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東北交涉

曾是志得意滿的日本關東軍及偽滿部隊如今棄械投降。林彪率領十萬名八路軍緊跟著蘇聯部隊擁入東北。除了大城市之外,中共迅速在各地接管地方行政,掃除偽滿傀儡部隊,佔取由蘇軍擄獲的日軍武器。魏德邁將軍認為,國民政府實力不足以同時接收東北,又在華北重建權力,他建議蔣介石提出東北暫時交與中、美、英、法、蘇五強共管的方案。蔣介石立予峻拒。

國共鬥爭的動態關係,加上國民黨內持續角力,使蔣介石實質上沒有選擇,必須峻拒魏德邁此一建議。廣袤的東北有五千萬人,與蘇聯毗鄰,又蘊藏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及礦產資源,中、日之所以爆發戰爭,可以溯源至日本侵佔東北,國民政府若不能在東北宣示恢復治權,就是積弱不振的表徵。靠攏到國民政府旗幟下對日抗戰的東北軍,勢必因此不再支持蔣介石。而且,國家統一的問題乃是最關鍵的重要因素。自從1911年以來,不論是國民黨、共產黨或民主人士,統一是全體中國民族主義者的首要目標。接受魏德邁建議的方案,就代表蔣介石默認中國分裂。他不但基於歷史因素考量有所戒懼,也因為此舉勢必使他喪失領導人地位。 [1]

況且,蔣介石相信他可以在東北勝過共產黨。蔣介石在他的頭號蘇聯事務顧問蔣經國的鼓勵下,認為借退讓及展現實力的綜合運用,可以取得蘇聯的合作。蔣氏父子估計,斯大林有理由遵守承諾。蘇聯現在是全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聲望達於鼎盛。但是蘇聯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秩序、重建嚴重殘破的國家,並且必須發展核武器,以打破美國的壟斷優勢。因此,在東北這類關鍵地區採取合作政策,應該符合其利益。針對中國這塊土地,蘇聯首要的短期目標是促使美軍撤離,這也需要蘇聯做出合理的善意表示。

兩蔣認為對莫斯科的外交交涉有可能成功,但是他們父子倆也相信,這項策略必須有強勁的軍事力量做後盾。美國軍機對國民政府提供協助,載運十一萬名國民黨部隊飛往北平、天津及華北其他城市。然而由於蘇聯作梗,美機無法降落,國民黨軍隊根本進不了東北。同一時期,美國對國共雙方加強壓力,迫使雙方找出政治解決方案。赫爾利大使飛到延安,陪著毛澤東、周恩來到重慶,進行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談判(從8月28日進行到10月11日)。毛、蔣自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來即未再晤面,現在國共雙方態勢已有變化——蘇聯佔領東北,中共部隊(不再是「軍閥」)則佔據華北及長城以北的鄉村地區。

蔣經國也列席國共重慶會談,與毛澤東也有了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握手。國共雙方努力擺出真心要達成避免內戰協議的模樣,氣氛可謂正面、積極。然而,華北地區國共部隊仍然不斷發生軍事衝突。

1945年9月4日,蔣經國奉派出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蔣介石亦派熊式輝出任東北行轅主任,這是國民政府派到東北的最高級官員。因此,政學系領袖熊式輝再度成為蔣經國的上司。10月1日,蘇聯通知國民政府,蘇軍將在10月底開始撤離東北。12日,經國與熊式輝飛往長春;同行者還有知名的銀行家、經濟學家張嘉璈,他的職責是與俄國人交涉經濟事務。蘇軍參戰,打進東北,已近兩個月,中共部隊現在已於瀋陽、長春近郊紮營。不過,蔣經國對於即將與東北紅軍總司令馬利諾夫斯基(Rodion Y. Malinovsky)將軍交涉,仍抱持樂觀態度。蔣經國在和張嘉璈談話時,強調中、蘇關係對於中國之未來「十分重要」。中、蘇雙方在10月13日會面。魁梧、粗壯、講話直率的馬利諾夫斯基是蘇聯的作戰英雄,在朱可夫(Zhukov)率領下捍衛斯大林格勒(編按:即今伏爾加格勒) 轉敗為勝的一名驍將。稍後,馬利諾夫斯基率領紅軍,橫掃中國東北。這位蘇軍將領表現出相當友善的態度。中方代表還沒發言,他就主動保證,紅軍會把東北的非政府部隊解除武裝。經國要求馬利諾夫斯基,准許國民黨軍隊在依據雅爾塔協定已由紅軍佔領的旅順、大連登陸。蘇方不肯,理由是大連是商港,旅順是自由港,不宜供軍隊登陸。馬利諾夫斯基建議蔣介石在葫蘆島登陸。美國軍艦載著國民黨軍隊,迅速開到葫蘆島,不料中共部隊已經佔領葫蘆島。美軍特遣艦隊最後把國民黨軍隊載到長城之南上岸,根本沒能進入東北。

