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出席開羅「三巨頭」會議

1943年10月28日,對於蔣介石來說,是異常興奮的一天。

這天,蔣介石收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電報,「祈極守秘密」。是什麼事如此秘密?宋美齡把電報譯給蔣介石聽:

莫斯科會議,至今進行甚速,極望其會議結果能有裨於各方,我正促成中、英、蘇、美同盟之團結。我尚不知斯大林能否與我相晤,但在任何情況下,我極望與閣下及丘吉爾能及早會晤於某處,時間為11月20日至25日之間。我想亞歷山大當為一良好地點……會議日期為三日。

這就是說,羅斯福要邀請蔣介石出席「四巨頭」會議。

羅斯福電報中所說的「莫斯科會議」,是指1943年10月19日,美、英、蘇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的會議。中國外交部長沒有應邀出席。後來,根據羅斯福的提議,要發表《四強宣言》,邀請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出席並簽字。

羅斯福除了組織發表《四強宣言》外,又提議召開四強首腦會議,即「四巨頭」會議。於是,羅斯福給蔣介石發來了那份電報。

說實在的,那時的中國領土,大部分落入日本手中,稱中國為「強國」,把蔣介石列為「四巨頭」之一,有點名不副實。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收到羅斯福的邀請電,蔣介石才喜出望外。

羅斯福的電報中,特地提及了斯大林,不知斯大林是否願意出席「四巨頭」會議?

羅斯福的猜測不是多餘的。果真,斯大林不願出席「四巨頭」會議。其中的原因,是斯大林不願意跟蔣介石坐在一起開會。

是斯大林看不起蔣介石,或是由於中共的關係而不願跟蔣介石坐在一起?

其實,其中的原因和1942年12月蘇聯不願參加在重慶召開的聯合軍事會議一樣:蘇聯和日本在1941年4月簽訂了《中立條約》。斯大林不願與日本關係惡化,以免腹背受敵(日本和德國東西夾攻蘇聯)。這樣,斯大林不願跟蔣介石坐在一起,以免過分刺激日本。

於是,羅斯福只得採取非常特殊又非常巧妙的辦法:他、丘吉爾先和蔣介石在開羅會談,然後,再由他、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談。也就是說,把「四巨頭」會談拆成兩次不同的「三巨頭」會談,從而避免了斯大林和蔣介石坐在一起。

1943年11月17日,那位令蔣介石頭痛不已的參謀長史迪威從重慶飛往開羅。

翌日,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離開重慶飛往開羅。

開羅西南郊豪華的米那赫斯飯店,一下子成了貴賓雲集之處。飯店的總統房裡,分別住著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從窗口便可遠眺著名的胡夫金字塔。美、英、中三國高級官員們也住在這家飯店,以至於「浴室都緊張起來了」。四周,英國駐紮重兵保護。一門門高射炮,高翹著炮筒,日夜監視著天空。

這下子,蔣介石真的成了世界政壇巨頭,而宋美齡則以中國第一夫人的身份,以幹練的才華、優雅的風姿、嫻熟的英語,周旋於巨頭之間。蔣介石夫婦在開羅,正處於政治生涯的巔峰。

一幀歷史性的照片,成了開羅會議的縮影:羅斯福穿著深色西裝,卻敞著襯衫領子,沒有系領帶;丘吉爾一身白西裝,足蹬一雙白皮鞋,領帶系得整整齊齊;蔣介石一身戎裝,戴白手套,拿著大蓋帽;宋美齡則一身黑旗袍,加一件白色短外套。

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開羅,簽訂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

