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

幾天之後,從前敵司令部發出的電報,末尾忽地只署「朱」,沒有「毛」了!

這是怎麼回事?毛澤東不是剛剛被任命為前敵司令部政委嗎?

幾乎令人難以置信,毛澤東「摜紗帽」了!

事情發生在毛澤東任前敵司令部政委後的第六日3月10日。導火線是來自一軍團的一份電報。

3月10日凌晨1點,一軍團給在貴州苟壩的前敵司令部發來電報,抬頭寫著「(萬急)朱主席」,末尾署「林聶」。那時,朱德發給各軍團的命令,總是寫軍團長和政委兩人名字,因此各軍團給朱德的電報也總署軍團長、政委的名字。「林聶」,即林彪、聶榮臻。那份電報,主要是林彪的意思。

林彪在凌晨1點給朱德發來「萬急」的電報,是因為他提出重要的新建議:「關於目前行動,建議野戰軍應向打鼓新場、三重堰前進,消滅西安寨、新場、三重堰之敵……」林彪在電報中提出進攻打鼓新場的五個行動方案。

打鼓新場,簡稱「新場」,今日貴州金沙縣的縣城,當年是一個大鎮。

進攻打鼓新場,是一個重大的軍事行動。因此朱德把電報交給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等傳看,召開緊急會議加以討論。

屋子裡坐了近二十個人,討論林彪的電報。自從遵義會議上批判了李德「獨斷專橫」之後,張聞天很注意「發揚民主」,事事要找一堆人開會討論,依據多數意見行事。

這一回開會討論,大家都覺得林彪的電報可行,贊成他的建議,唯獨毛澤東一人反對。

毛澤東陳述了自己的理由:打鼓新場附近「不僅有周渾元、吳奇偉兩個縱隊,而且還有孫渡的四個旅,如果紅軍對駐守打鼓新場的黔軍實施攻擊,那麼面臨的敵軍將不只是黔軍,而是蔣介石在黔的全部兵力,進攻一開始就將有迅速被敵人圍困的危險」。

儘管毛澤東再三闡述自己的見解,無奈眾人未被說服。於是,張聞天依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採用林彪的建議——張聞天曾再三講自己不懂軍事,他只能按多數意見去辦。

毛澤東深知打鼓新場不可打。他急了,拋出了「殺手鑭」:「你們如果堅持進攻打鼓新場,我這前敵司令部政委不幹了!」

張聞天一見毛澤東撂挑子,也急了,說道;「你不幹,就不干吧!」

「好,我不幹!」毛澤東氣呼呼地走了。

毛澤東原以為他一走,眾人會改變主意。不料,這一走,反而鬧得更僵,眾人竟通過了撤銷毛澤東前敵司令部政委的決定。另外,擬出了給林彪的電報,同意他的方案。

周恩來是當事人,曾很詳盡地描述了後來的故事:

但毛主席回去一想,還是不放心,覺得這樣不對,半夜裡提馬燈又到我那裡來,叫我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還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一早再開會議把大家說服了……(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某次會議上的講話,1972年6月10日)

周恩來又一次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遵義會議決議,「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所以由他最後拍板。周恩來「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也就扭轉了乾坤!

既然周恩來在3月11日一早的會議上「把大家說服了」,攻打打鼓新場的計劃取消了,毛澤東也就復職了——從他「摜紗帽」到重新擔任前敵司令部政委,未超過二十四小時!

「打鼓新場風波」引起毛澤東的思索。他向周恩來、張聞天提出,「不能像過去那麼多人集體指揮」,軍事指揮不能處處搞「少數服從多數」,不能老是二十來人討論來討論去。毛澤東以為,批判李德、博古,不能把「三入團」也否定掉。「三人團」這種組織形式還是需要的。過去的毛病在於李德、博古的軍事路線錯誤,不是「三人團」這種組織形式錯了。指揮作戰,權力必須高度集中。

張聞天也覺得毛澤東的意見有理,因為這些天把他折騰得夠嗆。他不懂軍事,可是卻要不斷地主持會議,討論來,討論去,最後按多數人意見去辦。天天要打仗,天天這麼討論,怎麼行呢?

於是,在3月11日,先是以朱德的名義下達了不攻打打鼓新場的命令:

據昨前兩天情報,猶旅(指黔軍猶國材旅——引者注)已由西安寨退泮水,如見我大部則續退新場。滇軍魯旅(指魯道源旅——引者注)已到黔西,12號可到新場,安龔兩旅(指安恩溥、龔順璧兩旅——引者注)則跟進。依此,我主力進攻新場已失時機。因為我軍12日才能到新場,不但將為黔滇兩敵所吸引,且周川兩敵(指周渾元的第二縱隊及川軍——引者注)亦將出我側背,如此轉移更難……

朱德的電報,申明了毛澤東所闡述的不可進攻打鼓新場的理由,而且事實很快證明了毛澤東的軍事預見是正確的。

發出了朱德的電報之後,下一個議題就是討論毛澤東提出的重組「三人團」的建議。討論時,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陳雲、博古五常委均在場。

雖然不過事隔一天,情況卻截然不同,毛澤東的建議得到了一致通過!

3月12日,新的「三人團」在貴州苟壩宣告成立,即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

新的「三人團」,是受中共中央委託的指揮紅軍的最高權力機構。

從此,毛澤東成為紅軍最高首長。雖然朱德是紅軍總司令、中革軍委主席,但朱德受新的「三人團」領導。

歷史學家為了區別於原「三人團」,把新成立的「三人團」稱為「新三人團」。

《紅色三步曲2:歷史選擇了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