等到要蘇聯履行其他承諾時,蔣經國又一再碰壁。如果他想和馬利諾夫斯基或其參謀約個時間會面,蘇方常常答說不曉得上級長官現在在哪裡,而且往往一連多日不給個回音。經國在日記裡記下:「國家無實力,不得不動心忍性也。」張嘉璈想和蘇方詳細磋商經濟事務,也不順利。蘇方要求把東北全部工、礦企業實際上由中、蘇共管。

東北戰區司令官杜聿明於10月29日抵達長春。杜聿明是黃埔軍校畢業生,曾隨史迪威在緬甸作戰;史迪威一度認為杜「不錯……精通戰術」,但是後來對杜觀感大變。當月,五百名國民政府官員、僚屬抵達長春,預備分派到各地接收地方政府。但是,一連過了好幾個星期,蘇聯人不准這些官員離開長春。馬利諾夫斯基的政治指導員,反而責備國民政府在東北各地煽動反蘇活動,以致地方不靖。蔣經國答說,煽動反蘇活動的是日本人或「叛徒」。然而,在同一時期,陳立夫在中國各城市策動學生舉行一系列反蘇示威活動。蔣委員長在經國要求下,斥責陳立夫不應該搞反蘇活動。

馬利諾夫斯基終於允許國民政府官員接管各地地方政府,經國請求借汽車、飛機輸送這些人出發接收,馬利諾夫斯基又拒絕所請。事實上,國民黨政府官員依然困在長春,動彈不得。馬利諾夫斯基又照會經國,國民黨軍隊只能在蘇軍撤退的四天之前,由空運送到駐地,可是蘇軍何時撤退則是遙遙無期。這位蘇軍指揮官再度指控,有數千名國民黨秘密人員破壞蘇方設施。當蔣經國問起日軍投降後其武器的去向時,馬利諾夫斯基卻說這些武器統統運回蘇聯去了。

11月9日,馬利諾夫斯基告訴蔣經國,奉莫斯科當局命令,要把所有的郵政、電信設施及剩餘武器交給國民政府。可是,三天之後,林彪兩千名部隊已開進長春市。然而,經國依然極力主張忍耐為重。在這方面,他與熊式輝觀點日益分歧。經國認為熊是個「老官僚」,反蘇態度「膚淺」,缺乏「戰略見識」。譬如,儘管蘇方反對,熊依然希望派遣文職人員出外招募、組織地方部隊。經國認為,若是這麼做,必然後患無窮。

經國繼續要求同僚,必須盡最大努力對蘇聯忍讓,以阻止中共在鄉間穩固控制力量。可是,11月7日,共產黨的軍隊卻把經國和數百名國民政府官員,包圍在長春的南滿鐵路會社大樓裡。幾天後,馬利諾夫斯基通知杜聿明,蘇聯將分三階段撤出東北;他說,12月25日以後,除了俄國人控制的旅順、大連之外,國民黨軍隊可以在任何地區自由登陸。

大約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照會蔣介石,他希望派遣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將軍來華,調停國共爭端。陳立夫對蔣提出警告,認為馬歇爾露面將會引起和蘇聯的問題——而且,一旦馬歇爾調處失敗,恐會怪罪國民政府。陳立夫建議,最好是跟蘇聯討論國、共問題。蔣經國同意這個做法。

