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燈:我與《公論報》的一段因緣

《公論報》是台灣大老李萬居先生創辦的日報,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創刊,那時台北市僅有《新生報》一家大報,新辦報紙發展的空間很大,《公論報》得天時。李萬居是台灣雲林人,早年留學法國,學成後參加國民政府對日抗戰,既受政府重視,也得地方愛戴,《公論報》得人和。他以台灣人來台灣辦一份地方性的報紙,「地利」更不成問題。創刊以後也曾受十方矚目,贏得「台灣大公報」的美名。

《公論報》副刊名叫「日月潭」,創刊時由陳玉慶主編,副刊的名稱是他取的,常刊登黎烈文、靳以、豐子愷、畢璞的文章,頗有一番盛況。後來他另有高就,文學評論家王聿均接編,也曾刊登胡適、陳其祿、施翠峰多位名家的文章,也曾主辦文藝週刊,陳紀瀅、趙友培、葉石濤、李辰冬、王集叢諸家雲集。後來王聿均辭職專心研究史學,與文藝界漸行漸遠,一九五二年蕭鐵接編「日月潭」,這時《中央日報》已遷來台北,《民族報》已創刊,《中華日報》已設北部版,聯合報的前身《聯合版》已出現,《公論報》需要和他們一爭長短。

蕭鐵曾主編《掃蕩報》副刊,《掃蕩報》因經營不善停刊,他有挫折感,很想借《公論報》副刊一償未了之願。他約我為「日月潭」寫那個名叫「小方塊」的專欄,所謂「小方塊」,是在副刊固定的位置、由固定的人執筆,刊出一篇八百字的短文,四面用直線圍成方形,夾敘夾議,亦莊亦諧,評論眼前大家關心的事情。那時中央、新生兩報副刊都有這種方塊,很受歡迎,蕭老編想急起直追。我不願寫這種惹是生非的文章,再三婉謝,蕭老編說:「老弟!我四十歲了,不能再失敗,你要幫我的忙!」他介紹我進《掃蕩報》,又介紹我進台灣電台,他這句話對我有千鈞之重,我只有勉為其難。

我決定寫讀書,寫看戲,寫中西格言,寫風土文物,我避免評述當前人物的賢愚和施政得失,大體上我學周作人、培根、愛默生,不學魯迅。我還沒有摸到寫方塊的訣竅,總是在一篇短文裡使用了太多的材料,三個月後漸漸力不從心,我腹中實在沒有那麼豐富的蘊藏,蕭鐵也在「中廣」公司節目部工作,天天見面,壓力很大,不能斷稿,沒奈何終於向當天的新聞找話題,新聞天天層出不窮,材料也就取之不竭,寫小方塊的人自來都是跟新聞,我不能例外。

還記得我曾批評高雄市長謝掙強,謝掙強在台中當面問李萬居,你辦的報紙怎麼罵我?李社長愕然,原來他從來不看副刊。他回到台北找出那篇文章,對編輯部說了一句話:「這哪裡是罵?」我這才知道李社長曾經有一份名單交給編輯部,榜上列名的人都不能罵,新聞中若有是是非非牽涉到他們,都要刪除,這是李社長獨一無二的作風,可以看出他為人坦誠厚道。我看到那份名單,其中沒有謝掙強,也沒有一個在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的人,據說那些人都是捐錢支持辦報的鄉親,他們不搞政治活動,名字沒有機會見報,除非什麼緋聞之類。

一九五三年以前,吳國楨做台灣省主席,政府要人之中只有他支持《公論報》,我因寫方塊而勤讀《公論報》,沒有看到一篇捧吳的文章。有一天新聞報道吳氏的公開談話,他勸公務員「向下看」,政府管理眾人之事,眾人都在下面,越往上看,看到的人越少,越往下看,看到的人越多,你做的事情越能滿足眾人的需要。這條新聞倒是《公論報》的獨家,我讀後大受感動,立即寫了一篇短評發揮一番,《公論報》似乎只有這一篇文章捧了吳國楨。

我對李萬居社長蓄積的敬意越來越多,可是《公論報》的景況越來越壞了,紙張油墨的品質低,染黑了讀者的兩隻手,鉛字不能每天更新,字跡難以清晰美觀,新聞來源狹窄,副刊稿費先是降低,後是拖欠,最後根本不再寄出稿費通知單。蕭鐵頓足長歎:「完了完了!《公論報》走上了《掃蕩報》的舊路!」他說報館一旦鬧窮,什麼錢都不能欠,只能欠稿費,但是節流節到作家的柴米油鹽,絕對不能挽救報紙刊物的危亡,他在新聞文化界看過一些興衰,深深瞭解這是一條絕路。

