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封信//我的金錢觀

這是我在夢華21歲生日的幾個月前和她的一次談話,以便她以後能夠管好、用好自己的錢。


夢華:

你很快就21歲了。在美國,從法律上講,你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錢財了。你問過我如何理財,這是技術層面的事情,不著急講。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如何看待錢,即金錢觀。

對於錢的態度,我比較贊同中國文豪魯迅先生觀點,那就是人要生存,要溫飽,要發展。魯迅先生這樣解釋這三個層次的意思:所謂生存,並不是勉強度日,也就是說要過得體面些;所謂溫飽,並不需要奢侈,做到衣食無憂即可;所謂發展,也不是像很多富豪那樣放縱,而是說在物質上能夠做到適當享受。作為一個有機會上最好的學校的人,我希望你能正確理解錢的用途和意義。在這方面,很多亞裔年輕人的理解有點兒膚淺,我希望你能超越那些人。

去年我到哈佛做講座,講座後和那裡的一些華裔學生做了一些交流。我發現他們確實很優秀,能力也很強,但是我也發現他們的很多見識會限制他們未來的發展,讓我有點兒失望。我問他們將來打算學什麼、做什麼,大多數人給我的答案只有兩個——計算機和醫學院預科,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學文、從政,或者做一些為大眾服務的事。我問他們原因,主要是因為學這兩個專業將來就業有保障,收入也不錯。聽到這裡,我不禁歎息,這是白白浪費了進哈佛的名額。每年能進哈佛的華裔學生非常少,很多高中一年也不會有一名華裔學生被該校錄取,因此這些學生其實承載著一個族裔未來的希望。他們應該從政,成為未來美國的領袖,但是他們選擇了一條看似簡單,影響力卻有限的道路。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去上卡內基–梅隆大學,至少被錄取比哈佛容易得多,而將來進入谷歌之類的公司也比哈佛畢業生容易。

我和哈佛、耶魯的一些教授,以及後來比較有成就的畢業生聊過,上這樣的大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他們給我的比較一致的回答是,能做一些對社會比較有影響力的事,而不是以掙錢多少來衡量。換句話說,在美國,衡量精英的標準不是錢和學歷,而是影響力。這個道理對於那些每月勉強維持收支平衡的中低層大眾來講,有點兒空泛。這就如同和他們說,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喝肉粥一樣可笑。但是,對於溫飽不是問題的人來說,在年輕的時候能夠懂得把錢看得淡一點兒,是有必要的。總的來講,華裔的個人主義基因比較強,相比之下,歐美人甚至印度人,反而非常講求團隊合作。在最近的十多年裡,在美國的大學,華裔教授下海撈錢的多,願意為學校管理做貢獻的少,進入大學管理層的人不增反減。我問一個學術精英為什麼去做生意,他說在大學裡,要盡太多的學術義務,浪費時間。事實上,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各種專業機構,比如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要想增加影響力,就需要盡很多義務。對錢的執著讓很多華裔學者走不到學術金字塔的頂尖,更不用說成為有影響力的社會公眾人物了。在這方面,我不希望你也被錢綁架,不能靜下心來做一些更能發揮自己特長的事。

錢這個東西,從本質上講是物質的媒介,而不是物質本身。美國很多富豪會把大量的錢捐出去,相比之下,中國人和美國華裔在這方面做得就差了很多。我分析了一下,美國人願意捐錢有三個原因。一是宗教原因,過去基督教一直有奉獻的傳統,比如洛克菲勒在沒有發財前一直把自己收入的大約5%捐出去,甚至在他還是一個小學徒時就開始了。今天的摩門教依然嚴格遵循十一奉獻的規矩。二是不希望錢成為後代不工作、不上進的理由。美國富人大量捐錢是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反壟斷和進步運動時期開始的。那一代美國人,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富裕起來的人大多數是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富豪,他們有良好的事業追求和生活習慣。但是,他們的第二代和今天中國的富二代差不多,很多成為社會的廢人。這些富豪,比如洛克菲勒、卡內基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錢是為了讓孩子做喜歡的事,而不是為了炫富和無所事事,因此,他們將大部分財富捐了出去,這給所有人帶了一個好頭。美國有一大批慈善基金會是在那個時期建立的。三是希望錢能夠作為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今天一些人捐款,其實是有附加條件的,甚至有一些政治性附加條件。這些條件通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種理想,或者為了一個族裔、群體的利益。比如很多人在大學裡設立一些獎學金,就是希望能夠保障一些族裔達到錄取要求,讓沒有錢上學的人實現上學的願望。

