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武宗帝駕崩起風雲 張太后含悲斥江彬

1521年5月,正德皇帝即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生前沒留一個字的遺詔,且身後無子,一時把朝中重臣難住了。因為當時政局不穩,各地藩王無不覬覦皇位,倘若他們知道武宗帝已經駕崩,為爭奪皇位,必然烽煙四起,相互殘殺。那時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就誰也難以預料了。所以,孝皇張太后即武宗皇帝的母親便召集朝中重臣大學士首輔楊廷和、大學士次輔梁儲、禮部尚書毛澄等在太后宮商議,決定先密不發喪,等確立了新的皇帝,天下大事已定後再操辦武宗皇帝的後事。

選誰來當新皇帝呢?大家選來選去,最後選定了興王世子朱厚熜。一是朱厚熜乃武宗皇帝的堂弟,符合兄終弟及的封建禮教。二是朱厚熜在同輩子孫中年齡最大,符合立長廢幼的皇室規矩。論親疏,論長幼,立他為帝,天下當無人不服。大家商議已定,楊廷和剛要代為草擬詔書時,就聽宮外一陣吵嚷,緊接著就見大太監錢寧和京都兩營總兵官江彬手提利劍,怒氣沖沖地闖進宮來。江彬大老遠就氣勢洶洶地質問眾人:「皇上駕崩,為何秘不發喪?」

眾人一見錢寧跟他在一起,知道再瞞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江彬的囂張氣焰也讓梁儲忍無可忍,他大聲斥道:「放肆,這兒有你說話的份嗎!」

江彬怒罵:「梁儲老兒,再要囉嗦,當心我把你的腦袋砍下來當夜壺。」

梁儲年近古稀,被三十歲的江彬辱罵,氣得渾身發抖:「你……」

楊廷和:「江彬,如此無禮,成何體統。」

江彬臉上抽搐、恐怖:「少他媽在老子面前裝腔作勢,惹煩了老子,把你們一個個全給宰了。」

楊廷和:「江彬,你……」

錢寧陰陽怪氣地看著幾個人,說:「楊廷和、梁儲,你們以為你們是誰呀?皇上在世時我們就一直想清君側,現在皇上駕崩了,為了大明江山,我們就更要當斷則斷,免受其亂了。」

張太后聲音發顫,手指江彬和錢寧:「江彬,錢寧,皇上生前那麼寵愛你們,大明朝廷也沒有什麼地方虧負你們,你們為什麼要反叛朝廷?」

江彬傲慢地掃視了一遍眾人,然後將劍入鞘,和錢寧一起跪倒在地,說:「太后,微臣不是反叛朝廷,只因皇上駕崩,朝廷秘不發喪,微臣怕太后被奸佞小人挾持。為了大明江山社稷,這才和錢公公闖宮救駕,請太后明鑒。」

錢寧也拖著一副公鴨嗓子說:「奴才對太后的忠心,天地可鑒。」張太后長出一口氣:「倒是哀家誤會你了。」江彬和錢寧異口同聲:「是,太后。」張太后:「多謝你們的美意,你們現在可以出去了。哀家和幾位大人還有要事相商。」江彬粗暴地質問:「太后,皇上駕崩,微臣不知朝廷為何秘不發喪?」張太后見江彬如此無禮,大為不悅,冷冰冰地說:「皇上新崩,國中無主,若不擁立新君而後發喪,必然會招致天下大亂,難道愛卿連這點道理都不懂嗎!」江彬立即追問:「那麼請問太后,朝廷準備擁立何人為新君?」梁儲又忍無可忍了,再一次怒斥江彬:「江彬,你是何等樣人,國家大事豈是你能過問的麼?」江彬氣極敗壞:「梁儲老兒,你禍亂朝廷,擾亂朝綱已久,今天我要清君側,為朝廷除去一害。」說著,幾步上前,一手抓住梁儲,一手拔出劍來。楊廷和見了大為焦急,高呼:「江彬,太后面前不得無禮。」張太后:「江彬,皇宮之內,休得放肆。」江彬推倒梁儲,轉身軟中帶硬地對張太后說:「太后,微臣雖然官卑職微,但掌管京都兩營十萬兵馬,肩負保衛京畿之地的重任,身不由己。今天,朝廷準備擁立何人為新君,微臣是非要知道不可。」

