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KMST知識地圖學習法

17世紀的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曾說,我們感覺到世界的萬事萬物,不是由零散的知覺碎片隨意堆積而成,而是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整體世界,在這個世界當中的每一件事物都與另外任何一個事物有關聯。知識、概念亦是如此。因此,有系統的組織概念、建構知識在強調知識經濟的21世紀,自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本章將說明演繹與歸納、分類與整合知識的方法,最後提出以思維導圖法為基礎的KMST知識地圖學習法(Knowledge Mapping Study Technique)。

第1節 知識的演繹與歸納

人類知識的來源有根據經驗、訴諸權威、採用演繹推理、運用歸納推理與採取科學方法五種,其中演繹法與歸納法是主要方式。

演繹(Deduction)

演繹法是人類為了探究真理所採取的有系統的研究,緣起於亞里士多德,後來由法國學者笛卡兒正式提出,是一種運用邏輯推理來論證的方法。演繹法是以理性為前提,根據必然前提推演出必然結論,在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間,建立一種由一般到特殊的邏輯關係。此種推理方式亦稱為定言三段論(Categorical Syllogism)。

演繹法有兩個基本方法:正斷法與逆斷法。正斷法的推論原則為「A則B」,若A條件滿足,則B一定成立。例如:「電視需要電力」,這台電視可以正常開機,所以這台電視有插電。逆斷法的推論原則為「A則B」,若B不成立,則A一定不成立。例如:「所有的人都會死」,他不會死,所以他不是人。

演繹法的特點是前題如果為真,則結論也為真。但若前提為假,那麼結論也會是假的。因此,演繹法的定言三段論是由通則性的陳述開始,然後根據邏輯做推論,最後獲得個別的陳述。

歸納(Indeduction)

歸納法是英國學者培根提出的認知方法,他認為應採取直接觀察的方法,觀察許多個別現象,探求其共同特徵或是特徵之間的關係,從而獲得結論或原理,進一步將結果推論至其他未觀察的類似事例。歸納法有兩個常用的方法:

1.從過去發生的事推斷將來會發生的事。例如:過去中東地區只要發生戰亂,全球石油就漲價,所以未來只要中東地區有戰爭,石油就會漲價。這個推斷的缺點在於,過往事情發生時有它當時的特定條件,若未來該條件不存在,事情則不會發生,原先的推論就被推翻。

2.從片面看全部,以偏概全。例如:我家附近幾家雜貨店的米漲價了,所以推論現在的米都漲價了。如果發現有些地方的米沒有漲價,這個推論就無法成立。

歸納法是經由觀察、收集、記錄許多事物,然後找出其共同特徵或關係,接著推論到其他相似事物上,最後建立一個通則。

思維導圖法在演繹與歸納的應用

思維導圖樹狀結構可以呈現出分類關係、因果關係與聯想脈絡,操作原則是以一個關鍵詞寫在一個線條上。對於演繹時的命題思考,可以經由分類關係或因果關係的樹狀結構開展出更多可能性,強化思維的縝密。例如「電視需要電力」,在思維導圖上的寫法是「電視」、「需要」、「電力」(圖1),從「需要」這裡我們開啟了思考的活口,除了原來的「電力」之外,還可能會想到「訊號」、「輸入」(圖2)。

圖1

圖2

思維導圖法是以樹狀結構來呈現信息的邏輯分類與階層關係,又透過網狀脈絡來指出不同概念間的關聯。在歸納思考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樹狀結構呈現共同特徵的信息,經由可視化的圖像讓思緒更清晰明瞭。例如:「股市大漲」、「失業率下降」、「百貨公司業績上升」與「工業用電增加」的共同特徵是因為「經濟好轉」(圖3)。「經濟好轉」、「治安良好」、「教育普及」與「司法公正」的共同特徵是需要有個「廉能政府」(圖4)。

圖3

圖4

第2節 知識分類與整合:CHM分類與階層法

分類是區分出不同事物,或把相似事物集合在一起的一種邏輯思考。日常生活中大腦的運作(例如:腦力激盪、記憶、問題分析與解決)都與分類有關。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曾說過:「所有的知識都是分類。」(All Knowledge is Classification)建構知識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由上往下,將不同的事物做「群組分類」;第二種是由下往上,把相似事物集合在一起的「概括分類」。經由詳盡確實的知識分類,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宇宙生生不息的萬事萬物。換句話說,分類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分類者將其感興趣的事物現象,與其他事物現象之間彼此的關係呈現在情境脈絡中,以描述、解釋、預測,以及產生新知識。從分類方式可以看出分類者的世界觀。

