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Ⅱ 水泥配方建成紐約城

差點夭折的運河

這一段給大家說說美國紐約伊利運河的故事。

讓我們穿越到1783年的美國,那時候獨立戰爭剛打完,英國人終於被趕跑了。這個時候你如果敢站在美國的大街上喊一嗓子,說我預測一百年之後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所有人都會認為你是個精神病,因為當時在美國東岸的這些港口城市裡,紐約的城市人口是最少的,只有一萬人,而費城、波士頓、查爾斯頓這些城市都大得多。紐約的位置非常尷尬,可它的好處在於它可以通過五大湖連接美國的整個腹地東部和中部之間的廣袤地域。

@kkvvbing:老羅說得很謙虛,他說是給有錢人讀書的,幫讀書的,因為古代有錢人自己不讀書,花錢請人讀書什麼的。其實我看這只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我越看感覺老羅是給我們上課,不是幫我們讀書。當然,老羅書看得不少,人家比我強,給我上課我也願意聽。問題是上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要好好地備課才敢給人上課啊,有的時候老羅雖然也備課,但是備課備得少了,自然就會被噴。因為能人志士可能都潛伏在深處,他們平時長期潛水不會發聲,但是演講的人一說錯了,他們一出現,就變了一番天地了。

但是阿巴拉契這個山脈實在是太不厚道了,它是從北到南的一座山脈,把東部的整個港口城市和中部的平原隔開了。為什麼說它不厚道呢?你看我們中國的太行山就比較厚道,它也是從南到北隔開,但是它至少留了八個口,所以歷史上叫「太行八陘」嘛,什麼井陘口、白陘口等等,它留下了一些可以穿過的通道。所以中國東西方向的交流,比如山東和山西之間就沒有那麼大的障礙。阿巴拉契山脈雖然不高,但是左一個小山包,右一個小山包,硬生生地擋住了貨物的通路。所以當時很多人想,我乾脆繞過你,我先把中部產的那些糧食從俄亥俄河轉運到密西西比河,然後一直繞過三千英里的阿巴拉契山脈,從新奧爾良上港口再運往歐洲,運費比穿過阿巴拉契山脈到紐約的陸路要便宜得多。

這就留給紐約人一個問題。這個城市要發展只有修運河,這是18世紀早期人們就想出來的方案,但是一直在搞革命戰爭嘛,現在革命戰爭打完了,終於騰出時間了。這個時候的紐約市市長叫克林頓,說要修這條運河。稍微匡算一下,老天,這工程量實在是太浩大了!要修一條560公里的運河,這相當於從北京到太原郊區了,而且還要建近百座水閘才能夠把運河修通,雖然我們在隋煬帝時就可以修那麼長的運河,但是對於當時的美國人民來說,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工程啊。克林頓打草稿再一算,經費預算700萬美金,今天在北京隨便賣幾套豪宅就700萬美金,但那個時候整個美國聯邦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2200萬美金。

@歪歪王:每次看老羅的節目都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歷史知識,而且老羅總能把這些歷史講得妙趣橫生,如果我以前上學時的歷史老師是老羅,我考試就不會老不及格了!

當時麥迪遜總統一聽說這個計劃,就說聯邦政府一分錢都不會掏。麥迪遜是老革命家,是革命戰爭那一代的人,他挺不待見紐約的,因為紐約是老親英分子的根據地嘛,就像我們四野的軍官一到南京就覺得這是蔣介石老家,就不願意把都城建在這兒是類似的心理。麥迪遜老覺得紐約是親英分子根據地,他寧願讓商流繞過阿巴拉契山脈來到南部,試圖在南部另建一個繁榮的中心。

聯邦肯定不掏錢,所以克林頓只好自己招兵買馬來幹這個活。當時紐約城市小,實力差,所以他跟後來美國的克林頓總統一樣,只能靠實習生。他就招了四個人,這四個實習生幹活的時候就發現有個問題解決不了,在山地修那麼長那麼大的運河,但是沒有水凝水泥,這是一種放在水裡可以自動凝固的水泥,這種水凝水泥技術在當時不成熟。

這時裡面最年輕的一個僱員叫懷特的就說:「這樣吧,我去英國學學。」英國當時是歐洲最繁榮富庶、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所以他就跑到英國,走了幾千英里尋找這種新型水泥的配方。

實習生發明懷特水泥

當時英國有一個叫帕克的僧侶,他發明了一種通過羅馬水泥改裝過來的水泥方式。那時英國剛剛建成了本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宅邸——方特西爾府,這個方特西爾府在一天夜裡突然「砰」的一聲倒塌了,它用的水泥根本不合格,是次品。但是這個水泥有一個特點,它在陸地上建房子不行,但是在水裡凝結性非常好。所以懷特就仔細研究了帕克水泥,後來回到美國,仔細研究關於凝結劑的方案,最後發明出了懷特水泥。

@俺不是阿童木:1769年,瓦特對原有的紐可門蒸汽機進行改良,歷經20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終完成對紐可門蒸汽機的革新,將其改進為「萬能蒸汽機」,使工業發展擺脫了以往靠水力驅動帶來的對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依賴,進一步推動城市化進程,從而改變了世界。

因為有了這種懷特水泥,整個運河的開鑿工程就非常順利。終於用了八年時間,在1825年這條連通伊利湖和紐約哈德遜河的運河建成了。這條運河建成後帶來的效應是驚人的,原來一噸小麥從中部運到東部的港口需要120美金,現在只需要六美金,大幅降低了東西部間溝通的運費成本。

當時有人記載,第一年有13000艘船通過這條運河來到紐約,你站在紐約城一看,夜晚的時候簡直太壯觀了,從運河撲過來的那些船隻就像螢火蟲一樣,它們給紐約帶來了什麼?紐約的人口只用了幾十年時間,就從一萬人增長到幾十萬、上百萬,而紐約這一個港口承擔全美國的運輸量從最開始只有6%,到1850年就漲到了60%。

所以紐約這個城市爆炸式的發展基本和這條運河相關,後來所謂「華爾街奇跡」和其他所有奇跡都和這條運河相關。可當你順著歷史的脈絡再去追溯這條運河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和一個叫克林頓的人相關,跟克林頓「包養」的幾個實習生相關,和這個實習生發明的懷特水泥相關,而這個懷特水泥又和英國那個窮困潦倒的帕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完全不成功的水泥相關。這就是一個知識傳承非常曼妙的曲線,一個失敗的、看起來沒用的知識,居然在歷史上推動了那樣一個龐然大物的產生。

最後我們再回望一下懷特這個人,按說這個人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可是後來的故事非常悲慘。本來懷特做了一個商業計劃,說我每賣一噸水泥提四美分,我就發財了。可是那些水泥生產商根本就不給他錢,所以懷特後半輩子基本上一直在打官司,最後也沒要到這筆錢。他死的時候渾身是病,得了肺結核,老婆連喪葬費都掏不起,他就這樣沉睡在歷史裡,很多美國人都從沒有聽說過這個人。

但是人類的知識長河就是這樣奇妙,很多人貢獻了非常關鍵的知識點,然後彙集到這條長河之中,產生了推動歷史的澎湃動力,而他自己卻不為人所知。這就是我們推出有道雲筆記跟各位合作的一個理由,不管你多麼默默無聞,你提供的一個知識片段將來都很可能會爆發出像懷特水泥那樣的影響力。

羅胖薦文:《趣味生活簡史》

作者:【英】比爾·布萊森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