蕭鐵病了!一九五三年四月住進台大醫院,住院期間,他推薦我代編「日月潭」,報社同意。我立即停寫方塊文章,我對會計室說,月初發薪水的時候,請他們通知蕭太太領款,我不要任何酬勞。那時台大醫院是台北惟一的高水準醫院,病床都控制在某些人手裡,住院要講關係,《公論報》的記者竟要不到病床,還是《中央日報》記者王康出面促成。台大醫院號稱「台灣人的醫院」,居然如此蔑視台灣人辦的報紙。入院以後,醫生來問病情,順便問到病人的職業,聽到《公論報》的名字,居然問「你們的報紙在哪裡出版」?台灣籍的醫生居然完全不知道台灣人辦了這樣一張報紙,蕭老編對我發了一陣感慨。

蕭鐵住院治療四個多月,出院後身體衰弱,勉強可以到「中廣」新聞組值班發稿,不能到《公論報》編報,但是《公論報》的工作不能放棄,不僅要靠那一份薪水,他還住了報社的宿舍,「日月潭」仍由我繼續代勞,我仍然不要任何報酬。

我與報社增加接觸,知道了一些事情。李萬居社長連任三屆省議員,競選需要花錢,他本身並無雄財,難免挪用報社經費,他為人清廉耿介,不肯利用職權斂財,挪用的款項無法歸還,報社財務狀況因之惡化,可見他對整個生涯缺少通盤久遠的規劃。

吳國楨做省主席的時候,也曾支持《公論報》的發展,他曾委託《公論報》代印「統一發票」。省政府防止商家漏稅,規定每筆交易超過新台幣十元者必須開發票,而發票由省府統一印發。可想而知,《公論報》攬到一筆大生意。不幸《公論報》的印刷工廠不能按時交貨,害得全省商店沒有發票使用,營業幾乎停頓,這筆生意吹了。

吳國楨又委託《公論報》編台灣省年鑒,規定省府所屬機構一律預約,這也是一筆長期生意,可是《公論報》收了各機構預交的費用,年鑒卻編不出來,這筆生意也斷了!

一年一度,省議會要對省政府進行「總質詢」,每年此時,重量級的省議員李萬居,必定針對省政缺失,提出許多尖銳的問題,果然是言人之所不敢言,即使是對吳國楨也不客氣。他的質詢照例是《公論報》第一版頭條新聞,這是李先生的風骨膽識,也是《公論報》的一個賣點。

吳國楨下台以後,俞鴻鈞當主席,省政府的一位廳長答覆李萬居的質詢,他指出,各民營報紙處理這樣的新聞,照例把質詢全文用大一號的字排在前面,官員的答覆照例用小一號的字登在後面,而且質詢一字不漏,答覆語焉不詳,他認為太不公平。李萬居當即對他說,你看明天的《公論報》好了,保證你的答覆登在前面,我的質詢登在後面,用一樣的字體,也一樣詳盡。

省議會在台省中部開會,採訪記者要把新聞稿托付北上的火車帶到台北,編輯部派人到台北火車站取稿,也不知哪個環節出了毛病,《公論報》沒收到這份稿件,第二天《公論報》上也就沒有這條新聞,李社長大失面子,雖然再過一天可以補登,但頭條新聞竟是別家報紙的舊聞。

由以上幾件事故看,《公論報》已失去競爭的能力。

近人惋惜《公論報》之困頓憔悴,大都強調政府的打壓,忽略了李萬居先生領導和經營上的缺點。打壓當然是有的,最出色的記者,最重要的主筆,最得力的經理人員,先後因案入獄,不過《公論報》始終人才濟濟,表現了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精神。那年代各報都在高壓之下,《新生報》喪失的精英也很多,那些人的遭遇也更慘烈。今天回想,《公論報》仍有他的優勢,依國民黨的政策,他必須留下一份本省人辦的報紙,予以較多的自由,對外裝點民主門面,對內安撫本土人心,最好是留下兩家本土報紙,使他們互相牽制,一如他留下外省人辦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在這種政策之下,《公論報》應該享有優先名額,辦報的人要能拿捏火候,得寸進尺,得尺退寸,常常擺出姿勢引誘他容忍,乘隙冒進,長期抗戰,積小勝為大勝,別人能,《公論報》不能。這也許是李萬居社長可愛的地方,但「可愛」不能保證事業成功。