柯沁曼(Sherry Koshman)指出,人類用分類方式組織知識,主要目的是透過簡潔的分類圖表來說明事物之間的關係,以提升記憶效果,同時可以更容易檢索到需要的信息,描述並建構相似事物間的關係。分類是依據事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排序分組,這些關係可以是明顯可見,也可以是推測而來的。

分類圖表不僅能呈現出知識概念,更能將這些概念以系統的方式組織起來,形成有次序的結構。因此,分類圖表的功能是描述與解釋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架構,建構出其中的關聯,以有效地呈現知識。至於所謂種類則是與分類息息相關的抽像概念,在分類過程中,種類被視為分析與組織事物、現象、知識的工具。

我們生活場域常用的分類思考方法論述繁多,這裡以職場較常提及的KJ法以及金字塔原理,來說明「由下往上」與「由上往下」兩種形成知識類別的過程與方式。

KJ法

KJ法能透過A型圖解,針對某一特定主題搜集大量的事實、意見或資料,再根據它們相互間的關係做出概括分類。KJ法是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川喜田二郎(Kawakita Jiro)創立,本質上是一種以語文為主體的定性數據處理方法論,其應用範圍普遍,同時也是一種經常應用在腦力激盪的創造力技法。用KJ法整理資料的基本操作步驟如下:

(一)把信息或想法寫在卡片上,想法越多越好,原則上每一張卡片只寫一個信息、概念或想法。

(二)寫好的卡片根據其內容的相似性予以群組化。

1.小群組:類似的卡片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小群組,並根據這個小群組中每一張卡片內容的屬性,為這個小群組取一個類別名稱。

2.中群組:類似的小群組聚在一起,成為一個中群組,並根據這個中群組中每一個小群組的名稱屬性,為這個中群組取一個類別名稱。

3.大群組:類似的中群組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大群組,並根據這個大群組中每一個中群組的名稱屬性,為這個大群組取一個類別名稱。

(三)以圖解的方式,呈現出大類、中類、小類與卡片內容(下圖)。

KJ法的A型結構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由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的明托(Barbara Minto)於1973年提出的思維建構法。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中所提到的金字塔結構思考法,正是源自於明托。這是一種兼具水平關聯與垂直關聯的思考模式,同時涵蓋由上而下與由下往上的分類方式,不僅適用於寫作、思考、提問,也可以應用在書面或口頭報告上。

明托指出,人類的大腦會自動將每件事物排出順序,把同時發生、相關聯的一組東西視為同一類,並且進一步把一種邏輯模式套用到這個類別上。例如:咖啡、泡麵、花果茶、滷味、蛋糕、鬆餅看似不相干,但是大腦會把咖啡、花果茶歸納為「飲料」,蛋糕、鬆餅歸納為「點心」,「飲料」與「點心」再歸納成「下午茶」,泡麵、滷味歸納為「消夜」,「下午茶」與「消夜」可再歸納為「食物」。

金字塔原理:由下往上

遇到事物數量較多時,為了方便記憶,大腦也會對它們做邏輯分類,例如:燕子、腳踏車、小狗、海報紙、毛筆、輪船、影印紙、貨車、烏骨雞、飛機、鋼筆、獨木舟、鯨魚、鮭魚等14個項目,可以先分成「動物」、「交通工具」、「文具」等三大類。

金字塔原理:由上往下1

動物又可分成「哺乳類」與「卵生類」;交通工具可分成「人力」與「動力」;文具也可分成「筆」跟「紙」。

金字塔原理:由上往下2

哺乳類又可分為「海洋」與「陸地」,卵生類可分成「陸上」、「天空」與「海洋」,人力可分為「陸上」與「水上」,動力可分為「陸上」、「天空」與「海洋」,筆可分為「古典」與「現代」,紙可分成「大張」與「小張」。