因此,我覺得上哈佛、耶魯或者MIT這樣學校的目的,首先不是學習賺錢技能,而是學習如何成為精英,以便將來有錢了反哺社會。事實上,中國過去很多士紳也是如此,懂得要自己掏錢給家鄉修橋鋪路,這是一種社會責任。在名牌大學學習,眼界不在於看不看錢,掙不掙錢,而在於能否看透錢,認清錢僅僅是媒介這種性質,這比掙錢本身更重要。不少華裔學生從哈佛畢業,滿足於做一個電腦工程師、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員,或者一個家庭醫生,掙的錢或許不少,但是從社會影響力來講,依然沒有擺脫窮人的心態。美國不少私立名校並不情願招華裔學生,因為那些人畢業,對學校的聲譽和利益沒有太多幫助。

懂得錢的用途,當然還需要有掙錢的本領,否則上面講的理想都是空談。能掙到大錢的關鍵在於要撿西瓜,不要撿芝麻,一個西瓜的重量抵得上200萬粒芝麻。因此,做一萬件小事,時間花得不少,效果未必抵得上一件大事。雅虎公司在它規模最大的時候,幾乎涉足了互聯網所有的領域,提供的服務多得不得了,數都數不過來,但是沒有一個是世界第一,很多服務流量和贏利能力非常有限,都是一些小芝麻。最後加起來,還不如谷歌一個廣告產品的收入高。在中國,有不少類似綜合體的公司,看到別人在哪個行業賺了錢,自己也要涉足,最後分到芝麻大一點兒的市場份額,得不償失。這些公司,人數是騰訊或者阿里巴巴的幾十倍,市值卻只有它們的幾分之一。

我常常和你講,人要大氣,就是這個道理,千萬不要為一些蠅頭小利動腦筋。我經常看到身邊一些人有如下行為,都屬於撿芝麻,比如:

  • 為了拿免費的東西打破頭;
  • 為了省一兩元的打車錢,在路上多走10分鐘;
  • 為了搶幾元錢的紅包,三五分鐘一直盯著微信;
  • 為了掙幾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 為了在黑色星期五搶東西不睡覺;
  • 為了一點兒折扣跑5家店,或者在網上比價兩個小時。

有這樣行為的人不大氣。

怎樣才能撿到西瓜呢?我認為關鍵在於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一塊百達翡麗手錶能賣10萬美元,還經常缺貨,而中國生產的一塊石英表只需要幾十美元。同樣為了看時間,為什麼前者比後者貴幾千倍呢?因為它做到了極致。蘇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朗道把物理學家分為5個等級,第一級最高,第五級最低,每一級之間能力和貢獻相差10倍。在第一級中,朗道列出了當時幾個世界級的大師,包括玻爾、狄拉克等人。在第二級中,全世界只有十幾位。在所有的物理學家中,朗道給出了一個零級大師,就是愛因斯坦。朗道所列等級的最核心思想是,人和人的差距,能力和能力的差距,是數量級的差別,而不是通常人們想像的差一點點。

其實,任何專業人士,根據能力貢獻,都可以仿照朗道的方法分成5個等級,比如對於工程師,我是這麼分的:

  • 第五級:能獨立解決問題,完成工程工作;
  • 第四級:能指導和帶領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響力的工作;
  • 第三級:能獨立設計和實現產品,並且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 第二級:能設計和實現別人不能做出的產品,也就是說他的地位很難被取代;
  • 第一級:開創一個產業。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能力水平上晉陞一級,不僅貢獻多10倍,所做的事情的影響力,包括自己的收入也常常多10倍。做5件5級的事,花的時間可能比做一件三級的事要多,但是收益和影響只有後者的5%。因此,撿西瓜的關鍵在於能夠讓自己承擔高級別的任務。

在MIT這樣的學校裡,僅僅學到謀生的手段是遠遠不夠的,而要學習具備超過同齡人的能力,做更有影響力的事。如果你有幸有多餘的錢,要懂得將它們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真正理解了錢的作用,理財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的父親2018年3月


注 釋

〔1〕 寫信的時候,通用電氣依然是道瓊斯指數的成分股,今天它已經不在道瓊斯指數中了。

〔2〕 百度上市時,每股的價格是27美元,後來做過1︰10的分拆,因此今天的一股當時的成本只相當於2.7美元。

《態度:吳軍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