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太空一日(九)非常生活非常感受

太空飛行 21 個小時 23 分鐘,我乘飛船繞地球 14 圈。按照航天專家的說法,14 圈就是 14 天,因為飛船有規律地經過地球的陽照區和陰影區,每經過一圈,就相當於度過了一天一夜。

這“14 天”,除了工作,還要生活,基本的生活內容就是吃飯、如廁、睡覺。哦,我得說,那是一種不同尋常的體驗。

我在太空吃了三頓飯,說實話,按程序吃飯的時候我並不餓,而且一直沒有地面上的那種飢餓感,沒有胃裡面空的感覺。所以吃飯,就更接近於一種單純的任務體驗。

吃飯喝水在地面上是一種最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太空失重條件下,就變得相當複雜和奇特。吃東西都得閉著嘴,因為失重,所有東西都飄,嘴裡的食物也隨時可能飄出來,“煮熟的鴨子飛了”和“送到嘴邊的肉吃不著”,在太空一點都不稀奇。

為了適應太空條件,航天食品是特製的,而且一直在改進。太空食品發展到現在,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40 多年前加加林在太空進食,還只能像擠牙膏一樣,吃單一的、味道複雜的、純粹為了補充營養的糨糊一樣的混合物,現在則已經有了豐富的品類、多種口味。中國航天食品更具特色,已經可以制訂出一個長長的食譜,一天三頓,連吃一個星期不重樣。還可以根據航天員個人口味搭配,比如我喜歡吃辣,愛吃水煮魚,就會給我準備一些辣味的食品。

事實證明,我在太空所有的經歷都有它的價值,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不管看上去是大事還是小事。

航天食品要求高熱量、高維生素、低殘渣、少產生氣體,包裝衛生,種類有復水食品、凍干水果、復水飲料、罐頭、餅乾,另外有調味品。還有蔬菜,它通過一種特殊技術風乾,然後裝到真空包裝裡,到了太空,我們通過包裝袋的注水口向裡面注水,風乾的蔬菜會馬上變成新鮮蔬菜。也就是說,幾乎所有在地球上吃的東西都可以做成航天食品帶上去。我們這些食品的包裝袋上都印有“飛天”標識,無一例外。

目前最受航天員喜歡的食品不是別的,而是搾菜,為此搞過問卷調查,搾菜得分穩居榜首。

當時我帶上太空的航天食品挺多,夠我放開量吃幾天,而且都不錯,有月餅、餅乾、烤麩、紅燒肉、八寶飯、搾菜等。因為神舟五號飛行時臨近中秋,帶上去的月餅比較多,而且有多種不同的餡,另一方面,與餅乾相比,月餅不容易掉渣。

我午餐吃的主要是月餅、餅乾,素菜吃的是搾菜。如果在地面,紅燒肉更對我胃口,但那東西在太空不加熱不好吃,八寶飯不加熱吃起來會覺得反生。

我吃的月餅和餅乾都做成了小塊,可以一口一塊。在上面吃飯有很多樂趣,我把小月餅扔起來,讓它飄浮著,然後過去一口吞掉,我把餅乾一個個排列起來,之後按順序逐個吃掉。                                                                                                

太空食用椰蓉月餅

在太空我一共進餐三次,盡可能體會那種特別的感受,玩玩食品包,控制著自己的身體往這飄飄,往那飄飄,在空中轉體、翻身,其實我也嘗試著翻跟頭,在測控盲區,地面看不到的時候。

當然,每次吃完飯要將食品包裝和剩的東西放進廢物收集袋裡,防止食品碎屑、水滴或別的垃圾在艙內四處亂飄,難以收拾。

雖然程序設定我有 6 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但我只睡了半個多小時,基本上沒怎麼休息。

睡那半個多小時確實是因為太疲勞了。本來發射前睡覺的時間就不長,而在發射升空後又出現了幾個意想不到的小情況,整個人處在比較緊張和興奮的狀態,不容易入睡。

其實另一方面,我也確實捨不得睡。體驗太空生活,不僅對我而言,對任何航天員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經歷,能多點清醒時間就堅持住,反正回到地面可以補覺。