金字塔原理:由上往下3

金字塔原理的應用範圍非常廣,上述兩個例子僅就分類上說明。第一個例子是由下往上的從小類、中類到大類的歸納分類,形式非常類似KJ法;第二個分類例子則是由上往下,從大類、中類到小類。不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分類,分類與命名一定存在某種邏輯。舉例來說,在「交通工具」那一類之下,先分成「人力」與「動力」,之下再分「陸」、「海」、「空」。也可以先分成「陸」、「海」、「空」,然後每一項的下一階再分成「人力」與「動力」。兩種形式在邏輯分類上都沒有錯誤,究竟哪一個概念放上位階,哪一個放下位階較佳?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跟解決問題或思考事情的「目的」或「優先級」有關,如果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是先考慮會不會耗費體力,那麼「人力」、「動力」就會在「陸」、「海」、「空」的上位階,反之亦如此推演。

CHM分類與階層法

根據我的教學經驗發現,初中思維導圖的學生最常碰到的困惑是畫出中心主題圖像之後,接下來就不知道該在樹狀結構第一個階層的內容寫什麼。或是一段文章整理出重點項目後,卻不知該如何歸納出上層結構的名稱。這時如果能善加運用CHM分類與階層法(Classification&Hierarchy Method),以上困惑將能迎刃而解。

要如何決定或選擇思維導圖主幹上的類別?博贊提出了在不同知識領域的邏輯分類原則BOIs(Basic Ordering Ideas),作為展開思維導圖第一階層類別名稱的好選擇:

1.問題本質分析:以5W1H來分類。

2.書本:以章/節/主題來分類。

3.屬性內容:以事物的特性來分類。

4.歷史:以發生的時間順序來分類。

5.結構:以事物形態來分類。

6.功能:以工作內容來分類。

7.流程:以事物如何進行來分類。

8.評價:以「有多好」、「價值」、「事物的利益」來分類。

9.類別:以事物之間的關係或屬性來分類。

10.定義:以事物的含義來分類。

11.個性:以角色或人格特質來分類。

思維導圖法雖然是很個人化的思考與學習工具,但還是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以便更有效率地組織知識與產生知識。

因此我統整了演繹與歸納、KJ法、金字塔原理與博讚的BOIs原則,歸納出思維導圖CHM分類與階層法。這方法的運作原則在決定第一階信息時,除了上述博讚的建議之外,還可以結合管理策略或學習策略作為邏輯分類。例如:問題分析時可以採用PEST或SWOT來分類;項目管理可以採用五大流程與十大知識領域來分類;學習時的文章筆記可以採用「人、事、時、地、物」、「5W1H」或「開始(原因)、經過、結果」來分類;上課、聽演講的筆記可以根據演講大綱或自己關心的問題來分類;會議時可以根據討論議題來分類。無論如何,重點在於依照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各個階層分類,而非隨意選擇,盡可能同一個階層採用相同的邏輯屬性概念。除非是創意發想時的自由聯想,才允許天馬行空的概念出現。

第一階主題定案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決定第二階、第三階等各個下位階了。在事物的分類,會是中類、小類到內容的描述說明,例如:第一階是「食物」,第二階是「水果」,第三階是「瓜果」,第四階是「西瓜」;如果腦袋先產生一個想法是「雞腿」,我們要思考它應該歸在哪一個大類下,並補充大類與雞腿之間可能該有的中類、小類。

思維導圖法的CHM-1

思維導圖法的CHM-2

以5W1H或項目管理的流程、知識領域做第一階分類,要決定第二階之後的分類主題就必須依照實際面臨的情況而有不同選擇,例如:5W1H的每一項目之下的第二階也是5W1H,「地點」(Where)之下一階又分別是「為什麼選擇這個地點」(Why)、「誰可決定地點」(Who)、「什麼時候要決定地點」(When)等。

5W1H的CHM分類1

也可以分成大、中、小類的形式,例如:「地點」的下一階是「室內」、「戶外」,再下一階是「教室」、「禮堂」或「操場」、「公園」。

5W1H的CHM分類2

要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時,因果關係中每一階層也會依實際應用的需要,衍生出不同的階層化分類。例如:因果關係中第一階是「問題」,第二階是「造成的原因」,第三階是「問題原因的解決方案」。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因果關係的樹狀結構中,原因或解決方案本身也會有分類關係的情況產生。

