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還能生存多久

一提到上班,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出現這樣的聯想:高峰期擠地鐵、打卡記考勤、全天在固定的工位伏案工作、無聊的重複勞動、上司的嚴格管控,還有同事間的各種內鬥。對於這樣的生活方式,相信大家都十分厭惡,但這似乎又是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選擇——不去上班,怎麼賺錢呢?

其實,我們之所以認為上班是人生的必須,是因為混淆了「工作」和「上班」兩種概念。根據百度百科上的定義,工作指的是勞動者將生產資料轉化為生活資料以滿足人們生存和繼續發展社會事業的過程;而上班則指在規定的時間內到工作地點去工作。毫無疑問,工作是我們維持生活的重要方式,上班卻不是,它只是實現工作的一種形式。

目前我們這種主流的朝九晚五式的生活方式是在現代企業成為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之後才出現的,然而,現代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組織方式,並非有史以來就有,也不會一直存在。隨著組織方式的不斷演化,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說不定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告別這種朝九晚五的生活了。

最近幾年,這樣的變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企業規模在逐漸變小,存續時間也在慢慢縮短,與此同時,優秀的人才也越來越難被留住,個人在一家公司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許多人都開始相信新的、更有效的組織方式最終會替代企業這種形式。馬特·裡德利就在《理性樂觀派》一書中提到:「我們興許很快就會生活在後資本主義、後公司的世界了,個人可以自由地臨時聚到一起分享、協作和創新,互聯網會幫助人們在世界各地尋找僱主、員工、消費者和委託人。」

那麼,現代企業究竟還能存活多久?未來的生活方式將是什麼樣的?也許從商業本質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能對企業的未來有個更合理的判斷。

理解商業的本質

假設村裡有兩個人,張三和李四。張三既勤快又能幹,他織一單位布需要2個小時,捕一條魚需要1個小時;李四則相對笨拙一些,他織一單位布需要3個小時,捕一條魚則需要4個小時。如果兩個人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那麼張三獲得一單位布和一條魚需要3個小時,而李四則需要7個小時。但如果兩個人都只專注於自己相對擅長的事情會怎樣呢?儘管張三做兩件事情花的時間都比李四短,但是對比捕魚和織布的話,張三更擅長捕魚,而李四更擅長織布。張三捕兩條魚只需要2個小時,李四織兩單位布只需要6小時,要是張三拿多餘的那條魚交換李四多餘的那單位布,那麼兩個人不僅能夠同時獲得布和魚,還能各自多出1個小時的閒暇時間。

以上的故事其實就是關於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的解說,只不過他是從國家交換(貿易)的角度,而這個故事是從人與人交換的角度談論比較優勢。然而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換,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張三和李四的故事拓展到更多人身上,讓每個人都專注自己相對擅長的事情,然後通過與他人交換獲得所需的物品,那麼每個人只需做好一件事情,就能獲得所有生活必需品和更多的閒暇時間。因此,與自給自足的生活相比,分工和交換能夠讓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好。

然而問題是,隨著分工的細化以及參與交換人數的增加,交換也將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很難通過直接交換而是需要經歷許多次中間交換才能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更優化的機制必然會通過演化而出現,這個機制就是市場。市場的核心作用就是調配社會資源以解決生產和交換的問題,市場不僅能夠讓交換以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還能通過反饋和調節機制讓供需達到平衡,讓所有資源得到合理使用。

不過,市場要實現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要有生產者和消費者之外,需要幾個關鍵的中間要素,即貨幣、價格和中間商。從交換的角度來看,貨幣只不過是一種交換媒介。如果沒有貨幣的話,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和地理範圍內進行物物交換,貨幣的出現則使得交換能夠跨越時空:我可以將生產出的商品變成貨幣,然後在未來某個時刻用貨幣去交換另外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格則是商品內在價值的外在體現,它取決於生產成本和市場需求,商品的生產成本越高,價格就越高,當需求高於供給的時候,價格也會上升。

價格實際上是實現資源調配的一種重要手段,價格反映了商品供求關係的變化,當某種商品價格上升時,生產者就會生產更多的商品來滿足市場需求,而當價格接近生產成本時,生產者就會停止生產該商品。另外,中間商也是市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儘管中間商既不是商品的生產者,也不是商品的終極消費者,他們的存在卻能讓商品從生產者手中流通到消費者手中。

商業的本質其實就是交換,而所謂的商品,指的就是那些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例如當張三捕捉了自己需求之外的第二條魚時,這條魚就成了商品,而當他用這條魚去交換李四織的布時,他們其實就是在從事商業活動。只不過隨著交換規模的增大,商業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簡單的以物易物變成了需要市場才能完成交換。如果不是商業,我們至今還停留在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絕不可能每週只需要工作40個小時,就能享受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商業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整個社會分工越細,交換越頻繁,那麼物質文明就越豐富,經濟也就越繁榮。

