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插柳學詩

日本以殺人盈野得土,不能以殺人盈城治民,笨手笨腳地做了些「宣撫」的工作,例如巡迴放映電影,定期作醫療服務,平時日兵外出不再佩帶刺刀,對在外酗酒鬧事的日兵加以處罰等等。如此,蘭陵又逐漸成為人煙稠密的大鎮。

逃難才發現我家親戚真多,處處有地方落腳。但是抗戰長夜漫漫,母親帶著兩個孩子望著蘭陵遊牧,漸漸撐不下去。游擊隊互相碰撞,咬啃,由拔毛到摩踵,十二支隊無聲無臭解體消失。那些爺們叔們黯然還裡,抗戰必勝的信念依然在,但是只能先作順民,且盼且等。

我們回家以後,插柳口的瘋爺派人來請父親一談。瘋爺管理進士第,要應付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來客,你若交給看家的護院的去接待,對方會覺得受到藐視;如果瘋爺親自出面,又可能缺少轉圜的餘地。他希望我父親能在中間緩衝一下,父親和瘋爺血緣甚遠,但外人看來總是瘋爺的侄子,代表性大一些。

瘋爺有兩位女公子,都是正該讀書的年齡,瘋爺不願意送她們進蘭陵小學,議定由父親教她們論孟。父親在進士第正式的職稱該是家教,也就是「西賓」。

那時我已失學日久,父親對我的教育問題甚為憂愁。他老人家認為我不受教育就沒有謀生的能力,我沒有謀生的能力就無法接棒照顧下面的弟弟妹妹,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只能在父母力所不及之時用來強自寬解。所以父親立刻答應瘋爺的邀約,待遇厚薄在所不計,但是他希望瘋爺也花費工夫教我一些功課。

「我只能教他唐詩。」瘋爺說,「教他住到我家裡來,我早晚空閒的時候指點指點他。」

父親有一獨到的見解,認為瘋爺根本不瘋。瘋爺之沉湎於酒,胡言亂語,乃是身處亂世、效古人佯狂避禍。瘋爺或不能繼承家學,可是鄭康成家的牛識字,張天師的狗能騰雲駕霧,瘋爺是進士衍公的愛子,受衍公親口調教,肚子裡一定有些東西。

至於那個「漢奸領袖」的頭銜是怎麼回事?那是日軍入據蘭陵的第一年,看見高粱越長越高,就下令把公路兩旁、步槍射程以內、所有的高粱一律砍掉。吾鄉那時每兩年有三季收成,同一塊田,先種小麥再種黃豆,收兩次,可是年來就只能種一次高粱、收一次,砍掉高粱,許多田家全年的收益就落空了。那時蘭陵的社會秩序尚未恢復,鄉人苦無管道可以請命,慫恿瘋爺出面。這位二少爺世故閱歷究竟不深,慨然親赴「大日本警備隊」陳說一番,要求把命令改成明年不許在公路兩旁種植高粱。日本正要網羅士紳,對瘋爺頗為客氣,高粱可以不砍,但是要瘋爺負責護路。瘋爺在形式上組織了護路隊,暗中派人向各路抗日人馬遊說,請他們務必高抬貴手,一切軍事行動延至高粱收成以後。

幸而平安無事,但功過難有定論。有人勸瘋爺:抗戰不惜焦土,幾棵高粱又算什麼。瘋爺反問:焦土以後,誰給游擊隊送給養?依游擊戰的理論,游擊隊是魚,老百姓是水,魚在一片焦土上能活多久?高粱收成時,有人到進士第放鞭炮,也有人揚言到進士第丟個炸彈,眼看出頭的椽子要爛。十二支隊這才夜襲插柳口,釜底抽薪。

瘋爺重來,日軍已把當地的行政組織和保安系統建立完成,瘋爺這才以無用之身擺脫日人的糾纏。「大日本警備隊」的翻譯官告訴他,在日人的檔案裡,他是「游擊隊領袖」。瘋爺啼笑皆非。游擊隊說他是漢奸領袖,日本人又說他是游擊隊領袖,他成了照鏡子的豬八戒。若是把「漢奸」和「游擊隊」存而不論,剩下兩個「領袖」,又未嘗不可以自我陶醉一番。

我覺得瘋爺此人有些可愛,欣然跟著父親去見他。

蘭陵西郊有一道高壟,志書稱之為溫嶺,據說蘭陵因此得名。

進士第建造在溫嶺北面的大平原上,溫嶺的地勢未盡,潛入地下,伏脈百里,再起山巒,據說風水極好。進士公和他的哥哥秀才公在此建造宅第,自是經過一番選擇。這地方原有幾戶人家,兩條道路,俗名岔路口。進士第遍植垂柳,改名插柳口。插柳成陰,其中應該也有寓意。

建造進士第所用的青磚,據說是特別訂製的,整齊堅固。動工前兩年先買下木材,等它充分乾燥,不致彎曲變形。整個建築追求樸實謙和,含蓄謹慎,讓人看了心定氣平。

但是,這一切深謀遠慮都無法面對戰爭。日本軍隊來了,未到插柳口之前,先朝進士第開了一炮,進駐插柳口之後,在老進士書房餵馬,臨走放一把野火,留下半片廢墟,把進士公氣得撒手西歸。