問題分析與解決的CHM分類

因此,分類與階層法是在種類項目與類別大小之間交互進行。為了培養見林也見樹的思考能力,當有一個大類別的信息出現時,該根據中心主題的核心概念,思考這個大類應往下層衍生哪些中類與小類;或是一開始時產生了中類概念,這時不但要往上探詢比較適合屬於哪個大類,也要往下分析其小類別;如果一開始是小類信息,同樣也是根據中心主題的核心概念,思考這個小類別其上位階的大類、中類應該是什麼會比較恰當。

經由分類與階層法,我們產生的概念會組織成一個有階層的結構,建構起一個大、中、小類的階層之後,每一個大類中除了原本的中類之外,還可再以水平思考的方式探討其他可能的中類;同樣,每一個中類之下,除了原本的小類之外,也可以用水平思考的方式產生其他小類。如此一來,就可以建構出一個思考非常縝密的金字塔結構。

第3節 KMST知識地圖學習法

「地圖」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身處何處、何去何從,欲達目的該走的路徑與步驟。學習亦是如此,有效的學習地圖,指引每個正確的學習方向、步驟與內容,讓我們事半功倍。我自幼功課極差,再怎麼努力挑燈夜戰苦讀,花再多的錢請家教補習,成績上也未見任何成效。如今回想起來,最主要原因是沒有讀書方法,也就是缺了一張學習地圖,讓自己陷入苦讀的深淵中。正確有效的學習地圖在哪裡?本節將簡述幾個重要的學習模式,並提出一種以思維導圖法為基礎的KMST知識地圖學習法(Knowledge Mapping Study Technique)。

SQ3R學習法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賓森(Francis P.Robinson)在《有效的學習》(Effective Study)中提出一種提升學習能力的有效的讀書方法,稱之為SQ3R。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精讀課文,最初是為了美軍特種訓練設計。SQ3R是五個英語詞語的前綴,即概觀(Survey)、發問(Question)、閱讀(Read)、背誦(Recite)、複習(Review)。

一、概觀(Survey):在詳細閱讀文章、書本之前,先很快地瀏覽文章一遍,重點在於掌握文章的主要標題及內文結構,以便設定學習目的、方向,和提升閱讀的注意力。先閱讀該篇文章或書本的序言、總結及參考文獻資料,試試能否從中獲得文章或書本的主要議題、概念。目標至少要掌握三到六個要點。

二、發問(Question):以文章或書本中的章節標題與六何法(5W1H),針對要學習的主題自行擬定問題。

三、閱讀(Read):透過詳細閱讀,找出發問問題的答案。這階段要主動閱讀,在內文中找尋先前擬定問題的答案。

四、背誦(Recite):閱讀時利用各種記憶技巧以幫助記憶重點,例如: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劃重點、口頭復誦或筆記摘要。

五、複習(Review):再次閱讀所畫的重點或整理的摘要筆記,試著回憶所記憶的重點內容。

OK4R學習法

美國康奈爾大學在1962年將羅賓森的SQ3R修改成OK4R。OK4R的六個步驟又可細分為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三個階段。

◎學習前階段

瀏覽(Overview):以速讀方式快速瀏覽全文一遍,以概略瞭解章節次序及重要段落。這步驟在信息爆炸的現代更顯重要,能讓我們篩選出真正需要的文章,避免迷失在信息叢林裡。

◎學習中階段

找出重點(Key ideas):根據文章標題標示出重要概念。找重點可從閱讀每一段落的第一、二行以及最後一、二行著手,因為作者一般會在這些地方闡明旨意及歸納重點。同時要注意專有名詞與自己不懂的地方。

閱讀(Reading):逐字、逐句、逐段仔細地閱讀,同時標示重點、畫出要句、撰寫心得、細意理解。

◎學習後階段

回憶(Recall):閱讀之後不再看書本,憑印象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或寫出剛讀過的重點,實時測驗自己,如果無法明確回想起內容,就需要回到第三步驟再閱讀一次。

思考(Reflect):「回憶」只是記住書本上的知識,經過「思考」的步驟,知識才能轉化成屬於自己的東西。整理新學習到的知識與過去既有的知識、經驗,思考其中的疑點、歧義或衝突,也找出吻合的相似之處,便可吸收新知識取代舊知識,或排斥新知識鞏固舊知識,並且可擴大自己的認知層面。