錢寧連忙附和江彬,陰陽怪氣地質問大家:「江將軍乃皇上義子,皇上一直視為左右臂。現在皇上駕崩,身後無子,冊立誰為新君,事關大明的千秋大計。各位大人將江將軍排斥在外,某家倒要問問各位大人是何用心?」

禮部尚書毛澄斥道:「錢寧,你不過是一個奴才,也敢到此胡說八道,你就不怕王法將你誅滅九族嗎?」

錢寧嘿嘿地奸笑道:「毛大人,你問江將軍手裡的利劍是要先誅滅你的九族還是要誅滅我的九族!你們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竟妄想顛覆大明江山……」

張太后斥道:「錢寧,哀家在此,不容你胡說。」

錢寧怔了怔,說:「太后,奴才已經說了,冊立誰為新君,事關大明的千秋大計,某家深受皇上生前寵愛,收為義子。今天朝廷到底要立誰為新君,奴才和江將軍是非要知道不可。」

張太后氣極:「你……」在江彬目光的威逼下,又無奈地說:「剛才哀家和幾位大人已經議好,準備迎取興王世子朱厚熜進京繼承皇位。」

江彬歇斯底里:「不可!」

錢寧也大叫:「此事萬萬不行!」

眾人一驚,異口同聲:「為何不可?」

江彬掃視了眾人一遍,傲慢地說:「朱厚熜乃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兒,豈能當此國家重任。況興王府離京城有三千里之遙,往返必得兩月有餘,如此曠日時久,焉得京城不發生意外?現有衛輝府汝安王離京城只有六百里,年屆四十,正值少壯。論親疏,論長幼,微臣以為朝廷應擁立他為新君,則社稷可保,大局可定。」

張太后很想說,叔繼侄位於理不合,而且汝安王貪財好色,根本不是治國之君。但因為明成祖就是奪取的侄兒的皇位,這樣的話她說不出口,便敷衍道:「江彬,江山社稷之事,豈能以年齡大小、距離遠近來論之?且汝安王之為人,哀家盡知,此事你休得再言。」

江彬是權臣,武宗皇帝鬼迷心竅,竟然收他為義子,致使他在朝中橫衝直撞,無人能夠制止。汝安王身為親王,為了巴結江彬,居然恬不知恥地向他行賄獻媚,百般討好。江彬深知,自己目前還不是取朱氏而代之的時候,立汝安王為帝,實際上就等於是自己掌管了天下,為自己兵不血刃取朱氏而代之打下了基礎,所以,他一接到武宗皇帝駕崩的消息,第一反應就是迅速闖進皇宮控制大局,一定要把汝安王推上帝位,做自己的傀儡。這時聽了張太后的話,便蠻橫地說:「太后,汝安王不是治國之君,難道朱厚熜小兒就是治國之君?論親疏,兩人一般兒重。論長幼,汝安王乃叔,朱厚熜乃侄。論年齡,汝安王年富力強,朱厚熜乳臭未乾。太后的話連微臣都難以心服,天下人就更難心服了。微臣深得皇上生前寵愛,肩負京畿之地安危的重任,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和不辜負皇上生前對我的厚望,這迎取朱厚熜小兒進京的事,微臣斷難從命。」

張太后氣極,淚水滾滾而下:「你……」

楊廷和也忍無可忍了,他厲聲對江彬說:「江彬,皇上在時尚要聽太后三分,今皇上駕崩,太后的懿旨即皇上的聖旨,你竟敢抗旨不遵!」

江彬大怒:「楊廷和,好匹夫,蠱或太后,誤國誤民。今日本將軍不殺了你為民除害,不足以平民憤!」說完,拔劍就去殺楊廷和。

眾人大駭,一片慌亂。張太后憤而站起,斥道:「江彬,好個皇上的義子,好個為民除害的英雄,你口口聲聲為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卻連本太后都不放在眼裡,你、你……」說到後來,手指江彬,已是泣不成聲的了。她恨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嬪妃上千,就不能生下一個能夠繼承皇位的兒子;她恨自己的兒子生前昏庸無能,大權旁落,致有今日之禍;她恨自己為什麼要嫁到帝王之家,一個女人,年近半百了還要受這樣的屈辱,受這樣的驚嚇;她也恨在場的大臣,兒子生前把國家大事盡付於他們,他們卻不能重振朝綱,致使奸臣當道;她更恨江彬、錢寧賊子,皇恩對他們何等浩蕩,他們不思報效,在兒子屍骨未寒的時候,竟要危害大明,反叛朝廷。