羅斯福在和蔣介石的交談中,再三表示美國不希望陷入中國內戰的陷阱,要求蔣介石能與延安「共產黨人組成一個聯合政府」,以求聯合起來共同抗日。

蔣介石和宋美齡於11月27日離開開羅。翌日,羅斯福、丘吉爾便和斯大林在德黑蘭會晤。斯大林對《開羅宣言》表示同意。於是,12月1日,《開羅宣言》正式發表。

蔣介石從開羅歸來,春風滿面。確實,開羅之行,不僅提高了蔣介石的國際地位,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由此爭得「四強」之一的地位,為後來中國成為聯合國常務理事國打下了基礎。就這一點來說,蔣介石為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做了好事。

開羅會議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前夕召開的。進入1944年,世界形勢大變:

美國部隊在日本控制下的塞班島、菲律賓等登陸,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連連敗北。日本東條英機內閣不得不因戰爭失利而下台,繼任的小磯內閣也處於四面楚歌之中。

英、美部隊於這年6月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

8月25日,法國首都巴黎光復。

蘇軍則重創德軍,把他們趕出了國土,並長驅直入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9月蘇軍攻入德國。

在中國,日軍卻為了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在河南、湖南、廣西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即豫湘桂戰役爆發——這只是日軍的垂死掙扎。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已是指日可待了。

不過,蔣介石跟史迪威的矛盾,卻日益白熱化。史迪威認為蔣介石這「花生」以及那「一籃子花生」都不行、太無能,中國軍隊必須由他全權指揮。蔣介石豈能容忍這美國佬如此放肆?!一個參謀長,怎麼可以不把統帥放在眼裡?!史迪威甚至在回國述職時對羅斯福總統說:「不管這『花生』是否同意,假如不在中國的最高指揮權上做點文章,我們就白費勁了。」羅斯福總統對史迪威持支持態度,這使蔣介石極為不快。

其實,不光是史迪威如此,就連1944年6月來華訪問的美國副總統華來士也向羅斯福報告:「蔣充其量只是一個短期可以依靠的人物。人們不相信他具有治理戰後中國的智慧或政治力量。」

羅斯福再度重申了他在開羅會議時對蔣介石說過的態度,希望國共合作。羅斯福托華來士向蔣介石轉告:國共兩黨黨員終究都是中國人,是朋友。朋友之間總有可以商量的餘地。如果雙方不能夠一致,可以找一個朋友來調解。他可以「充當那個朋友」。

羅斯福的話,使蔣介石不悅。

羅斯福總統在1944年7月6日、9月18日,兩度給蔣介石發電報,告知他要把史迪威晉陞為上將,而且「使他在你的直接指揮下統率所有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

9月19日,在接到羅斯福的第二次電報時,史迪威在給他夫人的信中得意洋洋地寫道:「我用漁叉,對準小人物,猛地刺去,刺了個透心涼!」

蔣介石則在當天的日記中咬牙切齒地寫道:「實為余平生最大之恥辱也。」

就在蔣介石和史迪威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總統的特使帕特裡克·赫爾利少將來到中國。

赫爾利支持蔣介石,促使羅斯福轉變了態度。1944年10月5日,羅斯福總統終於下達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

這下子,史迪威氣壞了。他罵羅斯福是「橡皮腿」——立場不穩。可是,已無濟於事,「花生」畢竟戰勝了他。

這下子,蔣介石興高采烈了。他稱這是羅斯福總統送給他的「雙十節」賀禮——自從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發辛亥革命,10月10日便被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

蔣介石在1944年「雙十節」發表演說,強調了抗戰即將勝利,暗示要著手反共。

毛澤東當即予以反駁。翌日,新華社發表評論《評蔣介石在雙十節的演說》,乃是出自毛澤東的手筆。毛澤東猛烈地抨擊了蔣介石:

蔣介石的演說在積極方面空洞無物,他沒有替中國人民所熱望的改善抗日陣線找出任何答案。在消極方面,這篇演說卻充滿了危險性。蔣介石的態度越變越反常了,他堅決地反對人民改革政治的要求,強烈地仇視中國共產黨,暗示了他所準備的反共內戰的借口。但是,蔣介石的這一切企圖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他不願意改變他自己的做法的話,他將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