我來進士第時,先走過一座小橋,再來到一片廣場,廣場之南是一個大水塘,鄉人管這種水塘叫「汪」。汪的四周全是柳樹,長條擺來拂去,和進士第南北相對。

進士第的金匾仍在,但大門已用磚封死,大門左邊加蓋了一片草房,辟有側門,由此出入。裡面是一進又一進四合房。主房正廳叫「拙笑軒」,被日軍的炮彈擊中,斷磚破瓦中還能看見「拙笑」兩個大字。衍公治印的房間叫「木石居」,屋頂燒燬,殘灰猶在,不見一木一石。瘋爺的書房叫「壯回堂」,連個殘跡也找不到。

當年造屋,屋頂全憑木材架構,轉眼可以燒光,承受屋頂的四面牆卻依然稜角整齊,牆麵粉刷的泥灰也不脫落,這是建屋工料考究,為子孫後代立業。雖然有一半的房屋焚燬了,但是這些牆壁作成的框架屹立,使人仍然能感覺到進士第的氣派,尤其夜靜月明,我幾乎產生時代錯覺,以為進士第猶在當年鳩工建造之中,天曉以後,有大批工匠來,為這些未完成的房屋繼續施工。

自乾隆以下,蘭陵王氏出了五位進士,衍公在光緒戊戌科得中「賜同進士出身」第三甲第一名,是蘭陵最後一位進士。衍公奉任命在吏部做官,發現了政風的敗壞。庚子之役,北京被八國聯軍攻陷,衍公沒有追隨慈禧一同逃難,趁此機會帶著庶出的瘋爺返回故里隱居,從此絕意仕進。

光緒戊戌是一八九八年,衍公中進士,庚子之變是一九○○年,衍公還裡,瘋爺是在這兩三年間出生。我一九四一年來插柳口受教,瘋爺大概四十歲。

我到他家裡來念唐詩。在這四圍荒亂破敗中,瘋爺撒下手裡的種子。

居家的瘋爺和在十二支隊的瘋爺判若兩人,他反應很快,很坦率。

他說:「你寫幾個大字給我看看。」

我寫了「柳絮因風起」五個字。他告訴父親:「教他寫九成宮吧。」

他想了一想,「除了寫歐,還可以寫寫八分。」他斷定我的楷書難以出色,習八分以為救濟,將來有人找我寫字,可以用八分應付。「八分接近楷書,比楷書容易藏拙。」

習字,他老人家規定要懸肘、用中鋒,而且握管要牢,別人無法從你手裡把筆抽去。這個姿勢很苦,幾天下來,手指麻木,肩臂後頸都酸痛。我很納悶,瘋爺處處不拘小節,何以有「坐科」、「穿小鞋」式的書法教育。後來他說,中鋒和懸肘始能訓練出大書法家來,他的老太爺就是這樣教他的。

習字的課程既定,接著選詩。最流行的本子《唐詩三百首》為他老人家所不取,他指定念《古唐詩合解》。詩必盛唐,不必費辭,與古詩合讀是明其源流大勢。《合解》和《三百首》有一個很大的分別,元微之的《悼亡》、李商隱的《無題》、白居易的《長恨歌》都沒有選,倒是「應制」、「奉和」的作品收了不少。瘋爺是性情中人,授詩卻如此之有欠「浪漫」,也出乎我的意料。後來他說,感傷、纖巧難成大器,他家老太爺也是這麼教他的。

課程安排妥當,瘋爺對我父親說,最好的老師當然是他家老太爺,他自問不夠資格,無奈別人比他更差勁兒。這孩子(指我)也只有認命了!——依當時鄉人的清議,這話就是瘋話。

那時物力艱難,我們拿搓繩子用的苘麻紮成刷子,再修剪成筆,蘸了清水,在方磚上寫大字,斗大的字,上午寫三百個,下午再寫三百個。瘋爺強調大字重要,大字寫得好,小字才會好。我用毛邊紙寫手掌大的字,寫一張又一張,在字裡行間寫小字,由龍眼到蠅頭,大大小小,不計其數。

教會請我用大楷恭錄經文,供主日禮拜時全場朗誦之用,經文用白話譯成。瘋爺看見了,立刻有意見,他說練字必須寫文言文,而且要極好的文言文,習字才會進步。若是他發現我有一丁點兒進步,就特准我使用他的宣紙,以示鼓勵,那時,在家鄉,宣紙是珍貴的東西。他說,毛筆字要寫在宣紙上才好看。

那時,在進士第,只能以客廳一角做我的書房,有時瘋爺一面會客一面監察我的功課,每見我習字出現敗筆,就從旁提醒:「用中鋒,用中鋒!」有一次,一位客人為我緩頰,從旁說:「蘇東坡寫字不用中鋒。」瘋爺立刻說:「蘇東坡怎麼能學!」又一次,客人指出黃山谷寫字不懸肘,瘋爺也急忙說:「黃山谷怎麼能學!」

雖然瘋爺看出我天資平庸,對我仍然一片培植之心。那時吾鄉,寫春聯是一年大事,瘋爺居然要我寫進士第全部春聯。我嚇慌了。他親自指導我,完成以後,我自己覺得長大了不少。回想起來,他是要我增加閱歷,提高信心。瘋爺果然不瘋。

