胡濴,無非認為他也是知情者,而今這一歷史包袱終於死了,大家都可以鬆口氣。
  當時胡濴就覺得王振神情語氣有些奇怪,疑心楊行祥死得蹊蹺,所以後來朱驥和楊塤找上門,稱與楊行祥一案相干的獄卒韓函失蹤、仵作伍漢被殺,他反而不覺意外。
  只是胡濴經歷與綁架者一番對話後,心力交瘁,不願意再捲入其中,甚至不想再聽到「楊行祥」這個名字。料想無論其人死亡真相如何,明英宗朱祁鎮必會竭力掩蓋。錦衣衛長官王林不識大體,想借此案剷除異己,只能是自討沒趣。
  時勢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五十萬明軍精銳於土木堡敗於瓦剌幾萬騎兵,京軍幾近全軍覆沒,希圖立下軍功的英宗皇帝本人則做了俘虜。既然王振、王林盡歿於陣,應該再也不會有人過問楊行祥一案。但近來京師謠言蜂起,更有皇統將歸位建文系一說。胡濴聽聞後,感到了一種從所未有的恐懼和危機,甚至比之前瓦剌侵襲北京還要心悸——後者氣氛緊張而熱烈,前者則是蓄勢待發的風雨。
  胡氏這才意識到早前他的被綁、楊行祥自殺只不過是前奏,更大的風暴還在後頭。而這一番風暴得勢於英宗皇帝北狩及大明江山易主,將會來得更加迅疾,更加猛烈。
  胡濴雖然焦急,卻不能報官,或是直接上奏皇帝,因為他向綁架者透露了太多機密。更不能將其告訴兒女親眷,他們均不是知情者,他亦不希望楊行祥真實身份外揚。想來想去,便想到了朱驥和楊塤。於是找來二人,將事情和盤托出,希望二人能繼續追查楊行祥一案,好拯救危急中的大明江山。
  楊塤看完經過,搖頭道:「我可沒看出大明江山有何危急,目下瓦剌兵退,新皇帝即位,京城秩序正在恢復。僅憑一番流言,還能反了天嗎?」
  胡濴道:「楊匠官可別小看流言的力量,利用得好,便成讖語。當初紅巾起義,靠的就是『石人一隻眼』的流言,一下子便召集發動了十萬大軍[14]。」
  朱驥問道:「胡尚書懷疑有人故意放出流言,說什麼皇統回歸建文一系,以此來製造輿論,等到合適時候,便會以建文帝玉璽舉事?」
  胡濴點了點頭,道:「如果我猜得不錯,對方一定會以建文帝太子朱文奎的名義舉事,名正言順,又有玉璽在手,兼之朝野對太上皇普遍失望,對新皇帝沒有信心,只怕響應者甚眾。」
  楊塤問道:「建文帝太子朱文奎當真還活著嗎?」
  胡濴猶豫了一下,答道:「當年建文帝親口告訴我太子死了,凝命寶也隨其消失。他是皇帝,至少曾是我的舊主,他說的話,我焉能不信?況且我親眼見到他的神情……」轉頭凝視案桌上的皺紙,道,「但是這個……這個確實是建文帝的印璽。」如此,等於承認建文帝太子朱文奎還活著了。
  那麼那綁架者又充當了什麼角色呢?他自稱當面問過建文帝,恰恰發生在楊行祥「自殺」的同一日,莫非他就是潛入錦衣衛大獄殺死楊行祥的兇手?他綁架胡濴,意在問出凝命寶的下落,入獄逼問楊行祥,則是想證實胡濴一番話是否屬實,得到了答案後,便將楊行祥殺死滅口。那麼他又是如何同時買通獄卒韓函和仵作伍漢的呢?
  還有一層更深的疑問,如果真是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在暗中興風作浪,無論他知不知道父親行蹤下落,為何要等到現今才開始行動?是一直在暗中窺測,終於等到了土木堡之變的天賜良機嗎?
  胡濴又道:「建文帝太子算來今年該五十歲了,那一直跟我說話的綁架者是個年輕人。」
  楊塤道:「綁架者應該跟建文帝太子沒什麼關係,不然他不會來找胡尚書問凝命寶的下落。我猜他應該也是個有野心的人,想利用建文帝后人的名義謀朝篡位。但他需要玉璽來證實身份、發佈詔書,所以他找上了胡尚書。」
  這其中還有個矛盾之處,從綁架者言談來看,他已經知道楊行祥就是建文帝,且人還活著。然綁架者既有能力潛入錦衣衛大獄,大可直接詢問建文帝凝命寶的下落,為何還要輾轉來找胡濴?
《大明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