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漁陽裡六號掛起魏碑體招牌

上海霞飛路新漁陽裡六號那幢石庫門房子,人進入出,變得頗為熱鬧。

戴季陶早就搬走了,只是那裡的玻璃窗上,還留著他當年興高采烈時,龍飛鳳舞般題的詩。

楊明齋是這幢房子的新的承租人。不過,他只住在樓上小小的亭子間裡。那裡放著的一張寫字桌,一張單人鋪,便是他的一切。

樓下,客堂間,居然放著一張可供十幾個人同時圍著進餐的紫紅色的大圓桌。

灶間,安上了大鍋,居然還有專門燒飯的人。

樓下的廂房裡,放了一排排長凳、課桌,掛起了黑板。

樓上的廂房、客堂間,架起了棕棚,架起了鋪板,有好多人住在那裡。

新漁陽裡六號完全成了一個對外公開的機關。它居然被還登在1920年9月28日的《民國日報》廣告上。那廣告全文如下:

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

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現已成立英俄日本語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課一小時,文法讀本由華人教授,讀音會話由外國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從初步教起。每人選習一班者月納學費二元。日內即行開課,名額無多,有志學習外國語者請速向法界霞飛路新漁陽裡六號本社報名。此白。

外國語學社

這裡本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誕生地,上海社長主義青年團的誕生地,怎麼忽地變成了「外國語學社」?

大門口,真的掛起了白底黑字、魏碑體的招牌:「外國語學社」!

原來,這是一個特殊的「外國語學社」:

社會長乃楊明齋。

社秘書為俞秀松。

俄文的教師最多,即楊明齋、庫茲涅佐娃(即維經斯基夫人)以及王小姐。王小姐是張作霖駐莫斯科公使李家鰲的外甥女,叫王元齡,思想也十分進步。

日文教師李達。

法文教師李漢俊。

英文教師袁振英。

至於學生,少時二三十人,多時五六十人。學生除了上海市的,還有從外地來的。外地學生有的就住在那裡。

屋裡不時傳出俄語聲,日語聲,法語聲,英語聲,真的像個「外國語學社」的樣子。

雖說在報上公開登了招生廣告,其實,那只是使這個「外國語學社」合法化罷了。

這兒的學生,其實是通過各種途徑介紹入學的。介紹者,往往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

1921年4月3日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生羅亦農、柯慶施、周伯棣在上海合影外國語學社的教室

從外地來的,一般也都是由進步團體介紹而來的。來到這裡學習的青年,大都加入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因此,「外國語學社」成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活動場所,培養人才的場所。在這裡以學習俄語的青年最多,為的是分枇杷他們送往蘇俄訓練,為中國共產黨培養未來的幹部。

在這批學生之中有:

後來成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劉少奇(他住在樓上廂房)。

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在1949年4月被選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名譽主席的任弼時。

任弼時的叔伯兄弟任作民,後來任中國共產黨湖南特委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長。

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上海市市長的柯慶施,當時叫柯怪君,也住在樓上廂房。

在192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組織局主任的羅亦農(又名羅覺)。

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大將、國防部副部長的蕭勁光。

成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候補常委的作家蔣光慈(曾名蔣光赤)。

成為魯迅密友、著名翻譯家、散文家、北京大學教授的曹靖華。

在1925年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部長的李啟漢。

……

楊明齋除了在新漁陽裡六號主辦外國語學社,還在那裡的亭子間辦起了中俄通信社(後來改稱為華俄通信社)。這個通信社把來自蘇俄的大量報道譯成中文,供給中國報刊刊登;又把中國的重要消息用電報發往莫斯科,溝通了中國與蘇俄之間的信息。當時中國報刊上的《布爾什維克沿革史》、《列寧小史》、《列寧答英記者底(的)質問》等等,便是中俄通信社提供的。

《紅色三步曲:紅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