學書,黃山谷不能學,蘇東坡不能學;學詩,袁子才不能學,吳梅村也不能學。那時我迷上吳梅村,王漁洋,黃仲則,蘇曼殊,從外面帶些「雜書」回來偷看,有一天給瘋爺逮住了。他拉長了臉說:「這個不行的,大大的不行的。」這句話是日式華語,當時佔領華北的日人掛在嘴邊,中國人學來當笑話。他老人家這麼說,可能是為了沖淡語氣中的嚴厲。

瘋爺所立的原則高峻之至,可是另一方面他又相當馬虎。讀詩,有些句子不懂怎麼辦?他說看小注,看了小注仍然不懂呢?那就由他去!有一次,我不懂「座無尼父為師少,家有元方作弟難」,請他解釋,他說:「這還用解釋嗎,尼父顯然是個了不起的老師,元方顯然是一個了不起的哥哥!」後來他雖然補充了幾句,告訴我尼父是孔子,元方是陳元方,但他認為這些並不重要。

說他不求甚解吧,他又把一句詩分析得十分精微。我背誦杜甫詠昭君的一首七律,恰巧被他聽見。我說,「千山萬壑赴荊門」,他說,「不對,你會把杜甫氣死。」我急忙打開書本查看,書上印的是「群山萬壑」。你想想吧,所謂群山,不過十座山八座山,十座山而有萬壑,平均一山千壑,可見山是大山、高山、深山,很有氣勢。倘若是千山萬壑,一山只有十壑,山就小了,零碎了,氣勢就不同了。

他老人家解詩,總是把深奧的詩句弄得很簡明,又把淺顯的句子弄得很複雜。「行去已無沽酒店,宿處多傍釣魚船」,這兩句詩並不難懂,已無沽酒店,表示沒有商店市集,多傍釣魚船,表示沒有房屋人家,一番荒涼景象。可是他老人家說,「行去已無沽酒店」是無計忘憂,「宿處多傍釣魚船」是到處有費盡心機爭功攘利的人。那麼詩人旅途上的實際景況如何?到底有沒有沽酒店、釣魚船?他說,這兩句詩好就好在寫的是實景,不是勉強編造出來。他說杜甫回到殘破的家鄉,見「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也是實景,也寫出另外的東西,畫棋局,表示老一輩將世事看淡看破,作釣鉤,表示年輕人的心態正好相反。

還有一次,我念「花近高樓傷客心」,他走過來聽見了,問:「花近高樓為什麼傷客心?」我瞠目不知所對。他教我念下一句,下一句是「萬方多難此登臨」,他忽然興奮,連說:「這就對了!這就對了!」他說,若按常理陳述,乃是「萬方多難傷客心,花近高樓此登臨」,老杜調動了一下。

為什麼要調動?是不是為了平仄?「平仄算什麼!」抽完一鍋煙,經過一番沉吟,他指出,「花近高樓此登臨」全句是實,為小境界,「萬方多難傷客心」全句是虛,為大境界,一句太重,一句太輕。調重之後,每一句都半實半虛,兩句詩彼此互相呼應,這就有了起伏也有了氣勢,這才是詩。

瘋爺常指名批評同時代的詩人,說某人只能算個「韻人」,韻人是押韻的人,那種人做出來的詩只能稱之為「韻語」。等而下之,某人做出來的東西只是「簽語」,那種人也自稱詩人,其實是廟裡管抽籤的道士。當然,被他批評的人會說,「他又發酒瘋了!」

瘋爺事先說過,他不照課程表授課,他只即興指點,而他來去飄忽,每每留下奇想妙語。例如,我念「僧言佛壁古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他正好走過來,插入一句:「他是近視眼!」我念「欲回天地入扁舟」,只聽得笑聲中一句:「他暈船!」我念「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他說,這兩句詩極好,可惜用了個「殘」字,很刺眼,受了這個字的連累,不如「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風行。

瘋爺興致勃勃地教我作詩,等我記熟了「平平仄仄平仄平」,等我能分辨一東二冬,等我知道「天對地、雨對風」,就開始試作。

我的第一首作業並不是律絕,而是仿照古風的寫法,把插柳口進士第描寫了一番:

綠柳千條不見鴉,春江水暖燕子斜。小橋過後有人家。

西壟地脈迤邐來,華堂廣廈倚勢開。熏風陣陣拂長階。

麥浪捲地地連天,汪洋萬頃一樓船。垂柳如簾掩映間……

瘋爺仔細看了,表示「華堂廣廈倚勢開」一句不好,他尤其不喜那個「勢」字。進士第高聳沃野之中,麥田一望無際,「麥浪捲地地連天,汪洋萬頃一樓船」本是實際情形,可是瘋爺不喜歡這個比喻,連問:「你怎麼想到海船?」他更指出不該用「卷」字。

回想起來,言為心聲,我反映了對生活對前途的不安定感,而瘋爺的品位傾向「雲霞出海曙」,排斥「海日生殘夜」。不過那時瘋爺只是淡淡地說:「你現在寫古風,太早了。」

進士第後面種了很多柿樹,秋天樹葉變紅,引人心驚,我常在林中胡思亂想。有一天要交作業,就拿來寫了:

不種松林種柿林,秋來先有歲寒心。

律絕限制多,像赤足在碎石路上行走,處處都是障礙,我只得兩句,下面再也做不出來。這兩句,瘋爺也不以為然。冬天還遠,柿樹就用紅葉發出警報,見機很早,然而還是站在那裡把葉子掉光了。這一點「詩思」,瘋爺毫不客氣地指出「太薄」、「無福」。

我這才知道,作詩之難,並不僅僅是聲律問題。

一天,我寫了一幅字,自己覺得不錯,就貼在桌旁壁上,這幅字寫的是一首唐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瘋爺本來不注意,客人提醒他,如果日本人來了,看見這樣一首詩貼在這裡,可能曲解為宣傳反日。這種話有人說出來,瘋爺當然寧可信其有,命我立刻撕下來燒掉。這是我第一次觸及詩的政治禁忌。

接著我讀到戴名世的《南山集》,當然要瞞著瘋爺。這本書用新式的鉛字印刷,書前有人寫序,細述戴名世怎樣因文字死於大獄,我才悚然知道文字有這麼多這麼大的風險。

等我知道「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足以抄家滅門時,我學詩的念頭一度完全消沉下去了。

蘭陵有位潘子皋先生,是瘋爺的詩友。潘太太朱鳳瑞女士在蘭陵小學教書,是我們的老師,因此,我們對潘先生也事以師禮。

潘氏夫婦原籍山東濟寧,因爭取婚姻自由出走。據說他央松爺(王松和)介紹,把自己寫的字寄給衍公看,由衍公通信指點。後來,潘要求拜衍公為師,穿短衣、背書箱來插柳口,見到衍公,立即跪下行了大禮。

潘先生由是在蘭陵定居。回想起來,潘氏很懂得怎樣在異鄉生存,他攀上當地一位大老,該地的少壯精英全成了平輩,「人離鄉貴」,的確是一著高棋。潘太太矮矮胖胖,和和氣氣,外表憨厚而內心精明,更是具備了做異鄉人的條件,給丈夫很大的幫助。

潘先生在吾鄉算是「生有異相」,他的臉形瘦長,寬額,尖下巴,鼻樑挺直,皮膚在白潤中隱隱泛青,加上身高臂長,露筋露骨,一見之下,可以判定他不是農人,不是商人,也不是軍人。還有,他不是本地人。他,也許是天生的文人、詩人、藝人吧?他,也許正合做一個清客。

潘老師的見識高,他尊衍公而習唐隸,示不同流俗。他出入高明之家而掛牌作中醫,示不寄食。他在最熱鬧的「大街口」有兩間門面,整日鎮坐,客人比病人多,寫字比處方多,當時局勢複雜,敵偽匪頑都向他伸出觸角。他不動聲色,寫核桃大的行草養氣,一張紙比桌布還大,信手揮灑密密麻麻。仔細看,主張抗戰的人來了他就寫「干城同抱寸心赤」,主張和平的人來了他就把紙張換一個角落,寫汪精衛的「經霜喬木百年心」,鬼子兵來東張西望,他也即興寫「武運長久」,等鬼子兵走了再撕下來點火。

我在瘋爺和潘師之間做「詩使」,往返傳遞稿件。當蘭陵附近的樹木被亂兵砍光的時候,潘先生寫了一首《傷伐林》,末四句我還記得是:

可憐棟樑材,竟委灶爐中。

不聞風蕭瑟,但見月朦朧。

我很愛讀。潘先生寫詩,不過是湊瘋爺的興致,並不認真,沒什麼佳作。有一次他倒也有動乎中,自發了一首七律:

年來奔走半天涯,子夜捫心每自嗟。

何地安身迷淨土,感時遊子易憐家。

春營舊窟忻歸燕,暮宿荒林棲憊鴉。

凝盼岱宗惆悵久,陽光一線透窗紗。

潘子皋先生對我的習作從未表示過意見,也許他認為,我既由瘋爺教導,他最好別再插嘴,否則,他提出的意見和瘋爺相左,豈不妨礙二人的感情?但我總有一個感覺,潘先生認為我學詩是「不倫不類」,那時代,在吾鄉,若以文字謀生,應該念《左傳》、《東萊博議》、《戰國策》、《秋水軒尺牘》,學著寫八行書、壽序、訴狀、陳情表,他看不出詩對我有什麼幫助。

我來學詩,引發了瘋爺的詩興,這段時間他經常有詩。他是才子型的詩人,成詩很快,看到潘子皋的感懷七律以後,略一沉吟提筆就寫: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說酸辛。

窮通夭壽隨他去,詩酒琴棋自我親。

恣肆一生傳李白,縱橫半世笑蘇秦。

數來多少興亡憾,若個能教日日春。

寫好了,命我馬上給潘先生送去。我一路上念他這首詩,越念越覺得他這第一句奇怪,瘋爺的門第,家世,生活環境,怎麼能算「天涯淪落人」?王氏住在蘭陵至少已經五百年了啊!