那些年,各軍事單位、各縣市的機關學校曾經接到公文,必須訂閱「公營」的報紙,訂費才可以報銷。所謂公營,暗指黨營的《中央日報》、《中華日報》或省營的《新生報》。民營的《聯合報》崛起,大家愛看,推銷報紙的商人和訂戶合作,每天送來的是《聯合報》,月底送來的收據是《中央日報》,可是《公論報》完全沒有這樣的吸引力!各報的內容開始多元化,李社長仍然全神貫注社論和第一版的頭條,不及其他,驚人的頭條新聞只能偶爾有,驚人的社論可供外國通訊社摘要發出電訊,博得國際聲譽,市場效用很小。《公論報》雖有最好的主筆如夏濤聲、倪師壇、鄭士鎔、朱文伯、謝漢儒、李梅生,也都難以戰術補救戰略的錯誤。

至於廣告,我在《公論報》初學乍練的那幾年,工商業不發達,廣告難得,各報倚賴「交際廣告」和政府公告。交際廣告是台灣特產,送行祝壽追悼都可以登廣告表示,一大群親友署名,註明「有志一同」,十分新奇。政府機關招生、放榜、招標、開標必須登報公告,這種公告只送給「公營」報紙刊登,「私營」報紙無份。後來台北市的九家「私營」報紙首先給自己正名為「民營報紙」,並成立「台北市民營報業聯誼會」向政府力爭。一九五二年,省政府規定,「每一份公告送三個單位刊登」,「台北市民營報業廣告聯營處」算一個單位,也就是九家民營報平分一份廣告費,《公論報》也是聯誼會成員,應該有份。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三日,蕭鐵再度住院,三月十七日早晨六時,以胃潰瘍兼肝硬化病逝,享年僅四十歲,結婚五週年,有二子一女。臥病期間,王康照料最多,逝世後友好治喪,王康出力最大,十四年後,王康在台北市記者公會出版的《採訪集粹》中寫懷舊文章,稱蕭鐵為編輯採訪和文藝寫作的全才,為老友立下記錄,卻隻字未提自己當年的義行。

蕭鐵湖南長沙人,本名蕭挹湘,名字像詩人。抗戰發生,投入《掃蕩報》工作,報社保送入中央軍校十四期深造,改名蕭鐵,表示軍人要有堅強的意志,但是畢業後回報社主編副刊,一生未脫離新聞文化界。一九四四年一月,熊佛西在桂林辦《當代文藝》,蕭鐵擔任編輯,桂林新文學雜誌社出版新文學小說專號,蕭鐵主編。抗戰勝利,擔任南京《和平日報》記者、中央通訊社記者、「中國廣播公司」新聞編輯、台灣《掃蕩報》副刊主編、《公論報》副刊主編。作品以報道文學見長,也寫小說和劇本,散文淺白親切,堪稱白話文學的示範,待人接物也坦誠平實,一如其文。他去世前夜夢見回湖南打游擊,算是軍校教育在他的靈魂上留下的烙印,令人泫然。

出殯那天,我由殯儀館到火葬場含淚參與,「中廣」總經理董顯光、代總經理曾虛白,《掃蕩報》社長蕭贊育、副社長易家馭,都沒有現身,也沒送花圈表示悼念,王康大歎人情澆薄。《公論報》社長李萬居也沒來,他派主任秘書到場問我「由『中廣』公司帶來多少治喪費」,我隨口回答新台幣六千元,他掏出一張空白支票,填上六千元的數目,把支票交給蕭太太,坐上三輪車揚長而去。天哪,事實上「中廣」公司一文未出,那一丁點子喪葬費還得檢具死亡證明書向中央黨部申請,我帶來的六千元乃是全體同仁的奠儀。那時沒有保險制度,某一同仁有重大災害,照例由眾家同仁捐款支應,同仁死亡時,辦理喪事的人立即提早募集奠儀,請會計室墊付,日後再從各同仁的薪水中扣還。我和那主任秘書都誤解了對方的語意,天哪,那時《公論報》的財務狀況已經嚴重惡化,晚上印報用的紙張油墨下午才進貨到門,六千元啊!我在「中廣」公司的薪水每月三百元,一般同仁所送的奠儀不過五十元,倉促之間我呆了。蕭鐵在國民黨旗下效命十六年,為《公論報》效力才兩年,李萬居社長顯然是不要輸給「中廣」,受了我的誤導一擲六千金。我望著主任秘書的背影,難過了一陣子。

蕭鐵既已仙逝,我即向編輯部交出代理的工作,後來報社又找我正式接編,這年我二十九歲。我那時還有虛榮心,總覺得在這種因果關係中得到一份工作很有面子,可是我也得對作家負責,報社知道我心裡想什麼,主動說「稿費一定要發」。可是這句諾言並未兌現,我又沒學會斷然求去,立場十分艱難,我還沒學會怎樣處理這種艱難,只能一天一天熬過。

我在代編期間,已知「日月潭」嚴重缺稿,我想起努力寫作逐漸得名的本省籍作家,他們也許念鄉土之誼「捐」出幾篇稿子。我從林海音女士處討來一份名單,以蕭鐵的名義發出約稿信,只有廖清秀寄來散文和短篇小說,還寄來悼念蕭鐵的文章,非常難得!

