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委派他前往中國

斯內夫利特究竟是何等人物?

鑒於他後來在中國的常用名字是馬林,以馬林著稱於世,此後行文為照顧習慣,改用馬林。

1922年7月30日蘇聯《真理報》所載《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現狀》一文,清楚地表明了馬林的重要地位。只是《真理報》公開發行,不能把這位做秘密工作的人物的姓名捅出去,因此文中以「×同志」作為代詞。

馬林(左三)與列寧(左四)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現狀》原文如下:

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同一次會議(引者註:指1922年7月17日會議)上,×同志作了關於中國問題的報告。×同志在中國待了一年半,不久前剛回來。他仔細地研究了這個大國混亂不堪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他認為,中國的政治操於強列之手,而中國社會各階級(中國國內尚無完全成形的階級)並不發生有力的影響。在孫中山政府統治下的南方進行著民族主義運動,它得到僑居國外的中國大資產階級幫助。

由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書刊哺育的知識分子是這個過家最活躍的一股力量。但是,這場革命的民族主義運動在一般中國人民中間,在農民中間卻引不起絲毫反響。農民的大多數是租種小塊土地的小佃農,他們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不起任何作用。情況是如此之獨特,與其他國家農民的境遇相比又是如此之不同,以至直到如今也無法為他們制訂出任何一個總的土地綱領。

處於外國資本家統治之下,而又是大工業中心的華中(上海),還不具備由中世紀行會組織和秘密組織向現代工會轉化的可能性。南方的情形則不同,在這裡,居於領導地位的孫中山的黨對工人階級也有著明顯的影響,無產階級同這一組織之間甚至有內部聯繫。這一點從最近有組織的海員大罷工中可以看出。廣東的許多工會小組組織得很好,很集中。那裡已擁有五萬名有組織的工人,其中海員工會最強大,有一萬二千之多。

隨後,報告人詳盡地描述了中國極其複雜的內部關係,在那裡,大國之間爾虞我詐,彼此傾軋,為此他們競相利用中國的各個派別。孫中山反對北京的鬥爭,是南方擁護改革、反對北方滿洲反動統治階級的民主制(引者注——原文如此)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孫中山看來遭到了失敗。雖然南方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條件很有利,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政府也希望運動有所發展,可是我們在那邊的同志卻未能充分利用這一形象去加強聯繫工人群眾。他們推行宗派主義政策。把自己毫無起色的工作和背離群眾迫切利益的現象歸咎於什麼非法地位。中國青年,尤其大學生,乃是極易接受社會主義的人。但還談不上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

現在,紅色工會國際和共產國際在中過,特別在南方,具有卓有成效地推進工作的十分適宜的土壤,因此,問題應當認真地加以討論。……

決定委託×同志起草致中國共產黨和日本共產黨的信。

能夠在莫斯科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上作關於中國問題的長篇報告,又能代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起草致中國共產黨、日本共產黨的信,這位「×同志」——馬林確非等閒之輩。難怪當他光臨奧地利,會引起那麼一番不小的風波!

共產國際,亦即「第三國際」。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864年創立的,叫「國際工人協會」,著力於組織各國的工人運動。「第一國際」在1876年解散。

「第二國際」是恩格斯在1889年創立的,是各國社會民主黨和社會主義工人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後來,由於大多數社會民主黨公開背叛了無產階級,「第二國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解體。

「第三國際」是列寧在1919年創立的,是全世界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稱「共產國際」。它的通俗、形象的稱呼是「世界共產黨」。因為它不僅僅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它和各國共產黨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高度統一的上下級關係。執行委員會是共產國際的領導機構,列寧是共產國際的領袖。

馬林是在1920年7月,在莫斯科見到了列寧,受到了列寧的賞識。

那時,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正在蘇俄召開。馬林是作為印尼共產黨的代表,出席了大會。

「馬林同志,您從荷蘭的殖民地——東印度來,我想請您參加共產國際的『民族和殖民地委員會』工作好嗎?」列寧緊握著馬林的手,這麼說道。

「好,我非常樂意參加這個委員會,願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出力。」馬林一口答應下來。他用流暢的英語跟列寧談話。他能講英語、德語、法語和荷蘭語,也稍懂俄語。正因為這樣,他奔走於世界各國,能用多種語言與人交談。

列寧是民族和殖民地委員會的主席,馬林被任命為秘書。在委員之中,有墨西哥代表團負責人,印度人羅易。

列寧非常重視民族和殖民地問題,要在共產國際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民族和殖民地問題》講話。列寧寫出了提綱初稿,向羅易,也向馬林徵求意見。

「列寧同志,我對您的提綱有不同的意見。」羅易很直率地說道。

「歡迎,歡迎。」列寧的眼角皺起了魚尾紋,笑瞇瞇道,「羅易同志,我事先把提綱初稿打印出來,就是希望能夠聽取各種意見。」

「列寧同志,我認為您的提綱初稿中,低估了殖民地國家中無產階級的存在及其意義,低估了這些國家中革命的工農運動。」羅易開門見山地說道,「共產國際不應支持落後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而應當只幫助建立和發展革命政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1]

「羅易同志,你的意見很好。」列寧說道,「我建議你也寫一份提綱,根據你所熟知的印度和亞洲其他受英國壓迫的大民族的情況寫成提綱,在大會上發言。」

這樣,列寧和羅易相繼在大會上發言。

在7月28日第五次全體大會上,馬林作了發言,談了自己的見解,也談了對列寧和羅易提綱的看法:

「同志們,荷屬東印度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由於過去七年我的工作是和東印度運動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我希望大會對我作為一個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這些國家中所取得的經驗給予關注。我認為在議事日程中沒有別的問題比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對世界革命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更為重要的了。……」

「我看在列寧同志和羅易同志的提綱之間沒有什麼不同。他們的解釋是一致的。……同革命的民族主義者合作是必須的,假如我們拒絕民族解放運動,扮演一個空談理論的馬克思主義者,那麼我們就只是做了一半工作。……」[2]

馬林在大會發言中,提到了應當重視中國的革命者:

「我願建議在這裡通過的提綱,由共產國際用幾種東方文字印刷,特別在中國和印度的革命者中間分發。……」

「我們應給東方革命者在蘇俄學習理論的機會,以使遠東能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有朝氣的成員。」

在這次代表大會上,馬林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相當於這個「世界共產黨」的政治局委員!他,躍入共產國際領導人的行列。

馬林的躍升,當然是由於列寧的信賴。而他,正是以豐富的革命經驗和超群的工作能力,贏得了列寧的垂青……

馬林,這個荷蘭人,怎麼會對東方的殖民地的革命如此熟悉?他怎麼會成為印尼共產黨的代表?

在眾多的歐洲國家中,荷蘭和葡萄牙是兩個奇特的國家。這是兩個小國,論面積不到十萬平方公里,論人口不過一千萬上下,可是卻曾成為不可一世的「海上霸王」:在15到16世紀,葡萄牙憑借自己強大的船隊選征海外,佔領了很多殖民地,成了「殖民地大國」。緊接著,在17世紀,荷蘭猛烈地向海外擴張,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殖民帝國。

荷蘭的殖民者遠征亞洲,印度尼西亞淪為「荷屬東印度」。

1883年,馬林降生在盛開著鬱金香的荷蘭海港鹿特丹。鹿特丹不僅是荷蘭第一大港,迄今仍是世界最大的海港,萬國商船雲集。萊茵河、馬斯河在這裡注入北海。一座座風車在這片地勢低窪的土地上緩緩轉動,把水排到長長的海堤之外。

馬林在這「歐洲的門戶」長大。中學畢業後,來到首都阿姆斯特丹,考人荷京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開始懂得革命的道理。

1902年,十九歲的馬林加入了荷蘭的社會民主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鐵路部門從事工會工作,表現出很強的組織才能。

1913年,三十歲的馬林被派往萬里之遙的荷屬東印度從事革命工作。

印度尼西亞號稱「千島之國」。最為繁華的是爪哇島,那裡集中著全國65%的人口。馬林在爪哇島的三寶垅,擔任那裡商會的秘書。不久,他便兼任三寶垅鐵路電車工會機關刊物《堅韌報》主編。在那裡的荷蘭人大都是殖民地統治者,而馬林卻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成為那裡革命的組織者。

馬林深感政黨的重要性。1914年5月9日,在馬林的倡議下,發起了「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印尼共產黨的前身)。他也意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親自創辦了荷蘭文的《自由呼聲報》。

後來,他又創辦了印尼文的《人民呼聲報》,擅長作文的他,寫了不少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17年11月,列寧成功地領導了俄國的十月革命。消息傳到荷屬東印度,馬林興奮不已,發表了好多篇文章,為十月革命歡呼雀躍。

荷屬東印度總督早已把馬林視為眼中釘。這時,抓住了馬林的文章作為把柄,通緝馬林,並由三寶垅法院對馬林進行了審訊。

1918年12月5日,馬林被荷屬東印度總督下令驅逐出境。

馬林不得不回到荷蘭。但是,他仍通過他在荷屬東印度的戰友,領導著那裡的革命活動。

1920年5月23日,荷屬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決定把黨的名稱改為「印尼共產黨」。

就在這個月,馬林從荷蘭前往蘇俄,以印尼共產黨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共產國際「二大」的籌備工作。

在莫斯科,列寧一次又一次會見馬林,跟他討論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因為馬林有著在殖民地領導革命的豐富經驗……

列寧那睿智的目光,關注著世界的東方,尤為關心東方的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列寧說,「東方各民族對帝國主義的態度和他們的革命運動」,目前具有「最重大的意義」。然而,中國還沒有共產黨!列寧在考慮著、物色著恰當的人選,派往中國,幫助中國革命者建立中國共產黨——共產國際的中國支部。

馬林闖進了列寧的視野。不言而喻,他是非常合適的人選。

這樣,馬林在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民族殖民地委員會秘書之後,又接到共產國際一項新的使命: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

馬林的這項新使命的任務是:考察包括中國在內的遠東各國的情況和建立聯繫,調查是否有希望和可能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遠東局,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

馬林側影

不過,馬林在接到共產國際和列寧的委派之後,沒有馬上前往中國。他到蘇聯巴庫出席了東方人民代表大會。然後,又回到荷蘭,希望辦理撤銷荷屬東印度對他的驅逐令的手續。1921年3月23日,他向荷屬東印度總督寄遞的撤銷驅逐令的申請書被駁回。他又到意大利處理一些事務。

在1921年暮春夏初,他出現在維也納,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

[1]參見楊雲若、楊奎松:《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引自公馬林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紅色三步曲:紅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