江彬舉劍的手僵在空中不動了,好半天才慢慢地放了下來。他單膝跪倒,說:「太后,如果汝安王不行,也可立壽定王為君。立朱厚熜小兒為君,微臣實在難以從命。」

眾人呆若木雞。江彬連首輔楊廷和,次輔梁儲都不放在眼裡,說殺就要殺,那麼誰又會放在他的眼裡呢!所以眾人低著頭,既不敢看江彬,也不敢看張太后,更不敢發一言而招來殺身之禍。

江彬見眾人無一人吱聲,知道自己已經降服了他們,更加得意忘形,便用近似威脅地口氣逼問張太后:「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壽定王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朝中大臣,人人皆知。江彬要立他為君,其司馬昭之心,已經昭然若揭。大臣們不敢吱聲,張太后豁出去了,她瘋勁大發,潑婦一樣指著江彬大罵:「江彬、錢寧賊子,食君祿報君恩,皇上剛剛駕崩,你們就闖宮逼駕,妄圖顛覆大明江山。你們有能耐就來殺了哀家,看天下人將不將你們亂刀分屍!你們要立汝安王和壽定王為帝,哀家就是不同意。你們有本事就來殺哀家,來呀!」

張太后瘋勁大發,潑婦罵街一樣,倒把江彬給唬住了。他辯解道:「太后說微臣妄圖顛覆大明江山,微臣實在冤枉。汝安王和壽定王都是皇室宗親,立他們為帝,何故是為了顛覆大明江山?」

張太后:「立誰為帝,乃皇室之事。今太上皇、皇上均已駕崩,哀家有權冊立新君,你一個小小的總兵官,有什麼權力來干涉皇室的事情!」

江彬站起身,振振有詞:「皇家的事也是天下人的事,立誰為君,天下人服,則大明江山穩固,天下人不服,則大明江山危矣。」

楊廷和暗中打量了一下鬥雞般的江彬和陰險狡詐站在一邊的錢寧,又看了看張太后,心想:江彬、錢寧賊子的反骨已露,如果不退讓一步,必然激他們血濺當場。為今之計,只得走一步算一步,保護了太后再說。於是他說:「微臣以為,太后的安排無疑是興國之舉,江將軍為大明江山計,話也不無道理。微臣有個兩全之計,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張太后無奈,抹了一把淚,看著楊廷和。江彬也瞪著楊廷和。楊廷和說:「可擬三道遺詔,令汝安王、壽定王和興王世子分赴京城繼承皇位,三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先到為君,後到為臣。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江彬眼睛轉了轉,心裡說:汝安王離京城八百里,壽定王離京城六百里,而朱厚熜離京城卻有三千里,誰先到誰後到,這不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嘛!看來楊廷和不敢跟自己較勁了,是想給他找個台階下。既然他能識時務,那麼自己利用他們,豈不是能使事情更加順利麼?於是他說:「太后,微臣也同意楊大人的意見。」

張太后掃視了眾人一眼,見眾人垂頭不語,知道大勢已去。只好有氣無力地說:「好吧,那就有勞楊愛卿代替已崩皇上草擬三道遺旨,火速送往三座王府去吧。」

三班人馬就要出發,分赴汝安王、壽定王和興王府去送進京繼承皇位的遺詔了。大家都很明白,誰保薦的人搶先進京繼承了皇位,對方便會遭受滅頂之災。江彬很自信,也很謹慎,他派了年輕力壯的心腹親信親自護送遺詔到汝安王府和壽定王府,讓他們火速進京,不然遲則生變。往興王府送遺詔的欽差是梁儲,隨行的大臣有禮部尚書毛澄、附馬都尉崔元、定國公徐公祚等人,兩百御林軍護送。楊廷和一直將他們送到了城門口,他和梁儲一路默默無語,彼此心情都非常沉重。分手時,楊廷和歎道:「大明亡與不亡,就看老天爺的安排了。」

梁儲等人上車走了,望著大隊人馬漸漸遠去,楊廷和久久地站著,半晌沒有動身。

《刀刃上的明朝權臣——嚴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