有時候,燈下,他坐在我對面喝酒,喝著喝著就提起筆來,把他年幼時候作的詩寫給我看。他十四歲時寫有一首七律:

雨後崇朝天氣新,欣欣萬物自三春。

魚依荷葉為華蓋,蝦傍青萍作比鄰。

魚池的景觀還記得,詩已忘了一半。十五歲時,他會喝酒了,五律裡開始有酒:

一醉陰陽混,覺來日已沉。

披衣偶得句,信口自長吟。

殘雪催詩興,鳴雞報夜深。

□□□□□,何處找知音。

很慚愧,我把第七句忘掉了。第八句瘋爺說原來他寫的是「何處覓知音」,衍公把「覓」字圈掉,改成「找」,為了音節響亮些。

他寫出這些「少作」給我看,大概是期望我「見賢思齊」吧,年齡相近的人互相觀摩,寫作容易進步。後來,他又把「心情微近中年」的吟哦寫給我,我讀了並不瞭解,也許正因為我渾沌未鑿,他才放懷一吐為快吧?

很慚愧,第一句我是不記得了:

□□□□□□□,辱辱榮榮漸欲忘。

尚有清狂左傳癖,未登神妙右軍堂。

曲生自願糈無路,瀘水豈能清務光。

潦倒年年何所賺,閒中賺得太憨郎。

中國詩人「題壁」的豪情,瘋爺也有。在牆上寫字,由於工具不同,姿勢不同,心情也不同,能寫出超乎平時的精神面貌來。他老人家的書法宜大不宜小,宜草宜隸不宜楷,本是才子的字,題壁時把一切成規拋棄了,創意很強。

有一首詩,是我從牆上讀到的:

倒把金鞭下酒樓,知音以外更無求。

浪游略似長安少,豪放擬猜軹裡尤。

菩薩心腸俠士膽,霸王魄力屈子愁。

□□□□□□□,萬劫千年憶趙州。

一般來說,瘋爺的詩很有節制,他童年時期在大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對日軍暴政的憤慨,都不曾借詩來表達。我看到兩次例外,兩次都是在燭光下,醉意中,他寫詩給我看。我相信,我是那兩首詩唯一的讀者。可惜,我能記住的不多,太少。

其中一首,他說「且自閒情吟得得,任他虎豹視眈眈」。瘋爺對時局家運自身處境很有瞭解。

另一首,他說「尚有閒情教孺子,更無本事學耕田」。詩中的「孺子」指我,耕田的慨歎,應該是在土改聲中無可奈何地感到家世之累。

他又說:「忌我焉知非賞識,欺人到底不英雄。」

回想起來,「風雨危舟」的感受,瘋爺也有!他只是不願意別人再用語言文字加深他的憂念。他在逃避。

瘋爺的詩自己不留底稿,他寫給我看,是有意還是偶然呢?吾鄉沒有人收集他的詩,今日天地之間,有誰能夠為瘋爺的感情和心血作證?除了我,誰還能記下這斷簡殘篇?

我非常希望能讀到衍公的詩,可是殘破的進士第竟無衍公片紙隻字。衍公以篆刻名家,進士第也找不到一方印章。衍公留下的文物,只有一櫥八股文,雖是木版線裝,在康乾時代精印,卻人人不屑一顧。我倒常常取來閱讀,發現「八股」也有它的可取之處。

衍公的詩,瘋爺腦中總該有幾首吧?不錯,有,並不多。

瘋爺記得,衍公註釋《老子》,九易其稿,費時十年。定稿之日,他老人家寫了一首五絕:「十分三萬日,九變五千言。自笑無為役,人稱不動尊。」

瘋爺還記得衍公一首七古:

人睡我起起我寐,一日常得強半睡。

醒來羞隨國舉狂,醉後不願人稱瑞。

妻孥本自是空花,詩畫偶爾真富貴。

但願如此了一生,何為鬱鬱味無味。

這首詩真是「一肚皮不合時宜」。

東村有位孫先生,「有田六畝,室六間,食指六人」,自號「六六居」,跟衍公有些來往,衍公為他的六六居作了六首絕句,寫成屏條,詩風之灑脫自然,在衍公的詩集裡是少有的。例如:

繩床矮几是田家,草草編籬掩掩花。

待我來時休勸酒,驕兒五尺自煎茶。

還有「何不開軒面敞圃,東西南面好風多」,都很可愛。

瘋爺只能提供這麼幾首,他說,「這幾首我喜歡,記得,不喜歡的都忘記了。」

衍公的哥哥秀才公,倒有些小品為瘋爺樂於傳誦。他口授一首七律,相當迷人:

唐代離宮隋代堤,朝陽紅到夕陽西。

流雲成陣留難住,芳草黏天喚欲迷。

忽托好音呼夢裡,有何春恨盡情啼。

□□□□□□□,剩有心頭一點犀。

秀才公還有這麼一首小詞:

又是一年,熏風也似春風少。

秋風來了,離離瀟瀟都是悲涼調。

如何好?

