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周恩來廬山會談

周恩來在廬山和延安之間穿梭。帶著廬山的霧氣,他在6月18日回到延安,和毛澤東商討蔣介石提出的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的問題。

剛剛有了眉目,蔣介石於6月26日又給周恩來發來電報,邀他再上廬山。於是,周恩來帶著在延安起草的新文件,和博占、林伯渠一起,於7月4日到達西安。

就在周恩來一行到達上海的那一天,形勢急轉直下。

那一天——1937年7月7日,成為中國現代史上劃時代的一天。所謂「八年抗戰」,就是從這一天算起。

這天夜裡10時,位於北平西南十五公里處、宛平縣境內的盧溝橋,一片緊張氣氛,正在那裡進行軍事演習的日軍,聲稱有一名士兵失蹤,需進入城內搜索。國民黨軍隊理所當然地拒絕這一要求。8日凌晨4時,盧溝橋畔響起了激烈的槍炮聲,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當地國民黨駐軍二十幾軍吉星文團長率部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

7月8日晨,北平市市長秦德純急電廬山,向蔣介石報告「盧溝橋事變」。

這一回,蔣介石的態度比六年前「九一八事變」時要好得多了。他在當天,致電國民黨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明確地指出:「宛平應同守勿遐,並須哞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

這與「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發給張學良的「我方應不予抵抗」的《銑電》,迥然不同。

毛澤東也迅速作出了反應。延安發出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我們要求立刻給進攻的日軍以堅決的反攻,並立刻準備應付新的大事變。

全國上下應該立刻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與估計。

就態度而言,毛澤東比蔣介石更堅決;就影響而言,蔣介石比毛澤東更大——因為國民黨的軍權在蔣介石手中,而國民黨軍隊在當時比紅軍要強得多、大得多。

也就在這一天,毛澤東致電蔣介石,全文如下:

廬山蔣委員長鈞鑒:

日寇進攻盧溝橋,實施其武裝攫取華北之既定步驟,聞訊之下,悲憤莫名!平津為華北重鎮,萬不容再有疏失。敬懇嚴令二十九軍,奮勇抵抗,並本三中全會禦侮抗戰之旨,實行全國總動員,保衛平津,保衛華北,收復失地。紅軍將士,鹹願在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迫切陳詞,不勝屏營待命。

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林彪、劉伯承、徐向前叩翌日,彭德懷等「率人民抗日紅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又發表致蔣介石通電,表示:「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命為抗日前驅,與日寇決一死戰。」

這份電報公開表明,為了抗日,紅軍的紅帽子要換成「國民黨帽子」了。

大敵當前,同共同仇,盧溝橋的槍聲,促使了蔣介石和毛澤東迅速接近——儘管他們之間還有著這樣那樣的分歧。

日本內閣會議則在7月11日發表就「盧溝橋事變」作出的決定:

這次事件,完全是中國方面有計劃的武裝抗日,已無懷疑的餘地。我們認為,不但必須最迅速地恢復華北的治安,並且有必要使中國對非法行為,特別是排日、侮日行為,表示道歉……

日本內閣的顛倒黑白的決定,在中國激起了公憤。

8月13日,周恩來、博古、林伯渠來到了國民政府的「夏都」——廬山。

這時,廬山上大員、名流雲集,其中許多人胸前都別著圓形白底藍色「五老峰」徽章。這特殊的徽章,是特殊會議的特殊通行證。這特殊的會議名日「廬山談話會」。出席會議的有國民黨中央要員、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各界名流,共二百三十一人。談話會在廬山牯嶺市街附近的牯嶺圖書館大禮堂裡舉行,會議由蔣介石、汪精衛主持。

雖說周恩來上了山,如他所言:「廬山談話會的時候,共產黨沒有份。我同林伯渠、博古同志三個人不露面,是秘密的。」

周恩來還說,這個談話會「不是大家坐下來開圓桌會議,一道商量,而是以國民黨做主人,請大家談話一番」。

戰火正在山下燃燒,抗日成了廬山談話會的中心議題。就連國民黨內的親日派頭目汪精衛,此時在談話會上也大談抗日:

自「九一八」以來,精誠團結,共赴國難,成為全國一致的口號……最近盧溝橋事件突發,危急情況更加嚴重,根本方法仍是精誠團結,將全國的心力物力融成一片。

在宴會上,汪精衛還發表了一通十分動聽的祝酒詞,我們現在耳朵裡聽著盧構橋的炮聲,眼睛裡見著前線戰士的拚命與戰地人民的受苦,實在沒有可以開顏相向的理由,但是想起在環境艱苦中,培養元氣,生機不斷,精神不死,實在可使我們感激奮發。謹此理由,滿舉一杯,祝各位先生健康。

蔣介石呢?7月17日,他在廬山談話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說。下面的這一段話,在當時幾乎是家喻戶曉的:

如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段蔣介石語錄,當時寫遍中國的大街小巷。這是蔣介石對於抗日的最明確的表態。

也就在這次演說中,蔣介石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倒十分真實:

我們要應付國難,首先要承認自己國家的地位。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的力量要有忠實的估計。國家為進行建設,絕對需要和平,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的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

蔣介石這段話,說了自己為什麼「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求全」,即採取「不抵抗主義」的原因。

蔣介石的另一段話,說出了這次採取抗日態度的原因:

我們的東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繼之以塘沽協定。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我們五百年故都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北平如果變成昔日的瀋陽,今日的冀察也將成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變成了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的整個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

蔣介石這番演講,極為重要,表明他抗日的決心。

照理,這一回廬山國共談判應該順利,但事實上卻出乎意料地變得異常艱難。

談判在蔣介石、邵力子、張沖和周恩來、博古、林伯渠之間進行。周恩來帶著由他起草的《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上山,蔣介石改了兩句,卻又扔在一邊。蔣介石在許多問題上「加價」,弄得周恩來頗為為難。

其中最明顯的是關於紅軍改編後的指揮權問題。

上一回,蔣介石提出紅軍改編之後,由「政訓處」指揮。

周恩來當即表示疑惑不解,問道:「委員長,政訓處如何能指揮部隊?」

蔣介石傲然道:「我是革命領袖,我要他們指揮,他們就能指揮。」

這一回,蔣介石又改口說:「政治機關只管聯絡,無權指揮。可以周恩來為主任,毛澤東為副主任。」

顯而易見,蔣介石故意提出的「周正毛副」,是中共所無法接受的。

周恩來無奈,在山上給蔣介石寫了一信:

此與來(註:周恩來自稱)上次在廬所面聆及歸陝向黨中諸同志所面告者出入甚大,不僅事難做通,且使來一再失信於黨中同志,恐可是礙此後各事之進行。

蔣介石依然我行我素,不把中共放在眼裡。

那些日子,毛澤東正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實踐論》、《矛盾論》。接到周恩來發自廬山的電報,毛澤東對蔣介石的反覆無常,怒氣沖沖。他決心對蔣介石採取強硬態度。

7月20日,署名「洛、毛」的電報,從延安發給廬山上的周恩來:

周轉林:

甲,日軍進攻之形勢已成,抗戰有實現之可能。

乙,我們決心採取蔣不讓步不再與談之方針。

丙,請你們回來面商之。

此處的林,指林伯渠。

接到毛澤東、張聞天的電報,周恩來、博古、林伯渠隨即下山,飛往上海了。

周恩來等在上海會晤了宋慶齡,向她通報了國共談判的情況。7月27日,周恩來等飛抵西安。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