從企業到聯盟

儘管商業的本質從未改變,但是它的實現形式一直在演化。從最初簡單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到如今的互聯網在線交易,它的形式的演變也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18世紀的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一次商業上的大變革,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它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生產組織方式:機器生產取代了人工生產,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了個體化手工生產。於是,大量農民放棄了自給自足的生活,而不少手工藝者因為失去了競爭優勢而不得不放棄原來的生產,通過在工廠打工的方式獲得薪水,然後再到市場上購買自己所需的商品。

工業革命之後,企業漸漸成為主要的商業組織形式,並通過組織各種生產要素為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18世紀的企業主要是工廠制形式,它的主要特色是:通過使用大型機器和僱用工人來實行大規模的集中勞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加劇,企業開始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管理理論,而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使得企業中出現了職業化的管理階層,企業也逐漸走向成熟,成為現代企業。

現代企業這種生產組織形式導致了現代生活方式的出現:每週工作5天,每天朝九晚五地在自己所屬的職能部門從事著專項工作,然後每月領取固定工資。儘管這種生活方式常常遭到我們的抱怨,但當我們回頭看整個人類歷史時就會發現,這已經是迄今為止普通人可以擁有的最好的生活方式了。但商業形式和組織方式的演化不會就此停止,我們也不會永遠按照朝九晚五的方式生活下去。

按照現代經濟學理論,企業本質上只不過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它能夠按照一定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實現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儘管企業本身存在著管理成本,但只要管理成本低於交易成本,企業就有存在的價值。然而,科技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不僅帶來了協作的便利性,降低了信息不對稱,還極大地增加了交易的頻率和效率,這使得交易成本在不斷降低。當交易成本降到低於管理成本的時候,那麼現代企業這種組織和管理方式就會失去優勢。

事實上,企業在成本和效率上的優勢正在快速消失,原因在於:一方面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不斷增加,人才不僅價格越來越高,流動性也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過於僵硬和複雜的組織架構、過細的崗位劃分,以及自上而下的決策體系使得企業無法快速地應對商業環境的變化。面對這種現狀,有些企業已經在積極地進行組織和管理上的變革,例如很多企業都在通過去中層化、扁平化、項目制而非部門制等方式來增加自身的靈活性,並通過崗位邊界的模糊化、彈性工作制度、自主權的增加來降低管理成本,同時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然而無論企業如何進行改革,它都無法改變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將擺脫僱傭制這種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種方式能夠讓企業和優秀人才之間建立聯繫,那便是聯盟。聯盟是Linkedin(領英)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雷德·霍夫曼)在他的《聯盟》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將從商業交易式的僱傭關係轉變為互惠互利的相互投資關係。優秀人才與企業結合的目的不是為企業服務,而是通過企業來實現個人發展,因此他們僅僅是臨時的利益聯盟。

不過,我相信這種聯盟的方式不僅會發生在企業與人才之間,也會發生在人才與人才之間:擁有不同技能和專業背景的人,為了實現共同的商業目標和利益,組成臨時的團隊,當利益實現之後,團隊便可解散,所有成員又能根據各自的興趣參與另外的項目。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目前在做的科學理性教育平台就是一場關於這種新型工作模式和組織方式的實驗。在這場實驗中,我們沒有員工,只有事業夥伴;沒有僱傭,只有合作;沒有固定工資,只有利潤分成。獨立的專業人士因為共同的理念、興趣和利益走在一起,彼此發揮自己的專長,攜手一起完成商業上的目標,共同分享商業利潤。其中的參與者,很多都屬於擁有多重身份的「斜槓青年」,他們並不受限於某個商業體,而是通過參與多個項目,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發揮自身的價值。與此同時,他們又能因為可以自由掌控時間,而兼顧工作與愛好,達到工作與生活完美的平衡。

從傳統的企業到聯盟的形式轉變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越來越多擁有實力的優秀人才脫離企業,以合作夥伴的方式與企業或者彼此自由結盟。

企業的終結

企業會最終消失嗎?當然,只要時間的尺度放得足夠大。不過,我猜測最有可能成為企業終結者的會是人工智能。

如果說互聯網科技顛覆的主要是組織和交換方式,那麼人工智能顛覆的將是生產方式。毫無疑問,人工智能的發展必然會將人類從枯燥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並逐漸承擔起生產工作。未來某一天,如果智能機器人成為世界上的主要生產者,那麼人類說不定就不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去進行生產,只需扮演消費者的角色,好好享受生活即可。若真是如此,那每個人都將過上貴族般的生活,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將我們變成工作的機器,而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不僅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還擁有高品味的生活。這會不會是人類的終極生活方式呢?

不管未來將如何變化,我對它始終持樂觀態度,我相信那些重複、枯燥、無趣的工作將逐漸消失,工作方式一定會變得越來越人性化,每個人都將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更平衡的生活,而如何讓生活更充實和更多元化則會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人生追求。「斜槓青年」,無疑完全符合未來的趨勢。

《斜槓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