我正式接手以後,有人替我籌畫,那時香港的報刊不准在台灣行銷,台灣的讀者看不見香港發表的文章,報社可在香港請人剪報寄來使用。香港環境複雜,作者的背景難明,《自立晚報》副刊轉載香港的文章出過嚴重錯誤,我沒那個擔當。

幸虧這時(一九五四)李辰冬教授創辦文藝函授學校,約我批改作業,我心念一動,我是夏丏尊的信徒,願意在文學路上做提燈人,正好拿他們寫的文章登在「日月潭」上,無論如何,習作變成鉛字,對他們是一大鼓勵,他們也欣然同意。那時學習文學寫作的風氣大盛,參加函校的人很多,後來在詩歌、散文、小說各領域內都有人成為名家。李博士從未借學生的成就抬高自己,那些成了名的人也多半不提這段經歷,我讀名詩人痖弦的自述,高僧聖嚴法師的自傳,他們寫下當年初學的經過,不過我那時沒有看到他的作業。

那時新詩再度革命,稱為現代詩,副刊對尚在實驗階段的作品總是推拒,惟有「日月潭」可以說虛席以待,不僅每天都有一首詩,每星期還有一天全版是詩,號稱新詩專頁。這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可是被我自己的「解釋」弄砸了。有人問我為什麼登那麼多新詩,我應該說詩如何重要,現代詩的遠景如何遠大,那時我還沒學會像寫社論那樣致辭,竟然用寫雜文的口吻漫談,我說《公論報》很窮,詩人不要稿費,我說《公論報》校對粗疏,錯字很多,現代詩用字匪夷所思,即使排錯了讀者也看不出來。我不知道那人是來摸底的,一下子把詩人都得罪了,四十年後,我把這一段掌故告訴詩人梅新,他說了兩個字:糟糕!

確實糟糕,藍星詩社直接和編輯部接洽,副刊每週減少一天,開闢新詩週刊。他們沒和我連絡。五十年後,詩人向明告訴我,那是在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七日創刊。多年以後,現代詩人縷述創新聲開風氣的艱難,記下某報某刊經常採用新詩,列為知音功臣,無人提到「日月潭」的名字,我對《公論報》有愧了。

《公論報》名記者林克明對我有很多支持,他翻譯了《安妮日記》交「日月潭」連載。安妮是猶太女孩,父母為逃避納粹迫害,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城外一家工廠的密室內,安妮從那天起寫日記。那年她十三歲,她寫了兩年,然後全家被人出賣,荷蘭納粹將他們送回德國集中營。安妮在大戰結束前得了斑疹傷寒,不治身死,她的日記留下來,安妮死後三年出版,立刻造成轟動。林克明是這本日記的第一個中文譯者。

他還經常供給影評,文筆見解都很出色。那時電影生意發達,凡是熱門的片子都有「五大」:大導演、大明星、大公司、大銀幕,還有一項是大廣告。影片商人肯花錢宣傳,但是也常常挾廣告影響報社的新聞和影評,《公論報》的廣告少,受到的干擾也少,那些影評獨立而獨到,確是副刊版面上可以稱述的一欄。後來知道影評出自林夫人婉如女士手筆。

編輯部還有黃己辛先生、林伊祝先生,文筆極好,也幫了我的忙。

我大概編到一九五五年,無力支持,提出辭呈,報社請劉枋女士接任,以後我賣文買米,逐水草而居,漸行漸遠。劉枋晚年在「爾雅」出版文集《小蝴蝶與半袋面》,書中有她自己寫的小傳,其中竟然未列主編《公論報》副刊,可以想見她這一段工作經驗的滋味。

一九五九年九月《公論報》忽傳停刊,不久復刊,但所有權易人。據說李氏請人增資,有錢的大股東反客為主,李公退出舞台。一九六六年李萬居先生逝世,我到靈堂鞠躬致敬,追憶舊緣,久久不能離去。李先生愛台灣,愛新聞事業,愛歷代名賢風骨,但辦報如操舟弄潮,怎一個愛字了得。許君武曾說,中國報業可以分作三個階段、三種形態:書生辦報、流氓辦報、企業家辦報。李先生的失敗象徵書生辦報的時代真正結束了。

《文學江湖:回憶錄四部曲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