離卻煩惱,除上仙人島。

秀才公的代表作,我想是「蘭溪仙壇序」。

蘭溪是指蘭陵,仙壇是扶乩請仙的地方。從前士子喜愛扶乩,與仙人賦詩唱和,秀才公就是這樣。

扶乩的工具是,八仙桌上鋪一層細沙或小米,製麵粉用的舊羅一個,羅中心插一根竹筷。扶乩請仙時,用兩個童子站在八仙桌兩旁,舊羅懸空,童子伸手扶住,焚香如儀,筷子會自動在桌面上畫字,那就是神仙在作詩。

有人認為不過是乩童作弊,其實作弊很難。第一,乩童不識字,識字的孩子沒這個資格;第二,兩個乩童分別站在八仙桌兩邊,互不相謀,無法形成作弊的默契。童於似乎無法操縱筷子,最多只能阻滯羅動。

這件事有些奇怪。

不過,筷子畫沙作字的時候,是不能離開桌面的,筆畫相連,極難辨認,稱為「乩字」。扶乩時,必須有專家在場解讀,同一乩字可能有兩種三種讀法,解讀人有「以意為之」的餘地。因此,眾口傳誦的乩詩,大半都是神人合作的產品。

秀才公為蘭溪仙壇寫了一篇駢四儷六的序文,甚為清雅,原序是:

三千浩劫,不自我後我前。五百興亡,奚知其時其數?亂離暮矣,治安未也。夫戴遼東之帽,管幼庵輾轉籬床;披富春之裘,嚴子陵優遊桐瀨。固肥隱之盛節,高蹈之遺軌也。無如白袷宜人,淄塵迷目,青山礙我,黑眚驚心,六合茫茫,焉是濯足之地乎?

顧念生既不辰,世將焉避,守一尺乾淨土,哪管兔走鶻飛?結幾個煙霞交,莫問人間天上。恍兮忽兮,是耶非耶?慕注經於函谷,關尹樂道祖之傳;探畸事於漆園,米願補太倉之數。

由秀才公所制的小令小序中,也可看出現實壓力之難以抗拒,生活方式之難以改變,未來變數之難以掌握,因而渴望逃遁,尋求麻醉。瘋爺所以喜歡這些作品,也許正是這種心態的認同吧?

秀才公的詩文比較能夠呈現性靈,反映時代,文筆也較為秀巧宜人,但吾鄉也沒有誰收集他的作品。他的錦心繡口,歸於塵土。文章一石,九斗速朽,我在這裡略記所聞,聊盡後輩的一點心意罷了。

瘋爺給我安排了一個極有意義的節目。他老人家認為,我既然到進士第來做小學生,總得看到進士衍公的手跡。他家在兵燹之餘,文物蕩然,但是族中巨室都有收藏。瘋爺寫信給他們,希望准許我到他們家中觀賞書法。

那時我們不會照相,更不知有影印的技術,唯一摹留的辦法是雙鉤,但雙鉤既花費時間又可能弄髒原件,收藏者多半不許。瘋爺口授秘訣,教我把字掛在牆上,用心細看,一直看到那字像用刀子刻在你腦子上。他說,現在用眼睛看進去的,將來會在腕底流露出來。

世上到處有聰明人,這種人認為瘋爺派我來窺探他的家珍,下一步便是藉詞索取,連忙一口回絕,說是連一個字也沒有了。幸而還有忠厚人家,高高興興地把衍公寫的對聯、中堂、小屏、橫幅掛滿了客廳,由我玩索抄錄。

我最感激的,是開館教我讀《論語》的那位長輩,我只記得日本飛機轟炸蘭陵的時候,在他家天井中央炸了個深坑,很慚愧我忘了他的名字。他家東西多,我一連去了三天,見識了衍公的八分書和鐵線篆。

衍公的八分十分俊美,和我後來見過的任何法帖不同,這八分應該算是他老人家書法的特色,可是世人只稱道他的篆書,他有時用極細的筆畫寫很大的篆字,比李陽冰更細也更遒勁,涵韻聚氣,疏中見密,鄉人稱為鐵線篆。更能顯現「鐵線」風格的是,字的結體略瘦,長條垂垂,令人聯想鄧石如,但鄧的線條流動似水。據瘋爺說,衍公作鐵線篆,筆桿在指間左右旋轉,一筆到底,墨色不變,對水和墨的控制已到極致。

我還要感激楊本學先生。他受進士第僱用,本來是衍公的書僮,做些牽紙磨墨的事。衍公認為書僮應有些書卷處,親自教他寫字,還教他刻圖章。衍公寫字,有時自己不滿意,吩咐本學拿去焚燬,本學「陽奉陰違」,悄悄帶回家去。所以本學家中「收藏」極豐,大部分沒落款,但絕對是真跡,我從他手中借到許多許多。

衍公晚年送給本學兄幾件要緊的東西。他老人家有兩部著作,一部是對《老子》的註釋,題名《老子盲說》,一部是對《說文》的研究,名叫《文字盲說》,據說是一生學問的結晶。這兩本書都沒有出版,他老人家親手抄錄了幾份,送給他認為適當的人,本學兄有幸入選。我想,衍公以手抄著述見贈,或許隱然有付託之意?可見他老人家並沒把本學兄當「下人」看待。