根據這個方向,蔣介石致函斯大林(時間可能是11月初),建議雙方會商解決危機。11月13日,經國接到父親手諭,得知政府決定撤回東北行轅。蔣氏建議:「讓我們等一兩天,瞧瞧蘇聯的反應如何。如果仍有希望挽回局勢,我們就可以表現出,我們的確並不希望在東北建立軍事力量,我們也不希望挑激任何人。我們可以借普選,來建立地方政治組織。經濟上,我們可以和蘇聯合作。」蔣介石給經國這道手諭,最令人關注、不解的一點就是,暗示在某種條件下,國民政府可以不在東北尋求建立軍事力量,也會同意與蘇聯在東北廣泛實施實質經濟合作。這樣的文字很可能是由經國起草,它似乎暗示許多可能性,包括國共部隊撤出整個或部分東北,讓蘇聯軍隊留駐這些地區。同時,中、蘇可在東北全面經濟合作,並舉行地方選舉。

同時,重慶當局照會蘇聯大使館,由於中共部隊在長春的干擾、威脅行動,國民政府別無辦法,只好退出長春,並警告蘇聯必須為此結果負責。除了蔣經國、張嘉璈等少數人員留下,國民政府派到東北的文職人員在11月17日退回北平,國民黨軍隊軍事總部也移駐山海關。

蘇聯的交涉態度突然一變。11月21日,馬利諾夫斯基告訴蔣經國,他對國民政府退出關外殊覺遺憾,又聲稱他並不曉得中共部隊曾包圍國民政府官員總部。接下來,俄國人以貌似認真的態度開始談判經濟問題。張嘉璈和蔣經國認為,國民政府退出長春,以及美國施壓威脅,促使蘇聯坐下來談判。11月底之際,杜聿明部隊(包括孫立人的新一軍)正沿著海岸向北推進,相信這也影響到蘇方態度。大約12月初,斯大林回復蔣介石的信,提議南京派代表到莫斯科,討論東北僵局。

張嘉璈和蔣經國主張政府不應太注意在東北可能的經濟損失。在經國的堅持下,國民政府甚至沒有針對蘇聯明目張膽掠奪東北之工廠、機器設備的行徑公開爭吵、抗議。蔣經國指出,被掠奪的設施大部分是日本人所造,在現實上,中國也必須「靠向蘇聯」。11月24日,蘇方向張嘉璈提出一個方案,建議中、蘇合作經營東北百分之八十的重工業。張嘉璈和蔣經國都贊成,同意蘇方要求,依據這個方向達成協議。

幾天後,主持東北事務的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前往重慶,與主席蔣介石、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傑開會。宋主張,與蘇聯討論未來的經濟合作之前,中、蘇之間的政治問題必須先解決——亦即蘇聯必須自東北撤軍,國民政府必須有效地恢復全面控管行政、經濟。王世傑也反對在這個時刻,在經濟上做出重大讓步。蔣介石顯然支持宋、王兩人的見解。他授權經國通知蘇方,有關經濟合作的詳細討論要在蘇聯撤軍後才進行,但是雙方可就東北經濟重建開始起草合作計劃。

這項建議似乎起了正面效果。馬利諾夫斯基12月5日和蔣經國會面,同意了若干重點。他保證,國民黨軍隊一個師的兵力可以安全在長春降落;也不反對另兩個師經由鐵路運送到瀋陽。他又說,蘇聯正在加緊努力促使政府不承認的部隊繳械。此外,他同意政府派任的縣市長可以就職、任事。同一天的會議裡,蘇方表示,為了有秩序地移交,撤軍必須推遲到1946年2月1日。

事實上,希望蘇聯慢點撤軍是毛澤東的主意,但是蔣經國不曉得,反而相信蘇軍緩撤對國民政府有利,而說服蔣介石接受。 [2] 四天之後,蔣經國通知馬利諾夫斯基,中國政府接受蘇軍延遲撤退期限。又過了幾星期,蔣介石甚至批准付款給蘇方,彌補它「因推遲撤軍日期……而發生的費用」。蘇聯等則向外散佈「延遲撤軍是出於國民政府要求」的消息。

蔣經國和張嘉璈由於蘇聯態度一新,相當「欣慰」。蔣介石12月21日告訴馬歇爾,俄國人「已經停止協助中共」,因此,共產黨軍隊在和國民黨軍隊交戰時遭受重大損失,為了爭取時間,他們現在才說希望政治和解。然而,蔣氏父子依然相信,國民政府非常需要展現在必要時有意願也有能力以軍事接管東北。

