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捐軀沙場

軍叫工農革命,

旗號鐮刀斧頭。

修銅(修銅後改為「匡廬」)一帶不停留,

要向平洲(平洲即平江、瀏陽,湖南縣名,後來作者改為「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

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

霹靂一聲暴動。

毛澤東在1927年寫的這首詞《西江月·秋收起義》,勾勒了湖南秋收起義的情景。

對於毛澤東來說,秋收起義是他第一次實踐他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理論。

不過,毛澤東自知光是依靠農民的長矛、稜鏢是難以「出政權」的。他在8月18日的中共湖南省委會議上,便講得很明確:

秋收起義的發展,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是誰都不能否認,但要發動暴動,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一軍事的幫助。有一兩固兵力,否則終歸於失政。暴動的發展是要奪取政權,沒有兵力的護衛或去奪取,這是自欺的話。我們黨從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事,現在應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實行在槍桿子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

毛澤東要尋找槍桿子,要尋找「一兩團兵力」,正巧,一支正規軍正駐紮在扛西和湖南交界不遠處的修水縣。遺支正規軍是一個警衛團,團長居然是中共黨員!正因為這樣,毛澤東穿過湖南和江西的邊界,朝江西進發,才在半途發生那番「歷險記」……

這個團自武漢來,原本是守衛武漢國民政府的警衛團,可謂精兵,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中共指派了葉挺獨立團的一位團參謀長,出任警衛團團長。這位團參謀長既是黃埔軍校二期畢業生,又是中共黨員,名喚盧德銘。盧德銘成了警衛團團長,便使這個團處於中共領導之下。

中共在南昌發動「八一」起義時,盧德銘奉命率部開赴南昌,參加起義。當他們從武漢東下到達黃石時,得知起義部隊已退出南昌,而九江又被張發奎部隊控制,只得率部來到鄂湘贛三省交界的「三不管」的修水縣暫且棲駐。這支精兵,馬上被正在尋覓「槍桿子」的毛澤東所看中。

於是,二十二歲的盧德銘被任命為秋收起義總指揮,毛澤東則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成了毛澤東最初的戰友。

這個「四川伢於」,在上中學時就讀《新青年》,思想日趨進步。十九歲那年,他千里迢迢,去報考黃埔軍校。離家時,正值春節,他揮毫寫下一副春聯,貼在家門兩側:「問客何來想是仙風吹到,留君不住須當明月照歸。」

當他不遠千里來到廣州,黃埔軍校招生考試已過。他求見孫中山。孫中山見他小小年紀,革命願望如此強烈,便召見他,當場面試,十分滿意。這樣,孫中山介紹他進入黃埔軍校,成了第二期學生。

在黃埔軍校,盧德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畢業後,盧德銘來到中共領導之下的葉挺獨立團,擔任連長。

獨立團成了北伐先鋒,一路過關斬將,屢建奇功。盧德銘從連長升為營長,升為團參謀長。進入武漢後,調任警衛團團長。

1927年9月9日,作為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在江西修水縣渣津宣佈:「現在我們起義了!」他領導的警衛團,成為起義部隊的第一團。

第二團由安源工人和醴陵農民組成。

第三團是由平江、瀏陽農民義勇軍組成。

第四團是經過改編的夏斗寅殘部。

宣佈秋收起義時,毛澤東正在江西銅鼓縣城蕭家祠——第三團團部。

秋收起義最初的行動計劃是攻取長沙:一團、四團打平江,二團、三團打瀏陽,然後分兩路包抄長沙。

一團、四團在朝平江縣城進軍途中,四團突然嘩變,襲擊一團,使進攻平江的計劃受挫。二團、三團先克醴陵縣城,才佔領了兩天,不得不在強敵面前退出。改取瀏陽縣城,佔領後陷入重圍。

兩路兵馬均出師失利,攻打長沙無望,遂退至瀏陽文家市。

9月19日夜,文家市的裡仁學校裡,像開了鍋似的。各路兵馬的首腦人物齊聚那兒,前敵委員會會議在書記毛澤東主持下召開。討論的主題是「向何處去」。

雖說從9月9日至19日,不過十天光景,毛澤東的頭腦變得冷靜。原先他受「領袖同志」瞿秋白的影響,以為「中國客觀上早已到了1917年」,而秋收起義的受挫,使他清醒,意識到長沙「啃不動」,連醴陵、瀏陽這樣的縣城都「吃不了」。毛澤東審時度勢,知道絕不可與強敵硬拚。他在會上提出,向「萍鄉方向退卻」,以求避開強敵的鋒芒,保存自己的實力。

長沙城內有九千敵軍駐守,攻長沙勢必敗北。

頭腦發熱的人,依然在會上嚷嚷:「進攻長沙!進攻長沙!」

兩種意見針鋒相對。

總指揮盧德銘是位精明聰穎的人,他以為毛澤東的話在理,投了贊成票。盧德銘在軍隊裡威信甚高,他倒向毛澤東,使進攻長沙的主張遭到會議的否定。

翌日,這支打著「中國工農革命軍」的隊伍,朝江西萍鄉方向前進。

行軍的第4日,9月23日清晨,當部隊從萍鄉東側的蘆溪鎮出發不久,突然槍聲如同炒豆般響起。

原來,那是江西軍閥朱培德部隊的一個特務營和一個保安團,布下了伏擊圈。當毛澤東、盧德銘率部進入伏擊圈時,一聲口令,伏兵傾巢而出。

在激戰中,二十二歲的總指揮盧德銘飲彈而亡。毛澤東痛失他最初的得力戰友。盧德銘倘若不是過早地死於非命,定然會成為元帥級的中共軍界領袖人物。

毛澤東倖免於難,且戰且走,帶領著受驚的隊伍繞開萍鄉南進……

毛澤東要把隊伍帶向何方?

《紅色三步曲2:歷史選擇了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