這兩件抄本,我都從本學兄處見到。宋版線裝書的款式,雙行的小注寫得那麼小!——瘋爺笑著說,衍公用的毛筆只有一根毛——而字的氣勢格局不減。

很不幸,我沒看懂衍公說些什麼。對《說文》,他老人家似乎是選出一部分字來討論。對《老子》,他老人家是借註釋作論述,多所發揮。那時,老子有一段話受人詬病,說是「民之難治,以其多智」,因而主張愚民。我特別找這一段,看看衍公怎麼說。衍公的意思似乎是,所謂愚民,是指向人民灌輸一種學說思想,使民眾想法齊一,唯命是從,治術自古如此。衍公問:「今有人創革命流血之說,驅無數青年而就死地,其所以智之耶?抑所以愚之耶?」難脫遺老本色。我只記得這麼幾句。

為了找衍公留下的字,我到四郊去看碑。那時大戶人家為先人立碑,有一套隆重的儀式,不但題字的書法家落款,連刻石的石匠都留下名字。有幾位石匠最能保有書家的原貌原神,遠近知名,工資很高,但據說他們都不識字,更不會寫字。據說,石匠若能讀能寫,對別人寫的字就有喜惡有褒貶,他刻字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加入自己的風格,不能忠於原稿的形神。我奔波多日,對墓碑墓園有許多認識,衍公的字卻是少見,大概請他老人家寫碑很難。總算找到兩處,和本學兄一同去偷偷地拓下來。——那時,拓碑是對墓園的侵犯。

有一天,瘋爺把我叫進他獨自喝酒的小屋裡詢問所見,他聽完了我的報告,默然半晌,歎了一口氣,慢慢地說:「老太爺的字太規矩了,太規矩總是不好。」他說話一向很快,嗓門又高,這次卻是低沉緩慢,但是,給我的震撼卻像是驚蟄的雷聲。就在我驚魂未定之際,只聽見他老人家又徐徐地說:「伺候皇帝,在皇帝身邊寫字,當然要規規矩矩,可是民國了,不做官了,何苦還那麼規矩呢!」這幾句話我沒記錯,他是這樣說的,沒有主詞。

毫無疑問,這幾句話,瘋爺是當做秘傳,說給我一個人聽的。我覺得,他這幾句話按捺在心裡很久很久了。在吾鄉,沒有人敢說衍公的字不好,如今卻由他的兒子口中道出!我不敢把這話告訴任何人。

那是一個「危行言孫」的時代,可是瘋爺常常語驚四座,奮不顧身。他說,孟子「人知之囂囂,人不知之亦囂囂」,這囂囂二字就是大聲說話,說很多話。朱子註解「囂囂」為無慾自得之貌,瘋爺認為是曲解,是捏造。

瘋爺的「囂囂」外面一定會知道,那年代,隱惡揚善、說話成全別人等等已成禁忌,「聞過則喜」更是奇談。你說出來的話自有人替你傳揚,替你拿本子記著,如果這是「佯狂」,其結果一定無法「避禍」。而瘋爺我行我素,不以為意。

瘋爺之瘋,除了使酒罵座,還有歌哭無常。夏日靜夜,繁星臨空,瘋爺獨立中庭,仰天引吭。他老人家中氣充沛,聲音洪亮,我相信整個插柳口都能聽見。

他老人家愛誦李白的《蜀道難》,說是「牙齒爬山,過癮」!

他也愛誦《桃花扇》最後一折《哀江南》,這是一篇長詩,瘋爺抑揚頓挫,上天入地,餘音不止繞樑。

令他特別在朗讀中激動的,是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一段自述,他往往為之涕淚橫流,悲憤超過文姬胡笳。

我很納悶,依瘋爺的詩學,他不致對《桃花扇》崇拜到如此地步。

瘋爺在禮教管制下長大,沒有任何韻事緋聞,對於前人發抒綺思幽恨的呻吟評價甚低,何以一反戒約,對琵琶女激情奔放、淚盡而後已?

這個奇怪的現象,我從未聽到有人談論,即使是潘子皋先生也未加注意。反正他是個酒瘋子,見怪不怪。可是,天曉得,瘋爺不瘋。終於,我知道了一些事情。當年衍公在吏部服官,夫人並未隨同赴任,在京物色了一位侍妾照料他的生活。這位如夫人為衍公生下一子,就是瘋爺。庚子之變發生,衍公決定還鄉隱居,就遣走小星,帶著兒子離京。衍公這樣做,引起鄉人的揣測,認為那位如夫人來自歡場,不能適應鄉村的生活方式,也不易見容於保守的王氏家族。

瘋爺回家以後,家人見他頭髮稀疏,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京禿子,實際上他並不禿,這個綽號過分誇張他的缺點,通常這是表示歧視。鄉人相傳,瘋爺幼年並未得到足夠的關懷,嫡母的愛並不等於生母的愛。

我想,瘋爺一定非常思念他的生母。他長大以後,成為進士第的唯一繼承人,對於親生母親不能共享安樂,覺得非常痛苦。他可能有時覺得他本來不該屬於進士第,他是辭枝失根,身不由己。所以,他寫給潘子皋的詩,才有那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

於生母,瘋爺大概也聽到種種傳說吧,他對生母的命運大概也有種種揣測吧,他有親不能養,一定因為「不可說」而加倍痛苦吧。甚至,我認為,他可能不愛進士第,他恨進士第,恨這麼大的宅第不能容納一個女人,恨自己的安富尊榮都是永遠與生母隔絕換來。

也許,這樣才能解釋,他老人家為什麼對進士第的家聲並不珍惜,有時到了自暴自棄的程度。

也許,這樣才能解釋,他老人家對進士衍公的書畫、詩文、篆刻、學術著作,完全沒有注意保存。

也許,這樣才能解釋,他老人家為什麼對孔尚任的李香君和白居易的琵琶女刻骨銘心。

夏夜中庭,他那吶喊式的朗誦,那嘔肝裂肺的朗誦,正是對母親的呼叫,而不幸,別人說他是瘋子!