事實上,國民黨軍隊已經迅速沿海岸及鐵路幹線向東北集結。到了12月底,國民黨軍隊已經接收了東北絕大多數港口,只有旅順、大連由蘇聯控制。馬利諾夫斯基卻秘密允許中共在大連興建軍火庫,並從大連市及近郊徵集數千人入伍。孫立人率領的新一軍已進入東北中區,向中國的重要工業城市瀋陽前進。

孫立人此時已聲譽卓著,被公認是不玩政治的「百分之百的軍人」。對日作戰結束,艾森豪威爾(譯按:當時是盟軍歐洲戰場總司令) 邀請孫立人參觀歐洲戰場,確立了美方推重孫氏的地位。可是,孫立人有話直說的脾氣,使得他與上司杜聿明的關係並不和諧。據他一位舊部的說法,孫立人若是美國人,他的綽號大概就跟史迪威一樣,也是「酸醋喬」(Vinegar Joe)。 [3]

國民黨軍隊佔領交通線和大城市之際,林彪卻在鄉村地區強固控制。經過四個月的廣泛徵兵、整編偽滿傀儡部隊,他把麾下人民解放軍正規部隊擴大,組成一支大約十五萬兵力的人民自衛軍。他又吸收了張學良東北軍舊部兩萬五千名兵力。張學良的弟弟(譯按:張學思) 被任命為這些部隊的長官,並擔任遼寧省人民政府主席。相形之下,蔣介石派到東北擔任重大職位者,其實全不是東北人。

蔣經國認為在爭取東北民心上,比起共產黨,國民黨實在太遜色。1945年秋天,有一批人進諫蔣介石,准許張學良復出,負責籌組一支在地方上徵兵的嶄新東北軍,經國幾可確定是進諫者之一。可是,蔣介石不接納,張學良依舊遭到軟禁。不久,張學良、趙四小姐和衛兵就遷移到贛州城外山區的新住處——這是經國家人喜歡避暑的佛教巖洞。在這個寧靜的地方,這位在東北仍有號召力的國民黨將領,投閒置散、眼睜睜看著國共雙方競逐東北的接收。

蔣介石派經國到莫斯科,親自和斯大林討論東北問題。行前,經國接觸蘇聯駐中國大使館官員李多夫斯基(Andrei Ledovski)。這位蘇聯官員告訴蔣經國,他在蘇聯的聲譽不錯,跟斯大林談話時宜直接切入重點,不要阿諛奉承斯大林。 [4] 蔣經國對李多夫斯基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中方在全盤解決方案中預備做一項重大讓步——將來不准美國到東北做資本投資,美國在中國若享有任何經濟權利,蘇聯一體適用,一樣不少。 [5] 蔣經國在1945年聖誕節當天隻身出發,前往蘇聯。此行在國民政府內部秘而不宣,但蔣介石通知了馬歇爾。

蔣經國12月30日、1月3日兩度與斯大林會談,這個時候正是孫立人所部持續推進,馬歇爾的調處也出現第一個成績的時刻。國共雙方接受馬歇爾提議,宣佈1月10日起全面停火,並同意按照蔣、毛10月間原則接受的方案,召開各黨派人士的政治協商會議。若是斯大林預備接受中共不接管整個東北的解決方案,這些發展應該有助於經國和斯大林就東北未來前途達致協議。

可是,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呈給斯大林的匯報備忘文件中,卻對這位年輕的舊布爾什維克同志,持著懷疑的評估意見:

現在,我們來看看蔣經國。蔣介石企圖在美、蘇之間玩手法,經國身為一位舊布爾什維克黨人,也跟他父親沒有兩樣,企圖在我們和他父親之間玩弄,偽裝他是蘇聯的真心朋友。經國可能甚至不惜以批評他父親為方法。然而,蔣介石除非百分之百肯定兒子會遵循父親的政治目標,否則絕不會派兒子來莫斯科。接近蔣介石的人士不喜歡他兒子,不僅因為過去他是左派,更因為他是政治繼承人。實際上,經國非常平庸,根本比不上宋子文的老練。結論:蔣經國非常不可能被授權和我方簽署任何協定。他這次到莫斯科來的目標只是談談,可能替蔣介石本人親自到訪先做準備。 [6]

