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戰「十六字訣」的誕生

1958年,在古巴的密林中,一個穿緊身衣的阿根廷人,正在給古巴游擊隊員們講述游擊戰術。他的講課內容,用這樣一句口訣概括:「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這位被冠以「游擊戰專家」的阿根廷人名叫格瓦拉。他1952年參加了反對阿根廷庇隆政府的暴動。1954年,他在墨西哥和卡斯特羅相識,便投身於反對古巴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鬥爭。他在古巴開展游擊戰爭。

格瓦拉著有《游擊戰》等書。古巴建立了卡斯特羅新政權之後,他辭去在古巴的一切職務,到非洲的扎伊爾、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開展游擊戰爭。1967年死於玻利維亞游擊戰,時年三十九歲。

格瓦拉對那「十六字訣」推崇備至,奉為游擊戰爭的經典。他說,這「經典」來自中國,來自毛澤東。

「十六字訣」的發明者確是毛澤東。毛澤東是在井岡山創立了他的游擊理論。

毛澤東原本是個文人。「激揚文字,指點江山」,他行。可是,「時勢」逼著他,非成為一員武將不可。當毛澤東蒙受打擊,被「開除黨籍」,不得不去當師長的時候,曾十分感歎說過這麼一番話:「軍旅之事,未知學也,我不是個武人,文人只能運筆桿子,不能動槍。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當師長有點玄乎。」雖說「有點玄乎」,毛澤東畢竟還是學會了「軍旅之事」,而且後來居然博得了「無產階級軍事家、戰略家」的美譽。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據毛澤東當年的警衛員回憶,毛澤東在井岡山上最珍貴的「家產」,是兩個竹編的書簍。不論他走到哪裡,總讓警衛員帶著這兩個書簍。在書簍之中,他最常看的是《共產黨宣言》。

1928年5月,毛澤東的書簍裡多了一套他愛不釋手的書。那是他的部隊攻打井岡山附近茶睦縣的高隴圩,闖進譚延闓的老家所獲的。譚延闓曾是清末進士,後來出任湖南省都督、湘軍總司令。在潭家的藏書中,毛澤東得到了一套《三國演義》。雖說他早年多次讀過《三國演義》,跟下再讀,卻別有新意,從中可以學習許多作戰的經驗。所以,毛澤東曾言:「這真是撥開雲霧見青天,快樂不可言。」

沒有帶過兵,沒有打過仗准往不知天高地厚,頭腦容易發熱,動不動就來個「一省或數省勝利」。當時,那麼多中國共產黨人迷醉於在大城市舉行暴動,無非是想照搬蘇俄模式——1917年,列寧便是在彼得格勒舉行武裝暴動,攻下克倫斯基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官,一舉奪得了全國政權。

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前夕,也曾說過「中國客觀上早已到了1917年」之類的話,擬定過進攻長沙的計劃,並企望過由此「迅速的取得全國的勝利」。打了幾仗之後,毛澤東在嚴酷的現實中,認清了真正的形勢,即「敵強我弱,敵多我少」。他不能不把戰略的基點放在如何「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之上。

毛澤東十分看中「山大王」們的經驗。毛澤東說,「山大王」的力量比紅軍小得多,「山大王」能夠在井岡山存在那麼多年,我們為什麼不能在井岡山上站穩腳跟呢?

毛澤東在跟「山大王」王佐的攀談中,聽說了王佐的「師傅」朱聾子一句「名言」:「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朱聾子的意思說,打仗本事的好壞是次要的,要緊的是會「打圈」。所謂「打圈」,那就是「官軍」上山時,他們往密林中一鑽,沿著山繞幾個圈圈,就把「官軍」甩掉了!

朱聾子的話,給了毛澤東奠大的啟示。毛澤東把朱聾子的「名言」改了兩個字:「既要會打仗,又要會打圈。」

不久,毛澤東又進一步加以發展:

打圈是個好經驗。打圈是為了避實就虛,殲滅敵人,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強敵來了,先領它兜圈子,等它的弱點暴露出來,就要抓得准,打得狠,要打得乾淨利落,要繳到槍,抓到人。

毛澤東依據《孫子兵法》上「走為上策」,作如此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米,蝕本不幹,這就是我們的戰術。」(引自韓偉的回憶文章《毛委員教我們用兵作戰》——引者注)毛澤東這樣的總結,既生動,又形象,很快就被他的部下所接收。

不過,「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還只是規定了「打」和「走」的戰略。「打」畢竟是主要的。「走」是為了「打」。怎麼「打」呢?選擇什麼樣的敵人「打」?

井岡山地處兩省交界,東為江西,西為湖南。邢裡流傳一句話:「沒江西人不成買賣,沒湖南人不成軍隊。」毛澤東加以解釋道,這表明江西人善賈,湖南人善戰。湖南兵強,而江西兵弱,多是「客家兵」。毛澤東主張,「雷公打豆腐——揀軟的欺」,最初把「打」的目標指向江西,打遂川,先是「吃」掉民團三四百人,接著又「吃」掉敵人一個正規營和一個靖衛團,初戰告捷,士氣大振。這樣,在1928年1月5日,佔領了遂川縣城。

就在這時,江西的「國民革命軍」奉朱培德之命,派一個營攻佔丁寧岡縣新城,本想牽制進攻遂川的毛澤東部隊。毛澤東運用「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戰術,組織起義隊、赤衛隊日夜騷擾新城之敵,使敵人一日數驚,寢食不安。後來,毛澤東率主力從遂川回寧岡,一舉攻克新城。毛澤東把新城之戰,稱為「敵駐我擾」。

這樣,1928年1月中旬,當前敵委員會在江西遂川縣城五華書院召開遂川、萬縣縣委聯席會議時,毛澤東首次提出了游擊戰的「十二字訣」:「敵來我走,敵駐我擾,敵退我追。」

跟毛澤東會師之前,朱德也正在研究游擊戰術。自從南昌起義以來,朱德率部經過多次激戰。他已從中得出教訓,不能跟強敵硬拚。因此,他在犁鋪頭整訓部隊時,寫下《步兵操典》和《陣中勤務》兩本教材,講述了游擊戰術。這樣,當朱德和毛澤東會師,也就一起切磋起游擊戰術。

1928年5月中旬,毛澤東在前委擴大會議上作戰略報告時,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1929年4月5日,由毛澤東起草的《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信》,第一次用文字表達了他的一整套游擊戰術:

我們三年來從鬥爭中所得的戰術真是跟古誇中外的戰術都不同。用我們的戰術,群眾鬥爭發動是一天比一天廣大的,任何強走的教人是奈何我們不得的,我們的戰術就是游擊戰術,大要說來,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固定區域的割據,用波浪式的推進政策一強敵跟追,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時間,很好的方法,發動很大的群眾,這種戰術正如打網,要隨時打開,又要隨時收攏,打開以爭取群眾,收攏以應付敵人,三年以來,都是用的這種戰術的。

如此這般,毛澤東從「軍旅之事,未知學也」到朱聾子的「打圈」秘訣,從「十六字訣」到一整套游擊戰術,逐漸成了一位軍事家。

《紅色三步曲2:歷史選擇了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