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幕後密使

陝北小城保安成了「紅都」

每當有貴賓來訪時,古人常講究「出廓相迎」。廓,外城也。

對於坐落在黃土地上的陝北小城保安來說,那一道磚牆之外,就算是「廓」了。

保安,「保障安全」之意,位於膚施(今延安)西北,原本是唐朝抵禦外敵的要塞,1934年改稱「赤安縣」,1936年則改稱「志丹縣」(志丹,即劉志丹,紅軍著名將領,陝北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保安人氏。1936年4月三十四歲的劉志丹,在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陣亡,於是這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故鄉——志丹縣)。

這座原本毫不起眼的小縣城,自1936年7月3日起,成了世人矚目的「紅都」。在這一天,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機關移駐此城。雖說小小保安簡直無法跟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相比,毛澤東所住的那口簡陋的石窯洞也無法跟蔣介石豪華的辦公室相比,不過這裡畢竟也是首都——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政府主席便是毛澤東。

自從1935年1月,中共在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以來,紅軍走出了困境,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此後不久,中共中央機關落腳於延安東北角的小鎮瓦窯堡(今子長縣縣城)。一時間,這座小鎮成了臨時「紅都」。1936年6月21日,國民黨高雙城部隊襲擊瓦窯堡。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向西退至磁窯,然後轉往保安,在這「保障安全」的小城安頓下來。

就在毛澤東住進保安的石窯洞不過十來天,一位勇敢的「高鼻子」——美國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衝破重重封鎖線,成了進入保安的第一位「外賓」。7月16日,斯諾在石窯洞裡首次拜訪了毛澤東。

斯諾在他的名著《西行漫記》中,如此記述他當時見到的毛澤東:

我到後不久,就見到了毛澤東,他是個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髮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樑很高,顴骨突出。我在一霎(剎)那間所得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幾天裡面,我總沒有證實這一點的機會。我第二次看見他是傍晚的時候,毛澤東光著頭在街上走,一邊和兩個年輕的農民談著話,一邊認真地在做著手勢。我起先認不出是他,後來等到別人指出才知道。南京雖然懸賞二十五萬元要他的首級,可是他卻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斯諾還寫道:

毛澤東和他的夫人(引者註:指賀子珍)住在兩間窯洞裡,四壁簡陋,空無所有,只掛了一些地圖。毛氏夫婦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頂蚊帳。除此之外,毛澤東的生活和紅軍一般戰士沒有什麼兩樣。做了十年紅軍領袖,千百次地沒收了地主、官僚和稅吏的財產,他所有的財物卻依然是一捲鋪蓋,幾件隨身衣物——包括兩套布制服。

就在斯諾訪問毛澤東之後五個多月,一彪人馬沿著黃土山路朝保安城進發。來者十餘人,從西安乘汽車來到洛川,然後改為騎馬,向北急馳。騎者一律穿張學良東北軍軍服。為首的一位,年約四十,相貌堂堂,頗為斯文,與其說是軍人,倒更像書生。

當這一隊人馬離保安尚有二十餘里時,一位穿紅軍軍服的長者,出廓相迎。

兩人見面時,長者剛說了一句:「老葉,一路辛苦了!」那來者便大笑道:「林老,你不是來接我,你是來接『光洋』的!」

那「老葉」,乃葉劍英也;「林老」,則是林伯渠。

林伯渠所說的「光洋」,是他從葉劍英拍來的電報中獲悉的。林伯渠那時任財政部長,手頭正拮据,得知葉劍英此行運回五萬光洋,喜出望外,理所當然出廓迎接。雖說五萬大洋,還只是蔣介石懸賞毛澤東首級的二十五萬大洋的五分之一,不過對於困頓之中的紅軍已是久旱甘霖了。

葉劍英哪來這麼多光洋呢?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