莫洛托夫報告說,蔣經國一定會尋求斯大林針對「即將來自左翼(中共)的危險」提供「道義與政治支持」,並盼望莫斯科支持國民政府,設法讓中共部隊停止爭占東北及華北的戰事。他指出,經國會就美國未來在華角色,丟出若干讓步的訊息。他提出經國已經暗示,作為整體協議的一部分,國民政府會不讓美國資金進入東北,美國在其他地方享有的權利與蘇聯相等。莫洛托夫也判斷,蔣經國一定會就蘇軍遲遲不退出東北提出質疑。

莫洛托夫建議斯大林反將一軍,要求美軍立即全部退出中國,南京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中、蘇以五五對等共同經營日本原先在東北的企業。撤軍問題則能拖則拖,托詞蘇聯可能需要駐軍兩三年,以保護鐵路線及蘇聯僑民。

蔣經國在會談中的確要求斯大林介入國、共談判,也表示蘇聯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關係,可以恢復到類似1923至1924年水乳交融、攜手合作的地步。蔣經國又暗示,中國可在蘇聯和美國之間保持中立,並放鬆目前與華府的關係。 [7] 他承諾,美軍只要完成解除日軍武裝、遣送日本人回國任務,立刻統統離開中國。蔣經國很可能也重提中方附帶條件的保證,也就是莫洛托夫所報告的,排除美國資金參加東北經濟活動之議。甚且,他也有可能拋出父親11月13日手諭所指稱的政策路線試探蘇方反應——蔣介石在手諭中告訴兒子,國民政府不尋求在東北建立軍事力量。

斯大林在答覆時宣稱:國共應該共存,否則國民黨會越來越腐化;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帝國主義者侵略的工具;國民政府表面對蘇聯友善,實則敵視。斯大林警告說,如果這種情形持續下去,中、蘇雙邊關係不能持久。他指控美國想以中國為工具,必要時就會犧牲中國的利益。斯大林又說他並不想干預中國內政;蘇聯樂意與鄰國保持親密關係,但是美軍持續屯駐中國,使得局勢變壞。蘇聯可以協助中國在東北建立重工業,在新疆開發經濟,但是蘇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中國不應該允許美國有一兵一卒留在境內。

斯大林在結尾時放緩口氣,告訴蔣經國,如果美軍撤離中國,他會讓中共與蔣委員長達成理解,並支持國民政府。經國答說,如果蘇方表現出若干善意行動,他或許可以設法說服父親同意這個條件。斯大林就建議,他和蔣委員長可以在邊境某地會晤,以討論種種議題。 [8]

蔣經國藉著和斯大林會談當中的空當,來到已經結冰的莫斯科河濱散步,這正是他和馮弗能、鄧小平和張錫瑗儷影雙雙、徜徉散步的舊地。他轉到沃爾洪卡大街十六號的舊樓,二十年前,他和一批青年朋友就在這裡心懷宏偉大志,決心改造中國和世界。望著台階,他或許看到門廊幽暗處,革命家拉狄克的幽魂悄然隱沒。莫斯科的確有許多幽魂漂泊著。

蔣經國1月14日回到重慶,方良到機場迎接;然而他沒有回家,而是直接去向父親報告。斯大林的提議是國民政府先把美軍送出中國,然後才與蘇聯在東北達成協議,蔣介石聽了無法接受,雖然和美方偶有齟齬,現階段的蔣介石還沒有到以依然大方慷慨的美援,換取斯大林空洞承諾的地步。

蔣經國安撫蘇聯、冀望爭取合作的政策失敗,引起國民黨內強烈抨擊。宋子文對這個議題一向採取「置身局外,漠不關心」的態度,外交部長王世傑則是「極端審慎」。回到長春,蔣經國發現贛南時代的舊師輔已奉派到當地擔任戴笠駐東北的分身。1995年,此人在接受本書作者訪談時,否認他奉命監視經國在東北的活動。但是,小蔣的托派背景、留俄經驗、親俄聲名,使得認定共產黨諜影幢幢、陰謀處處的國民黨人對他特別不放心。蔣介石在黨內的政敵現在把對蘇政策失敗,怪到老先生決定讓兒子獨挑此一重任的決策頭上。結果,經國在東北的角色突然消褪。張嘉璈指出,在1月底,中、蘇之間的猜忌、不信賴與日俱增。

