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白話解析——雍氏之役

【提要】

謀士和說客之所以高明,不僅在於他們能辦到一些常人辦不到的事情,而且在於他們敢於許下美好的諾言、並富有實現自己諾言的絕對信心。他們的大話是完全有根據實現的,因為他們比常人更會揣摩、更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性、聯繫性、關聯性。

【原文】

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國聽。」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饑,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

公中怒曰:「吾無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譯文】

楚國攻打韓國雍氏,韓國向西周求兵求糧,周王為此憂慮,就與大臣蘇代共商對策。蘇代說:「君王何必為這件事煩惱呢?臣不但可以使韓國不向西周求糧,而且可以為君王得到韓國的高都。」周王聽後大為高興,說:「您如果能做到,那麼以後寡人的國家都將聽從賢卿你的調遣和管理。」

蘇代於是前往韓國拜見相國公仲侈,對他說道:「難道您不瞭解楚國的計策嗎?楚將昭應當初曾對楚王說:『韓國常年疲於兵禍,因而糧庫空虛,毫無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韓國饑荒,率兵奪取韓國的雍氏,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國包圍雍氏已經5個月了,還不能攻克,這暴露了楚軍的處境困窘,楚王已經開始準備放棄昭應的計策和進攻了。現在您竟然向西周徵兵徵糧,這明明是告訴楚國韓國已經精疲力竭。如果昭應知道以後,一定勸說楚王增兵包圍雍氏,屆時雍氏必然被攻陷。」

蘇代接著說:「您為什麼不把高都之地送給西周呢?」

公仲侈聽後頗為憤怒,很生氣地說:「我停止向西周徵兵徵糧,這已經很對得起西周了,為什麼還要送給西周高都呢?」蘇代說:「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給西周,那麼西周會再次跟韓國修好,秦國知道以後,必然大為震怒,不僅會焚燬西周的符節,而且還會斷絕使臣的來往。西周斷了與其他國家的聯盟,而單單和好韓國,這樣一來,閣下就是在用一個破爛的高都,換取一個完整的西周,閣下為什麼不願意呢?」公仲侈說:「好吧。」於是公仲侈就果斷決定不向周徵兵徵糧,並把高都送給了西周。楚軍當然沒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離去。

【評析】

蘇代憑著言辭向韓國揭示出了事情的真正規律和發展方向,最終不僅解決了西周的難題,而且給西周帶來了意外的收穫,這種化不利為有利,化腐朽為神奇的謀略與口才是非常高明的。

審時度勢、撥開掩蓋在事物之上的遮蔽之物,洞察事物表象背後真理和本質,才能認清事理、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未來發展的方向,才能具有比常人高明一籌的預見性、判斷力。戰國說客的厲害之處不僅在於有這種預見性,而且還具有實施這種預見的實踐能力,依仗三寸不爛之舌的雄辯口才,引導和誘導他人實現自己的預見、使他人的行為成為自己謀劃的有機構成。

《戰國策》