複習(Review):在適當時機或一定時間間隔之後,重複前述五個步驟。每次複習時要能找出新的或更多重點,好提升理解與記憶的效果。要能深入分析作者觀點背後的含義,體會為何以及如何寫這篇文章,如此便能與作者隔時空進一步交流。

坎第培養閱讀能力的方法

南昆士蘭大學副校長坎第(Philip C.Candy)在《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Self-Directionfor Lifelong Learning)一書中指出,培養閱讀能力包含了四大步驟:

一、準備閱讀:綜覽文章的結構、題材,也就是閱讀書中的主要概念、理念、定義或圖表、表格等。

二、思考閱讀的內容:著重於文字的理解、描述的理解與應用的理解。

三、萃取並組織信息:以摘要式筆記來萃取與組織信息,確認文章中主要的議題、原則,以及支持的證據。透過這步驟可以瞭解主要概念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與其他理念之間的相關程度。

四、轉化信息:清楚理解閱讀文章要傳達的理念,並能以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

坎第所提出的四大步驟能幫助你在較高階的認知過程中,透過高層次閱讀達到自我導向學習的目標。

博讚的MMOST學習法

博贊在《思維導圖聖經》中提出了MMOST(Mind Map Organic Study Technique),以思維導圖作為學習筆記的讀書方法共分成八個步驟。

一、快速瀏覽書本一次,讓自己對書中內容產生整體概念,然後根據書本的主要概念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一個圖像。

二、根據文章的內容多寡與難易度,來規劃學習時間與範圍。

三、另外拿出一張白紙,以思維導圖快速列出與書本主題相關的信息,可以是書中的內容,也可以是自己既有的知識。

四、在剛才的思維導圖中加入新的想法,或以一張全新的思維導圖列出學習的目標。

五、假設自己正在與作者對話,再次略讀內容、標題、重要因素、圖表與目錄並在第一張只有中心圖像的思維導圖上加入幾個主幹線條,代表書內的主要議題。

六、根據文章開頭與結尾的段落來揣測作者的意圖,並在思維導圖各個主幹之後的支幹上加入更多次要議題。

七、開始詳細閱讀文章,尤其是艱澀或特別重要的地方,並在思維導圖中加入需要的詳細重點。

八、透過解決問題、完成學習目標、做思維導圖重點摘要筆記來複習。

博贊在《超高效思維導圖學習法》中將MMOST改名為BOST(Buzan Organic Study Technique),但內容含義並無太大差異。

格綠寧學習法

傳授高效率閱讀與學習技巧的格綠寧(Christian Gruning)根據自己準備律師、法官考試的經驗提出學習法,共分成四大階段。

1.信息的瀏覽:以結構式閱讀方式快速瀏覽文章內容,像拼圖一般做整理與歸納,並以積極的態度圈限範圍、提出問題與活化知識。

2.信息的處理:以符合人類大腦結構傾向及運作方式的思維導圖來處理並建立學習內容結構,以有效掌控重點並做補充。透過觸發學習動機與適當的壓力管理來提升學習能力。

3.信息的儲存:先透過思維導圖建立知識網絡,讓學習者容易理解內容結構與重點;融入五官感覺來提升專注力與訓練記憶;做好時間管理,有計劃地學習、記憶;最後透過規律複習來強化記憶效果。

4.信息的取出:信息重新建構的階段,檢驗前三階段是否處理得當。

高峰學習

高峰學習是一種在自我控制、設計和選擇之下的自我導向學習,學習情況輕鬆、愉快、自然,是一種使生活更精進、更充實、更有意義的學習,更是強調運用各種方法和資源來幫助學習、看重學習方法更甚於知識本身的「學習如何學習」之學習。過程分為學習前、學習中與學習後三個階段,詳細含義與內容詳如右頁圖,看看各位是否能經由閱讀思維導圖瞭解我要傳遞的知識。

KMST知識地圖學習法

綜合上述多位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整理重點摘要筆記是有效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環。整理筆記不只是記錄內容,還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為了避免見樹不見林的學習困境,以速讀方式先掌握整本書的概貌是先決條件。

高峰學習三階段

速讀為何對學習有幫助?台大呂宗昕教授指出,使用速讀的優點好比先大致逛逛百貨公司,熟悉環境之後,再去有興趣的樓層商家仔細觀看選購。因此,速讀對學習的幫助有下列幾點:

1.容易掌握讀書的重心:快速瀏覽一次全部的文章,便可以大致瞭解內容的多寡與難易度,重點出現在文章哪些章節,有助於讀書時間分配和擬定讀書計劃。

2.方便標示重點記號:對文章內容有大致概念之後,閱讀第二遍時才容易掌握真正需要的重點。

3.有助於減輕讀書壓力:利用最短的時間將文章內容大致看過一次,心理上比較輕鬆,不會有一直讀不完的壓力。

4.增加考試的分數:如果真的沒有時間細讀課文,速讀還是能幫你對內容產生大致印象,看到考題時不會一籌莫展,多少可以寫出一些東西,拿到一點分數。

以上提及的學習法都涵蓋了速讀、筆記與記憶幾個元素。歸納上述學者論點,以及我多年實務應用與教學經驗,我整理出了KMST知識地圖學習法,這也是一種結合速讀、筆記與記憶的全腦式學習法。其內容與步驟如下:

一、從書(或文章)的名稱、章節目錄中先思考,在還未閱讀內容之前,你已經瞭解的有多少?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寫出哪些重點?將你的想法以重點摘要的思維導圖列出來。

二、快速瀏覽整本書(或文章),特別留意內容的結構與標題、圖表,如果看到不懂的地方、重要的信息,先不要停頓下來思索,只要在這個頁面貼個書籤,提醒自己這裡需要回頭細讀。繼續快速看完內容。

三、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可以從這本書(或文章)中學習到什麼?以思維導圖列出你的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這時可以根據下列其中一項或多項:

(一)作者提示的學習綱要;

(二)老師指定的學習主題或方向;

(三)考古題、測驗卷的內容;

(四)自己關心的議題或想學習的內容。

與第一階段完成的思維導圖做比較,看看哪些是你還未閱讀內容之前就已經知道的。

四、再次快速瀏覽整本書(或文章),把重心留在符合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的章節段落上。

五、仔細閱讀文章中符合學習目標、學習重點的內容,或第二步驟中貼書籤的艱澀難懂的章節段落,以邏輯結構的方式,用螢光筆或色筆標出關鍵詞。

六、以思維導圖軟件整理標示出的關鍵詞,轉化成結構清晰、易懂易記的思維導圖學習筆記。

七、假想自己與作者對話,檢視思維導圖的內容是否滿足原先預期的學習目標與重點,如有必要便做局部調整與增修。

八、學習筆記中若有需要強化記憶的內容,就再以手繪的方式重新繪製一張思維導圖。請注意,不要一邊看一邊抄,而是憑印象,試著重現計算機思維導圖的內容。方法如下:

(一)在一張A4白紙上畫出一個5公分左右大小,能代表文章主題且能留下強烈印象的中心主題彩色圖。

(二)先畫出所有的主幹,線條顏色對你而言必須能代表該主題或類別的含義,線條要與中心的圖像連接在一起,由粗而細,從中心往外畫出去,然後在線條上以相同顏色寫出第一階的主題或類別名稱。

(三)陸續逐步畫出各個主幹之後的支幹線條、次支幹線條,並在各條在線寫出下一階或次要概念。支幹的線條只要畫成一般粗細,往上的方向畫凸形,往下則畫凹形,一律寫在線條上。如果不同信息之間有關聯,要加上單箭頭或雙箭頭的關聯線條。

(四)在特別重要的地方,加上能對內容產生聯想的彩色插圖,以增強視覺上的注意力與記憶效果。

(五)以相同或類似顏色的鉛筆,在每一個主幹衍生出來的結構表面,畫出一個包覆整個主幹以及其後支幹(含文字、插圖)的邊界外框,借此再次記憶這篇文章的幾個大類概念。

(六)用相同或類似顏色的彩色鉛筆,沿著主幹、支幹線條畫出陰影效果,並在每個支幹線條上畫出略微由粗而細的效果,除了創造美感,同時記憶支幹上的內容。

(七)以照相記憶的方式,直到手繪思維導圖可以輕鬆浮現腦海為止。

九、把整理好的思維導圖學習筆記,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分享給學習夥伴。

十、經常複習你的思維導圖學習筆記,以強化對書本(或文章)重點內容的記憶效果。

KMST中要用到的思維導圖文章筆記整理技巧,將在後面實務應用部分進一步說明。

《思維導圖應用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