2月22日,CC派陳氏兄弟又在北平及其他城市策劃一系列大規模反蘇抗議活動。示威學生搗毀重慶中共報紙辦公室,也打進蘇聯大使館。蔣經國在中央干校的舊部、從贛南時期就追隨他的蔡省三,計劃率領干校學生參加示威活動。可是,蔣經國一聽到消息,立刻指示蔡省三取消計劃。

蔣經國說,這類示威抗議,對蘇聯、對中共都不會有重大影響,只會給政府帶來麻煩。果然不出經國預料,東北的蘇聯軍人以這些示威指稱國民黨在東北幕後策動反蘇活動。他們表示,這些活動擾亂公共秩序,因此使得蘇軍不能遵守撤軍的承諾。

3月初,國民政府要求全體蘇軍立即退出東北。這時候,馬歇爾等美國官員相信,國民政府已傾向以軍事全面佔領東北的政策,若是遭遇到共產黨軍部隊,預備立予殲滅。顯然,中共也有同樣的決心與目標。1月10日的停火協議實施不久,中共部隊繼續大量部署、集結到東北。到了3月中旬,林彪的部隊可能已超過國民黨軍在東北的十三萬七千名兵力。3月27日,蘇聯照會國民政府外交部,蘇軍將在4月底以前撤出東北。

這時候,國民政府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一項決議,要求調查熊式輝和蔣經國處理東北問題的政策。熊式輝還被控在東北侵佔古玩珍寶,裝了一百五十大箱運回關內。這項決議要求中央把熊式輝立刻解職,並結束談判交涉「地方化」——也就是停止蔣經國的外交部東北特派員任務。 [9] 某些代表甚至直接抨擊蔣經國秘訪莫斯科交涉的行動。 [10]

蔣介石公開宣佈,國民政府力圖在東北達成合理的和解,中國人民不應受到「沒有根據的臆測」之誤導。他下令把對蘇交涉東北問題的職責「交回給中央政府」,換言之,由長春交還給外交部。這代表宋子文勝利,蔣經國受斥責。然而,蔣介石同時也懲戒陳立夫策劃學生示威活動顯欠穩當。

4月15日,蘇軍撤出長春的次日,業已進到城裡的中共部隊完成佔領工作。照美國國務院白皮書的說法:「這是悍然違背停止敵對行為命令的行動……它使得東北的中共將領得勝之餘,過分自信,更不肯妥協;可是,它也……大大強化政府內極端反動派的聲勢。」

中共亦佔領東北北部大城,例如人口八十萬、距中蘇邊境六百公里不到的哈爾濱。國民政府中樞此時已遷回南京,南京方面卻認為軍事前景看好。孫立人的新一軍繼續由瀋陽往北穩步推進。春天,新六軍在瀋陽東面擊敗共產黨部隊,與孫部會師。這兩支美式裝備的勁旅在5月23日佔領長春。6月初,又推進跨越松花江。可是,在馬歇爾強大壓力下,6月6日國共再次停火;這一來拯救了林彪總部,也使得東北中部地區戰線,終1946年,沿著松花江穩定對峙。日後蔣介石承認,這時停火是他犯下的「最嚴重的錯誤」。

此時世局發展使得莫斯科、南京和延安的好戰聲勢大漲。冷戰進入初期階段。3月5日,丘吉爾宣佈,歐洲已降下鐵幕。蔣介石在信心增強下,要求共產黨軍隊退出華北若干特定省份及城市,才能達致和平協議。毛澤東立予峻拒,並未出人意料。

張嘉璈認為東北外交交涉失敗,不僅是蘇聯野心作祟,也要怪「國民黨內激進派,激起瘋狂的『反共』、反蘇運動,終於導致中、蘇談判破裂」。張嘉璈也認為,鑒於蘇聯的實力和東北的局勢,國民政府要在東北取得軍事勝利,也是極為不可能。因此,他的結論是,南京應該接受能和蘇方獲致的最佳交涉,接受中國以長城為界分治的事實。