瘋爺說「任他虎豹視眈眈」,虎豹沒來,來了狼。

這天,瘋爺在家宴請蘭陵的保安大隊長。那時,在「大日本警備隊」之下,保安大隊長最有權勢,日軍有軍事行動,總是帶著保安大隊一同出發。那時「皇軍」已知道端架子,在外面殺個人,放把火,多半授意保安大隊出手。每次「凱旋」,保安大隊照例拿繩子拴住一串老百姓回去拷打審問,等人來活動關說。

保安大隊長多半由外鄉人擔任,作惡要遠離本土,免得結下子孫債。眼前這個大隊長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單身到任,地方人士趕快湊錢給他娶了個漂亮太太,——也不知是他第幾個太太——說是為了安民,意思是省得他侵犯婦女。這天他來赴宴,前呼後擁,威風凜凜,單是他的衛士就坐了三桌。

可是,日本人的翻譯官突然不速而至,帶著四個全副武裝的日本兵,舉座震驚。在我們那小地方,翻譯官是日軍和華人之間唯一的溝通管道,權勢又在保安大隊長之上,何況「皇軍」親臨,很不尋常。那「皇軍」還是孩子,頂大不過十八歲,佩上校領章的保安大隊長立刻趨前行禮,小日本不理他,他連忙改為九十度鞠躬,小日本還是不理。瘋爺連忙請翻譯官入席,大隊長連忙讓出首座。翻譯官面對瘋爺昂然不動,以凜不可犯的聲調說:「我是來辦公事的!」

這個翻譯官到任不過個把月,瘋爺還沒有跟他攀上關係,動作是慢了一點兒。前任翻譯官卻是插柳口的常客,進士第曾佈置香閨一間,供他瞞著太太藏嬌。可是那人走了,香閨當然也撤銷了。新任翻譯官鐵面無情,令人棘手。

這翻譯官高個子,方面大耳,中國話的發言極為標準,所以,當他對日本兵卑躬屈膝脅肩諂笑時,使人特別為中國傷心。他說前任翻譯官盜用了公家的槍械,現在查明槍械藏在插柳口,他奉皇軍之命前來取回。

那前任翻譯官在職的時候,常來插柳口宿夜,他送了瘋爺兩支步槍,一則表示酬謝,一則加強自己外宿時的安全。現在面對查案大員,瘋爺爽爽快快地一口承認,吩咐左右把那有問題的兩支步槍繳回。翻譯官冷漠沉默,驗看了兩支步槍以後毫不客氣地說:「還有八支手槍。」

這一來就麻煩了。

酒席照開,人人食不甘味。翻譯官下令收繳插柳口所有的自衛槍支,揚長而去。我還以為保安大隊長可以從中說個人情呢,沒有,他噤若寒蟬,未置一詞。

這一夜,插柳口成為不設防地帶,瘋爺全家遷入蘭陵鎮暫避,同時奔走疏解。策士們設計了一套說辭:瘋爺好酒,日常事務由他的侄子——我的父親——料理,贈槍之事,瘋爺並不知情。他們保證由我父親受兩天象徵性的拘禁,即可化小化無。

我父親一生謹慎,誰也沒把握敢說他會答應,而他老人家毫不遲疑承擔下來。瘋爺大為感動,保證寧可傾家蕩產也不使我父親受刑。總算父親運氣好,總算瘋爺肯花錢,總算潘子皋先生門路寬本領大,人釋放,槍發還。不過所有的槍都只能算是進士第向日軍借用的,日軍隨時可以收回,這就為日後的勒索留下了伏筆。

父親在插柳口與各種惡勢力周旋,常替瘋爺捏一把汗,所有的建議,瘋爺一概不聽,插柳口早晚定要出事。父親正想辭職,翻譯官收槍來了,這時候他認為非但不能辭,還要共同赴難。官司解決了,這時候又哪能馬上求去?那不成了端架子、抬身價?

父親決意不在插柳口做一枚「死棋」,問題是時機。他預料瘋爺還有災難,他希望下一次置身事外。這時瘋爺不理內憂外患,也不過問我的功課,天天摔東西罵人,逼迫二奶奶——瘋爺的夫人——同意他納妾,父親就先打發我回家。

我在插柳口與眾不同的學習經歷就這樣結束了。臨行,我呈給瘋爺最後一次作業:

一代書香共酒香,人間劫後留芬芳。

祖宗基業千斤鼎,亂世文章九轉腸。

盞底風波問醒醉,夢中歌哭動陰陽。

無知童子有情樹,回首凝望柳幾行。

《昨天的云:回憶錄四部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