我是在飛行的第 11 圈睡著的,大約是地球上的深夜 24 時。我的生物鐘似乎還在正常狀態。

地面上睡覺一般要躺在床上,而在太空失重條件下的睡眠,不受姿勢限制,可以躺著,坐著,也可以站著,甚至可以倒立著睡。但睡前一定要固定住自己,否則睡著後,會在艙內飄來飄去。還要注意把自己的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艙內的儀器,而且,在失重狀態下,人睡覺時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與身體分離的錯覺,要避免嚇著自己。有資料說,國外曾有航天員在睡意矇矓間,把自己的手臂當成了向自己飄來的怪物,嚇出一身汗來。

我就在座椅上睡的,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好,很快就睡著了。這30 分鐘的一覺,睡得還比較香。根據地面監測,那時我的心率降到40 下,他們說我們知道你肯定是睡著了,要不然數據不會下來的。

很多人有睡醒後的片刻犯迷糊的情形,不明白自己在哪兒。但我醒來後很清楚是在太空飛船裡。雖說睡著了,潛意識裡一直在飛,睡著不久就醒了,也說明心裡面一直有事。

我並不知道睡了多長時間,醒來後就趕緊看時間,看飛行程序走到哪兒了。

訓練有素的航天員,即使睡得比較久,也不會醒來後不知身在何處。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飛行回來後,我的幾位戰友證實了這一點。航天飛行既讓人興奮又讓人緊張,心裡還有壓力,時刻準備著,一旦有問題必須馬上處理,所以即使睡著,意識裡也還亮著一點兒光。

我在法國國際空間大學講課的時候,有位心理醫生問我,在飛船上睡著的時候有沒有做夢。我說:“非常遺憾,我沒來得及做夢。我把做夢的時間也用在工作上了。”我說完,在座的很多人都笑了。

包括後來我們的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的航天員,也沒聽說他們誰在上面做了夢。這算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嗎?是不是宇航員在太空中精神高度緊張,而且不會像地面上保證你七八個小時睡眠,來不及做夢?還是另有別的原因?

除了吃飯、睡覺,人們比較好奇在太空如何上廁所。讓航天員在太空解決好個人衛生問題,安全地、合理地上廁所,是一個系統技術。

刷牙、洗臉比較好辦,漱口就用一口一塊的消毒口香糖,塞嘴裡嚼 5 分鐘就行了;洗臉使用臉巾包,就是用一塊浸有清潔護理液的濕毛巾擦臉。但上廁所大小便比較麻煩。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套複雜的除臭、供水、易於消毒的收集系統。其中對抽水馬桶的要求最精密,如果設計不好或使用不當,大小便就會飄出來,在太空艙裡四處飛舞,就像“天女散花”一般,將會帶來一場災難。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飛行時上了這種設備,使用情況良好。

但在神舟五號時,因為這些收集設備都安裝在軌道艙,而第一次飛行是我一個人,無法分身去軌道艙,所以沒有用上這些設備。上天前採取灌腸、吃低殘渣食品等措施,我兩三天內都不會有“大事”。但小便還是會有的。解決方案有兩個,一個是類似於“尿不濕”的東西,還有一個是類似醫院的導尿系統。但這兩個東西當時沒有完全派上用場。

由於我是中國第一個飛天的人,所以規定我不能脫掉航天服,即使小便也需要穿著。

我盡量減少飲水,而且多做活動,讓自己出點汗,以減小這方面的需要。

事實證明,我在太空所有的經歷都有它的價值,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不管看上去是大事還是小事。返回地面後,有一年多時間,我回答了科研人員的幾百個問題,涉及載人航天工程的各個方面,機械的、產品的、功效的、工作的、生活的、生理的、心理的,不一而足。

我要對產品做出評價,它們好不好用,順不順手;要回憶當時的情景和感受,對環境和事件細節做出準確描述。我要告訴人們,當時發射時振動如何出現,哪個時間哪個地方有異樣響聲,哪個抽屜式工具箱拉開卻推不回去,最後得用膠帶和繩子塞住綁死,不然相機等物品會在返回時散落……

後來,神舟六號比神舟五號有了 180 多項改進,從火箭、飛船到航天員,各個系統都改了許多。比如說我落地時,麥克風把我的嘴磕了個口子,流血不止,後來一看就是因為它的造型有個稜,改進後它變小變平了,外面加一層海綿,就確保了下次不會再讓航天員受傷。

 

《天地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