另一方面,蔣經國則相信,國民政府若能一方面展現軍事實力,一方面對莫斯科做出重大讓步,就有可能獲致某種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譬如東北的「暫時」分治。雖然蔣經國在蘇聯事務上採取低姿態,他仍在幕後深深涉入其中。他還是父親實質的首要蘇聯事務顧問,仍主張保持門戶暢通,改善雙邊關係。蔣經國與蘇聯駐華大使館依然保持聯繫,4月、5月間曾拜訪蘇聯駐華武官羅申將軍(Roschin)。蔣經國在談話裡,一度重提蔣介石、斯大林舉行高峰會議的話題。據羅申的說法,斯大林接受這個主意,提議在莫斯科會談,也下令一架蘇聯飛機待命,交由蔣介石使用;可是,這件事卻沒有下文。 [11]

蔣經國不放棄與莫斯科修好的希望,還有一個有趣的例證。他在1946年4月18日向魏德邁將軍辦公室表達,堅持美國空軍放棄南京某一招待所,以便騰出來交給蘇聯,供部分大使館人員使用。 [12]

此後一年之內,軍事均勢發生變化,東北果然變成魏德邁、張嘉璈等人所憂心的大陷阱。然而,蔣介石覺得必須把一切籌碼投注到東北的未來前途上;從政治甚至從軍事的角度來看,他這項決定可能也正確無誤。不這麼做,中國一定分裂,原本已經發生的內戰,很可能更加慘烈。這場衝突也很有可能把美國牽扯進去。

蔣經國因為在東北交涉失敗,備受抨擊,政治地位下降。此後兩年,他的曝光率極低,然而這卻另有一層意料不到的效果,在隨後發生的經濟、政治、軍事大崩潰局勢中,他的責任降低許多。

註釋:

[1] 顧維鈞在說明蔣介石的決定時,特別強調這一點。參見《顧維鈞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Wellington Koo ),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第361—362頁。原書注3。

[2] 毛澤東要求莫斯科推遲撤軍,可參見岡察洛夫(Sergei N. Goncharov)、劉易士(John W. Lewis)和薛理泰合著之《不確定的夥伴:斯大林、毛澤東和韓戰》(Uncertain Partners:Stalin,Mao and the Korean War ),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頁。原書注25。

[3] 溫哈熊1996年5月17日接受本書作者的訪談記錄。原書注33。

[4] 李多夫斯基1997年9月提供給本書作者的文件。原書注37。

[5] 莫洛托夫在1945年12月29日呈交斯大林的第453-L號備忘錄《關於蔣經國先生之到訪》,第1—2頁,收在蘇聯外交部檔案中。李多夫斯基1945—1946年供職蘇聯駐華大使館,後出任蘇聯駐華大使;他把這份文件提供給本書作者。莫洛托夫在備忘錄中指出,蔣介石在經國出發前即做出這些承諾,條件是要得到全面協議。原書注38。

[6] 同上注,第453-L號備忘錄,第4—5頁。原書注39。

[7] 艾倫·懷汀說,有位消息靈通的中方官員在20世紀50年代,告訴他這個消息。見懷汀著《新疆:俎上肉或樞紐》(Sinkiang: Pawn or Pivot ),密歇根州立大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141頁。原書注43。

[8] 見1949年1月4日南京美國大使館致國務院電文。屈武這位舊托派分子敘述蔣經國與斯大林這段對話。屈武的話未必正確。原書注46。

[9] 見1946年4月1日,上海,《申報》。原書注53。

[10] 見1946年4月1日,南京,《中央日報》第二版,以及同日之《紐約時報》、上海《申報》。原書注54。

[11] 見1949年1月4日南京美國大使館致國務院電文。李多夫斯基說,蔣經國和羅申在4月24日會面,見李氏1997年9月發給本書作者的電子郵件。原書注62。

[12] 南京總部吉連(Gillen)將軍1946年4月22日致駐華司令官魏德邁之最高機密電報,收於馬里蘭州國家檔案館RG334,第90條,第三盒,第九項。原書注63。

《蔣經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